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sheng renshilun
發生認識論
genetic epistemology
J.皮亞傑根據以他為代表的日內瓦學派對兒童心理發展的研究和其他學科有關認識論的研究而提出的一種關於認識論的理論。它試圖以認識的歷史、社會根源以及認識所依據的概念和“運算”的心理起源為根據來解釋認識,特別是解釋科學認識。因此它具有兩個基本特點:①用發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人類的認識,強調認識的個體心理起源和歷史發展。皮亞傑認為,傳統的認識論衹註意認識的高級水平及最後結果,近現代的認識論則專作認識的邏輯分析或語言分析,這都是不夠的,需要研究認識的心理發生加以補充。他主要是從生物學出發,通過心理學的橋梁來達到認識論的結論。②發生認識論不是或不衹是傳統的認識論,而是要對各門科學中的認識論問題進行研究。這就需要各門學科的專傢進行合作。因此,發生認識論是跨學科的理論。
結構主義 發生認識論的根本觀點是要把結構主義與建構主義緊密地結合起來。皮亞傑是一位結構主義者,他認為人的認識是一種功能性結構。這種結構是由人自身建構起來的,它不是客體的簡單復寫,也不是主體預先構成的或天賦的。他認為任何結構都具有3種特性:整體性、轉換性和自我調節性。整體性意味着結構具有內部的融貫性,結構內各成分之間具有有機的聯繫,而不是獨立成分的堆砌或混合。結構及其成分都受某種內部規律的製約,具有與其成分不同的特性,同一成分在不同結構中也具有不同的結構特性。轉換性是指結構並不是一種靜止的組織,而有一些內在規律控製結構的運動發展,一種舊結構可以轉變成為新結構。自我調節性是指結構可以通過自身的內在規律自行調整、自動調節,而不必藉助於外部因素,因此結構是封閉的、自給自足的。結構內某一成分的改變必然要引起相關成分的改變,結構可以因轉換規律的相互作用而保存下來或變得豐富起來。
在心理學史上,最早從結構的角度研究心理學的是格式塔學派。它主要尋求知覺的結構(格式塔或完形),否認感覺甚本元素的存在,強調整體大於部分之和。皮亞傑接受了格式塔學派的一些觀點,但反對其天賦論,指責該學派不關心知覺結構的起源問題。他試圖表明:結構具有普遍的調節功能,對人的經驗和行動有控製作用,個體心理的連貫性是少數具有普遍性的結構的表現。
皮亞傑的所謂結構與格式塔學派的完形結構有所不同。皮亞傑的結構不是指什麽事物或信念,而是可以應用於事物、信念或個體心理空間任何其他東西的幾套連貫的心理操作或心理活動。例如,當物體形狀改變時對物質守恆的信念並不是結構,而達到這種信念的那套心理操作(運算)纔是結構。皮亞傑並沒有宣稱,全世界所有8歲的兒童都自發地發現了物質的守恆,而衹是說,兒童構成了一套能夠作出這種發現的心理操作或運算,當他們遇到運用這套運算就能夠解决的問題時,他們就解决了問題。
皮亞傑的結構主義的另一特點是:他不僅試圖證明在某一發展階段大量不同的行為表明了同一結構的存在,而且力圖證明,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的結構是如何變化發展的。這說明皮亞傑的目的在於建立一種發展的或發生學的結構主義。這是他與其他結構主義者不同的地方。
皮亞傑對於行為主義也是有所取捨的。他反對行為主義的聯想主義、元素主義,不贊成行為主義否認意識的存在的觀點,但同意從行為開始研究。行為主義也不是不承認元素構成結構,但那種結構衹是元素之和,並不具有皮亞傑所說的3種特性。 結構主義與係統理論也有區別:係統理論承認任何事物都具有結構,但關心的衹是分析一個係統內部諸結構之間的相互關係;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