|
|
鯉科
學名varicorhinus (scaphesthe) barbatulus (pel1egrin)
體紡錘形,稍側扁。頭寬短。吻圓鈍。口寬,橫裂,口裂兩側接近頭腹面的側緣,頭長約為口寬的2倍。下唇限於口角。下頜角質邊緣銳利。2對,均極短小。背鰭無硬刺。
生活在江河下層,常在水流較急,礫石底質的江段活動,颳食着生藻類和植物碎屑。個體中等大,為産區的經濟魚類。
分佈於珠江、閩江、靈江及臺灣。 |
|
臺灣鏟頜魚
臺灣地區原生種;體長、側扁型,體被細小圓鱗,叉形尾;口寬而橫裂呈新月狀,上頜前方之吻褶發達,下頜成鏟狀;體背黃緑,腹部銀白。常見體型10~22釐米,最大體型可超過40釐米。
主要棲息於河川中上遊,泳性強,性喜激流,喜棲於流速湍急溶氧高之寒冷水域;雜食性,常群居攝食溪底卵石附着之藻類及河床上之有機碎屑。為溪流主要垂釣魚種之一,上勾後拉力表現驚人;一年魚約10釐米,2年生魚約18釐米;成熟體型約18釐米。近年由於需求量大,人們以電、毒、網、叉等毀滅性方式大量捕捉,有小型化趨勢,建議適釣目標體型超過20釐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