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治縣 : 中國 >雲南 >臨滄 >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顯示地圖
目錄
概況 Shuangjiang Lahuzu Wazu Bulangzu Daizu Autonomous County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位于云南省西南部。總面積2292平方千米。總人口16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勐勐鎮。郵編:677300。代碼:530925。區號:0883。拼音:Shuangjiang Lahuzu Wazu Bulangzu Daizu Zizhixian。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
  雙江位于云南省西南部,因瀾滄江和小黑江交匯於縣境東南而得名。1985年6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設立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全縣國土面積2165平方公裏,其中山區面積占96.2%;轄4鄉2鎮72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兩個農場,總人口16.5萬人,有少數民族23個,占總人口的44.4%。北回歸綫橫穿雙江縣城,境內最高海拔3233米,最低海拔670米,地貌高差懸殊,立體氣候特徵明顯,有“草經鼕而不枯,花非春亦不謝”之說,是北回歸綫上一顆璀璨的“緑色明珠”。
  和諧民族文化的活化石。雙江境內境內居住着漢、拉祜、佤、布朗、傣、白、彝等24種民族,其中漢、拉祜、佤、布朗、傣、彝為六個世居民族,是全國唯一由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四個自治民族聯合組成的多民族自治縣,是布朗族、佤族等民族的主要聚居地和文化發祥地之一。長期以來,全縣各民族經濟互助、文化交融、平等和諧、攜手奮進,共同創造了如布朗族的蜂桶鼓舞、拉祜族的七十二路打歌、佤族的雞綜陀蠃、傣族的手工製陶等等和諧共融而又獨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被譽為民族文化和諧的活化石。
  北回歸綫穿過的生物寶地。地處北回歸綫上的雙江,緯度低、海拔高,氣候溫和,屬南亞熱帶溫濕季風氣候,光照充足,水資源豐富,植被覆蓋率達52.3%,年平均氣溫19.5℃,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幹、濕季分明,溫、濕度適宜,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為1000-1200mm,加之土壤土層深厚、肥沃,有機質含量高,形成了適宜各類生物生長的立體生態環境,是北回歸綫穿過的生物寶地。
  勐庫大葉種茶的原生地。勐庫大雪山12000多畝野生古茶樹群落,經專傢考證,是目前國內外已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樹群落。源生於雙江的勐庫大葉茶種,二十世紀六十、八十年代兩次被全國茶樹良種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傳統茶樹良種,被中國茶葉界權威贊為“雲南大葉茶正宗”、“雲南大葉茶的英豪”,勐庫大葉種茶條索肥厚、芽峰顯豪、滋味濃郁、回甘悠遠、內含物質豐富、水浸出物高,是製作普洱茶的最好原料,被譽為“普洱茶之味精”。目前,全縣有茶葉面積8萬多畝,其中百年以上的栽培型古茶園達2萬多畝,年産茶葉4000多噸。優越的生態環境、獨特的氣候條件、優質的原料基地、天然的存儲倉庫,孕育了“勐庫普洱茶”和“天下普洱第一倉”的知名品牌。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雲南省臨滄市下屬的一個縣。面積2292平方公裏,2002年人口16萬人。縣政府駐勐勐鎮。
行政區劃
  目前下轄:勐勐鎮和勐庫鎮;沙河鄉、大文鄉、忙糯鄉和邦丙鄉。
旅遊資源
  勐庫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
  1997年8月,勐庫大戶賽群衆在勐庫大雪山中上部一帶發現了大面積的野生古茶樹群落, 2002年12月5日—8日,由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雲南省農業科學院茶葉研究所、雲南大學、昆明理工大學、雲南茶葉協會、雲南省臨滄市茶葉協會等單位專傢組成的野生古茶樹考察組,深入勐庫大雪山,對野生古茶樹群落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論證,得出了科學的鑒定意見。專傢們一致認為:“勐庫大雪山的古茶樹群落面積12000畝,海拔高度為2200-2750米,是目前國內外已發現的海拔最高、面積最廣、密度最大、原始植被保存最完整、抗逆性最強的世界第一野生古茶樹群落。”“古茶樹群落屬原生自然植被,具有極為重要的科學和保存價值,是珍貴的自然遺産”。“ 其中,1號大茶樹位於海拔2720m處,株高16.8m,基圍3.25m(基部直徑1.04m),胸圍3.1m(胸徑1m),樹幅13.7×10.6m,樹齡千年以上”(後來又發現了一棵比1號大茶樹還大的1+1號大茶樹)。
