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古猗園投訴電話上海旅遊投訴電話:021-643936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古猗園,為明代萬歷時河南通判閔士籍的私傢花園,原名奇園。古園的設計者是嘉定著名竹刻藝術傢朱三鬆。後歸萬歷舉人李流芳之侄李宜之所有。清乾隆11年(1746年),洞庭山人葉錦購得後,大興土木增建亭榭,拓展園基,改名古猗園。乾隆53年,地方士人集資買園作為城隍廟靈苑。嘉慶11年(公元1806年)募款整修,同治、光緒年間,又作為祀神和當地同業會集議場所,園中增設茶肆酒樓,園基擴大至27畝。如今,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古猗園內青竹滿園,有亭榭樓閣、麯徑回廊、假山池沼、奇樹名花,景色極為秀麗。園內還有兩座經幢,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交通:乘517路(火車站)、562路(靜安寺)、822(海寧路西藏北路口)、遊6a綫(上海體育場)北嘉(北區汽車站—嘉定)、翔華(華漕)、翔黃(夢幻樂園)虎南(張廟)、羅南(羅店)直達。地址:嘉定區南翔鎮滬宜路218號電話:59121535開放時間:8:00-16:30門票:大門票7元,小門票4元自駕車綫路:1.市區—滬太路—汶水路—滬嘉高速公路(a12公路南翔出口)—滬宜公路(204國道)2.市區—武寧路—真北路—真南路—滬宜公路 |
|
古猗園,建於明代嘉靖年間(公元1522~1566),原名猗園,取“緑竹猗猗”之意而名。由明代嘉定竹刻傢朱三鬆精心設計,以“十畝之園”的規模,遍植緑竹,內築亭、臺、樓、閣、榭、立柱、椽子、長廊上無不刻着千姿百態竹景,生動典雅。清乾隆11年(公元1746年),拓充重葺,此時更名古猗園。
後來古猗園幾經擴建,面積達146畝。古猗園按不同景觀劃分為逸野堂、戲鵝池、鬆鶴園、青清園、鴛鴦湖、南翔壁6個景區,各具獨到精巧的藝術構思,散發着古猗園特有的古樸、素雅、清淡、洗練的氣質。園中保存的唐代經幢、宋代普同塔,引人探古問勝。園中因“8·13”事變,當地愛國人士重修補闕亭,獨缺一角,以志國恥的“缺角亭”,象徵着中國反帝民族之魂。
古猗園,以猗猗緑竹、幽靜麯水。典雅的明代建築、韻味雋永的楹聯詩詞及優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聞名於世。 |
|
明萬歷年間(1573~1619年),歷任光祿寺良醖署署正、河南府通判、代理嵩縣知縣、汝州知州的閔士籍,以宦囊在南翔興建宅園。園的規模有“十畝之園,五畝之宅”之說。該園由擅長竹刻、書畫、疊石的朱稚徵(三鬆)設計佈置,園中有亭、臺、樓、閣、水榭、長廊等。因園內廣植緑竹,園名取自《詩經》“緑竹猗猗”句,名為“猗園”。閔士籍去世後,猗園約在萬歷末轉讓給翰林李名芳之子李宜之。明末清初,猗園又先後為陸、李兩姓所有。
