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又稱發射時機”。允許發射宇宙飛行器的時間範圍。根據外界條件和宇航任務確定。 |
|
發射窗口是指運載火箭發射比較合適的一個時間範圍(即允許運載火箭發射的時間範圍)。這個範圍的大小亦叫做發射窗口的寬度。窗口寬度有寬有窄,寬的以小時計,甚至以天計算,窄的衹有幾十秒鐘,甚至為零。
其實,對運載火箭本身來說,沒有太嚴格的發射窗口限製,什麽時間發射都可以。不過,在進行運載火箭發射試驗時,一般都選在傍晚或黎明前來發射,因為這時太陽處在地平綫附近發射場區及火箭飛行路過地區的天空比較暗淡,而火箭點火升空到一定高度後就能受到陽光照射,使反射陽光的箭體與背景天空形成較大的反差,從而使地面的光學跟蹤測量儀器可以清晰地跟蹤測量火箭的飛行軌跡,觀察火箭飛行中的姿態和外部形象,跟蹤測量和觀察效果比較好。
但當運載火箭用來發射航天器時,就不能隨時發射了。由於每個航天器承擔的任務不同,航天器上安裝的儀器,設備使用要求不同,它們對發射窗口提出了種種要求和限製條件,而這些要求有時又互相矛盾,因此選擇什麽時間發射就必須考慮各方面的要求,經綜合平衡後選擇一個比較合適的發射窗口。那麽,影響和限製發射窗口的要求有哪些呢?歸納起來主要的要求大致有以下這些:(1)地面觀察的需要。1970年4月24日,在甘肅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時,發射時間定在北京時間晚上9點35分,這時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太陽已落山一個多小時,天空漆黑一片,但運載火箭升到400多千米高空把衛星送入軌道時,進入軌道運行的第三級火箭及衛星仍能受到太陽光的照射。此時在地面人們用肉眼就能看到進入軌道運行的第三級火箭及衛星。
(2)地面目標光照條件的要求。當發射照相偵察衛星、地球資源衛星和中軌道氣象衛星時,要求衛星運行軌道下方的地面目標有很好的光照條件,以便於衛星上的可見光遙感器能很好的遙感地面的圖像。因此,發射這類航天器的發射窗口都選在白天。
(3)航天器上太陽電池翼光照條件的要求。目前在衛星及載人飛船等航天器上,大多采用太陽能電池供電,當航天器進入軌道時,希望是在地球受到太陽照射的一面,這時太陽電池翼受到陽光的照射,可立即發電供航天器使用。這是發射這類航天器選擇發射窗口時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4)航天器上姿態測量設備的要求。航天器進入軌道後,需要利用航天器上的姿態測量設備(如紅外地平儀,太陽敏感器等)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以便調姿並進入穩定的飛行姿態。航天器上的姿態測量設備工作時,需要航天器、地球和太陽處在一個較好的相對位置,這時測量航天器的飛行姿態精度較高。所以,這也是選擇發射窗口要考慮的一個因素。
(5)航天器返回地面時的光照及氣象條件的要求。返回式衛星、載人飛船從軌道返回地面時,一般都希望在白天,以便錄找落地後的航天器;同時希望氣象條件較好、沒有大風等惡劣天氣,以便於降落傘打開。在選擇發射窗口時就要考慮返回時的情況。
另外,衛星軌道精度的要求和目標天體與地球相對位置的要求等,也要求精心選擇發射窗口。例如,在嚮月球、行星和其它星體發射探測器時,必須在地球與被探測的目標天體處在一個有利的相對位置時來發射。不過,發射空間探測器時,發射窗口寬度一般都比較寬,有的能以天計算。
總之,發射窗口是根據航天器本身的要求及外部多種限製條件經綜合分析計算後確定的。由於太陽、地球和其他星體的相對位置在不斷變化,即使發射同一類型、同一軌道的航天器,其發射窗口也是不固定的。明白了這個道理,人們就不會奇怪,航天器的發射有時在早晨、有時在傍晚、有時在白天、有時在夜裏。
一旦由於運載火箭臨時出現故障,或由於天氣等其他原因,不能按時發射而錯過了發射窗口時,則衹能等待下一個發射窗口。有的航天器發射,一天之內不止一個窗口,有的衹有等幾天或更長時間再發射。 |
|
航天器發射窗口 | 什麽是發射窗口和發射場 | 飛船最佳發射窗口是怎樣確定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