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臺灣 >臺北 > 臺北故宮博物院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臺北故宮博物院開放時間09:00-17:00
  位於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原為“中山博物院”,於1965年孫中山誕辰紀念日落成。整座建築仿北京故宮樣式設計的宮殿式建築。外觀壯嚴宏偉,是中國收藏文物藝術精華所在。博物院建築分為四層,正院的平面圖采梅花形,分成五個大廳。第一層分別是講演廳、辦公室、圖書館;第二層是展覽室、大廳及畫廊,用來展示書畫。四周共有八間展覽室,陳列銅器、瓷器、侯傢莊基園模型及墓中出土物;第三層則陳列書畫及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及織綉等;第四層則為各種專題研究室。故宮博物院收藏之富舉世公認,典藏品數量近70萬件。由於不斷接受捐贈與購藏,藏品每年都在不斷增多,其中以陶瓷、書畫、青銅器最為完整。此外,尚有玉器、漆器、多寶格琺琅器、文具、雕刻、織綉、繕本圖書及滿蒙檔案文獻,品類衆多且精緻。三樓的翠玉白菜、肉形石和二樓的瓷器最受遊客矚目。來臺灣旅遊的遊客,大多都會到此一遊。
基本信息
  【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英文名稱為: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60萬件
  【官方網站】http://www.npm.gov.tw/ (可能需代理訪問)
  位於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啓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藏品包括清代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綉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展廳介紹
  臺灣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傢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綉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着各種文物。
歷史沿革
  北平成立
  1911年,清帝溥儀退位、中華民國成立之初。溥儀與中華民國簽訂《清室優待條件》,使溥儀仍繼續住在紫禁城。
  1914年,將熱河避暑山莊和瀋陽故宮的文物移至紫禁城的外廷,設立“古物陳列所”開放參觀。
  1924年11月,溥儀被馮玉祥逐出紫禁城,溥儀居住紫禁城這段期間,因賞賜、故臣藉觀、拍賣點押、竊取盜賣,使1200多件書畫精品、古籍善本和大量珍寶流失。隨後於紫禁城成立清室善後委員會,整理宮內珍藏文物。
  1925年9月,成立清室古物保管委員會,由李石曾出任委員長。清室善後委員會製定《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大綱》、《故宮博物院臨時董事會組織章程》及《故宮博物院臨時理事會章程》。10月10日,在北京紫禁城建立“故宮博物院”(此時尚無設置院長),為國立故宮博物院前身。
  1928年6月,國民政府委員會委員經亨頤提案廢除故宮博物院、成立逆産處理委員會處理並變賣故宮文物、建議在南京另設“國立中央博物院”,後來在古物保管委員會委員長張繼的反對下,使經亨頤的前兩項計劃無法成功。同一時間派易培基接收故宮博物院,公佈《故宮博物院組織法》與《故宮博物院理事會條例》,隔年2月接任第一任院長。
  抗戰南遷
  故宮博物院於抗日戰爭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
  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占東北後,國民政府開始計劃將博物院文物南運。隔年,日軍攻占熱河、進逼北平,故宮理事會要求博物院選擇院藏文物菁華裝箱儲置,開始南運。
  1933年2月6日,北平戒嚴,華北情勢告急,第一批南遷文物抵達上海,期間南遷文物共五批19,557箱,包含古物陳列所、頤和園、國子監等單位文物的6,066箱。隔年2月,公佈《國立北平故宮博物院暫行組織條例》,故宮改隸行政院,命馬衡為院長。
  1936年12月,南遷文物由上海轉運南京。
  1937年1月,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中央博物院)正式成立。8月,上海爆發淞滬會戰,南遷文物再由莊尚嚴等人第一批80箱南京文物遷至長沙;隔年11月再轉運至貴陽安順暫置(1944年再運往四川巴縣)。
  1937年11月,第二批9,369箱以水路,經由長江至漢口;1939年5月再移往宜昌、重慶至四川樂山。第三批7,286箱文物由那志良走隴海鐵路運至寶雞;1939年7月,再轉卡車經漢中運抵成都,隨後又運往峨眉古廟安置,成立故宮博物院峨眉辦事處。最後南遷至南京的文物,約2,900箱文物因來不及運送,滯留在南京。 北平淪陷後,北平故宮仍留有許多文物,淪陷期間還在繼續清點未曾登記的文物,並又廣泛徵集了一批珍貴文物。南京國民政府下令還在北平的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將留在文物菁華裝箱,分批空運南京,馬院長以各種理由推延裝箱,以致於後來一箱也未運走。
