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詩人: 華嶽 Hua Yue
月姊親移入慶門,廣寒今是並肩人。 分他蟾窟雌雄種,作我螢窗南北鄰。 傲竇雖慳三樹玉,比詵翻剩一枝春。 主人便好鞭黃鵠,斫取魁梢謝紫宸。 |
|
雙桂堂投訴電話重慶旅遊投訴電話:023-6386631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雙桂堂位於梁平縣城西南方的金帶桂村,距梁平縣城13千米。雙桂堂廟宇占地7公頃,建築為石木結構。整個寺廟由大山門、彌勒殿、大雄寶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組成,佈局奇特,雄偉壯觀。廟內有328間廂房,均由長廊相連,有大井、海壩42塊,大小佛像100餘尊,廟內還有假山、竜窟、池沼、花園、果園、橋、亭、臺等,環境幽雅,石刻、浮雕千姿百態。雙桂堂是我國著名的佛教聖地,也是旅遊觀光的絶好去處,寺內桂花飄香,白鶴成群,寺外清溪環繞,緑林掩映。 |
|
梁平雙桂堂
雙桂堂位於重慶市梁平縣城西南13公裏處的萬竹山,是國務院確定的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雙桂堂他建於清順治十八年(1661年),它的創始人是清朝名僧破山禪師,該寺因破山法師在寺內植雙株桂樹而得名“雙桂堂”。雙桂堂法係為禪宗,破山乃承寧波天童寺密雲禪師之法,號為“臨濟正宗第三十六代祖師”。與石柱縣銀杏堂是 “ 姊妹建築 ”。
破山禪師俗姓蹇,字懶愚,四川大竹人,生於明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自幼讀書勤奮,聰明過人,懂書畫,善琴棋。19歲出傢,遍遊名山,轉覽佛教經典。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住湖北黃梅縣破頭山,參禪三年,深有所悟。後常年在天童寺跟隨密雲禪師學法。
民間傳說雙桂堂這兩棵桂樹是月宮中的嫦娥親手培養,嫦娥藉觀音的淨瓶水為之澆灌,遣神燕去天河銜來肥泥為之壅土,用王母娘娘的雲剪為之修整,在嫦娥的精心護理下,這兩株桂樹枝繁葉茂,生機勃勃,在一個中秋之夜,嫦娥將它們送往人間。這兩棵桂樹帶着滿枝的清香落在寧波天童寺院內。密雲法師將這兩棵桂樹交給弟子破山,讓他帶回蜀中,興建佛寺,傳播佛法,並稱桂樹生根之處就是你安身之地。
破山禪師尊師命,身背桂樹,跋涉了幾個月,進入蜀中。一日,他落腳在萬竹山。半夜裏,山間霞光四射,鐘鼓齊鳴,四周的村民聞聲而至,衹見破山和尚正在打坐參禪,他所背兩株桂樹已落地生根,清香四溢。從此,破山和尚就在雙桂落地之處建立禪院,並取名“雙桂堂”。桂樹至今尚存,枝繁葉茂,濃緑如雲。每年金秋時節,桂花滿枝,香飄數裏,人們爭相觀賞。
