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臺灣小鯢
目錄
No. 1
  臺灣小鯢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formosan hynobiid
  全長58-98毫米。頭部圓而扁平;無唇褶;犁骨齒列長,後端有弧形彎麯,呈υ形。皮膚光滑,體側有肋溝12-13條;四肢纖細,前肢略短於後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不相遇,約相距2個肋溝;指4,趾5,第五趾短於第一趾或完全退化;掌、蹠突不明顯。體背面茶黃色,具褐色斑,腹面黑褐色。生活於海拔2100米左右的山區。1月初曾在流溪內石下發現雌雄鯢。捕回室內經過人工催青,1月中旬産出卵鞘袋;1-3月可在野外發現胚胎。繁殖季節可能在11月至翌年1月份。雌鯢産卵鞘袋1對,長145毫米,每條卵鞘袋含卵13粒,卵徑4.3毫米,一般為淡白色,略帶棕色,在室內經過89天孵化,孵化後2個月左右完成變態,此時腹部還殘留卵黃,卵黃保持至四肢發育完全纔消失,此期幾乎不攝食。分佈於臺灣(仁愛<霧社〉、南投、屏東)。
No. 2
  臺灣小鯢 Hynobius formosanus Maki Formosan Hynobiid
  全長58-98毫米。頭部圓而扁平;無唇褶;犁骨齒列長,後端有弧形彎麯,呈υ形。皮膚光滑,體側有肋溝12-13條;四肢纖細,前肢略短於後肢,前後肢貼體相對時,指、趾不相遇,約相距2個肋溝;指4,趾5,第五趾短於第一趾或完全退化;掌、蹠突不明顯。體背面茶黃色,具褐色斑,腹面黑褐色。生活於海拔2100米左右的山區。1月初曾在流溪內石下發現雌雄鯢。捕回室內經過人工催青,1月中旬産出卵鞘袋;1-3月可在野外發現胚胎。繁殖季節可能在11月至翌年1月份。雌鯢産卵鞘袋1對,長145毫米,每條卵鞘袋含卵13粒,卵徑4.3毫米,一般為淡白色,略帶棕色,在室內經過89天孵化,孵化後2個月左右完成變態,此時腹部還殘留卵黃,卵黃保持至四肢發育完全纔消失,此期幾乎不攝食。繁殖方式 卵生。11月到翌年1月為繁殖期,産卵於流溪內,卵位於透明膠囊中,每一膠囊平均有卵14.5粒,卵淺黃白色,平均卵徑4.3 mm。孵化期約3個月,剛孵出的幼體頭體長10.7 mm。幼體含有大量卵黃,變態以前幾乎不攝食外界食物,需時2個月完成變態,此時頭體長平均14.5 mm。分佈於臺灣(仁愛<霧社〉、南投、屏東)。
  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傢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傢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