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武警 : 武器裝備 > 反衛星武器
目錄
反衛星武器 Anti-satellite weapons
  反衛星武器技術並不是什麽新東西。美國早在1959年就對一種實際係統進行過演示,前蘇聯也在1968年試驗了其第一種反衛星武器。在冷戰時期,兩個超級大國更是使出渾身解數,研究各種類型的反衛星武器。一般來講,反衛星武器有共軌式、直接上升式、定嚮能式和電磁幹擾式4種類型。
  共軌式反衛星武器是射入目標衛星的軌道,對其進行追蹤,然後利用動能或核爆炸將其摧毀。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不進入目標衛星的軌道,而衹是當目標星經過上空時,對其進行瞄準攻擊。定嚮能武器,如激光器和大功率微波束等,能夠將衛星徹底摧毀或通過輻射其敏感電子元件使其失效。電磁幹擾則可以使衛星和地面站之間無法進行通信。
  美國和俄羅斯在不同時期都對這4種方式的可行性進行過研究或試驗,並且還考慮過對發射嘗控製中心和用戶地面站進行物理、電子和信息攻擊的可能性。
  反衛星武器技術並不衹是美國和俄羅斯擁有,許多國傢都掌握了相關的技術。一種辦法就是建造一個大功率幹擾機或者使用重型工業激光器對低地軌道衛星的光學器件和水平綫傳感器進行攻擊。另外一種辦法就是利用現有的運載火箭和導彈建造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如朝鮮、伊朗和伊拉剋等國擁有比較成熟的相關技術,一般可能采用這種方式。
  但這並不等於說建造和部署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低地軌道衛星在數百公裏高的軌道上運行,速度高達7.5公裏/秒,要想擊中它,必須要完成三項任務:發現並跟蹤衛星,接近衛星,然後將其破壞或摧毀。
反衛星武器的類型 Type of anti-satellite weapons
  反衛星武器主要有“反衛星衛星”和“反衛星導彈”。
  1.反衛星衛星
  “反衛星衛星”是一種具有軌道推進器跟蹤與識別裝置以及殺傷戰鬥部的衛星,能接近與識別敵方的間諜衛星,並通過自身的爆炸産生的大量碎片將其破壞擊毀。1971年,蘇聯從丘拉坦火箭基地發射了“宇宙-462號”衛星,它的運行速度極快,幾個小時便趕上了4天前就送入250公裏高空軌道的“宇宙-459號”衛星。這時,“宇宙-462號”突然自行爆炸成了13塊碎片,將“宇宙-459號”衛星撞毀。美國航天專傢通過大量資料分析,證明這是蘇聯進行的一次“反衛星衛星”試驗。這顆“宇宙-462號”衛星便是一顆高空“兇手衛星”。蘇聯到1977年底,就已經發射了27顆“反衛星衛星”,其中有7次成功地“截擊”了供試驗的目標衛星。目前蘇聯擁有的“反衛星衛星”一般長約4.6~6米,直徑1.5米,重達2.5噸,帶有5臺軌道機動發動機,用雷達或紅外製導係統,可以接近到距離目標衛星30米內的有效摧毀範圍。
  2.反衛星導彈
  美國為了打破蘇聯反衛星武器的壟斷領先地位,也不惜耗費巨資和衆多人力來研製發展各種反衛星武器,主要的就是“反衛星導彈”。1984年夏天,美國陸軍從太平洋賈林島試驗場發射了一枚截擊導彈,成功地摧毀了從範登堡空軍基地發射的一枚“民兵”式洲際導彈。這一次試驗表明,美國已經具有在外層空間擊毀敵方間諜衛星的攻擊能力。美國空軍擁有的“小型反衛星導彈”長5.4米,直徑0.5米,全彈重1136公斤,裝備有紅外探測器、激光陀蠃、信息處理機和機動火箭發動機。把它攜帶在美國目前爬升性最佳的f—15“鷹”式戰鬥機的腹部,在15~21公裏高空嚮太空中的目標衛星進行攻擊。在發射後,它的彈頭上的8個紅外探測器便自動跟蹤目標,同時加速飛行,最高時速可達到3~12公裏/秒,用高速撞擊衛星,將其徹底摧毀。它的優點是靈活機動,反應迅速,生存能力強,命中精度高,造價便宜,可在接到命令後1小時之內完成截擊敵方衛星的任務,其最大作戰高度達到1000公裏。