破山禪師熟諳詩文,精於書畫,著有《雙桂草》、《破山語靈》等傳世,所留墨跡也為後人所珍藏。他的詩,以幽默、詼諧見長。如他的《自贊詩》寫道:“這個川老蜀,渾無奇特處。問禪禪不知,問教教非熟。懶散三十年,人天忽推出。握條短杖藜,打佛兼打祖。”他的弟子很多,遍及四川、雲南、貴州等省,有的還去東南亞弘法。因此,雙桂堂在東南亞地區也有一定的影響。雙桂堂創建以後,得到清朝歷代皇帝的支持,連續不斷地修建了二百多年,從1653-1926年,雙桂堂歷經破山、竹禪等七代祖師纍世修建七殿、八堂、八院,占地面積120畝(該寺最後一次修整是1980年)。民國時期,雙桂堂以它宏傳的規模、莊嚴的殿堂、豐富的藏經、獨特的雕塑被列為“蜀中叢林之首”。
1983年,國務院確定雙桂堂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全寺占地面積約七萬多平方米。1986年時,有正式僧人27名。寺內恢復了叢林制度並成立了雙桂堂寺院管理委員會,釋妙談法師任主任。
雙桂堂寺院坐東朝西,殿堂為木石結構,有大山門、彌勒殿 、大雄寶殿、戒堂、破山塔、大悲殿、藏經樓等七重建築,近年來全部修復一新,並新建了五百羅漢堂重現巍峨雄姿。兩側有廂房、僧捨三百餘間,長廊相連,有天井、海觀42口,玲瓏古雅,周圍有白蓮池、後緣池、花園等景觀點綴,使整個寺院環境清幽,好似人間仙境。大雄寶殿是雙桂堂最宏偉的建築,為三層宮殿式建築,底樓有石雕獅、象,中層高懸名人題刻,三樓有竜鳳浮雕,屋脊正中是雕花寶頂,連脊通高16米,直插雲霄。大殿擴建於光緒年間,歷五年建成。支撐大展的52根石柱,柱長三丈,直徑三尺,每根重達二萬餘斤,全憑人力從百裏之外運來,可見其艱難。
雙桂堂歷經滄桑,仍保存文物237件,其中有名人字畫61件,佛像110尊,其他佛教文物66件,其中最著名者為銅佛、竹禪畫、玉佛,皆被定為國傢二、三級文物。“文化大革命”中,當地宗教工作幹部和寺院僧人用木板將佛像、文物加封,外貼毛主席語錄,巧妙保護了寺內佛像、文物。現寺內製作了文物櫃,陳列和保護文物。寺內的珍貴文物還有:清雍正皇帝御賜的《藏經》一部,天聾、地啞、銅鑼、銅鼓四種,各類石刻、碑記七二多塊。另有11世紀用梵文寫的《貝葉經》106頁,其它佛經七千多册。
1990年5月2日(農歷四月初八佛誕日),雙桂堂舉行了玉佛開光典禮。這尊玉佛為緬甸白玉雕琢而成,重1.3噸,高1.6米,精美莊嚴。釋妙談法師主持了列光儀式,數千名信徒參加了玉佛開光法會。寺內另有僧捨利塔四座,金帶一領,捨利子一顆,係竹禪和尚從五臺山請得,被視為鎮寺之寶。
雙桂堂在僧人的精心管理和維修下,殿堂雄偉,佛像莊嚴,環境整潔。人稱:寺外清溪環繞,四季鶴鳥飛鳴,八月桂花飄香,遊人絡繹不絶。
雙桂堂現任方丈大塊和尚,77歲,重慶奉節縣人,1930年出傢為僧,師從演熙法師,畢業於中國漢藏教理院,兼任重慶市梁平縣八屆政協常委,梁平縣十二屆人大常委,萬州區政協委員。現任寺管會副主任為身振法師,重慶市墊江人,1989年出傢,1997年在中國佛學院研究生畢業,同年當選為重慶市佛協副秘書長,1998年當選為梁平縣政協委員。
雙桂堂在佛教界的歷史作用
雙桂堂初創之時,正是反清復明高潮之際,盤踞在川東、陝南和鄂西的"蔓東十三傢"利用易守難攻的有利地形,采取鬆散型聯合,流動作戰的戰術,打着明朝 的旗號,共同抗擊清兵,鎮守着大西南的門戶。"貧東 十三傢"據險自守,長期與清廷對峙,成為清朝掃平西南諸省和一統天下的障礙。 破山奔走於反清復明陣營之間,以一個佛門中有地位、社會上有影響的高僧的身份,鼓勵抗清將領們堅持鬥爭,復興明朝。抗清將領們也成為破山創建雙挂堂的資助者和保護傘,使雙挂堂得以迅速竣工,佛事活動得以正常開展。
