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名稱: 臺灣鐘蠃
學名: calliostoma formosense
年代: 1907
命名: smith
科別: 鐘蠃科
産地: 東北海域
棲地: 泥沙底
尺寸: 6 cm
深度: 中、深
說明: 1991年大裏蝦廠採集
(屬於貝類動物) |
|
【物種名稱】臺灣鐘蠃
【中文俗名】
【拉丁學名】Calliostoma formosense
【命名者】 Smith, 1907
【英文名稱】
【科屬分類】貝類動物,軟體動物門,腹足綱,原始腹足目、鐘蠃科 |
|
貝殼殼型臺灣鐘蠃為圓錐形。殼口內面有強烈的真珠光澤。口蓋為多旋性的角質。齒舌式為n-5-1-5-n。貝殼面上有顆粒狀或網狀雕刻,殼緣不呈稜狀突起,殼口內無一順著蠃軸生長的溝。殼呈圓錐狀,殼頂尖銳。殼表淡褐色,蠃層縫合綫上有褐色色斑。殼表密佈顆粒組成的細蠃肋,縫合綫上為較粗的顆粒蠃肋。殼底具同心圓蠃肋及不連續褐色色帶。殼口完整,具真珠光澤。臍孔明顯,與周圍為白色。口蓋角質,透明黃褐色,圓而薄。 |
|
臺灣宜蘭縣,澎湖東部海域,屏東縣東港 |
|
棲所環境 棲息於淺海至深海的沙底。主要是颳食岩石上的藻類。 |
|
- lat.: Calliostoma formosense (Smith, 19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