  文物遷臺
  抗戰結束後,杭立武嚮日本索回許多珍貴的圖書和藝術品,隨後運往臺灣的精品文物之中就有這部分圖書和藝術品。包含了北平故宮博物院2,972箱,中央博物院852箱書畫、瓷器、玉器,另外加上國立北平圖書館的善本圖書和外交部條約檔案等共5,422箱。國共內戰後期,杭立武負責搶運這批故宮國寶至臺灣,中華民國政府遷運臺灣的文物本來計劃共運送五次,但因戰爭形勢突變一共衹運了三次。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南遷文物先集中運至重慶。
  1947年6月,南遷文物由重慶循水路運回南京,至12月全數運抵。
  1948年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國民政府將故宮博物院南遷文物、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圖書、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考古文物、外交部檔案開始運往臺灣,成立“中央文物聯合保管處”。12月27日,第一批文物320箱由中鼎艦運抵基隆港。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文物運臺後,先存臺中市,租藉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
  1949年,1月6日第二批由招商局海滬輪於1月6日運出,1月9日到達基隆,共計1,680箱。第三批文物由昆侖號軍艦於1月29日運出,2月22日運抵基隆港,共972箱;第三次原本計劃搬運1,700箱,但軍艦一到海軍部眷屬就搶先上船,杭立武衹好找海軍司令桂永清解决,最後下令拆除辦公桌,但由於運輸艦艙位有限,最後衹能運出972箱,另728箱被迫留在南京。 為阻止文物遷臺,南京中央博物院共産黨員陶孟和曾發動群衆阻止,但未成功。
  1949年8月23日,文物遷入臺中縣霧峰鄉吉峰村,並成立“國立中央博物圖書院館聯合管理處”,隸屬於教育部,由杭立武部長兼任主任委員,並於臺中縣霧峰鄉北溝覓地建築庫房(隔年4月落成,文物隨即遷入)。11月,戰時河南省存放在重慶中央大學柏溪分校的68箱出土文物,亦搶運到臺灣並存放在臺中市糖廠倉庫。
  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1951年6月,成立兩院存臺文物清點委員會,延聘學者、專傢為委員,進行重編箱號、抽查箱內文物,直到1954年纔完成。這次清點也編製了《點查清册》,成為存臺兩院文物的原始清册。
  1954年,國立中央圖書館臺北復館,聯管處改組,並開始出版重要資料。
  1956年,“北溝文物陳列室”正式開放(後毀於九二一地震)。
  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
  臺北建館
  1965年,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現址落成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臺灣“行政院”公佈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改直屬於行政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傢統一後,遷臺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幕。至此,運臺文物纔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琅、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並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60萬件。其中,後來運往臺灣2,972箱,占原南遷文物箱件數的22%。
  1969年,訂定《國立故宮博物院藏品徵集辦法》,在臺灣展開增加藏品的行動。1967年-2008年8月期間,透過其它機關移交1,651件,受贈32,326件册,收購12,751件册,合計46,728件册。
  1989年,國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聘請社會學者、專傢四十餘人組成委員小組,再次進行全院藏品文物的清點檢驗,至1991年5月完成。此次完成了藏品文物登錄號簽張貼,文物建卡照片攝照以及文物保存狀況的瞭解。
  2000年政黨輪替後,中央研究院院士杜正勝接任院長,以去政治化、推動本土、中華與國際兼具之多元文化觀,回歸藝術文化本質經營國立故宮博物院。在此政策指引下,館藏方向朝擴大至東南亞、南太平洋文物的趨勢,以呼應臺灣原住民與南島文化的傳承關係。
  2002年,行政院通過改建案。
  2006年,改建後故宮隨建築更新推出“Old is New”概念,以行銷方式推廣典藏。參考法國國際博物聯合會影像授權辦法,援用文資法第六十九條規定,製定影像授權收費規定。
  2007年,行政院提出修正故宮組織條例,將收藏“中國”文物改為“國內外文物”,被立法院否决。
