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古觀象臺投訴電話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10-6513082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建國門立交橋西南側,建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這裏既有當時按照元代以來天文儀器復製的大型青銅天文觀測儀器,又有由明代科學家徐光啓及外國傳教士先後設計製造的精密新儀器,顯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學成就的重要資料。交通:乘1路公共汽車北京站下或乘地鐵到建國門。門票:10元(中小學生及持老年證者半價)開放時間:9:00-16:00(每周一、二休息) | | 古觀象臺
古觀象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設於元代,原名“司天台”。明初攻剋北京時毀於戰火,殘存的天文儀器被運往南京保存。明正統七年(1442年)時重建此臺,改名“觀星臺”,並復製了一套儀器,其中有渾儀、簡儀等,並修復了臺下的紫薇殿、漏房等建築。崇禎年間(1629~1638年)由徐光啓、李天經等人先後製造了極限大儀、平懸渾儀、平面日晷、候時鐘、望遠鏡、沙漏等儀器。清代時又增添了一些儀器,並更名為“觀象臺”,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臺。
古觀象臺是由元代大都城的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高臺磚砌建築。明代臺上置有大型銅鑄天文儀器渾天儀、簡儀、渾象儀(天球儀)等,臺下是紫微殿、漏壺房、晷影堂,內置圭表、漏壺等儀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改用西方技術製造出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製和儀器結構。,這些儀器具有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風格,造型紋飾極為考究,至今仍陳列在古觀象臺上。
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臺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着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八件大型銅製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遊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始建於明朝正統年間(約公元1442年左右),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北京古觀象臺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臺”,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臺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臺改稱“觀象臺”,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臺。
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臺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製和儀器結構。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臺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着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八件大型銅製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遊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現在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臺,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着作用。
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光輝成就的歷史見證,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保存完好,觀測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現在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臺,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着作用。
北京古觀象臺位於建國門內立交橋西南側,已有五百四十餘年的歷史。它是明,清兩代的天文臺,以建築整齊配套,儀器安然完好,歷史悠久聞名於世。
明清觀象臺
北京建立觀象臺,其淵源應上溯到金代。金滅北宋後,將天文儀器從汴梁(今河南開封市)運到金中都(今北京右安門一帶),並設立太史局、司天台。繼金之後,元仍定都北京(稱作大都),到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天文學家郭守敬、王恂等人,在大都東南建立了一座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司天台,並用他們自己設計,製造的天文儀器進行觀測,把我國古代天文學推上了新的高峰。元末明初,由於連年戰爭,元司天台的全部建築已毀。
明初定都南京,把殘存的元代天文儀器運到了南京雞鳴山上。明成祖永樂十九年(1421年)遷都北京時,並沒有天文儀器運來,所以衹在齊化門(後改稱朝陽門)附近的城墻上,作肉眼觀測。永樂二十二年,在紫禁城內西面建立了宮廷觀象臺,即所謂“靈臺”,這時也還沒有大型天文儀器。
據《明實錄》記載,正統二年依行在欽天監監正皇甫仲和奏請,派人去南京用木料仿製儀器,運回北京,鑄成銅儀。正統七年二月壬子,造“會同館”和“觀星臺”。應該指出,史書記載的觀象臺包括臺體和臺下的四合院,東西廂房等附屬建築。《明實錄》還記有:“(正統)十一年增修晷影堂。”直到這時,北京古觀象臺及臺下的附屬建築群才初具規模。歷經有清一代,沒有什麽大的變化。清代將觀星臺改稱“觀象臺”,隸屬欽天監。紫微宮和西耳房中還有傳說為康熙手書“觀察惟勤”和乾隆手書“觀象授時”的巨幅橫匾。
辛亥革命後,該臺改稱“中央觀象臺”,隸屬於教育部。當時對觀象臺作了些改建並添建了一些房屋。到1929年改中央觀象臺為“國立天文陳列館”,衹作氣象工作。至此,北京古觀象臺結束了歷時近五百年的連續天文活動。
幾度滄桑的古代天文儀器
古觀象臺上安放的觀天儀器,索以體型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細著稱於世。但是,在漫長的歲月中,這些瑰寶曾經歷盡了人間的滄桑!