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鼕,葉錦購得猗園,次年春大興土木重修和改建,乾隆十三年秋落成,改名古猗園。重修後的園門位於園北,西嚮。園南圍墻外有河,船可進入園內。園中以逸野堂和戲鵝池為中心置景,山有小雲兜、小鬆崗和兩座無名土山,水有戲鵝池、泛春渠和通園外的河道,亭有幽賞亭、孕清亭、梅花亭、怡翠亭、孤山香雪亭、嘉樹亭、仿雪亭、荷風竹露亭,廊有承香廊、繪月廊和一無名麯廊,軒有鳶飛魚躍軒、西水軒、柳帶軒、聽雨軒,樓、閣有環碧樓、翠靄樓、浮筠閣、嶺香閣,橋有磬折渡橋、浮玉橋,此外還有春藻堂、清馨山房、坐花齋、書畫舫、蝶庵、藥欄等建築。園內除廣植竹以外,還專闢了一個竹圃,體現“緑竹猗猗”的意境。
乾隆五十三年,嘉定地方人士捐款購買了古猗園作為城隍廟的廟園,香客均可入園遊覽。嘉慶十一年(1806年),又經募捐整修。鹹豐十年至同治元年(1860~1862年)間,太平軍同清軍及“洋槍隊”多次在南翔激戰,園內部分建築被毀。戰後南翔各行業公所陸續修復一些可用的建築,並增建了一些作為行業集議的場所,後來還在園內開設酒樓、茶肆、點心店、照相館,此時的廟園已名存實亡。
民國21年(1932年)一·二八事變,日軍於3月3日占領南翔,古猗園被侵略軍占用兩個多月。日軍撒退後,園內房屋殘墻斷壁,假山倒坍,樹木被砍,花草枯敗。翌年4月,由當地愛國人士朱壽朋、陳少蕓、王荃士、李梁纔等60人署名發起,成立古猗園整理委員會,募集銀元6000元進行局部修復,並新建補闕亭,此時全園的面積為27畝(1.8萬平方米)。民國26年八一三事變,南翔遭受戰火,園內大部建築被毀,僅存的缺角亭(補闕亭)、小雲兜、五老峰等假山也傷痕纍纍,面目全非。抗日戰爭勝利後,鎮政府將其作為公園開放。當地人士又集議修復古猗園,先後籌款重修了缺角亭、不係舟(書畫舫),新建了微音閣、南廳、白鶴亭,並種植了一批樹木花草。因為僅作局部修復,所以景色已遠不如戰前。
1957年,南翔鎮集資5807元修繕古猗園,3月開工,當年10月1日竣工開放。1958年,上海市園林管理處撥款13萬元,對公園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由市園林處設計科柳緑華負責規劃及緑化設計。園界嚮西、南兩面擴展,全園面積增至87.6畝(5.84萬平方米)。主要的工程有:園四周圍起了竹籬,把原城隍廟前的一對石獅移置於改建過的北大門前;在竹枝山南部開挖新河道,其兩端與戲鵝池相通,並重建湖畔的浮筠閣;在新河上架九麯橋,橋中建湖心亭;在橋東築麯廊聯接臨湖的新建茶室;挖河的土堆成南山和熊山;園南闢大草坪和兒童樂園;其他原有建築也修葺一新,並移栽了大雪鬆、廣玉蘭、水杉、紫藤等一批喬灌木。
上述工程竣工後,公園於1959年10月1日重新對外開放。1959年南翔鎮政府將當地原雲翔寺的一對唐代石經幢和一座宋代石塔遷入園中。此後,又將陳少蕓捐贈的戰國劍、諸葛鼓等一批文物交給古猗園長期在南廳展覽。王鳴一捐贈了一株已逾百年的重瓣大紅牡丹給公園,移植於五麯長廊北邊。1962年重建梅花廳。到1963年,公園面積為117畝(7.8萬平方米)。
“文化大革命”中,石經幢和石塔上的佛像被破壞,古建築的翹角被砸,明萬歷年間有名的“嘉定四先生”之一的李流芳(李宜之的叔父)手跡的石碑被毀,豐子愷等名傢書畫和其他文物被毀或被沒收,並從1967年1月起將園名改為南翔公園。1973年以後,陸續進行修復,並重建了鳶飛魚躍軒、小鬆崗假山、白鶴亭、南亭、缺角亭和浮筠閣。
