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關係學 > 受衆
目錄
受衆的概念
  簡而言之就是指信息傳播的接受者,包括報刊和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衆、電影電視的觀衆,第四媒體網絡的興起使得受衆的範圍越來越大了。自大衆傳播學成為一門科學以來,誰是新聞傳播活動的中心,一直是衆多學者研究和討論的焦點之一。早期的傳播學者從宣傳的角度出發,先後提出了“槍彈論”、“強效果論”等理論,其實質就是把受衆看作是被動的信息的接受者,很明顯,在這些理論中傳者是居於中心地位的。隨着研究的發展,傳播學者們發現受衆並不是單純的、被動的接受者,也不是同質的,不同的受衆對於同一傳播信息會産生不同的反應,受衆在傳播過程中的作用開始受到重視。
受衆的特點是
  1)規模的巨大性,在人數上超過大部分社會群體;
  2)分散性,廣泛分佈於社會各個階層;
  3)異質性,即具有不同的社會屬性。
  受衆既是大衆傳播媒介影響的對象,對傳播過程起着重要的製約作用。受衆的需求,受衆對媒介信息內容的選擇性接觸活動等,都對大衆傳播的效果發揮着重要的影響。
受衆的理論與實踐
  真正實現從傳者中心論到受衆中心論的轉變是在20世紀60年代。受衆中心論的研究者認為,受衆是傳播的主動者,媒介是被動者。受衆並不是消極地“接受”信息,而是積極地尋求信息為自己所用。這也就是所謂的受衆本位意識論。
  施拉姆曾這樣解釋:受衆參與傳播就好像在自助餐廳就餐,媒介在這種傳播環境中的作用衹是為受衆服務,提供盡可能讓受衆滿意的飯菜(信息)。至於受衆吃什麽,吃多少,吃還是不吃,全在於受衆自身的意願和喜好,媒介是無能為力的。換句話說:“這個理論假設的中心是受衆。它主張受傳者的行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個人的需求和興趣來决定的,人們使用媒介是為了滿足個人的需求和願望。” 除此之外,德國學者伊麗莎白·紐曼提出“沉默的蠃旋”受衆模式與理論,從而在新聞理論界確立了受衆在新聞傳播過程中的中心地位。
  在實踐上,西方新聞界也經歷了一個漠視受衆到重視受衆的轉變過程,甚至一度把受衆中心論發揮到了極端,如黃色新聞的泛濫。西方新聞界先後通過行業自律和社會責任理論的提出,對新聞傳播過程中的種種弊端進行限製和革除。無可置疑的是,受衆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中心地位已經牢牢確立了。西方新聞的傳播觀念對我國新聞事業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我國受衆觀念的演變
  20世紀90年代,市場經濟體製逐步建立以後,受衆中心論正式被新聞理論界提出,並引起爭議,然而,受衆中心論仍然被大多數學者所認可,並與市場中的大衆媒介互為指導。
  1982年,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研究所和首都新聞學會調查組共同發起的北京地區讀者、觀衆、聽衆調查,是我國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的受衆調查。這次調查規模大、統計規範、權威性強,調查結果發表後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使得受衆觀念、理論得以建立並強化,受衆研究組織相繼問世。更為關鍵的是“受衆”這一概念從此深為廣大新聞媒介從業人員所接受,而與受衆相關的概念是廣告市場、發行量大小、收視率高低、潛在的讀者市場等概念。
  1986年,中國人民大學輿論研究所成立,標志着我國的受衆的研究有了專門的組織。20多年來,許多報刊、廣播電臺、電視臺都開展了不同規模的受衆調查,1995年後,社會上的調查公司漸漸多了起來,受衆調查的深度、廣度都有所突破。根據受衆的反饋,媒體不斷尋求新的報道方式和手段,以滿足受衆多種層次的需求。隨着現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建立,媒體的競爭加劇,如何將受衆市場這塊蛋糕做大成為大傢所共同關心的話題。可見受衆中心論已經滲入大至國傢小至地區的各個傳播媒介。
受衆對新聞傳播的反作用
  受衆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尋受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受衆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受衆的這些特徵,對信息傳播的過程與效果具有製約作用。
百科辭典
  shouzhong
  受衆
  audience
    接受信息傳播的群衆。原指演講的聽衆,引入傳播學後,泛指報刊、書籍的讀者,廣播的聽衆,電視、電影的觀衆等。受衆是積極主動的信息尋受者,按照自己的興趣去尋求各種信息,以滿足自己的需要。受衆對於外來信息進行有選擇的接觸、理解和記憶。受衆的這些特徵,對信息傳播的過程與效果具有製約作用。
     (祝建華)
    
英文解釋
  1. :  audiences
相關詞
廣告廣播收聽媒體傳播公共關係學群體傳媒
電影影視圖書書籍新聞受衆理論廣告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