  自從蘇聯於1957年10月4日發射人類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之後,到1982年為止,多少世紀以來一直孤孤單單繞地球飛行的月球身邊,在短短的25年間,竟增添出現了2019顆人造“新月”,其中照相偵察衛星815顆;電子偵察衛星211顆;海洋監視衛星59顆;預警衛星53顆;反導彈報警衛星10顆;導彈衛星108顆;氣象衛皇138顆;測地衛星40顆;軌道轟炸衛星17顆;攔截衛星35顆等。蘇美兩國通地頻繁地研製發射衛星,對全球進行全方位和全天候的間諜偵察。蘇聯自誇它的間諜衛星可以清晰地拍下懸崖峭壁上灌木叢上的葉子,美國則自吹它的間諜衛星可以看到莫斯科紅場上的汽車牌號以有非洲叢林中士兵的鬍子楂。197l年,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航天站“禮炮號”,在太空上建立了載人這事基地,1978年又實現了“禮炮號”與“聯盟號”宇宙飛船復合對接。這樣便使得人類能夠在外層空間不運用儀器而是用具有生命的人對地球進行各方面的偵察監視。美國也不甘示弱,在加利福尼亞州森尼維爾快車道附近的一幢3層無窗藍色水泥的大樓裏,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支“航天師”的作戰指揮中心。這支航天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在蘇美兩國爆發戰爭時,運用各種當代最先進的武器摧毀敵方的間諜衛星。1985年,美國又計劃建立一個以太空為基地,以定嚮能武器(如激光武器、粒子束武器和微波武器)為它的多層次反彈道係統,把彈道導彈摧毀於外層空間,並“順手牽羊”地摧毀各種航天間諜器。這個計劃也叫做“星球大戰”。蘇美兩國在外層空間的“天門陣”現在已經擺開,沉寂了多少億年的太空已經不再平靜了,它充滿了形形色色的、光怪陸離的“間諜”(衛星),又暗中潛伏了許許多多“暗殺兇手”(反衛星武器)。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天門陣”的爭奪戰也將越來越趨於激烈。
反衛星武器的攻擊流程 Process of anti-satellite weapons attack
  ·發現目標
  發現和跟蹤一顆衛星並不需要多大的投資,據分析,衹要有幾千美元、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和一些時間就足矣。
  衹要采用合適的跟蹤軟件,根據精確的軌道要素,觀測者就可以預測某顆衛星的軌跡和時間表。一些跟蹤軟件和衛星的軌道要素都可以從因特網上得到,即使是美國的間諜衛星也不例外。有的業餘愛好者衹用雙目望遠鏡和秒錶就可以對美國的秘密衛星進行跟蹤。有的人花上10000到15000美元就可以組裝一個衛星跟蹤係統,利用高倍望遠鏡跟蹤500公裏外以7.5公裏/秒的速度運行的小目標。美國波士頓的一名天文學家曾為美國國傢偵察辦公室進行演示,成功地跟蹤了美國的長麯棍球秘密衛星,把觀看他演示的人驚得目瞪口呆。
  1996年美國在範登堡空軍基地進行了一次代號為usa129的秘密發射。在發射前,業餘天文學家網就計算出了大力神4火箭的飛行彈道。在發射後幾天之內,澳大利亞的業餘愛好者就捕獲了衛星並推出了其軌道要素。在北半球,隨着觀測條件的改善,瑞典的業餘愛好者鎖定衛星並進一步確定了其蹤跡。這是第一顆由業餘愛好者從發射後進行連續跟蹤的極軌衛星。
  隨着因特網的日益普及,衹要簡單地下載免費的衛星跟蹤包,通過衆多的因特網站點輸入衛星的軌道要素,一個國傢就會擁有初步的衛星跟蹤能力。如果再配以適當的望遠鏡等設備,發現和跟蹤衛星應當是一件輕而易舉之事。
  ·命中目標
   對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運載器的基本要求就是它必須能夠到達目標衛星。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它無需進入軌道,而衹是到達目標的高度。也就是說,直接上升式運載器比把同樣質量的物體送入軌道的運載器要小得多而且便宜得多。
  1列出了幾顆低地軌道衛星的軌道高度。0從表中可以看出,一枚反衛星武器運載器衹要能到達800公裏的高度,就能夠擊中許多重要的低地衛星,其中包括一些軍事衛星。
  反衛星武器運載器的可選方案之一就是彈道導彈。衆所周知,彈道導彈技術已在世界範圍內廣為擴散,像朝鮮、伊拉剋和伊朗這些國傢都有了國産彈道導彈。2 列出了一些國傢的彈道導彈數據。
  地面距離和最大高度之間的關係是很復雜的。彈道傾角、有效載荷質量、大氣的影響乃至多個火箭級使這一問題更加復雜。此外,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可能裝有可進行機動的殺傷飛行器作為其末級,進一步影響了距離-高度關係。據稱,以最佳傾角發射的單級導彈所到達的最大高度大致是其最大射程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