1977年恢復古猗園的園名,投資28萬元整修。工程由市園林管理處設計室柳緑華規劃,由上海市園林工程公司施工,主要是改建公園圍墻,重建繪月廊、柳帶軒和配置花卉。1979年又投資78萬元進行修建和擴建,除被外單位占用的土地外,公園面積為92畝(6.13萬平方米)。重點是在鬆鶴園內疊假山,造瀑布,挖河池,種鬆竹,將石塔移入荷花池中,新建鶴壽軒和改建柳蔭橋。部分古建築的修復由南京工學院楊廷寶、齊康設計。
1981年整修南大門,並把北大門的一對石獅移置於此,在門內新建仿磚雕照壁一座。同年嚮東徵用土地33畝(2.2萬平方米)。1982年重建逸野堂。1983年,根據清瀋元祿在乾隆十一年所作的《古猗園記》,重新改建北大門,築幽賞亭,種植桂花、叢竹。1985~1987年,市政府撥款60萬元,在園東部擴建2.2萬平方米的青清園,使全園面積增至9.19萬平方米。擴建工程由市園林設計院謝傢芬負責規劃及緑化設計,張永來負責建築設計。青清園以竹造景,並在園中建造了荷風竹露亭、君子堂、翠靄樓、青清園等景點。1985年熊山改建為龜山。 |
|
1960-1961年間,中央領導朱德、李富春、陳雲等同志來園參觀視察。
1962年7-8月,中央領導劉伯承、徐特立、呂正操等同志在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魏文伯陪同下來園參觀。
1963年鼕,上海市委書記處書記魏文伯為梅花廳題額。
1964年10月,上海市市長曹狄秋陪同中央有關領導10餘人來園參觀。
1978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鬍厥文來園視察並為園名題額。
1978年8月,上海市委書記彭衝來園視察,並對公園建設做了指示。
1981年4月,上海市政協副主席宋日昌夫婦來園參觀,並為不係舟題額。
1981年鼕,中國駐聯合國大使林青偕夫人、商務參贊一行在嘉定有關領導的陪同下來園參觀。
1983年6月,上海市副市長裴先白來園參觀。
1984年,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鬍厥文來園並為微音閣題額。
1987年6月10日,中國人民銀行行長陳慕華在嘉定縣長李寶林的陪同下來園參觀。
1989年,著名書畫傢陸儼少在園內舉辦80壽慶,嘉定縣政府、縣文化局、南翔鎮政府有關領導前來祝賀。
1989年10月,古猗園舉辦恢復開放30周年座談會,上海市建委副主任羅伯華、園林局局長吳振千、原園林局黨委書記白書章等參加。
1992年3月6日,上海市市長黃菊偕夫人和秘書馮國勤來園參觀。
1992年7月2日,上海市市委書記吳邦國來 園視察並為“荷風竹露”題額。
1992年7月26日,上海市副市長顧傳訓偕夫人來園參觀。
1993年9月26日,舉辦《張祖麟藝術攝影展》開幕式。
1994年9月28日,舉辦鬍兆康先生珍貴供石捐贈暨“頑石齋”開幕式,由上海市政協常務委員、工商聯副主席瀋祖或、市園林局局長鬍運驊緻詞,原市委、市府領導楊堤、李國豪為“頑石齋”揭幕,參加賓客200餘人。
1996年2月21日,上海市副市長蔣以任陪同國傢計劃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政工作組組長曾培炎來園參觀。
1997年1月31日,國務院副總理吳邦國在嘉定區委書記潘志純、區公安局局長王建強、南翔鎮黨委書記傅一峰等同志的陪同下來園視察。
1997年9月29日,在大草坪舉行`98上海旅遊節第二批指定景點授牌儀式,上海市旅委、市園林局、嘉定區府、區商委領導出席,由市委宣傳部領導給古猗園等8傢指定景點授牌。
