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思考過去的事情,從中總結經驗教訓~過去,是為了以後。 |
|
回頭、反過來思考的意思 |
|
反思,英文reflection
反思 又譯“反省”。西方近代哲學的一個概念。意指不同於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在不同哲學家那裏,有不同的具體含義。英國哲學家洛剋認為,反思或反省是人心對自身活動的註意和知覺,是知識的來源之一;人通過反省心靈的活動和活動方式,獲得關於它們的觀念,如知覺,思維、懷疑、信仰的觀念等。荷蘭哲學家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德國哲學家黑格爾認為反思是一個把握絶對精神發展的辯證概念,認為反思是從聯繫中把握事物內部的對立統一本質的概念。現在,人們通常把反思或反省視為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理感受等的思考。
反思"一詞,據說首次出現於英國哲學家洛剋的著作中,他將"心靈內部活動的知覺",稱為"反思"。而在我國當代文學史上,這個詞卻具有特定的意義,即對文革、十七年以至更早的歷史事實進行思考,從而在意識形態、國民性等方面挖掘現實問題的根源,同時,在歷史和自然的大的環境背景中展開對"人"的價值的思索。可以說,"反思文學"是"傷痕文學"的深化,兩者間的區別主要在於:哲學思考的介入。
綜觀"反思文學"的創作,主要焦點在於對"人"的反思上。這種對"人"的"反思"有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
它首先是主要針對政治層面的,關於建國後的歷史問題尤其是對農村問題的反思成為作傢創作的一個重點。其中張一弓創作的中篇小說《犯人李銅鐘的故事》以一個為了群衆生命而不惜觸犯黨紀國法的大隊支書的形象,樹立了新時期第一個成熟而完整的悲劇英雄形象。而高曉聲的《李順大造屋》則以看似幽默的筆法,揭示了中國農民自身的性格弱點,指出這些"民族劣根性"在建國後的左傾災難所應當承擔的責任。《記憶》則以某地宣傳部長秦慕平對曾經被自己錯判為"現行反革命"的少女方麗茹的懺悔,反省了一個時期內不正常的"現代迷信"及自己在這種現代迷信中所扮演的可悲角色。
以上作品對文革中種種事件表現的深刻程度顯然遠遠超過"傷痕小說",但它仍局限於將人僅僅放在政治層面思考。這種情況隨着"反思文學"的深入出現了變化,很多作傢不久就開始轉到對"人本身",如"人性"、"人的價值"、"人的生命力量"等更深刻的問題的思考上。
這些作品或張揚被左傾思潮壓製多年的"人道主義",甚至歌頌某種"永恆的、超階級的人性",如表現"同情"的《離離原上草》、表現"母子親情"的《女俘》、表現"友情"的《駝鈴》和表現"愛情"的《如意》等;或探討"愛情婚姻"方面的社會問題,如《愛,是不能忘記的》、《春天的童話》、《我們這個年紀的夢》等;或謳歌人的生命力量,如《北方的河》、《迷人的海》等;或思考生存價值,如"知青小說"中對往日做寫實性卻富於詩意的回憶與描述、"右派小說"中立足政治歷史之上對自己的心理歷程的解剖。 |
|
fansi
反思
reflexion
近代西方哲學中廣泛使用的概念之一。又譯為反省、反映。原意指光的反射,作為哲學概念是藉用光反射的間接性意義,指不同於直接認識的間接認識。在17、18世紀的西方哲學中,這個概念衹指有較高價值的內省認識活動,例如J.洛剋把離開感覺形成內部經驗的心靈活動稱為反思:B.斯賓諾莎認為反思是認識真理的比較高級的方式。顯然,這時尚未對於反思概念本身作出具體規定。I.康德提出了正確規定反思概念的問題,並認為反思構成表象或概念在聯結中歸屬何種認識能力的主觀條件,特別是把審美與合目的性的認識能力明確規定為“反思的判斷”,作為聯結知性與理性的橋梁。但是,反思概念在康德那裏尚未達到辯證的理解。G.W.F.黑格爾在客觀唯心主義形式下,把反思變成一個把握發展的辯證概念,完成了規定反思概念從而使之含義更加深刻的工作。他認為反思具有不同的層次。對於本質的認識,“設定的反思”尚停留在抽象的自身同一階段:“外在的反思” 則進展到把握區別與對立;衹有 “規定的反思”才能從聯繫上把握對立面的統一。這樣,黑格爾在反思的認識上達到了一個飛躍,即反思本身也有一個過程。但是,反思衹是作為一種從把握外在本質到把握內在本質的過渡。
(王樹人)
|
|
- n.: turn over to think
|
|
再思考, 想起並重新考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