  根據這一法則,射程900公裏的彈道導彈能到達的最大高度為300到450公裏。這一高度雖進入外大氣層,但比大多數低地軌道衛星的高度要低。要達到800公裏的高度,單級導彈的射程至少要達到1600公裏。目前,朝鮮和伊朗正在研製這一級別的導彈。
  另一種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的運載器方案是科學探空火箭。科學探空火箭一般發射到空間的邊緣進行科學實驗,許多國傢都保持有探空火箭計劃。例如,nasa每年要發射約30枚探空火箭。這些火箭小到衹有2米的超阿卡斯,大到19米的黑雁7。黑雁7能將14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1500公裏的高度或將3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800公裏的高度。巴西的探空-4探空火箭可以將5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650公裏的高度,印度的羅希尼可以將100公斤的有效載荷送入350公裏的高度。與軌道運載器相比,探空火箭造價低而且容易製造。
  研製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的主要問題並不是把武器送入空間,而是使其接近目標。為了用彈丸式彈頭殺傷衛星,攔截器應到達距目標不到100米的位置。考慮到衛星的速度,反衛星武器的製導係統和殺傷飛行器是研製中面臨的巨大挑戰。
  前蘇聯的反衛星武器采用的是雷達和光學製導方式,而美國的asm-135反衛星武器采用的是紅外導引頭和激光陀蠃。這幾種方式都是有效的。其它方式,如從地面跟蹤站進行指令製導,同樣可以使用。實際上,最早的洲際彈道導彈使用的就是無綫電指令製導。
  建造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面臨的另一個主要問題是能在地球大氣層之外進行機動的殺傷飛行器。這就需要將大多數導彈上的氣動控製尾翼更換成反推控製係統。推力矢量控製是反推控製方式,小型的側面燃燒火箭發動機也是一種反推控製方式。近年來,已經研製出了幾種采用反推機動係統的先進導彈,如美國的增程攔截器(erint)面空導彈。erint的中部裝有180臺微型固體火箭發動機;美國的戰區高空區防係統(thaad)反戰術彈道導彈也采用了反推控製技術。據報道俄羅斯的sa-10面空導彈也正在考慮進行這方面的控製改進。
  殺傷目標
  為了彌補製導和控製係統的不足,可以選用大面積彈頭,如核彈頭和人工碎片帶。在空間,核彈頭不像在大氣層內産生爆破或熱效應,但是它所形成的x射綫能産生多種破壞效應,可以在數十公裏的距離上殺傷衛星。另外,如果在合適的高度爆炸,即使是當量不太大的單個核彈,也會使內範·艾倫帶增強,足以使沒有加固的衛星在幾天或幾個月內失靈。衛星可能通過加固來對抗核效應,但費用和重量的權衡是很嚴格的。大多數商業衛星經營者沒有選擇進行輻射加固。
  美國的科學家認為,當量為5萬噸的核武器在100公裏以上的高度爆炸,將使大量的低地軌道衛星失靈。爆炸産生的電子會迅速彌漫到整個低地軌道空間,大多數低地軌道衛星都會與這些電子碰撞。
  這種攻擊可以對進攻者帶來許多益處。首先,它衹需要相對較低的技術,不用多級運載器或精確的製導,一枚改進型飛毛腿導彈和小型核裝置就足夠了。這種攻擊方式至少不會直接擊中城市或造成人員傷亡。第二,某個國傢可以藉口進行試驗,而在其自己的領土上空引爆核武器,無意對任何衛星造成破壞。第三,采取這種進攻的一方總是利大於弊,如美國對低地軌道衛星的依賴性比朝鮮或伊拉剋要大得多。
  人工碎片雲是另一種可能采用的面殺傷機製。因為在空間運動的物體,即使是很小的物體,也具有很高的速度和動能。在軌道上,幾枚小釘子就能摧毀一顆衛星,將數千枚釘子準確地發射到低地軌道,理論上講,可以把多種軍事和間諜衛星毀掉。關鍵是把足夠的釘子發射到與衛星軌跡交叉的軌道平面上的適當的高度。到底有多少這樣的碎片才能構成真正的威脅,還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一些專傢則認為,如果衛星能夠進行機動的話,人工碎片根本不會構成威脅。
  人工碎片方法在技術上講是可行的,但在使用上有很多製約。為了殺傷目標,在軌運動的物體必須有比目標高的速度。在進行軌道攔截時,需要把碎片放入交叉軌道平面或反嚮旋轉的軌道。而後一種方式尤其難以實現。一種比較簡單的方法就是使碎片沿着慣性飛行彈道進入衛星的軌跡。在這種情況下,關鍵是碎片雲的尺寸和分佈、接近速度以及(如果衛星能機動時)預警時間。碎片雲在短時間內具有很大的威脅,然後就消失在背景噪聲中。