  2009年2月14日,國立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帶團赴中國大陸訪問北京故宮,首度開啓兩岸故宮交流,而北京故宮也將在3月份訪臺。10月在臺北故宮舉辦的“雍正大展”,將成為兩岸故宮合作的試金石。
  2009年3月1日,故宮博物院院長鄭欣淼率團抵達臺北,他們此行將專程訪問臺北故宮博物院,這也是對半個月前周功鑫以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身份首訪北京故宮的回訪。
  擴建
  1964年,國立故宮博物院正館開始興建。
  1966年,第一期新館左右兩翼擴建工程完竣。
  1971年,第二期擴建工程從新館兩翼嚮前擴建完竣,陳列室面積達到8,777.41平方米。
  1983年10月,成立“張大千先生紀念館”。
  1984年,第三期擴建工程故宮新建行政大樓啓用。庫房和展場建立恆溫恆濕、防火防潮、防震防盜等措施保護,又仿乾隆養心殿西室書齋於正館設“三希堂”。隔年,仿宋明庭園設“至善園”。
  1994年,故宮院長秦孝儀提出改建構想。隔年,第四期擴建工程圖書文獻大樓竣工使用,同年又増設“至德園”。
  2000年,杜正勝接任院長,計劃進行第五期正館擴充整建,並推動故宮南部院區之規劃設立。
  2007年2月,正館擴充整建工程完工,展覽空間達到9,613.91平方米、非專業展覽用之公共空間則增加至10,656.98平方米、行政空間增至8,852.69平方米。同年,檢調偵辦故宮博物院改建擴建工程弊案,故宮先後任院長、官員涉入其中,總共15人遭起訴。
歷史發展
  臺北故宮源於北京故宮。親歷者那志良先生所寫的《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對故宮文物去臺的驚險歷程有詳細記載。但為免於淪陷日本侵略者之手,被迫“流亡”南遷的國寶遠不止於故宮。臺北的歷史博物館和鄭州的河南博物院都記載着這樣一段歷史: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日本侵略者長驅直入,為避免苦心收藏的文物受損,河南博物院精心挑選文物珍品5678件,拓片1162張,圖書1472套(册),分裝68箱運往漢口,1938年又運至重慶。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1949年,國民黨政府從河南博物院存放在重慶的68箱文物中精選38箱運往臺灣,文物以陶器、銅器為主,包括1923年出土的河南鄭公大墓中的珍貴器物。1950年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
  文物落腳臺灣初期,秘藏不示外人,社會各界要求展示故宮文物,曾被保管委員會拒絶。1956年,早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建立第一座博物館“文物美術館”,收藏來自河南的38箱文物,加上日本歸還掠奪的文物51箱,奠定了史博館的“傢底”。1957年,蔣介石巡視“文物美術館”,並改館名為“歷史博物館”。
  作為1949年後臺灣建立的第一座博物館,歷史博物館曾經獨享尊榮。蔣介石撥交為他祝壽的禮品270多件,社會各界踴躍捐贈各自的收藏,第一任館長包遵彭稱歷史博物館是社會愛護扶持的産物。同時,史博館也居於文化藝術活動的引領地位,致力於臺灣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文化藝術的普及活動,開辦畫廊,鼓勵藝術創作;設置“歷史研究室”,輔助學校歷史考古課程和研究;1964年推動成立博物館學會,至今仍然主持博物館館長論壇。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後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放。至此,運臺文物纔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
  進入20世紀80年代,臺灣博物館業迅速發展,各主題博物館突出特色,吸引人們的視綫。史博館沒有固步自封落後於時代,其品位和實力仍穩居前列。上世紀80年代末,臺灣當局開放老兵赴大陸探親,史博館適時推出大陸探親攝影展,轟動全島。隨着兩岸交流的深入,又陸繼推出林風眠九十回顧展、李可染書畫展、傅抱石畫展。
藏品統計
  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該院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最精、最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竜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書畫真跡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傢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捲,懷素的《自敘帖》,顔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萬册,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石+朱)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註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册。
