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相傳為禪讓帝位而築的壇臺 According to legend, built for the abdication of the throne and the altar platform |
相傳為禪讓帝位而築的壇臺。《三國演義》第九回:“ 王司徒 已命築‘受禪臺’,衹等主公到來。”《三國志通俗演義·廢獻帝曹丕篡漢》:“卻教 華歆 令 漢 帝築一臺,名‘受禪臺’。擇吉日良辰……令天子親捧璽綬,禪天下與王。”今京劇猶有《受禪臺》一劇。 |
|
受禪臺投訴電話許昌旅遊投訴電話:0374-2965850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受禪臺位於臨潁縣繁城鎮。臺高9.30米,面積約2500平方米,略呈正方形。東漢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漢獻帝劉協在此被迫遜位於曹丕,史書曰“禪讓”,故名“受禪臺”。臺上原有殿、亭及天祿、闢邪等,現僅存建築基址。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
|
受禪臺
受禪臺位於河南省許昌市西南17公裏的漯河市臨潁縣繁城鎮,為中國唯一的禪讓活動紀念地,臺高20米,長寬約30米,築成於東漢延康元年(220年)。是當年魏王曹丕接受漢獻帝的禪讓,登基稱帝的地方。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鼕十月,魏王曹丕在繁陽(今繁城)築靈臺,舉行受禪大典,接受漢獻帝的禪讓,代漢立魏,改年號為黃初,是謂魏文帝。從此結束了劉漢王朝400年的歷史,開始了我國歷史上的魏、蜀、吳三國時代。臺上原有大殿等建築。現僅存高臺一座,臺分三層,坐北朝南,呈上圓下方狀,高約13米,底周長368米,總面積8448平方米。
受禪臺前有兩碑,即《受禪表》和《公卿將軍上尊號奏》。受禪碑也就是公卿將軍上尊號奏碑,碑高3.70米,寬1.19米,厚0.33米,上刻公卿將軍們呈給魏玉曹丕的奏章,力勸以曾代漢,建立魏國之事。受禪表碑高3.70米,寬1.10米,厚0.3O米,詳細記錄了黃初元年(220年)鼕十月二十九日,漢獻帝在受禪臺上將帝位禪讓於魏王的事實。兩碑並列,立於鎮內的獻帝廟舊址上,碑呈圭形,額有穿,沒有華麗的裝飾。
受禪大典的盛況,裴鬆之引《獻帝傳》註云:"魏王登壇受禪, 公卿、列侯、諸將。匈奴單於、四夷朝者數萬人陪位。"可見其炫赫隆重。
受禪臺及受禪碑均為國務院正式公佈的國傢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