在明代,觀星臺上使用着明製渾儀、簡儀、天體儀等大型儀器。到了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礎上設計了六件新儀,至康熙十二年製成,計有: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新儀製成後,就將明代儀器全部移放臺下,將新製六件儀器安於臺上,進行觀測。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紀理安設計的地平經緯儀造成後安於臺上,這架儀器是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的合成,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紀理安在監製這架儀器時,竟將臺下遺存的元明古儀_充作廢銅使用,幸後來有人發現並奏明朝廷下令禁止,纔保留了明製渾儀、簡儀、天體儀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後,天體儀已不知去嚮)。這可以說是北京古觀象臺上古代儀器的一大厄運。
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親臨觀象臺,他遍觀了天文儀器後稱,結構以渾儀製近古,刻劃制度宜從今。於是,當時欽天監的有關人員集思設計製造了“璣衡撫辰儀”,製造工期達十年之久。這架儀器的結構,基本上與中國漢唐以來我國歷代製造的渾儀相類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渾儀中的地平環和黃道環,時度刻劃同於臺上其它七件儀器,用圓周360。和九十六刻製取代中國古代的365.25。和百刻製。
“璣衡撫辰儀”是清代製造的最後一件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它重五噸有餘,高大雄偉,雕刻細膩,除了作為觀象臺上的一架觀天儀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藝品。
古儀被迫流徙
公元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將北京古觀象臺洗劫一空。德法侵略軍看到我國明清大型精緻古儀,竟私下達成瓜分我古文物的“協議”,法國侵略軍將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緯儀、象限儀和明製簡儀搬到了駐華使館,後迫於輿論又於1902年歸還我國。德國侵略軍則將明製渾儀和清製天體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儀和紀限儀搶走,運回德國,陳列在柏林波茨坦離宮,至1921年纔根據《凡爾賽和約》歸還我國。十件古儀全部歸還後,我國又將清代八大銅儀按原來佈局安於臺上,明製渾儀則安於紫微宮左側,簡儀安於右側。
明清十大儀器被搶走之後,當時的天文工作者為了不問斷觀測,曾經製造了小地平經緯儀和折半天體議(即半徑為清製天體儀的一半)各一架,安於觀象臺上使用。為記載這段史實,光緒三十一年(1905)曾刻石碑一座,現在立於臺下紫微宮左側的耳房前面,以供參觀。
1931年“九·一八”事變,我國天文工作者為保護文物,遂於1933年將明製渾儀、簡儀、漏壺、圭表和清製小地平經緯儀、折半天體儀等七件運到南京,陳列在紫金山天文臺上。至此,北京古觀象臺就衹存有清製八大銅儀了。
古觀象臺巡禮
北京古觀象臺在我國古代天文學發展史上,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象這樣在同一地點連續進行近五百年的天文觀測,在世界上實屬少見。
新中國成立後,曾作過必要的修葺。十年動亂之後又進行了徹底的修繕,煥然一新。並於1983年4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
參觀北京古觀象臺,首先是觀象臺及其上面的八大銅儀。觀象臺高達14米餘,在東西長近24米、南北寬20米有餘的平頂上,八大銅儀排列在南、西、北三面。踏上臺頂,首先看到的就是那架我國歷代傳統製造的天體儀,直徑為6尺的巨大球面上,精確地刻畫着1800餘顆天體,浩瀚的銀河縱貫整個球面,牛郎.、織女星座隔河遙望。位於北面那架中西合璧的“璣衡撫辰儀”,姿態優美,氣勢磅礴,托起整個儀器的雲架,銅竜盤繞,生機勃勃,雕刻精美。儀器上部,圈環相套,探測太空,運轉自如。其它幾件儀器,亦是各具特色,多彩多姿。