珍品資料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價值連城的極品更是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闢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顔真卿、宋徽宗(趙佶)書法手跡;畫捲中唐至清歷代名傢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窯名傢親製品,官窯製御用藝瓷等,還有大量為目前有關當局秘而不宣的國寶級文物。翠玉白菜原陳列於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宮,是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緑的灰玉雕成,把緑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捲,筋脈分明,上面攀爬兩衹紅色小息的螽斯蟲。螽斯蟲,屬飛蝗翠玉白菜科,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善於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在《詩經·周南》中有“螽蟲”一篇是為祝福他人子孫衆多的詩篇。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樣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一樣,增添了活意,令人嘆服。在當時,白菜象徵傢世清白,螽斯蟲則有子孫綿延之意,可以說這是件別有含義的嫁妝。另外還有一塊幾乎亂真的“紅燒肉”,雕刻之細,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宋代青瓷中質地最好也是最為罕見的是汝窯瓷(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它以細膩的胎體、精巧的片紋和淺藍、天藍與淡青釉的虹彩而聞名,現存於世的僅67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23件(另外北京故宮有17件,上海博物院有8件,英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有7件)。瓶底燒印有“豐華”2字的一隻銅梯形的青藍色瓷瓶尤其名貴,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貴妃劉夫人的宮中之物。西周青銅器毛公鼎。那上面多達497個字的銘文,至今仍然是商周青銅器銘文數目之冠。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從1928年在安陽小屯發現後,當時掘得50000多片,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25000多片,占一半,上邊主要譚載商代晚期武丁、祖辛、祖甲、廩辛、庚丁等5個帝王占卜時刻辭等等。這些寶貴文物大部分原來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20世紀30年代日寇對中國虎視眈眈,為了保護其安全,先遷至南京,後來又從南京送至四川,抗戰勝利後又由四川遷回南京,直到1948年國民黨撤退時一同遷到臺灣。由於藏品數量巨大,每一類都可舉辦10—個以上的特展。經常展出的約有8000件,其他的則3個月至半年作一次更換。據說,一個人全部看完,需要將近30年的時間。另外所有展出都備有中、英、日文介紹資料,隨時任意可取。
  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衹有合在一起,纔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孰優?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遷臺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傢的象徵,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盡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宋元山水畫係列可構成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衹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臺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圖》,現在臺北,北京沒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圖》,臺北沒有。竜袍,中國歷代衹有清王朝留下來的,當時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沒有拿,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1件竜袍也沒有。