1997年11月,俄羅斯最高法院院長在上海市有關領導的陪同下來園參觀。
1997年11月,國際知名人士陳香梅女士、陳香姚等一行來園參觀,並拍攝由上海電視臺執導的記錄片〈陳香梅〉。
1997年11月30日,在望鶴樓舉行首屆古猗園竹文化藝術節閉幕式。 |
|
逸野堂
位於古猗園西北部,是猗園老區。以逸野堂為中心,北有麯廊、幽賞亭,南有鳶飛魚躍軒、小鬆岡和南廳。逸野堂四周分別有五老峰、古盤槐、小雲兜和桂花林。多有古建築,集廳、堂、廊、亭、山、水於一體,還有許多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加之百年廳堂千年經幢,可稱之為古典園林縮影,也集中體現了古代園主隱逸為高、寄情山水的意境。
逸野堂建於明代,已有四百多年歷史,原是園中主廳,是園主招待賓客和休息之處,因以楠木為柱,又稱之為"楠木廳"。又因四面道路相通,登堂可覽全園之勝,俗稱"四面廳"。
幽賞亭處於古猗園北隅,對面逸野堂在月光下猶如廣寒宮,中秋之夜登亭遠望,如置身仙境,幽情頓生,令人心曠神怡。
從逸野堂經小雲兜穿𠔌而南,有一座三面依水的鳶飛魚躍軒。軒門圓形,如湖面明月初升,立門前嚮東遠眺,有青山亭閣,錯落有緻;入門憑欄,一泓湖水明潔如鏡。
南廳位於古猗園枝山西南腳下,依竹傍水,環境幽靜清雅,是一座具有四百多年歷史的明代庭院。造型樸實精緻,原是古代園主書房兼臥室。
戲鵝池
戲鵝池景區以水為中心,環湖漫步,分別可看到白鶴亭、不係舟、浮筠閣、竹枝山和缺角亭,是猗園老區之一。
戲鵝池得名,是因為池內有白鵝成群,嬉水遊弋引頸高鳴。立岸觀賞,緑水白鵝,靜中有動,情趣非凡。
戲鵝池西邊的白鶴亭是為了紀念"白鶴南翔"而建,是園中最古老名勝建築之一。
離開白鶴亭,沿戲鵝池往東走,便會看到不係舟。不係舟俗名止舟,旱船,又名石舫,建於明代,冠上海園林"不係舟"之最。它原為園主的書畫舫,有祝允明題額"不係舟"三字。
缺角亭,又名補闕亭,位於浮筠閣後面竹枝山之頂,建於本世紀三十年代。缺角亭飛翼凌空,色調柔和瑰美,七彩俱全。
鬆鶴園
千年經幢,令人叫絶;梅花廳前,馨香飄逸;碧荷古塔,相映成輝;鬆園白鶴,引頸長嘯。這便是鬆鶴園景區,區內軒、塔、廳、閣,配以鬆、荷、竹、梅,鶴壽鬆齡,景色宜人。古猗園的唐代經幢屬重點保護文物,今上海地區的唐代遺跡中,不失為同期石經幢之佼佼者,十分珍貴。
微音閣,坐石經幢北,與經幢異麯同工,富麗堂皇。關於微音閣,還有一個美麗傳說,據傳,逸野堂邊的五老峰是五位老仙操琴彈唱,縈繞於廊閣,別有一番餘韻,故閣名為微音閣。廊門三開,三嚮仰視,可觀賞月圓月缺奇景。建築師們按月球四季運動軌跡,根據此地形特徵,精心運算觀月最佳點,設計了繪月廊。
梅花廳全木結構,墨柱紫窗,窗格精巧,均由梅花圖案精雕嵌鑲,飛檐古樸,是一座典型的清代宏偉建築。
荷花池中的普同塔,是古猗園最古老最珍遺文物之一,建於宋嘉定十五年(公元1222年),原係南翔鎮雲翔寺九品觀荷花池中的石塔,高約一丈,六面七級,腰束蓮花瓣,塔柱鎸如來佛像,雕刻精美。
青清園
位於古猗園最東面,面積30餘畝,是全園最大景區之一。景區以猗猗青竹為主,體現了古代猗園"緑竹猗猗"的特色。區內有龜山、龜山湖、君子堂、藝苑、觀月臺和翠靄樓,與竹園相配,景色清秀、淡雅、劾靜。青清園內植竹30多種,屬江南園林罕見。