最終打破這一僵持局面,消滅反清武裝勢力,為清朝完成統一大業的是順治十四年(165)出任川陝三邊總督的清朝重臣李國英。而李國英在完成這項重大任務的前前後後,均註重建立和發展與雙挂堂破山的關係。
李國英通過書信或委派專人到雙桂堂,對破山表示崇敬和景仰,並說自己對佛教如何的信仰,對佛門如何的親近,希望有朝一日大師能發慈悲,來教育自己。李國英不愧為清朝政府~位有膽識有謀略有德行的封疆大吏,他很快得到了破山的好感,使之成為盟友。但是,破山的這種變化,其深層次的原因就是現實的需要。
反清復明運動已持續二十年,戰火的侵擾使巴山蜀水成為"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的悲慘世界。出沒於川東地區的"黎東十三傢"和出沒於滇黔地區的永歷政權的其他武裝勢力,雖然均以反清復明為旗號,但實際上不過是占山為王,紀律鬆散,各自為陣,胸無大志的散兵遊勇,在清朝大兵壓境之際扼險自保,也衹是作垂死的掙紮罷了,況且他們中間,燒殺成性的有之,為利忘義的有之,腐化墮落的有之,投降變節的也有之!他們自身的腐敗和內部的傾軋足以使其人O和鬥志喪失殆盡,由這些人來擔當反清復明的民族大任,其成功的把握是可想而知的。即使僥幸獲得成功,除了禍國殃民,他們還會有什麽能耐?從弘光政權、隆武政權到魯王政權,一個個短命的南明王朝其腐朽早已大白於天下,路人皆知。而永歷政權雖以廣阔的西南為根據地,堅持時間最久,生命力最強,但其中激烈的黨爭,不斷的內認亦昭然若揭。日落西山,氣息奄奄的氣象預示着它的壽終正寢之日也行將不遠了。進出雙挂堂的遊僧信徒們頻繁來往於西南各地,種種信息的綜合,使破山越來越感到反清復明不過是一場無法實現的夢,相反,持續的戰亂則衹能增加人民的痛苦和社會的災難。
久亂思治,祈求和平成為破山晚年的強烈願望。由此,他逐漸由一個純粹的民族主義者轉變成了一個積極的民生主義者,他以關懷、慈愛、保護人民為己任,在給李國英的詩中有"重開巴國蘇民睏,再造黎門啓世賢"、"人壽同天壽,民安即國安"的詩句,就是表明態度,希望他治理好這片土地,安民蘇睏,不要再當殺手。清朝多年末能解决的西南歸屬問題在李國英手裏終於劃上了句號,而李國英所施行的也正是他所謂的"仁政"。
安居雙桂堂的破山,受到各階層人士的頂禮膜拜。破山總是給他們講解佛法,敘說因果報應,"以不殺為至德"。所以,從朝廷重臣到總督巡撫按、縣官吏,前往B雙桂堂者不計其數。其中,明朝叛將吳三桂引清兵入 關後,被封為平西王,駐節陝西漢中,為了建立與破山 的關係,又害怕遭到大師的拒絶,便以夫人的名義派遣專人千裏迢迢來到雙桂堂,贈送了最高檔最豪華的整 套佛門用品。這顯然是吳三枝為平定西南拉攏破山所 作的政治鋪墊。以後,吳三桂到了雲南,想不到他的夫 人--名揚天下的蘇州名妓陳圓圓突然以削發出傢作 為自己的最終歸宿,改名為寂靜,字玉庵。一代名妓陳 圓圓着破紅塵,大概與雙桂堂中的破山不無聯繫吧!
