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者在距今3000多年的臺灣卑南遺址當中,曾經發現過3件陪葬用的人獸形玦。在全世界的考古發掘中,這種人獸形玦衹有在臺灣出現過。而在人獸形玦上面,正可以找到類似雲豹的圖騰(張岱屏 nd)。
臺灣雲豹第一次被列入科學文獻的記載中是在1862年,是由第一個踏上臺灣的西方國傢官員史溫侯(Robert Swinhoe,當時在英國駐打狗領事館工作)所記載下來的。在那一年,史溫侯於英國的《倫敦動物學會集刊(Proceedings of the Zoological Society of London,簡寫為PZS)》上,發表了〈福爾摩沙島上的哺乳動物(On the Mammals of the Island of Formosa)〉這篇文章,裏面提到了臺灣獼猴、臺灣黑熊、臺灣石虎、臺灣雲豹等哺乳動物,這也是這些動物第一次見諸於正式科學文獻的紀錄(Hall 1999)。
然而,從1862年到現在的140幾年來,雖然臺灣的原住民陸續一直有人宣稱看到雲豹,卻從來沒有研究者真正看過臺灣雲豹的活體、甚至是活體照片,因此也無法確定原住民所看到的,就是臺灣雲豹(鐘麗華 2004)。以臺灣的動物園所豢養的雲豹而言,目前有紀錄可查的雖然有15衹,但都不是臺灣雲豹,而是從別的國傢進口的“蘇門達臘亞種”或其他亞種(臺北市立動物園 2004;臺灣原圖集郵世界 nd)。 雲豹為臺灣特有亞種。
目前臺灣唯一能見到的臺灣雲豹,是收藏於國立臺灣博物館內的一隻標本,這是日治時期所遺留下來的(國立臺灣博物館 2003;臺灣原圖集郵世界 nd)。而臺灣最後一筆野外雲豹的資料,則是出現在1983年。當時東海大學環境科學中心的研究員張萬福,在一個原住民獵人的陷阱中發現了一隻已死亡的幼豹(鐘麗華 2004)。1987年2月,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請美國貓科專傢羅賓維茲博士親臨臺灣的大武山察視。羅賓維茲的結論是臺灣尚有幾處環境尚屬完整、而和泰國雲豹出沒地區之棲息環境相似的地方,有可能還存在着雲豹(彭明敏文教基金會 1998)。
從2001年開始,為了對臺灣雲豹做更準確的紀錄,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和農委會特有生物保育研究中心,開始分別在南部的大武山和中部的山區,在600個以上的觀察點裝設了自動照相機,想要對臺灣雲豹進行觀察記錄。該計劃延續了將近3年,卻始終不見臺灣雲豹的蹤影。學者認為,臺灣雲豹可能已經絶種,即便沒有絶種,恐怕也難以繁衍下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