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 : 中國 >臺灣 >臺北 > 臺北車站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臺北車站位於臺灣臺北市中正區,為臺灣鐵路管理局縱貫綫、臺灣高速鐵路(尚未通車)、臺北捷運藍綫(南港綫)與紅綫(淡水綫)的鐵路車站。過去曾為臺灣鐵路管理局淡水綫(現已廢止;捷運淡水綫前身)的端點站。機場捷運(興建中)未來亦將以本站為端點站,連接市區與臺灣桃園國際機場。
  車站構造
  車站主體為地上六層、地下四層建築;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地下一樓為穿堂層,北側與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連通;南側與誠品捷運商場、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臺鐵月臺層位於地下二樓,共有四個島式月臺,九綫軌道;其中的二個月臺,四綫軌道已轉移給高鐵使用(過去曾評估於第五股道的通過綫加建月臺,但該方案最終未被采納)。
  捷運藍綫、紅綫的二個島式月臺分別位於地下第三層與第四層(兩月臺層間並無重疊);地下第二層則為進、出站與兩路綫間轉乘穿堂層;地下第一層與誠品捷運商場連通,並有8個出入口,其中出口5目前尚未開放;出口6原本與壽德大樓地下商場連通,但商場改為健身中心後即不再連通,現在另外與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機場捷運車站預定興建於車站西側停車場以西空地,月臺將位於地下第三層(計畫中,初步决定設置二個島式月臺),並預定設置電動步道,連通車站主體建築地下第一層(穿堂層)。未來計劃與興建中的捷運緑綫(鬆山綫)北門站間,也計劃可以經由地下街相互連通(但步行距離略長)。
  利用狀況
  車站地址為北平西路3號,主體建築位於北平西路(車站段已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車站南側的廣場,俗稱「站前廣場」。由於廣場用地的官方編號為「交七」,因此又稱為「交七廣場」。
  臺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翻牌式)設於車站主體建築一樓中央挑高大廳;二樓原為百貨商場,因承租商積欠租金而強製結束營業,目前重新招商中;3樓以上則由臺鐵總局與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由於過去並未預留空間供高鐵月臺與軌道使用,因此原本臺鐵所使用的四個月臺中,南側的第一、第二月臺已依政府與臺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移轉給高鐵使用,預定於2006年12月7日隨着高鐵通車而啓用。第三、第四月臺仍由臺鐵使用,前者為縱貫綫下行(南嚮)月臺,後者為上行(北嚮)月臺;臺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
  捷運車站代碼為r13/bl7,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49號。紅綫與藍綫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由於紅、藍綫月臺層間並未重疊,因此必須經由地下第二層的穿堂層前往轉乘另一路綫;紅綫車站北端,地下第三層的穿堂層亦設有臺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方便相互轉乘;未來機場捷運(車站代碼為a1)與捷運紅、藍綫間的轉乘,則預定以站外轉乘方式處理。高運量捷運路綫行車控製中心位於地下第五層,車站主體建築隔着市民大道的東北側。
  由於南港綫(藍綫;與板橋綫合稱「板南綫」,目前唯一東西嚮捷運路綫)、淡水綫(紅綫,目前可與中和綫╱新店綫直通)交會,轉乘的乘客衆多,加上其他轉乘臺鐵、國道客運或市區公共汽車者、聚集於附近衆多補習班的學生,以及站前商圈假日的人潮,使得捷運車站在平日尖峰時段與例假日部分時段感覺較為擁擠,因此已裝設半高式月臺門,以確保乘客安全。本站不但是目前臺北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旅運量最大的捷運車站。
  車站周圍的道路有多達三、四十條市區聯營公共汽車路綫行經並設站,可以搭乘前往臺北縣、市大部分地區。多間國道(高速公路)客運業者原本也都在車站西側區域及北側的承德路上,設立路綫端點站,目前已經集體遷至市民大道、重慶北路與延平北路間的國道客運總站(國光客運臺北東站、西站除外);未來則計劃於車站主體建築西北側,承德路與市民大道間的「交九」用地興建大型客運轉運站。
  此外,目前臺北市政府亦有「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計劃將臺北車站(即方案名稱中所指稱的「中央車站」)周邊與「中央藝文公園」預定地(大致為華山貨運站舊址)一並進行整體規劃。
車站構造
  車站主體為地上六層、地下四層建築;一樓大廳東、西、南、北各有三個出入口。地下一樓為穿堂層,北側與中山地下街、臺北地下街連通;南側與誠品捷運商場、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臺鐵月臺層位於地下二樓,共有四個島式月臺,九綫軌道;其中的二個月臺,四綫軌道已轉移給高鐵使用(過去曾評估於第五股道的通過綫加建月臺,但該方案最終未被采納)。