  可以對衛星進行防護來對付碎片。國際空間站就裝有防護裝置,可以防護直徑1釐米的物體的碰撞。此外,物體是否能殺傷指定的衛星,很大程度上依賴衛星的結構和物體碰撞的部位。曾有一個小物體穿入了在軌運行的哈勃空間望遠鏡的高增益天綫,但並沒有影響該天綫的性能。實際上,nasa也是在航天飛機執行任務中目視檢查哈勃望遠鏡時,纔發現了這次碰撞。
反衛星武器發展史 History of anti-satellite weapons development
  蘇聯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送上太空,那已經是四十多年前的事情。四十多年來,在美蘇(俄)兩國的領導下,曾經令杞人們憂心忡忡的太空軍事化(或者軍備化)一路高歌猛進,那塊曾經似乎碧藍無暇的天空如今已經遍布着軍事用途的精巧設施。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離開日益軍事化的太空,今天所謂的“新軍事技術革命”就基本上是一句廢話;這也就是說,如果我們不喜歡“新軍事技術革命”,那麽首先要做的事就是幹掉那些在環地軌道上旋轉着的小小人造天體。控製住那些小東西的命運,我們就控製住了在技術上占優勢的敵人的前途。
  反衛星(atst)技術幾乎是跟衛星技術本身同步發展起來的。現今各太空大國的太空計劃基本上都包含着破與立兩個方面,就是保全自己,算計敵人。中國未來的太空戰略,也必須把反衛星放在一個重要位置。
  蘇聯既是最早發展衛星技術的國傢,也是最早發展反衛星技術的國傢。早在1963年,它就開始實施一項反彈道導彈和太空防禦計劃,最初的目標之一,就是對付美國的偵察衛星。美國當然不甘落後,也實施了自己的反導彈和反衛星計劃,以反製蘇聯的地球軌道炸彈。但由於這個時期的製導係統存在局限性,因此使用了核裝藥的攔截彈頭,以大面積的殺傷來抵銷製導不精確的缺點。俄國於1960年代在莫斯科部署了第一套有限的導彈防禦係統。這些早期的武器雖然可以對付衛星,但是由於使用核彈頭,也必然造成不分青紅皂白的大面積殺傷,因此被大傢視為不完善的。
  美國此時正在用太空偵察取代u╠2飛行,因此很希望使其太空偵察任務合法化,讓蘇聯開放其太空,因此努力排除蘇聯用其反衛星係統攻擊美國偵察衛星的可能性,於是提出了與蘇聯簽署太空軍備控製協定。蘇聯也看到太空軍備控製符合自己的利益,因此樂於接受太空軍備協定。1950年代晚期,美國在這方面的外交努力主要着眼於禁止所有的太空軍事行動,在蘇聯看來,這完全就是一種試圖對其領先的遠程導彈計劃的拖後腿花招,因此兩傢沒有辦法談。1967年,美國調整了這一立場,放寬了有關條款的要求,於是,簽署協定的時機成熟了。儘管兩個超級大國對於如何驗證對方沒有在太空部署武器的問題深感不放心,最終還是在當年簽署了外層空間條約,禁止在太空或太空天體上部署大規模殺傷武器,並且宣佈在合作開發太空的精神。
  這一時期,俄國唯一的反衛星係統是共軌反衛星係統(co-orbital asat)。這種係統包括一枚裝備常規彈頭的導彈,其基本機製是:在敵方衛星的地球軌道上升到達發射陣地上空時,將反衛星導彈發射進入與目標衛星接近的軌道;在一至兩個軌道的距離上,這枚重1400公斤的攔截彈頭將在彈上雷達的引導下實施機動,“俯衝”嚮目標衛星,並在一公裏左右的距離上引爆,通過彈頭的預製破片摧毀目標。1963年到1972年,蘇聯對這種係統進行了試驗,共進行二十次發射(包括目標衛星和攔截彈),先後進行了大約七次攔截和五次引爆。試驗表明,該係統能夠在230至1000公裏高度的軌道上運作。蘇聯宣稱,該係統能夠有效作戰。1972年,蘇聯與美國簽署反導條約,旋即按照條約中關於“雙方承諾不研發、測試或部署反導係統”的規定,停止了對這一係統的測試。
  據猜測,蘇聯同時也在發展電磁和激光反衛星武器。1975年10月,由於受到蘇聯西部地區某種光源的照射,美國衛星的紅外傳感器發生過五例莫名其妙的“緻盲”事故。美國官方解釋說,那些紅外光源是西伯利亞輸油管道沿綫的火光,但一些評論傢仍然相信蘇聯已經研發出一種基於激光的反衛星係統。
  蘇聯在1976年恢復測試同軌反衛星係統,據報道這是它對美國發展航天飛機的回應,蘇聯軍方認為美國航天飛機是天基武器的載體。據報道,蘇聯針對單一軌道的目標衛星,通過對攔截彈實施機動,把攔截範圍擴展到最低160公裏、最高1600公裏,縮短了攻擊時間。該係統使用光學和紅外傳感係統,取代了據認為存在問題的彈上雷達。人們相信,該係統此時已經可以進入運作。