觀象臺下有個優雅秀麗的四合院,便是紫微宮及東西廂房,有“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覽。在這裏人們可以縱觀我國古代幾千年來天文學從萌芽到不斷發達的概貌,而那豐富悠久的天象紀事,卓有見識的天文學理論,傑出的發明創造,將會激發參觀者對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們景仰和懷念! | 古觀象臺簡介 Introduction to Ancient Observatory | 北京古觀象臺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北京市建國門立交橋西南角,古觀象臺始設於元代,原名“司天台”。明初攻剋北京時毀於戰火,殘存的天文儀器被運往南京保存。明正統七年(1442年)時重建此臺,古觀象臺是由元代大都城的東南角樓改建而成的高臺磚砌建築。改名“觀星臺”,並復製了一套儀器,明代臺上置有大型銅鑄天文儀器渾天儀、簡儀、渾象儀(天球儀)等,臺下是紫微殿、漏壺房、晷影堂等建築,內置圭表、漏壺等儀器。崇禎年間(1629~1638年)由徐光啓、李天經等人先後製造了極限大儀、平懸渾儀、平面日晷、候時鐘、望遠鏡、沙漏等儀器。清代時,並更名為“觀象臺”。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改用西方技術製造出天體儀、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璣衡撫辰儀、地平經緯儀等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製和儀器結構。,這些儀器具有法國路易十四時代的風格,造型紋飾極為考究,至今仍陳列在古觀象臺上。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臺。現在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臺,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着作用。
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製天文儀器。清代康熙和乾隆年間,天文臺上先後增設了八件銅製的大型天文儀器,均采用歐洲天文學度量製和儀器結構。從明朝正統年間,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製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它們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新中國成立後,古象臺移交給北京天文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北京古觀象臺在明朝時被稱為“觀星臺”,臺上陳設有簡儀、渾儀和渾象等大型天文儀器,臺下陳設有圭表和漏壺。清代時觀星臺改稱“觀象臺”,辛亥革命後改為中央觀星臺。
這裏既有當時按照元代以來天文儀器復製的大型青銅天文觀測儀器,又有由明代科學家徐光啓及外國傳教士先後設計製造的精密新儀器,顯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成果,是研究古代天文科學成就的重要資料。
從明朝正統年間,到1929年止,北京古觀象臺連續從事天文觀測達五百年,在世界上現存的古觀象臺中,保持着連續觀測最久的歷史記錄,而且,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而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代製造的八件大型銅製天文儀器體形巨大,造型美觀,雕刻精湛。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特色外,在刻度、遊表和結構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它們不僅是實用的天文觀測工具,還是舉世無雙的歷史文物珍品。
北京古觀象臺是世界上古老的天文臺之一,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光輝成就的歷史見證,它以建築完整、儀器精美、保存完好,觀測歷史悠久和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的獨特地位而聞名於世。 現在北京古觀象臺已經改建為北京古代天文儀器陳列館,屬於北京天文臺,繼續在科學和科普領域發揮着作用。 | 古觀象臺歷史 Ancient Observatory History | 北京古觀象臺建於明正統七年(公元1442年),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天文臺之一,同時也是我國明清兩代的皇傢天文臺。它以建築完整、儀器配套齊全、歷史悠久而聞名於世。古觀象臺臺體高約14米,臺頂南北長20.4米,東西長23.9米。