藏品保護
  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文物庫房恆溫、恆濕,防火、防盜,並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製,可保文物安全無虞。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
展覽活動
  該院陳列展覽強調配合旅遊觀光事業及為大衆服務的原則,院內闢有銅器、瓷器、玉器、書畫等各種陳列室。先後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我國瓷器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中華民國開國史料展”等展覽。在建院60周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係特展”。還在院內開闢了“三希堂古典茶藝雅座”和仿宋、明庭園“至善園”。為了方便外地民衆參觀,還舉辦了巡回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銅器、瓷器、玉器、漆器、琺琅、雕刻、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並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1萬餘件,目前共有60萬件。
  該院陳列展覽強調配合旅遊觀光事業及為大衆服務的原則,院內闢有銅器、瓷器、玉器、書畫等各種陳列室。先後成功舉辦多個大型展覽。為了方便外地民衆參觀,該院還舉辦巡回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
文獻出版
  該院出版有《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傢》、《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並影印出版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內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等。
影象資料
  大型記錄片《臺北故宮》
著名藏品簡介
  寶石紅僧帽壺
  寶石紅僧帽壺明 宣德
  通蓋高19.2cm,口徑長16.1cm,口徑寬11.2cm,底徑7.6cm。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棱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制詩。
  僧帽壺形使見於元代,宣德寶石紅僧帽壺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燈草邊”白邊,為宣德紅釉普見現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後所愛,清佚名畫“胤禎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櫃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
  蓮花式溫碗
  蓮花式溫碗宋 汝窯(A.D.960~1279)
  汝窯,為冠絶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
  器作十瓣蓮花形。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綫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嬰兒枕
  嬰兒枕宋 定窯(A.D.960~1279)
  瓷枕造形采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麯交迭,狀極悠閑。左手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是:身着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後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製而成。榻周開光,印有竜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制詩。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係、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係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係,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在今河北麯陽縣,古名定州,故名定窯。白釉色泛黃呈牙色,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模印等,題材亦豐,尤以劃法技法靈巧熟練,綫條流暢,作品生動活潑。