  從1978年到1982年,蘇聯繼續對其同軌反衛星武器進行試驗,大約每年進行一次攔截。隨後,蘇聯停止了對該係統的測試,但據認為它現在具有實際的戰鬥能力。
  這個時期,美國和蘇聯一邊進行反衛星技術研究,但同時顯然都把賭註押在反衛星武器控製談判上。
  1982年,美國宣佈準備進行新一代反衛星武器的試驗,這就是空射型微型飛行器(air-launched miniature vehicle,簡稱almv)。f╠15飛機從高空發射一種兩級火箭,將導彈直接射嚮位於近地軌道的目標衛星,通過衝擊力實施殺傷。這種殺傷機製被稱為“動能殺傷”,因為它是通過高速碰撞産生的動能來進行破壞的。作為回應,蘇聯/俄國據報道也研發了一種類型的反衛星武器,從米格31飛機上發射。這種武器係統由於縮短了伺機發射時間,因而顯著減少了反衛星武器發射與摧毀目標之間的時間,所以是對同軌反衛星武器的一種改進。
  1983年春天,裏根總統發表了“星球大戰”演講,宣佈他將集中美國資源,用以研發一種大規模的導彈防禦係統。導彈防禦將包含幾種天基導彈攔截器。為了對此作出回應,蘇聯重新啓動了認真研究導彈防禦係統的工作。蘇聯還提出外交動議,建議禁止天基武器,並且宣佈暫停試驗反衛星武器係統。
  1984年,美國進行了兩次空射反衛星係統測試,發射了攔截彈,但是沒有針對目標。它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針對衛星的發射是在1985年10月13日,摧毀了一顆在555公裏軌道上運行的老舊solwind衛星。此後,美國空軍繼續積極實施這個項目,計劃在次年進行一係列測試。然而,1985年12月,民主黨控製的衆議院和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在其預算中列入一個授權法案,禁止對空射型反衛星武器對太空目標進行打靶試驗。這項决定通過之前一天,美國空軍剛剛將兩顆用於下一輪測試的目標衛星送入軌道。空軍繼續在1986年測試這種反衛星係統,但是執行了不準進行太空打靶的禁令。
  這項反衛星係統禁令的效力在1986年得到延長,蘇聯也繼續履行其自願暫停反衛星試驗的承諾。1987年11月,白宮和國會對軍備控製條款談判後達成妥協,繼續延長該項關於反衛得測試的授權法案,但是允許軍方在蘇聯恢復其反衛星試驗的情況下停止執行該禁令。由於這項反衛星係統試驗面臨政治上的強力反對,空軍無法實施其最後的測試,於是停止了空射反衛星係統的研發。
  蘇聯人確實信守了其承諾,儘管他們繼續研究一些導彈防禦技術。當時有謠言說,蘇聯人正在研發一種由米格飛機發射的與almv相似的反衛星武器,但是這種說法從來沒有得到證實。1987年,蘇聯發射了一個據報道用於未來“太空戰據點”的試驗平臺,但是由於運載火箭失靈而失敗,墜入太平洋。
  1988年,兩位民主黨衆議員投票反對延長反衛星試驗禁令,但是同時國會也將國防部申請用於研發地基反衛星係統的經費削減了一億美元。空軍開始計劃實施其他反衛星項目,特別是地基激光係統。動能殺傷和激光反衛星係統都要自己的相對優點和相對缺點。動能殺傷運載係統對衛星的“殺傷”是可以確證的,而且能夠在所有天氣條件下運用;地基激光雖然受製於天氣條件,但是不産生太空碎片,還能對衛星進行暗殺傷。陸軍加快了其地基反衛星係統的研製進度:包括一套從地面發射的動能殺傷飛行器(全稱“動能反衛星係統”,英文為kinetic-energy asat,簡稱ke-asat),以及一套地基的激光係統。陸軍和空軍的地基激光器研製工作的核心是陸軍的miracl激光器,這是一種兆瓦級化學激光器,安放於新墨西哥州的白沙導彈試驗場。
  當時,有情報報告說,蘇聯已經研發了一種實用型反衛星激光係統,能夠對衛星彈道導彈構成重大威脅。蘇聯此項傳說中的成就,促使美國更加致力於研發其反衛星係統;1989年和1990年,以miracl為核心的反衛星係統取得巨大進展。1989年7月,自然資源保護委員會和蘇聯科學院安排美國代表訪問位於哈薩剋斯坦的sary shagan激光試驗設施。美國代表根據考察和討論的結果判斷,蘇聯的激光反衛星計劃顯然不能對美國衛星和導彈構成重大威脅,而且肯定還沒有達到作為天基反衛星武器部署的程度。結果,在1991至1995年度的國防撥款法案中,國會禁止使用miracl激光來攻擊太空目標。