雙桂堂雖是僻遠之地的一座禪院,但在明清之際卻有其不容忽視的歷史作用。特別是當重慶已變為清 朝李國英的總督府後,長壽、墊江等縣也盡人清朝的版 圖,而以梁平為界,川東三峽地區則是抗清武裝的勢力 範圍。雙挂堂成了雙邊頻繁往來的據點,破山成了聯繫雙邊關係的紐帶,對盡快結束戰亂,推動歷史發展的 進程産生了積極的作用
門票:10元
常州丁氏雙桂堂
丁姓雙映雙桂芳
丁姓是常州第22位大姓,目前常州有丁姓人口2.37萬,占全市總人口的1.17%。當代全國有丁姓人口504萬,占總人口的0.42%,排列第42位。當代丁姓遍及全國,尤以江蘇、浙江、福建等省最有影響。
丁姓主源有三:一源於古丁國,《郡國志》載:“商時丁侯叛,武丁討之。”古丁國被周所滅,子孫以國為氏。二戰國時齊太公呂望之三子封為丁公,其子孫以丁為姓。三外族、外姓改丁姓,如三國時孫權因孫匡犯軍法,令其族改丁姓;明代以後信奉伊斯蘭教的少數民族本無姓,譯音中多丁字,其子孫漢化為丁姓。
丁姓是常州歷史上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早在三國時就有丁姓居住。據常州現存的最早的宗譜之一《毗陵丁氏宗譜》(雙桂堂藏版)記載,該族一世祖丁矩,字元度,唐代昭宗朝(889—904)官司農,由濟陽(今屬山東)始遷常州,據顧光照撰《重修丁氏宗譜序》中說,“唐代元度公遊學江南,羨本邑風俗淳良,遂卜居於依仁東鄉長巷裏,世代居焉。迄今已四十餘世,自唐及宋、元、明,代有聞人。其間若宗臣、寶臣,若騭者,其政績行誼,先後為廬陵(歐陽修)、眉山(蘇軾)諸名公所交薦,載在府縣志明徵焉。”經查,丁矩生於唐大中十三年(859),50歲後棄官遊學江南,因喜常州風俗淳良,遂卜居於依仁東鄉修善寺長巷裏,即今新北區小新橋鎮馬鞍村長巷。修善寺為常州古寺之一,建於隋代,今遺址尚存。丁矩卒於天成二年(927),壽69歲,開山葬於丁墅橋南側(今屬小新橋鎮史墅村)。常州歷史上丁姓名人幾乎都出自該族。該族丁氏堂名“雙桂”,源於丁矩第七世孫丁宗臣、丁寶臣在宋景?六年(1034)同榜高中進士。丁氏兄弟居於郡城“來賢坊”,郡守宋蟾因兩兄弟同登甲科,取“蟾宮折桂”之意,將來賢坊更名為雙桂坊。即今城區雙桂坊地名之由來。丁氏兄弟與同朝為官的歐陽修、王安石、蘇軾等大臣交誼很深,因此丁寶臣(終官尚書)在宋英宗治平四年(1067)去世後,由歐陽修為他撰寫了墓表、祭文,由王安石為他撰寫了墓志銘。常州籍人士由歐陽修、王安石撰寫墓表、祭文的,恐再無他人。歐陽修、蘇東坡與丁氏多有詩文酬答,而丁宗臣之子丁騭(官太常博士)之女,嫁給蘇軾侄孫蘇彭,丁騭有《得甥酬蘇東坡》詩。此族丁氏後人中考上進士、舉人有上百名之多。其中有許多人入仕為官卓有政績,或在文學、金石書畫上享譽後世。較著名者有丁宗旦、丁瀣、丁、丁元賓、丁彬、丁祉、丁逢、丁容、丁辛等。