  捷運藍綫、紅綫的二個島式月臺分別位於地下第三層與第四層(兩月臺層間並無重疊);地下第二層則為進、出站與兩路綫間轉乘穿堂層;地下第一層與誠品捷運商場連通,並有8個出入口,其中出口5目前尚未開放;出口6原本與壽德大樓地下商場連通,但商場改為健身中心後即不再連通,現在另外與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連通;西側與站前地下街、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連通。機場捷運車站預定興建於車站西側停車場以西空地,月臺將位於地下第三層(計畫中,初步决定設置二個島式月臺),並預定設置電動步道,連通車站主體建築地下第一層(穿堂層)。未來計劃與興建中的捷運緑綫(鬆山綫)北門站間,也計劃可以經由地下街相互連通(但步行距離略長)。
利用狀況
  車站地址為北平西路3號,主體建築位於北平西路(車站段已轉作廣場用地),承德路、市民大道(鄭州路)與公園路所包圍的區塊,其他周邊主要道路包括忠孝西路、中山北路等;車站東、西兩側各有一座平面與地下停車場。車站南側的廣場,俗稱「站前廣場」。由於廣場用地的官方編號為「交七」,因此又稱為「交七廣場」。
  臺鐵售票處與列車動態顯示板(翻牌式)設於車站主體建築一樓中央挑高大廳;二樓原為百貨商場,因承租商積欠租金而強製結束營業,目前重新招商中;3樓以上則由臺鐵總局與綜合調度所行控中心等單位使用。由於過去並未預留空間供高鐵月臺與軌道使用,因此原本臺鐵所使用的四個月臺中,南側的第一、第二月臺已依政府與臺灣高鐵公司間的合約,移轉給高鐵使用,預定於2006年12月7日隨着高鐵通車而啓用。第三、第四月臺仍由臺鐵使用,前者為縱貫綫下行(南嚮)月臺,後者為上行(北嚮)月臺;臺北車站屬於臺鐵車站等級中的特等站。
  捷運車站代碼為R13/BL7,地址為臺北市中正區忠孝西路1段49號。紅綫與藍綫車站分別位於車站主體建築的東側(公園路)與南側(忠孝西路)。由於紅、藍綫月臺層間並未重疊,因此必須經由地下第二層的穿堂層前往轉乘另一路綫;紅綫車站北端,地下第三層的穿堂層亦設有臺鐵的簡易售票處與剪票口,方便相互轉乘;未來機場捷運(車站代碼為A1)與捷運紅、藍綫間的轉乘,則預定以站外轉乘方式處理。高運量捷運路綫行車控製中心位於地下第五層,車站主體建築隔着市民大道的東北側。
  由於南港綫(藍綫;與板橋綫合稱「板南綫」,目前唯一東西嚮捷運路綫)、淡水綫(紅綫,目前可與中和綫╱新店綫直通)交會,轉乘的乘客衆多,加上其他轉乘臺鐵、國道客運或市區公共汽車者、聚集於附近衆多補習班的學生,以及站前商圈假日的人潮,使得捷運車站在平日尖峰時段與例假日部分時段感覺較為擁擠,因此已裝設半高式月臺門,以確保乘客安全。本站不但是目前臺北最大的交通樞紐,也是旅運量最大的捷運車站。
  車站周圍的道路有多達三、四十條市區聯營公共汽車路綫行經並設站,可以搭乘前往臺北縣、市大部分地區。多間國道(高速公路)客運業者原本也都在車站西側區域及北側的承德路上,設立路綫端點站,目前已經集體遷至市民大道、重慶北路與延平北路間的國道客運總站(國光客運臺北東站、西站除外);未來則計劃於車站主體建築西北側,承德路與市民大道間的「交九」用地興建大型客運轉運站。
  此外,目前臺北市政府亦有「中央車站與中央公園整體規劃設計案」,計劃將臺北車站(即方案名稱中所指稱的「中央車站」)周邊與「中央藝文公園」預定地(大致為華山貨運站舊址)一並進行整體規劃。
  臺北車站簡介
  臺北車站位於臺北市中正區黎明裏、北為市民大道、東鄰北平西路、南為忠孝西路、西邊則是承德路,目前為臺灣鐵路縱貫綫、臺灣高速鐵路、臺北捷運紅綫和藍綫的轉運車站,是大臺北地區最大的交通轉運中心。臺北車站整體建築地上六層、地下四層,地上一樓為大廳樓層,設有東、南、北、西每面各三個出口,地上二樓是由微風廣場接手的微風臺北車站以精緻的美食料理為商場招牌,地上三樓至六樓則為臺鐵和高鐵的行政中心;地下一樓有高鐵相關事宜服務臺、臺鐵地下街,北側與中山地下街和臺北地下街相連街、南側則是誠品捷運商場和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地下二樓則是兩個島式臺鐵月臺和兩個島式高鐵月臺,地下三樓和四樓分別為臺北捷運藍綫和紅綫的島式月臺,共設有8個出入口其中有和臺北凱撒大飯店Metro A8地下美食街、站前地下街和臺北新世界購物中心相連結,臺北車站形成路綫密集可與其它地區互通有無的交通樞紐地帶。
  臺北車站-歷史發展
  最早期的臺北車站建於公元1887年在大稻埕河溝頭地區,為一座歐洲式棚式車站,當時衹通往基隆和新竹是第一代的臺北車站,1895年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為配合鐵路改綫和都市計畫將車站位置嚮東移至臺北府城北側城墻,建造一座具有文藝復興風格的第二代車站於1901年8月25日啓用,1908年拆除第一代臺北車站,1923年外興建臺北後車取代北門驛成為淡水綫鐵路的新端點站,成為大稻埕人相當便利的車站;逐漸地臺北車站規模越來越大,第二代車站也不敷使用,自1939年起便在原地改建為富有現代主義風格的方塊型水泥建築,當時稱為臺北驛,漸漸地臺北的交通發展越來越神速,車站周圍的公車站牌和客運路綫越來越多,確立了臺北車站在臺灣北部重要的交通地位與繁榮發展;1980年代臺北鐵路地下化工程開始,第三代車站面臨拆除的命運,政府也建立了臨時車站,至1989年第四代車站完工後纔停用,第四代車站在興建的過程也先打通了將與捷運淡水綫車站相連結的穿堂與月臺,讓第四代的臺北車站迄今能夠在臺北人的心中根深柢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