上設8架清製天文儀器。從明正統初年到1929年止,古觀象臺從事天文觀測近500年,是現存古觀象臺中保持連續觀測最悠久的,它還以建築完整和儀器配套齊全,在國際上久負盛名。清製8架銅儀除了造型,花飾,工藝等方面具有中國的傳統外,在刻度,遊表,結構等方面,還反映了西歐文藝復興時代以後,大型天文儀器的進展和成就。它們是東西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新中國成立後,古象臺移交給北京天文館,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早在元十六年(公元1279年),天文學家王恂、郭守敬等在今建國門觀象臺北側建立了一座司天台,成為北京古觀象臺最早的溯源。明朝建立後,於明正統七年(1442)在元大都城墻東南角樓舊址上修建觀星臺,放置了渾儀、簡儀、渾象等天文儀器,並在城墻下建紫微殿等房屋,後又增修晷影堂。此時觀星臺和其附屬建築群已頗具規模。
1644年清政權建立之後,改觀星臺為觀象臺,並接受湯若望的建議,改用歐洲天文學的方法計算歷書。1669-1674年,由康熙皇帝授命,南懷仁設計和監造了6架新的天文儀器: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地平經儀、象限儀、紀限儀和天體儀。康熙五十四年(1715)紀理安設計製造了地平經緯儀。乾隆九年(1744年),乾隆皇帝又下令按照中國傳統的渾儀再造一架新的儀器,命名為璣衡撫辰儀。至此,我們今天所看到的八架古儀都已裝備完畢。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德、法兩國侵略者曾把這8件儀器連同臺下的渾儀、簡儀平分,各劫走5件。法國將儀器運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後在1902年歸還。德國則將儀器運至波茨坦離宮展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規定,於1921年裝運回國,重新安置在觀象臺上。
1911年辛亥革命後,觀象臺改名為中央觀象臺, 1927年,紫金山天文臺籌建後,古觀象臺不再作觀測研究,於1929年改為國立天文陳列館。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日本侵略者進逼北京,為保護文物,將置於臺下的渾儀、簡儀、漏壺等7件儀器運往南京。現這7架儀器在分別陳列於紫金山天文臺和南京博物院。
解放後,北京古觀象臺於1982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1983年重新對外開放。在國外享有極高的聲譽。許多國傢的政府首腦、高級官員和科學界同行如英國首相布萊爾、比利時首相伏斯達等都曾慕名前來參觀考察。 | 古觀象臺展覽 Ancient Observatory Exhibition | 時間歷法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時間歷法》部分主要介紹了我國時間歷法的形成發展過程和主要研究成果。我國古代的歷法較為特殊,大多為陰陽合歷,從古六歷到清時憲歷,共102種。其中僅有2部純陽歷,前後經歷了五次較為重大的歷法改革。展覽運用文字和圖片說明手段介紹了我國不同朝代的歷法概況。同時,展出了我國古代使用的一些時間量具,如日晷、圭表等。同時,亦有數架移自上海徐傢匯天文臺和南京紫金山天文臺的近代天文擺鐘原件。
觀象臺展館天象記事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天象記事》部分主要介紹了我國古代天文學的一些主要歷史事件和觀測成就。例如:公元前5000年的“仰韶文化”大汶口出土的彩陶天文圖案、公元8世紀的敦煌星圖、以及我國傳統的三垣二十八宿天區劃分等。同時,展覽還介紹了我國古代的一些天文研究成果:如對太陽黑子、哈雷彗星、以及超新星等的研究。展覽立足於給觀衆以中國古代天文知識的全面瞭解,運用豐富的展陳手段,並有相當數量的實例模型。展覽展出多年,深受國內外觀衆好評,同時亦常年作為青少年課外活動的教育基地。
靈臺儀象