  儘管國防部在1993年正式終止了陸軍的地基ke-asat計劃,並且自此以後沒有再申請預算撥款,但是國會在1996年又重新恢復了該項目,在預算中增加3千萬美元用於此項目。1997年,國會撥款5000萬美元,繼續支持該項目;1998年,剋林頓總統動用項目否决權,將撥款削減到3750萬美元。儘管政府方面評論說這個項目處於混亂之中,但是仍然繼續予以支持,雖然在資金投入方面更少了。尤其儘管國防部沒有為該項目申請經費,國會還是在2000年批準了750萬美元,2001年批準300萬美元。但在2003年財政年度預算中沒有列入該項目,而且該項目在國會中最有力的鼓吹者,羅伯特·史密斯參議員在2002年沒有再度當選,因而影響了ke-asat的前途。看來除陸軍之外,沒有多少人對這個項目感興趣,空軍官員則已經公開批評該項目,說使用ke-asat有傷害友方太空設施的危險,因此是弊大於利。
  禁止對太空目標使用miracl的禁令在1996年失效,此時新的共和黨主導的國會趨嚮於不延長該禁令。1997年10月,空軍對一種以miracl激光器為基礎的反衛星係統進行了試驗。miracl激光器顯然存在技術上的睏難,但是試驗結果是令人震驚的。實驗中使用的主要光源,是一束與該係統配合用於跟蹤衛星的低能(30瓦)激光。試驗顯示,該束低能激光本身就強大到足以有效地使衛星暫時緻盲,雖然它尚不能夠破壞這顆衛星的傳感器。利用通過商業渠道獲得的激光器及一面1.5米反射鏡,就可以組成一個有效的反衛星武器,這說明美國尚未充分評估其衛星係統的脆弱性。儘管五角大樓將此次試驗描述為防禦性的,就是說,此項試驗是為瞭瞭解美國衛星對於激光攻擊的脆弱性,但許多人(特別是俄國人)對該係統的進攻能力,以及它是否違反了反導條約表示關切,並且正式要求就禁止反衛星武器問題進行談判。
  美國軍隊和防務機構已經得到指令,要求集中力量重組他們的太空控製成果。這已經導致許多機構發生變化,但是從那時起,就沒有再主動實施過新的大規模反衛星武器項目。儘管如此,經過過去幾代反衛星係統研製,美國可能仍然保有一些反衛星能力。
  由於沒有完成預定的試驗計劃,現在美國空軍的almv係統的反衛星能力尚不清楚。空軍官員已經表示反對使用毀壞性、會産生碎片的反衛星武器,甚至連支持發展反衛星能力的國防部顧問,也把不可逆的反衛星武器視為最後的手段,而寧願使用可逆性的反衛星武器。儘管空軍在傳統上是對反衛星技術最有關聯和最感興趣的武裝機構,它也表示沒有興趣重振這個項目。
  2000年12月,美國總審計局對陸軍ke-asat係統的評審報告說,為了使該係統進行飛行試驗,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資金。在國防部作出建議後,陸軍及其合同商波音公司已經在三架殺傷性飛行器上,繼續進行綜合性工作和環境適應性試驗,這些飛行器隨後將被放入倉庫。項目官員相信,布什政府和共和黨主導的國會可能會更加支持這一項目,然而他們也承認ke-asat的飛行試驗可能會面臨政治上的強烈反對。官員們說,如果他們得到了用以進行兩次飛行試驗所需的資金,該係統可能已經在三年內進行部署,雖然在已建造的三架殺傷性飛行器中,有兩架已經被分解用於其他項目。自從2001年以來,總統的預算申請或者國會的追加預算中就已經沒有分配資金給這個項目,在2004財年預算申請中也沒有列入相關的經費。
  miracl激光反衛星係統沒有再進行試驗,儘管陸軍有時候發射激光進行例行的能量測試,但是該項目已經面臨財政上的睏難,其負責人正在考慮將該激光器用於其他用途。
  基本的電子戰反衛星技術,例如幹擾衛星信息的上載或者下載傳輸,並沒有特別高的技術要求,這種能力可能在相當大範圍內被人掌握。這種反衛星攻擊也具有相對隱蔽和不會産生污染太空環境的碎片等優點,但是,電子戰攻擊也存在難以確定攻擊成功與否等缺點。如果試圖幹擾某個特定的用戶,或者使衛星永久性失效,則是很睏難的,而且還不清楚美國和俄國的在這方面的實際能力,雖然兩國的戰場電子戰技術都有可能做到這一點,這些技術甚至在地球同步軌道之外也是能夠發揮作用的,特別是對於相對缺乏防護的非軍事目標。
  前蘇聯共和國繼續在太空方面進行投資,儘管軍用發射已經減少了,而商業發射則增加了。美國偵察衛星的存在,曾經在許多年的時間裏驅動着蘇聯反衛星技術的發展,現在則不再被視為一個重大威脅,俄國正在考慮在導彈防禦方面與美國合作。俄國繼續遵守其自1983年開始的暫停反衛星武器試驗的諾言。
  儘管美國沒有再啓動新的專門的反衛星計劃,但是布什政府最近增加了投資,用於加強太空相關技術研究,新的技術研究包括改進跟蹤太空目標的能力,新的發射和推進技術,以及發展新型傳感器和殺傷性飛行器。高能激光技術方面的投入也見增加,獲得支持的項目包括發展透過大氣層傳播激光所需的技術,以及努力減少武器係統的重量,以便於飛機運輸激光器係統,或者將它發射到太空中。
  美國還在研究將傳統的衛星組件做得更小更輕。這使得發射“寄生”微型衛星成為可能,微型衛星是用於跟蹤其他衛星的小型飛行器;如果這種微型衛星能夠實施機動,以足夠靠近目標衛星,然後擾亂或者破壞它,那麽這項技術將被證明有助於反衛星任務。微型衛星也能夠為衛星執行防禦性任務。