龜山,位於青清園與鴛鴦湖之間,高7米,面積5畝,四面環水,四周有小橋相通,如巨龜四爪。龜山之東有圓形小島,是巨龜之首,名"龜頭島"。
亭旁怪石亂臥,亭前接水,如逢六月出水芙蓉,裊娜清風指竹,意境深邃。
高13米,分上下兩層,全木結構,二樓中央飛出一閣,凸面華美壯麗。樓檐兩邊飛檐鬥拱,雕二竜戲珠。整個窗面開闊,細格斑鱗,鬼斧神工。樓內展出百餘件頗具藝術價值的奇石,盆景。
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取名,堂內懸挂四君子書畫,堂前植四君子代表植物,堂內堂外,自然相映,十分得體。
鴛鴦湖
鴛鴦湖猶如一塊明鏡從天而降,鑲在古猗園中心地帶,使古猗園景色大放光輝。
九麯橋攔腰浮於湖面,湖心亭猶如一顆寶石嵌在橋中,與東面柳蔭橋遙遙相望,湖南有麯香廊,廊盡頭有茗軒,湖面四周,亭、堂、閣、軒高低錯落,山水相連,視野開闊,以湖為主,給人以天高湖闊之感。
從缺角亭拾級而下,嚮南攀花穿柳,便是別開生面、橫越鴛鴦湖的九麯橋。橋面中部是造型玲瓏剔透的湖心亭,又名鎮蛇亭。
鴛鴦湖水面約15畝,以九麯橋分隔為東西二湖,水面開闊,生機盎然。
湖的南面是麯香廊,又名五麯長廊,因沿湖岸犬牙交錯,就麯設廊,廊底有亭,麯徑通幽。窮五麯香廊,沿左岸盡頭,便是樓高廳閣的茗軒。
南翔壁
南翔壁景區包括大草坪、紫藤架、南亭樟樹林、大假山,其中以南翔壁為主要景點。壁有浮雕,反映古鎮南翔得名的神話傳說。景區視野開闊,具有林野風味。
從南大門入園,進門便見一座照壁迎客而立。
照壁上的圖案以"白鶴南翔"為內容,勾勒出南翔鎮得名的歷史傳說,富有傳奇色彩。 |
|
猗園的明代建築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多臨水而建,與水景配合,體現了“亭臺到處皆臨水,屋宇雖多不礙山”的意境。以麯折長廊花墻分隔,形成大小不等的自由變化的自然空間,使遊人常處於“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主要建築逸野堂、梅花廳、春藻堂、翠靄樓、柳帶軒等水榭麯廊,造型秀美精緻,這些建築既是風景點綴,又是觀賞風景和遮風避雨休息之處。園內廳堂、亭廊連片相接,佈局上麯折多變,漫步其間。藉以花色漏窗,透視窗外景色,景物深幽,富有詩意。
古猗園的亭臺樓閣,建築平面形式多種多樣,立體造型變化多端,體現江南園林建築精巧自由活潑的特點。屋面小瓦筒瓦,屋脊花色鏤空,各種鬥拱、飛檐翹角、門窗式樣、雕刻裝飾,油漆粉刷色彩簡樸素雅,具有明代園林建築藝術風格。
園林建築註重題名立意。古猗園內的逸野堂,清代瀋元祿《猗園》記:“奠一園之體勢者,莫如堂”,堂曰逸野,堂前栽盤槐一對,右立奇峰異石,左為假山水池,堂後植桂,中秋賞月,庭中桂香,疑身在廣寒宮中。堂內懸挂明代著名書法傢董其昌所題“華岩墨海”匾額,表明建築其堂是反映當時一些士大夫和和文人墨客寄情於山水,沉溺於悠閑雅逸,欣賞風花雪月,以隱逸為高的思想情趣。在戲鵝池岸邊的“不係舟”,建於明代,曾有明代書法傢祝枝山題額,此舟無纜可係,故名 “不係舟”。建舟也是有其情意所托。唐白居易詩:“豈無平生志,拘牽不自由,一朝歸渭上,泛如不係舟”。李白也詩:“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反映了詩人對當時社會現實不滿,消極避世的思想情緒。再如古猗園竹枝山上有一方亭,名為缺角亭,故意殘缺東北一角,以示東北淪陷,其餘三角均塑高舉拳頭,表示反抗侵略和收復失地的决心,充分反映了當時人民的抗日革命意志。還有些建築物具有地方歷史性的紀念象徵,戲鵝池西堤上的白鶴亭,頂端白鶴停立,展翅欲往南飛,是根據古代“白鶴南翔”傳說而建此亭,南翔地名亦由此而來。