  院藏同型嬰兒枕兩件,北京故宮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細部紋飾技法、紋樣、部位及尺寸略有差異外,在面貌、衣飾皺褶幾乎一致,想當時應有一共同樣本,提供模製。
  五彩竜鳳大盤
  五彩竜鳳大盤明 萬歷
  高4.6cm,口徑30.3cm,足徑20.3cm。
  侈口大圓盤,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潔白,器面圖案為釉下青花與釉上低溫彩共同描繪成。
  明神宗萬歷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綫所及,紋飾滿布,幾無間隙;多樣主題並呈,讓人目不暇給,充分營造華麗而熱鬧的氣氛;同樣的風格也見於此時的漆器和織物的圖案設計。另方面,若仔細觀察細部,則見畫工用筆軟弱潦草,不經意的出現筆綫出鋒,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見此時窯場大量産製卻又疏於管理,以及匠者應付的心態。
  以本件開光中的穿花竜鳳為例,竜鳳都衹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衹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緻柔弱稚拙,似乎衹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盡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復多彩、色調喧嘩,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豔的特色。
基本信息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名稱】“國立故宮博物院”,原名中山博物院
  【英文名稱】Taipei's National Palace Museum
  【地址】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
  【成立時間】1962年
  【藏品數量】60萬件
  位於臺灣省臺北市郊陽明山腳下雙溪至善路2段221號,始建於1962年,是仿照北京故宮樣式設計建築的宮殿式建築,1965年落成,1966年啓用,原名中山博物院,後改為“國立故宮博物院”。 臺北故宮博物院是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品包括清代 北京故宮、瀋陽故宮和原熱河行宮等處舊藏之精華,以及海內外各界人士捐贈的文物精品,共約60萬件,分為書法、古畫、碑帖、銅器、玉器、陶瓷、文房用具、雕漆、琺琅器、雕刻、雜項、刺綉及緙絲、圖書、文獻等14類。博物院經常維持有5000件左右的書畫、文物展出,並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各種特展。館內的展品每3個月更換1次。
  臺北故宮博物院占地總面積約16公頃,依山傍水,氣勢宏偉,碧瓦黃墻,充滿了中國傳統的宮殿色彩。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分為四層,正院呈梅花形,第一層是辦公室、圖書館、演講廳;第二層是展覽書畫、銅器、瓷器、侯傢莊墓園模型及墓中出土文物;第三層陳列書畫、玉器、法器、雕刻及圖書、文獻、碑帖、織綉等;第四層為各種專題特展。在第三層後面建有一座26米長的走廊直通山腹的山洞,山洞距離地面50米,內有拱形洞三座,每座長180米,高、寬均為3.6米,分隔成許多小庫房,中間為通道,分類收藏着各種文物。
藏品統計
  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珍品中,有甲骨檔案2萬多片,該院收藏的甲骨檔案數量列世界甲骨收藏機構的第二位;瓷器2萬多件,包括原始陶器到明清瓷器,該院的中國古代瓷器是全世界各博物館中最精、最多的;銅器1萬多件,包括歷代錢幣,其中有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4300多件,如商代蟠竜紋盤、獸面紋壺、西周毛公鼎、戰國犧尊等;玉器5萬多件,其中有著名的新石器時代的玉璧、玉圭、玉璜以及聞名海內外的清代玉雕“翠玉白菜”、“避邪雕刻”、“三鑲玉如意”等;書畫真跡近1萬件,其中有從唐至清歷代名傢的代表作,如三稀之一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後部長捲,懷素的《自敘帖》,顔真卿的《劉中使帖》,蘇東坡的《寒食帖》等;善本古籍有近2萬册,包括中國僅有四部的《四庫全書》較完整的一部;明清檔案文獻近40萬件,其中有清朝歷代皇帝(石+朱)批奏摺、軍機處檔案、清史館檔、實錄、起居註等,以及世界罕見的滿文老檔40巨册。
  銅器-6,044件繪畫-5,287件瓷器-25,423件法書-3,046件玉器-12,104件法帖-474件漆器-707件絲綉-306件琺琅器-2,510件成扇-1,651件雕刻-651件善本書籍-198,459册文具-2,379件清宮檔案文獻-386,729册件錢幣-6,953件滿蒙藏文文獻-11,501件雜項-12,347件拓片-895件織品-138件
  以上總計677,609件册,是到2009年11月底全院的典藏量。
珍品資料
  綜述