  大浪壩森林生態旅遊度假區
  大浪壩森林生態旅遊度假區是充分整合豐富獨特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融山、水、林、民族風情為一體的旅遊項目,景區內森林環境幽雅,空氣清新,水體皎潔,地貌景觀奇特多樣,形態逼真。水文景觀清秀,動靜水景融為一體,清澈明鏡,形態各異的五個人工湖,掩映於群山峻嶺之中,倒影着衆山、森林、藍天和白雲,給人以美的享受,是旅遊觀光、避暑度假、休憩療養、科研科考的理想勝地。
  勐庫古茶𠔌
  勐庫古茶𠔌位於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勐庫鎮北部南勐河上遊,勐庫大雪山萬畝野生古茶樹群落山腳。該景區由野生古茶樹群落、神農祠、冰島湖(南等水庫)、民族村寨及冰島栽培型古茶園等各具特色的景點構成。屬休閑度假、科考探險、尋幽探秘、民俗風情及茶文化體驗為一體的綜合型旅遊景區,也是雙江“十一五”重點開發旅遊項目。
  浦傢大院
  浦傢大院是雙江德勝(今大文鄉)圈控革命思想傳播者浦世民的故居。圈控,即今大文鄉千信,位於縣境東側瀾滄江西岸重山之中,距縣城60余公裏,距大文鄉政府9.5公裏。浦傢大院始建於1944—1945年,建築為兩層桿欄式,土木結構建築,占地面積726.8平方米,1999年8月大文鄉被省委、省政府命名為革命老區。
  1948年秋,中共地下黨員李培倫受中共雲南省工委的指派,率民主青聯盟員魏文才、新聯盟成員王維人來雙江開展工作,宣傳革命理論,組織武裝鬥爭。三人來到雙江後,首先到德勝圈控找到當地開明人士浦世民建立關係,並經浦世民介紹認識刀三。1949年2月27日,在李培倫、浦世民、刀三的組織領導下,圈控各族人民群衆舉行武裝起義,嚮反動腐朽的國民黨統治政權打響了雙緬第一槍。從此,為雙江解放事業奠定了基礎,在雙江多種民族聚居的地方傳播了革命思想。因此,大文鄉革命老區文化遺址——浦傢大院是革命傳統和歷史經驗的見證,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當年進行革命傳統及愛國主義教育的生動教材。
民俗風情
  拉祜族是雲南西南部跨境而居的山地民族,雙江境內共有33000人,占全縣總人口的20%。“拉祜”有“獵虎人”和“河頭人”的釋意。忠厚善良的拉祜族人是古代西北青藏高原氐羌族的後裔,於元代南遷至瀾滄江流域的亞熱帶地區定居。
  拉祜族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他們的舞蹈“嘎剋”(打歌)歷史悠久,名目繁多,風格獨特,舞姿古樸,豪放瀟灑,優美生動,內涵豐富,耐人尋味。《大路歌》、《追山歌》、《簸米歌》等應有盡有,層出不窮。拉祜族的傳統節日有春節、清明節、火把節、嘗新米節、追鬼節等,在這些節日和婚喪活動中都要打歌,而且要連續打幾個晝夜。拉祜族舞蹈目前全縣已搜集到86種,其中46種較為固定。《三腳歌》被稱為“母歌”,在“母歌”的基礎上又産生了許多“子歌”。打歌時以葫蘆笙伴奏,有人伴唱助興。打歌時男女老少圍成圓圈,由“打歌師傅”領舞。拉祜族多數生活在高山上,拉祜山寨多建於林木繁茂的山頭或山腰,周圍種刺藤或用竹樁、竹籬笆作圍欄。房屋建築可分為兩類,一類是落地茅屋,另一類是樁上竹樓,不論哪種形式的房屋都設有火塘,白天是生活活動的中心,晚上圍火塘分床而宿。
  長期以來,拉祜族與各兄弟民族和睦相處,繁衍生息,形成了獨特的拉祜文化。他們的服飾比較獨特,男子裹黑色包頭,穿無領右開大襟衣和寬大的長褲;婦女因支係不同而異,雙江拉祜族婦女一般纏黑色土包頭,穿無領對襟短衫,胸前袖口飾以彩色布條和幾何圖形的拼花布塊,下着長筒裙,沿衣領及開襟處還嵌有銀泡,內穿花格筒裙。
歷史沿革
  1929年置雙江縣,因瀾滄江縱於東,小黑江橫亙於南,在東南角上匯流,故名雙江。1985年改為自治縣。
    
    2000年,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轄2個鎮、5個鄉:勐勐鎮、勐庫鎮、邦丙鄉、賀六鄉、沙河鄉、忙糯鄉、大文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65982人,各鄉鎮人口:  勐勐鎮 31502 勐庫鎮 33485 沙河鄉 31217 大文鄉 19410 忙糯鄉 20347 賀六鄉 13208 邦丙鄉 16813
  
    2001年,全縣轄2個鎮、5個鄉:勐勐鎮、勐庫鎮、沙河鄉、忙糯鄉、邦丙鄉、賀六鄉、大文鄉。
  
    2005年,撤銷賀六鄉,其行政區域並入勐勐鎮管轄,鎮政府駐原勐勐鎮政府駐地。
英文解釋
  1. n.:  Shuangjiang Lahuzu Wazu Bulangzu Daizu Autonomous County
近義詞
雙江自治縣, 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 雙江縣, 雙江
分類詳情
張開邦丙鄉張開沙河鄉張開勐勐鎮張開大文鄉張開忙糯鄉
張開雙江農場張開勐庫華僑農場張開賀六鄉張開勐庫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