古猗園的猗猗緑竹
“猗園”的名字,從“緑竹猗猗”的意境中得名。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猗園》記:“據一園之形勝者,莫如山”。山,指園內竹枝山,它體現了竹葉青山,竹山青青,緑竹猗猗的意境。竹以常緑、素雅、清秀之姿,給人以淡雅秀美之情。
《猗園》記:竹圃有方亭,為“怡翠亭”,臨水的竹枝山下有“浮筠閣”,竹園中有“翠靄樓”,小溪水邊有“荷風竹露亭”,麯廊兩側有修竹。現在,除在老區的部分空閑處,或石旁路邊,屋前宅後、粉墻邊角零星點綴叢竹三五群和小片竹圃外。還在東邊擴地三十餘畝新闢竹園,名為“青清園”,成為園中之園。除明代建園時就有的方竹、紫竹、佛肚竹外,園內還有小琴絲竹、鳳尾竹、黃金間碧玉竹、孝順竹、哺雞竹、龜甲竹、羅漢竹等,運用竹的不同色彩和姿態,創造多種多樣的景色。竹與石相結合,形成竹石立體畫。叢竹三五成群,配以麯折道路,構成了“竹徑通幽”的景觀,竹與建築、小溪相結合,運用各種手法,創造了自然、寧靜、幽美的空間,突出了以竹造景,使古猗園的園名與園景相統一。
古猗園的幽靜麯水
古猗園的園藝佈局,從明代起就以戲鵝池為中心,後經清代青至建國後的歷次修復和拓擴,都註重挖河理水,使水置於園林,以水為主,相映園景。古猗園的水,與外隔絶,但在百畝之園中,有千米距長的溪流。以方池和狹長形的水面形態,多彎麯折,似園脈絡,貫通全園。池岸石駁,凹凸麯折,配植花草,時隱時現。望之不窮,使人並不覺此水無源。而有源遠流長之感。戲鵝池如一明鏡,映現臨水而建的“不係舟”的清晰倒影,不但擴大了園林的空間感,而且給人增添了幽靜的情趣。
浮筠閣,半浮於水,亭亭孤立。閣後竹枝山臨水而立。周旋環水,水隨山轉,動靜結合,山因水活,意境深邃。古猗園的戲鵝池、鴛鴦湖、荷花池、龜山湖等水池。相互溝通,緩流不斷。水池兩岸,亭橋相望,花木蔥鬱,令人心曠神怡。
猗園嚮東擴建的三十餘畝風景區,亦鑿池引水,建亭架橋,池中設島,麯徑通幽,使新老景區之間水體佈局,納入明代江宏《遊猗園》詩:“煙花霧植古槎橋,涌出珠宮倚碧霄。風度猗園竹影靜,水依殿靄石幢高”的意境,成為上海園林水光山色之最。
古猗園的花石小路
園林道路地坪,也是園林藝術的組成部分,道路地坪主要作為行走導遊之用,除此之外,也可當作一種藝術欣賞。古猗園的路,四通八達,麯徑通幽,富有情趣,別具一格。園路隨建築、緑化、山石水池的佈局麯折繞行,依地形起伏而自由變化。
路面花紋的安排和材料的選擇,因地段而異。在廳堂門前、亭廊建築周圍、多采用黃石、青石、卵石、青磚、青瓦、缸片、碗片等多種材料鋪成精緻的多種花紋圖案,有植物、動物等;一般道路則用黃石、青石、缸片,鋪設花紋綫條簡單明快。在建築周圍長方規則形地處,選擇方形或六角形幾何圖案;在道路彎麯寬狹不一以及多邊自然形地處,選用冰裂紋直綫條圖案,以適應路面麯折變化。花紋圖案內容,與周圍景觀相配合,如梅花廳前後地坪,鋪設了梅花形狀的圖案,梅花盛開,暗香浮動,即使梅花凋謝,遨遊其境,腳踏梅花地毯,似仍覺有梅花清香,趣味不衰。在小雲兜假山地坪處,鋪設“竜”的圖案,有竜雲相配意境。在逸野堂四周地坪上鋪設冰裂紋,中間嵌以“暗八仙”圖案,用黃石、青石、白石、紅缸片、白碗片、玻璃片、青磚、青瓦多種顔色相配。色彩清晰調和,遊客漫步其間,如入仙境,似置身於廣寒宮旁。