  臺北故宮博物院共收藏、展出1000多年來宋至清歷朝皇帝推祟藝術、廣事收集的稀世珍品70萬件,這是一般博物館(院)的收藏都不能比的。價值連城的極品更是數以千計,如銅器中的西周毛公鼎、散氏盤;玉器中的翠玉白菜、闢邪雕刻(六朝古墓出土);書法中的王羲之《快雪時晴帖》;顔真卿、宋徽宗(趙佶)書法手跡;畫捲中唐至清歷代名傢的代表作;瓷器中的宋、明、清名窯名傢親製品,官窯製御用藝瓷等,還有大量為目前有關當局秘而不宣的國寶級文物。翠玉白菜原陳列於宿末瑾妃所居住的北京永和宮,是清代藝人巧妙地運用一塊一半灰白、一半翠緑的灰玉雕成,把緑色的部位雕成菜葉,白色的雕成菜幫、菜葉自然反捲,筋脈分明,上面攀爬兩衹紅色小息的螽斯蟲。螽斯蟲,屬飛蝗翠玉白菜科,俗名“紡織娘”或“蟈蟈兒”,善於高聲鳴叫,繁殖力很強。在《詩經·周南》中有“螽蟲”一篇是為祝福他人子孫衆多的詩篇。這棵白菜和真白菜一樣大,好像用指甲掐一下就會出水一樣,增添了活意,令人嘆服。在當時,白菜象徵傢世清白,螽斯蟲則有子孫綿延之意,可以說這是件別有含義的嫁妝。另外還有一塊幾乎亂真的“紅燒肉”,雕刻之細,形象之逼真,世上少有。宋代青瓷中質地最好也是最為罕見的是汝窯瓷(汝窯在河南省汝州市),它以細膩的胎體、精巧的片紋和淺藍、天藍與淡青釉的虹彩而聞名,現存於世的僅67件,其中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23件(另外北京故宮有17件,上海博物院有8件,英國大維德爵士基金會有7件)。瓶底燒印有“豐華”2字的一隻銅梯形的青藍色瓷瓶尤其名貴,是南宋皇帝宋高宗的貴妃劉夫人的宮中之物。西周青銅器毛公鼎。那上面多達497個字的銘文,至今仍然是商周青銅器銘文數目之冠。中國最古老的文字甲骨文從1928年在安陽小屯發現後,當時掘得50000多片,臺北故宮博物院就有25000多片,占一半,上邊主要譚載商代晚期武丁、祖辛、祖甲、廩辛、庚丁等5個帝王占卜時刻辭等等。這些寶貴文物大部分原來都在北京故宮博物院。20世紀30年代日寇對中國虎視眈眈,為了保護其安全,先遷至南京,後來又從南京送至四川,抗戰勝利後又由四川遷回南京,直到1948年國民黨撤退時一同遷到臺灣。由於藏品數量巨大,每一類都可舉辦10—個以上的特展。經常展出的約有8000件,其他的則3個月至半年作一次更換。據說,一個人全部看完,需要將近30年的時間。另外所有展出都備有中、英、日文介紹資料,隨時任意可取。
  臺北故宮博物院老院長秦孝儀說:“中國之美,美在文化藝術,文化藝術之美,盡在故宮”。臺北故宮博物院文物是北京故宮博物院文物的一部分,兩院衹有合在一起,纔是一個完整的故宮。兩院孰優?應該說是各有千秋,但都不完整。臺北故宮博物院70萬件藏品堪稱中國文化藝術之寶庫,北京故宮博物院超過了100萬件的珍藏同樣無人匹敵。遷臺的學者當時認為金石是最重要的,鼎是國傢的象徵,所以拿走了不少(2382件)青銅器;文人重視書畫,書畫本身也好運載,能拿的盡可能拿,共拿走了5424件。其中僅宋畫即達943幅,宋元山水畫係列可構成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極品特展。中國有君子佩玉之說,故玉器也拿走不少。陶瓷衹拿走了一部分,計17934件,但卻集中了北京故宮博物院各瓷器陳列室與敬事房的精品,可謂名窯畢備。著名的三希堂帖,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三希”中的“二希”,而臺北藏有其中的“一希”。郭熙的《早春圖》,現在臺北,北京沒有。北京有《清明上河圖》,臺北僅有清代的仿本。竜袍,中國歷代衹有清王朝留下來的,當時的學者認為清朝的東西價值不大,沒有拿,所以臺北故宮博物院1件竜袍也沒有。
  著名藏品簡介
  寶石紅僧帽壺
  寶石紅僧帽壺明 宣德
  通蓋高19.2cm,口徑長16.1cm,口徑寬11.2cm,底徑7.6cm。
  壺口沿呈三階漸高邊,形似僧伽帽,故名。
  器外通體施紅釉,釉色鮮紅,並帶類似橘皮上的針孔氣泡眼,口、足、帽沿邊等出棱處,呈現白邊,內部及底釉泛青。胎骨勻細,圈足露胎,細膩潔白,間帶鐵質斑點。器無款,底刻乾隆御制詩。
  僧帽壺形使見於元代,宣德寶石紅僧帽壺為世所稱,口、足或轉折棱邊常見“燈草邊”白邊,為宣德紅釉普見現象。寶石紅僧帽壺,深受清宮帝後所愛,清佚名畫“胤禎妃行樂圖”之四幅中,雍正妃傍的立櫃格上即置有寶石紅僧帽壺。
  蓮花式溫碗
  蓮花式溫碗宋 汝窯(A.D.960~1279)
  汝窯,為冠絶古今之中國磁器名窯。
  器作十瓣蓮花形。以蓮花或蓮瓣作為器物之紋飾及造型,隨佛教之傳入而盛行,爾後更取其出泥不染之習性,寓意廉潔,廣為各類器所采用。本器狀似未盛開蓮花,綫條溫柔婉約,高雅清麗。原器應與一執壺配套,為一溫酒用器,晚唐至宋所常見。
  汝窯曾為宮中用器,因采覆燒的方式,故口有缺陷,因而有“宮中命汝州燒造青瓷”之舉,汝窯之入選,支燒滿釉應是原因之一。支燒另一用處為防止器底塌陷,汝窯所用支釘細小,所留釘痕狀似芝麻,器底五支釘痕即是,也就是俗稱的“芝麻釘”。釉面細碎紋路,更有“蟹爪痕”之美名。
  蓮花溫碗,以其典雅造型,溫柔不透明釉色,在傳世不多之汝窯器中,更顯珍貴。
  嬰兒枕
  嬰兒枕宋 定窯(A.D.960~1279)
  瓷枕造形采嬰兒側臥於榻上,頭微揚、寬額、身碩、雙手交叉為枕,兩腳彎麯交迭,狀極悠閑。左手執一狀似彩球童玩,絲帶貫穿,上下以蝴蝶結飾固定。嬰兒臉部交待清晰寫實,模樣雅稚可人,衣飾以今日用語應是:身着長袍,外加背心,長褲,布鞋。背心前襟飾錢形紋,後背劃牡丹,長袍下裳印圓形團花,衣袖長褲無紋飾,顯示以不同布料縫製而成。榻周開光,印有竜紋,底平無釉,刻乾隆御制詩。