北京古觀象臺《中國古代天文學成就展》之《靈臺儀象》部分主要對我國古代天文臺的發展歷史和主要研究用儀器作了較為概括的介紹。展覽表現了從西漢天文遺址開始一直到北京古觀象臺的中國天文研究機構發展歷程以及渾儀和簡儀等我國古代著名的天文觀測儀器。展覽深入淺出,寓教於樂,運用了大量實例模型與照片,同時還展出了我臺首創研製的銅製古代天文儀器比例模型。展覽自展出以來深受參觀者和天文愛好者的歡迎。 | 古觀象臺儀器 Ancient Observatory Instrument | 在明代,觀星臺上使用着明製渾儀、簡儀、天體儀等大型儀器。清代康熙八年(1669年),觀象臺儀器比利時耶穌會傳教士南懷仁奉康熙帝之命,在前人的基礎上設計了六件新天文儀,至康熙十二年製成,計有:赤道經緯儀、黃道經緯儀、天體儀、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紀限儀。新儀製成後,就將明代儀器全部移放臺下,將新製六件儀器安於臺上,進行觀測。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法國耶穌會傳教士紀理安設計的地平經緯儀造成後安於臺上,這架儀器是地平經儀、地平緯儀的合成,使用起來比較方便。但紀理安在監製這架儀器時,竟將臺下遺存的元明古儀充作廢銅使用,幸後來有人發現並奏明朝廷下令禁止,纔保留了明製渾儀、簡儀、天體儀三件(可惜,辛亥革命後,天體儀已不知去嚮)。這可以說是北京古觀象臺上古代儀器的一大厄運。
據史書記載,乾隆皇帝於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十月二十七日親臨觀象臺,遍觀了天文儀器後稱,結構以渾儀製近古,刻劃制度宜從今。於是,當時欽天監的有關人員集思設計製造了“璣衡撫辰儀”,製造工期達十年之久。這架儀器的結構,基本上與中國漢唐以來我國歷代製造的渾儀相類似,不同的是取消了渾儀中的地平環和黃道環,時度刻劃同於臺上其它七件儀器,用圓周360。和九十六刻製取代中國古代的365.25。和百刻製。“璣衡撫辰儀”是清代製造的最後一件大型天文觀測儀器,它重五噸有餘,高大雄偉,雕刻細膩,除了作為觀象臺上的一架觀天儀器之外,也是一座精美的工藝品。
璣橫撫辰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北側東端。儀重5145千克,儀高3。379米。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皇帝視察觀象臺時,看到臺上天文儀器均為西洋的構造,隨下令按中國傳統的渾儀結構建造一架占儀。同年開始設計製造,工期歷經十年。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製成。儀器南面用滿漢兩種文字鎸刻“御制璣橫撫辰儀乾隆甲子年造”。儀器分為三重:最外一重叫子午雙圈,雙圈空隙表示子午綫;赤道單環與子午雙圈相交。子午圈下半部分用雲座支撐,南北兩極設有銅軸。中間一層由連接在南北兩極的赤道經圈和遊旋赤道圈組成。最內層是貫於兩極軸上的雙層赤經圈,其上端有一十字絲,使觀測更為準確。璣橫撫辰儀是清代製造的最後一架大型銅儀,無論從冶金製造還是雕刻方式,都反映了當時的發展水平。1900年該儀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於1921年歸還我國,重新安裝在北京古觀象臺上。
紀限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南側,與赤道經緯儀相鄰。製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802千克,儀高3.274米.在中國此類儀器始於清朝.主要部件是一個60度的圓弧和一個幹,幹末端有手柄,柄端有一個小環,用來挂滑車的鈎(滑車已散失),幹的頂端伸出一根橫軸,用來挂窺橫(原窺橫已遺失,現儀器上的窺橫是後配的).橫軸稍下位置,左右各立一個小柱,用來幫助測量.60度的圓弧而以流雲作為裝飾,背部有樞軸,可以隨意調整高低,用半圓齒輪來支撐,同時還設有用來轉動的柄輪,觀測時可以左右升降,它的下面中柱,插入遊竜纏繞的圓座柱裏,,可四方旋轉.該儀主要用來測定60度內兩星之間的角距離.1900年曾被德國侵略者掠至德國,於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臺上。
黃道經緯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的西南角.製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 由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2752千克,儀高3.492米.是我國第一架獨立的黃道坐標係統觀測儀器.外圈正立的是子午圈,兩極安有銅軸,用半圓契合,使它固定.裏面為極緻圈,連接在極軸上.距黃極90度,橫置着黃道圈,和極緻圈相直交,兩圈的交點,靠近北極者為夏至點,靠近南極者為鼕至點.最裏面是黃道經圈,用銅軸貫於黃道南北極.支撐子午圈的是一個半圓形雲座,座下用兩條相背升竜支撐,下接斜十字交梁.此儀主要用於測量天體的黃道經度和緯度以及測定二十四節氣.由於我國歷代天文學家對黃道坐標係統並不十分重視,因此,該儀製成後使用較少。