  還需要很多年的努力,上述多數技術成果才能夠被部署到進攻性或者防禦性係統中。然而,美國最近研發的這樣一些用於攔截彈道導彈的係統,可能具有作為反衛星武器的良好性能,並且因此能夠極大地提高美國的反衛星能力。
  確實,雖然這些本來為遠程導彈防禦係統而研發的技術,可能在防禦彈道導彈方面並不是十分有效,但是其中一些技術能夠非常有效地用於對付衛星,因為與導彈防禦相比,攻擊衛星從許多方面看都是一項比較容易的任務。衛星在可預測的軌道上運行,其軌道能夠通過地面設施的跟蹤而精準地確定,這使得衛星的位置在未來成為可知的。美國將有足夠的時間計劃發起攻擊,能夠選擇攻擊的時間,還有時間進行多次射擊以摧毀它。相形之下,在一次彈道導彈攻擊中,進攻者具有出其不意的優勢,而防守方衹有不到30分鐘的時間進行反應。此外,一個攔截彈頭攻擊一顆衛星時,不需要處理導彈防禦係統面臨的棘手的反製措施問題。目前這代衛星沒有裝備自我保護的設施。儘管未來的衛星可能擁有某種防護手段,但它將難以壓倒攻擊者擁有的優勢。
  一些西方論者將中國的太空戰策略分為兩類:一類是所謂的“防禦性策略”,即通過外交手段,阻遏潛在敵人推動太空軍事化的努力;另一類是“進攻性策略”,就是通過部署太空武器,保護自己在太空中的利益。我們看來更為關註進攻性策略。
  今年4月,中國用一枚長徵二號丙火箭將一顆小型衛星和一顆微型衛星送入太後,西方軍事界對於中國反衛星武器研製計劃的憂慮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據美國軍方的判斷,中國到2005年將擁有兩種用於對付近地軌道衛星的反衛星手段:一是地基激光緻盲器甚至大功率激光武器,這是美國國防部自1998年起,就在每年中國軍力報告中一直強調的;二是以kt╠1火箭為基礎,帶有小型或者微型衛星攔截器的直接攻擊型反衛星武器。所謂kt╠1火箭,是在df╠21中程導彈的基礎上開發的一種四級固體燃料火箭,是一種小型機動太空運載火箭(簡稱slv),這種火箭使得中國能夠隨意選擇時機,對敵方衛星進行出其不意的攻擊。據西方媒體報道,中國正在df╠31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研製kt╠2型火箭,並在df╠31甲型洲際導彈的基礎上研製kt╠2a火箭,這兩種使用固體燃料的機動火箭能夠瞄準地球同步軌道和極地軌道,而美國的許多“敏感”衛星正是在這些軌道上運行的。一些西方軍事專傢相信,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正在研發一種“寄生衛星”,這種小型或微型衛星可以用kt係列火箭發射,通過附着在敵方的人造天體之上實施幹擾或者破壞,或者通過直接撞擊,用於攻擊空間站、天基激光係統以及其他衛星。中國的《導彈與航天運載技術》雜志還討論了如何利用全球定位技術來確定近地微型衛星的高度,這傢雜志還將用三年的時間,開闢專欄討論如何攻擊太空的衛星。
  美軍的通信、偵察和監視係統嚴重依賴於太空,空間設施事實上美軍最重要的“節點”(node)之一。因此,在未來的中美戰爭中,中國將高度重視太空戰。衹要能夠摧毀美國天基係統,就等於擊中了阿基裏斯的腳後踵,這對於中國取得戰場優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夠做到這一點,美國在通信、控製、指揮、計算機、情報、偵察和監視方面擁有的優勢將化為烏有,從而不得不跟中國打一場二十世紀的傳統戰爭,而後者在這方面顯然更為得心應手。
  美國國防部今年的中國軍力報告指出,中國目前真正擁有的反衛星手段是實施太空核爆炸,這樣一次爆炸將把中國上空的同步衛星(如通信、gps等)以及正好路過的偵察衛星消滅殆盡。這其實是一種第一代反衛星武器,這種並不先進的手段可能會傷及友方甚至己方的衛星。但是戰爭並不是請客吃飯,為了目的可以不擇手段,絶對不能講客套;如果必要,中國完全可以把一顆核彈送入地球軌道,╠╠如果“誤炸”了友方的衛星,戰後賠償就是。中國不必害怕這種手段也會傷害自己的衛星,因為目前中國並沒有形成對衛星設施的強烈依賴。舉個形象的例子,這種“損人又損已”的做法,非常類似於“金毛獅王”謝遜跟“混元手”成昆在一間全封閉的房間中劇鬥,如果謝遜出手打滅所有的燈燭,其結果必然更有利於原來就不信賴光綫的謝遜。
反衛星武器的未來 Future anti-satellite weapons