  宋、金時小瓷枕廣為流行,有最簡單的長方形,亦有動物造型的,如虎形枕,及狀似如意雲狀,取其吉祥意的如意枕,本件嬰兒枕為其中造型較為繁復者。宋代嬰兒紋樣極為流行,傳世宋瓷中,北方青瓷係、景德鎮影青瓷、技法繁雜的磁州窯係以及本件所屬的定窯係,均可見以嬰兒或孩童嬉戲為紋樣的作品。
  定窯,在今河北麯陽縣,古名定州,故名定窯。白釉色泛黃呈牙色,裝飾技法有淺劃、深刻、模印等,題材亦豐,尤以劃法技法靈巧熟練,綫條流暢,作品生動活潑。
  院藏同型嬰兒枕兩件,北京故宮亦有一件,三件造型一致,均以模印成型,除在細部紋飾技法、紋樣、部位及尺寸略有差異外,在面貌、衣飾皺褶幾乎一致,想當時應有一共同樣本,提供模製。
  五彩竜鳳大盤
  五彩竜鳳大盤明 萬歷
  高4.6cm,口徑30.3cm,足徑20.3cm。
  侈口大圓盤,窄唇,矮圈足。胎薄,施釉潔白,器面圖案為釉下青花與釉上低溫彩共同描繪成。
  明神宗萬歷時期,官方手工業喜愛製作五彩繽紛的作品,以寓意吉祥為要,而題材瑣碎;在同一平面上,常以各種形狀的開光框緣界隔出不同空間與主題,使觀者視綫所及,紋飾滿布,幾無間隙;多樣主題並呈,讓人目不暇給,充分營造華麗而熱鬧的氣氛;同樣的風格也見於此時的漆器和織物的圖案設計。另方面,若仔細觀察細部,則見畫工用筆軟弱潦草,不經意的出現筆綫出鋒,色彩漫溢出界的情形,均可見此時窯場大量産製卻又疏於管理,以及匠者應付的心態。
  以本件開光中的穿花竜鳳為例,竜鳳都衹是形式化的外型,纏枝番蓮也衹拘謹的勾描外廓再填色,筆緻柔弱稚拙,似乎衹是依樣葫蘆,虛應故事;但其仍盡量保持官樣的原貌,官土輕薄潔白,釉色瑩亮,色料淘洗勻細,其繁復多彩、色調喧嘩,以及細碎的填染,反而成為此時期讓人驚豔的特色。
同名紀錄片
  記錄片《臺北故宮》大型紀錄片《臺北故宮》
  總導演:周兵
  首次播出時間:2009年1月12-23日(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
  出品方: 九洲音像出版公司、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得意典藏股份有限公司
  簡介:《臺北故宮》共12集,追溯了文物遷臺歷史和臺北故宮現狀,並對書法、繪畫、青銅、瓷器、珍玩等臺北故宮館藏國寶一一進行介紹。從2006年起,《臺北故宮》攝製組兩年中四次赴臺采訪,采訪對象達60多人,非常難得采訪到了當年親歷文物遷臺的三位老人:高仁俊、索予明和昌彼得,從中獲得了大量文物遷臺過程的細節。因為種種原因,《臺北故宮》劇組最終沒能進入臺北故宮博物院進行拍攝,但這並沒影響這部片子的思想性和深刻性。
  分集名稱:
  一《國寶遷臺》 二《北溝煙雨》
  三《青銅記憶》 四《釉彩千年》
  五《瓷中繁花》 六《玉潤華光》
  七《巧奪天工》 八《翰墨風雅·上》
  九《翰墨風雅·下》 十《雲山深處》
  十一《傳世珍籍》 十二《承古開今》
百科大全
  Taibei Gugong Bowuyuan
  臺北故宮博物院
  Palace Museum at Taibei
  中國著名的歷史與文化藝術史博物館。坐落在臺灣省臺北市士林區外雙溪。建築設計吸收了中國傳統的宮殿建築形式,淡藍色的琉璃瓦屋頂覆蓋着米黃色墻壁,潔白的白石欄桿環繞在青石基臺之上,風格清麗典雅。
  故宮博物院於抗日戰爭的前夕,選擇重要文物南遷。1948年底,人民解放戰爭勝利在即,國民政府令故宮博物院挑選貴重文物以軍艦轉運臺灣。原故宮博物院文物分 3批運走2972箱。一起運臺的還有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 852箱及其他單位文物。文物運臺後,先存臺中市,租藉臺中市糖廠倉庫存放。1950年 4月,臺中郊外霧峰鄉吉峰村倉庫落成,運臺文物隨即遷入新庫存貯。1957年,在亞洲協會贊助下,在庫房之外又建一小型陳列室,公開展覽所藏文物。1965年,在現址建成新館。新址為紀念孫中山先生百歲誕辰,命名為中山博物院。臺灣“行政院”公佈了《國立故宮博物院臨時組織規程》,規定設置國立故宮博物院,中央博物院籌備處文物由故宮博物院保管使用,將來國傢統一後,遷臺文物仍交回原博物院。中央博物院歸併故宮博物院後,故宮博物院全部文物由臺中運至臺北中山博物院,以此作為院址,1965年11月12日正式開幕。至此,運臺文物纔得到一個適當的保存環境。
  運臺文物主要為書畫、 銅器、 瓷器、玉器、漆器、琺琅、 雕刻、 文具、圖書、文獻及其他工藝品,初為230863件,中央博物院並入後,增至242592件。連同整理後的檔案30餘萬件及受贈、收購 1萬餘件,目前共有60萬件。
  該院陳列展覽強調配合旅遊觀光事業及為大衆服務的原則,院內闢有銅器、 瓷器、 玉器、書畫等各種陳列室。先後舉辦“商周青銅禮器展”、“我國瓷器的發展”、“書畫精華特展”、“故宮藏玉”、“中華民國開國史料展”等展覽。在建院60周年之際,舉辦了大型綜合陳列“華夏文化與世界文化之關係特展”。還在院內開闢了“三希堂古典茶藝雅座”和仿宋、明庭園“至善園”。為了方便外地民衆參觀,還舉辦了巡回文物展覽,深入許多市縣展出。
  該院出版了《中華五千年文明集刊》、《國之重寶》、《惠風和暢》、《文物光華》、《故宮寶藏》、《元四大傢》、《唐寅的研究》、《山水畫皴法點苔之研究》、《清代通鑒長編》等著作,並影印出版了文淵閣《四庫全書》。院內還有定期刊物《故宮文物月刊》和《故宮學術季刊》等。
  (薑舜源)
近義詞
臺北故宮
相關詞
故宮博物院文物瓷器收藏品鬥彩瓷建窯鈞窯瓷枕
青銅器銅器書畫歷史國寶器皿粉彩瓷收藏
更多結果...
包含詞
臺北故宮博物院圖書文獻處臺北故宮博物院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