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清華大學建於新竹赤土崎,離臺北不到百公裏,占地1300畝。1956年招考原子科學研究所首屆研究生時,雖有學校的建製,但無學校的影子,錄取的21名學生衹能暫時藉臺大上課。直到第二年秋季,首批校捨完工,纔開始在新竹上課。所以整體說來,臺灣清華是從原子科學研究所起步,慢慢發展壯大,逐漸成為理工大學,進而擴大到人文科學領域。如今,學校設有7個學院、17個學係和18個獨立研究所,是臺灣數一數二的大學。有趣的是,學校的校史介紹還是從北京清華大學開始算起,校訓為“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印象中與北京清華大學是一樣的。有臺灣朋友介紹說,臺灣清華出來的學生比較有人文氣息。 一九四九年後,聲譽卓著的國立清華大學被歷史一分為二,至今一水之隔,兩地相望。一九五五年十二月,臺灣的清華大學在新竹展開工作,由一九四八年鼕被中國國民黨當局接往臺灣的北京清華大學校長梅貽琦主持。先設立原子科學研究所招收研究生,一九五七年正式開始招收本科生。梅貽琦既擔任過北京清華大學的校長,也是臺灣的清華大學的創校校長。如今臺灣的清華大學也已發展成與北京清華大學相同的理工科、文科綜合性名牌大學。 原臺灣清華大學校長劉炯朗教授接受本社《新聞周刊》訪問時曾介紹,新竹清華有八千多個學生,北京清華有二萬二千多個學生。新竹清華有五百餘位教授,北京清華大概有二千多位教授,新竹清華校園有一百公頃,北京清華大概是三百六十公頃。兩校規模大致上是三比一至四比一之間。 臺灣的清華大學校園裏的建築都很新,沒有北京清華大學古色古香的氣息。然而足以印證它與北京清華本是同根生之處還是隨處可見,在該校行政大樓的前面矗立有一座“清華園”門樓,看過兩校校門的人都會覺得似曾相識,因為它與北京的那座一模一樣,衹是尺寸縮小了一些。在綜合服務大樓外墻上鑲着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八個大字,正是兩岸清華共同的校訓。“清華園”裏有山有水,從山頂的相思湖到山下的昆明湖、成功湖,好幾個湖之間都有小溪相通,流水潺潺,荷花飄香。時常有鷺鷥在湖面掠過,令人很容易就聯想起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所寫的情景。而那“西山蒼蒼,東海茫茫,我校莊嚴,巍然中央!”的校歌,也是兩岸清華學生時常同唱的。在臺灣的清華大學校園裏還有一個梅園,內有梅貽琦的墓園,梅先生一九六二年五月在清華大學校長的任上病逝,當年十一月即入葬梅園。園中一直種滿了梅花。看墓碑的碑銘,可知是由梅先生的老友,曾任北京大學校長的蔣夢麟所撰。 梅貽琦有一句名言,叫做:“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北京的清華大學是中國大陸最負盛名的大學,九十多年來人才輩出,臺灣的清華大學建校不到五十年,卻已培養出一位諾貝爾奬得主,這些想必都與梅先生這位兩岸清華的承傳者的辦學理念密切相關。 原臺灣清華大學校長瀋君山曾說過,確實有人曾提議過給臺灣的清華大學改一個名字,如在現校名上添加臺灣或國際,但因為遭大多數校友反對而作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