  隨着時間的推移,地面跟蹤將會越來越精確,運載器的運載能力將會越來越大,製導也會越越來越準確。因此,在不久的將來,也會有越來越多的國傢將擁有自己的反衛星武器
  要想瞭解反衛星武器的發展,需要對三個主要指標進行監視,即運載器、製導技術和試驗情況。在這些指標中,運載器技術是最主要的。一個國傢若想研製直接上升式反衛星武器,就必須把監視、運載器、尋的、彈頭和引信技術結合在一起,這雖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絶非沒有實現的可能。
  如果一個地區性大國或發展中國傢擁有反衛星武器,那麽它在什麽情況下纔使用呢?這在很大程度要取决於作戰的性質。有一點是肯定的,一個國傢不願意損害自己獲取商業衛星數據的通路。一般來講,如果該國受到的損失較小時,就有可能使用反衛星武器,不過,如果被攻擊目標是一個較大的係統的節點時,很難確切估計所受損失的大校如果使用面殺傷反衛星武器,不分敵我亂打一氣,對其自己的衛星也是個威脅。
  美國認為,還有一些難以預測的“搗蛋”國傢,如朝鮮,在與美國發生戰爭時,很可能會嚮低地軌道發射核武器。果真如此的話,朝鮮不僅不會損失什麽,反而會得到很大勝利。如果損失一顆銀河通信衛星就能在美國引起混亂,那麽在低地軌道運行的幾乎沒有防護的衛星遭到打擊,對美國、歐洲和世界上的其它國傢會意味着什麽呢?因此,關註反衛星武器的發展,研究相應的對策,應當引起世界各國的足夠重視。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反衛星武器
  anti-satellite weapon
    美國F—15飛機攜帶的反衛星導彈
  fonweixing wuqi
  反衛星武器(anti一satellite weapon)打
  擊、破壞人造地球衛星等航天器或損害其
  正常功能的空間武器。按照設置場所的不
  同可分為地基(包括陸基、海基和機載)和
  天基兩種;按照殺傷手段可分為核能、動
  能和定嚮能等類型。地基核能和動能反衛
  星武器對目標的攔截方式有共軌式和直接
  上升式兩種,采用前一種方式的是截擊衛
  星(又稱反衛星衛星),采用後一種方式的
  是反衛星導彈。截擊衛星一般用運載火箭
  把帶有爆破裝置的衛星發射至與目標所在
  軌道基本相同的軌道,然後利用星上雷達
  或紅外尋的器探測與跟蹤目標,依靠小型
  火箭發動機進行機動變軌去接近並摧毀目
  標。反衛星導彈(見圖)通常是帶有核或非
  核彈頭的多級導彈,可從陸地、海洋或空
  中直接發射至目標附近的空域,然後利用
  彈上自動尋的製導裝置探測與跟蹤目標,
  當接近到距目標一定距離後啓動彈頭的爆
  炸裝置摧毀目標,或利用彈頭高速運動的
  動能撞毀目標。天基反衛星武器分共軌式
  和非共軌式兩種,前者主要指天雷,後者
  指設置在航天器上的動能武器和定嚮能武
  反衛星武器的研究與發展可追溯到20
  世紀50年代後期。由於當時製導技術水平
  的限製,反衛星武器采用的殺傷手段主要
  是破壞力強、殺傷半徑大的核武器。美國
  1959年利用空中發射的彈道導彈進行了反
  衛星試驗,並於1964年首次部署“雷神”型
  陸基反衛星導彈(1975年拆除)。但由十核
  武器的實用性差,在破壞對方衛星的同時,
  也容易給己方衛星造成危害,美國從70年
  代後期開始轉嚮研製動能和定嚮能反衛星
  武器。1985年美國F一巧飛機發射的反衛
  星導彈進行了首次打靶試驗,擊毀1顆在軌
  道上運行的軍用衛星。蘇聯1963年開始研
  究共軌式反衛星武器,1968一1982年進行
  20次反衛星的目標攔截試驗。從70年代
  後期起,蘇聯也開始研製直接上升式反衛
  星導彈和定嚮能反衛星武器
  動能與定嚮能反衛星武器的發展尚處
  於研製與試驗階段。這些反衛星武器的主
  要作用是在可能發生的天戰中攻擊敵方的
  低軌道軍用衛星,尤其是偵察、海洋監視和
  導航衛星,破壞敵方利用太空獲取情報與
  指揮作戰的能力。〔李瑞晨)
  器。天雷是秘密設置在目標
  軌道上的帶有某種殺傷或破
  壞手段的裝置,可在必要時
  利用無綫電遙控的方式快速
  接近並摧毀目標,或釋放金
  屬顆粒與碎片、氣溶膠等幹
  擾物破壞目標的工作。定嚮
  能反衛星武器通過發射高能
  激光束、粒子束或微波束照
  射目標使其毀壞或喪失工作
  能力。
    
相關詞
火箭中國1火箭科技運載火箭航天中國2火箭科技産品
包含詞
反衛星武器的類型反衛星武器發展史反衛星武器的未來
反衛星武器的攻擊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