地平經緯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南側正中位置上。製於康熙52年-54年(公元1713-1715年),由來華的耶酥會傳教士德國人紀理安負責督造。儀重7368千克,儀高4.125米.此儀集地平經儀和象限儀的構造與作用於一體,所不同的是,將象限弧嚮上,遊表不用夾縫方法,而采用遊表兩端各開一窺孔的方法,裝飾上與前兩架儀器有所不同,它是古觀象臺唯一采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法國式藝術裝飾的天文儀器.使用時減少了由於兩架儀器測量所帶來的誤差.1900年,該儀和其他四架儀器儀器被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輿論壓力,於1902年歸還我國.今天我們仍然可以清楚地看到侵略者留在擋風罩上的彈孔。
地平經儀
陳列於北京古觀象臺臺頂南側,黃道經緯儀東面,製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儀重1811千克,儀高3.201米.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此儀主體是地平圈,圈內設有東西通徑,中間為圓盤,用雲柱支撐.四隅用三根竜柱及一根鑄造精細的銅柱支撐,下面是十字交梁,有蠃柱用來調整水平.在東西柱上,又立兩根柱,兩衹蒼竜沿柱蜿蜒而上,頂端各伸出一爪,合捧一個火球,球心表示天頂,與地平圈的中心成一條垂綫.沿垂綫方向安有一根上指天頂下指地心的中空立表,此表可旋轉360度,立表下端設有一個與它垂直的橫表,其長和地平圈外經相齊,平放在地平圈上.立表的中空處,上下各設有一個立柱,柱頂端有一個垂直的小孔,旁邊有一個小孔貫穿兩側,並與垂直的小孔相通,兩個立柱用垂綫相連,立表上端兩側,平置兩個小柱,從小柱分引兩條斜綫與橫表兩端相連.觀測時,使待測天體與橫表兩端的綫,和中心垂直在一個平面上,就可定出地平經度.此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20年之久,於1921年重新安置在古觀象臺上。
赤道經緯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的南側東端.製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2720千克,儀高3.380米.最外是子午圈,南北兩極各安銅軸,用半圓契合,使它固定.距兩極九十度位置,橫貫着赤道圈,與子午圈相交,從南極處伸出兩個象限弧用來支撐赤道圈.赤道圈內是一個可繞極軸轉動360度的過極經圈----赤經圈.兩極之間的通軸中央安有橫表.儀器下邊有一半圓形雲座,用來支撐子午圈,它的中央有一洞孔,用來裝垂球.該儀是我國古代天文觀測中經常使用的儀器,用途有十四項,主要用來真太陽時和天體的赤經、赤緯。該儀曾於1900年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後迫於世界輿論,於1902年歸還我國,重新安裝在原來位置上。
天體儀
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的西側正中。製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3850千克,儀高2.735米。此儀用一個直徑為六尺的銅球代表天球,球面上布列着大小不等的鍍金銅星1876顆,並把它們分為282個星官。球面上刻有赤道圈,與鋼軸垂直。銅球外邊南北直立的是子午圈,其上最高點代表天頂的的銅製火球。球面外與地平平行的是地平圈,四根立柱托着地平圈立於底座上。該儀用途有60多項,但它主要用於黃道、赤道和地平三個坐標係統的相互換算以及演示日、月、星辰在天球上的視位置等。該儀曾於1900年被德國侵略者掠至柏林,1921年纔重新安放在北京古觀象臺上,至今球面上還留有侵略者打下的彈痕。
象限儀
又稱地平緯儀,陳列在北京古觀象臺臺頂西北角。製於康熙八年至十二年(公元1669-1673年),由來華的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監製。儀重2483千克,儀高3.611米.主要部件是一個90度的象限環,環中間以一條騰雲駕霧的巨竜作為裝飾.象限環竪邊上指天頂,下指地心,橫邊與地平綫平行,橫竪兩邊相交於圓心。儀器的背面正中是數軸,軸兩端是圓的,象限環固定在數軸上,可做360度旋轉。東西各有一立柱,立柱上端、下端都有一橫梁相接,梁中心鑿有圓孔用來安裝竪軸。象限環的圓心,伸出一根橫軸,其上挂窺橫,窺橫下端有立耳,背面設有夾蠃子(現已折斷),旁邊有遊表(已遺失)。該儀主要用於測定天體在地平上的或天頂距。1900年曾被法國侵略者掠至法國駐華大使館內,1902年歸還我國,重新安置在古觀象臺上。 | | 陶寺古觀象臺 | 北京古觀象臺 | 登封古觀象臺 | 陶寺古觀象臺基址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