古猗園路面變化多樣,與猗園環境自然和諧,富有情趣,加強了視覺的效果,點撥遊人行進、徘徊、停留,形成動靜凝聚甚至遐想萬千,吸引遊客駐足欣賞。
古猗園的楹聯詩詞
匾額楹聯在中國園林中,如人之須眉,是不可或缺的點綴品,起到畫竜點睛的作用。古猗園中的許多匾額,發人深省遐想,“白鶴亭”使人聯想南翔鎮得名的由來。“微音閣”意即發出吶喊微音,體現抗日戰爭時期南翔知識面分子在黑暗中奮起鬥爭精神。“繪月”使人想到明月當空,月光透過廊窗在墻壁上留下倩影的夜景。“鳶飛魚躍軒”即喻此處可仰觀飛鳥,俯視遊魚。總之,匾額既能概括園林景點意境,又能點明歷史典故,還能使人欣賞書法藝術的美。
古猗園的楹聯,是對景區意境的具體描述和贊美。
“不係舟”楹聯:十分春水雙檐影 百葉蓮花七裏香 (清)廖壽豐
“南亭”楹聯:月來滿地水 雲起一天山 (清)葉長春
“梅花廳”楹聯:池館清幽多逸趣 梅花冷處得香遍 陳從周
古猗園詩詞甚多。古代文人遊覽園林觸景生情,詩情大發,他們給後人留下許多不朽詩篇,為我們研究古典園林提供了寶貴的材料。 |
|
以竹為主是古猗園的傳統特色,解放後公園數次擴建,除種植了大量喬灌木外,也相應增加種竹的面積和品種。除在舊園區的石旁路邊,堂前宅後,粉墻邊角零星點綴叢竹和小片竹林外,又在東邊新闢竹園30餘畝(2萬多平方米),並引種方竹、紫竹、彌陀竹等新品種。全園突出以竹造景,竹與石相結合,形成竹石立體畫。叢竹三五成群,配以麯折道路,構成了“竹徑通幽”的景觀。竹與建築、小溪相結合,創造了自然、寧靜、優美的空間。
古猗園的園藝佈局除突出竹以外,還以傳統的園林植物相配,環湖植柳,大草坪周圍蒼鬆翠柏,主建築前種槐,梅花廳四周遍植梅花,廳堂院落內配以梅蘭竹菊四君子。全園種植喬灌木1331.22萬株,喬木與灌木之比1∶4.93,常緑樹與落葉樹之比1∶0.29。
公園北部建有溫室,鋁合金結構,面積200平方米,年生産各類花卉10多個品種3000餘株,盆花40餘個品種4000多盆,供公園的四季用花。 |
|
公園西南部有兒童樂園,占地700平方米,園內有蠃旋滑梯、鞦韆等常規遊樂設施。1960年置遊艇,有手劃木艇8衹,1964年又添置10衹,“文化大革命”期間被迫停業。1987年重新置玻璃鋼遊艇20衹,1988年後逐步淘汰玻璃鋼遊艇,先後購置電動艇12衹,並在龜山南面河岸新建遊船碼頭。
公園有4個售品部,分別設在微音閣、北大門、茶室和南大門。茶室位於公園中部,鴛鴦湖南岸,磚木結構,面積108.5平方米。餐廳位於公園西北部,由春藻堂和柳帶軒組成,磚木結構,建築面積612.4平方米。供應的南翔小籠饅頭,以皮薄、餡大、汁多、味鮮,深受遊客歡迎。 |
|
乘517路(火車站)、562路(靜安寺)、822(海寧路西藏北路口)、遊6A綫(上海體育場)北嘉(北區汽車站—嘉定)、翔華(華漕)、翔黃(夢幻樂園)虎南(張廟)、羅南(羅店)直達。
自駕車綫路:1.市區—滬太路—汶水路—滬嘉高速公路(A12公路南翔出口)—滬宜公路(204國道)
2.市區—武寧路—真北路—真南路—滬宜公路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