由於“雙桂堂丁氏”自唐代即居常州,“歷今已久,其瓜瓞繁衍,秀者業詩書,簪纓纍世;樸者安耕鑿,忠厚傳傢。居城居鄉,皆可勝紀”。一世祖丁矩生三子,長子丁榕、三子丁頤遷居他地,後派未詳。次子丁生二子,長子逢時居常州,次子逢吉居開封。至第十二世後,丁氏子孫別為長巷、常郡、董村、寺西、史墅、鮑莊六派。1000多年來,後世子孫中不少人因官、因商、或謀生、或戰亂外遷他鄉,後裔無考。而居於常州城鄉者,十分重視纂修譜牒,千餘年來從未間斷,因此得以尋查丁氏後人世係演變及遷居概貌。現列此族丁姓後人自唐至清末遷居地名如下,以便丁氏後裔尋根或有所據。其中居於常州城內(郡城支)的雙桂坊支族人,在宋元鼎革之際,因常州抗元作戰慘烈,城破後大部分人被元兵所屠,僅有少量丁姓子孫避禍於鄉間,後定居於東門觀子巷。後世中有遷居娑羅巷、西直街、西瀛裏、太平橋、雪葭巷、丁傢園、北直街等地。《毗陵丁氏宗譜》32捲丁良鼎主修雙桂堂木活本居於鄉間丁氏祖地長巷裏支,人丁興旺,後世分遷為:東長巷支、興巷支、沙河支、西莊村支、元宰村支、西小湖支(江陰境)、湯傢橋支、西唐傢村支、蒲墩支、萬綏渡船頭支、羅巷裏支、於傢塘支、丁墅橋支、三頭橋董傢村支、蠻塘村支、夏傢塘支、王下村支、筱傢塘支、北丁傢村支、野田村支、吳傢村支、射蘭灣支、丁傢莊支、丁傢灣支、朱河灣支、吳鬆村支、四堡村支、花傢橋支(江陰境)、三莊巷支、大顧村支、北新橋支、王傢巷支、毛河沿支、劉傢巷支、西杏村支、洪地支、老古橋支、杜傢村支、葉傢橋支、橫山殳傢橋支、寨橋大墻門支、陳墅園支、鳴凰北洋橋支、沙河頭李傢村支等。丁氏董村派始祖為丁矩第十六世孫壽陽公,號太初,世居長巷。《壽陽公傳》載:“嘗應茂纔舉至京師,見事不可為,遂弗仕歸鄉”。南宋德年間(1275—1277),元兵將攻常州,有族人提議入城避難,而壽陽曰:“小亂入城廓,大亂入山林,此何時也而避於城耶,遂舉傢奔走天涯,潛匿於三山叢澤間。迨兵息因桑梓墟,遂卜居於芳茂山之南麓曰董村者,是為董村之祖。”其地即今武進新安董村。《毗陵丁氏宗譜》首頁及序丁壽陽生於宋淳五年(1245),卒於元仁宗延五年(1318),享年74歲,生三子,後世主要分遷地為:蕭田支、城東鳳觀裏支、省莊支、溪北官瀆河支、新河支、連江橋支、西荒田支、談墅支、曹溝橋支、東姚支、西姚支、西丁支、八房村支、水墩上支(江陰境)、蔡經鎮支(江陰境)、姚涇岸支、瀋傢灣支、夏溪支、峭歧鎮支(江陰境)、孔傢浜支等。鮑莊派始祖為第十八世孫丁袞率五子江、淮、河、漢、海在元初同遷鮑莊,其地在今武進鄭陸鎮與江陰璜士鎮交界處,今名鮑莊村、後鮑莊村、丁傢頭村。今鄭陸、青竜、三河口等地丁姓大部分係此族丁氏之後。史墅派始遷祖丁盈(丁袞胞弟),攜二子丁泗、丁達遷居史墅(今新北區新橋鎮史墅村)。後世分支有:史墅鎮支、石柱頭支、傢塘支、大丁傢村支、黃泥灣支、葉傢塘支、孟河西丁傢塘支、棒杵村支、安傢捨支、潘墅野田村支、葉傢碼頭陳巷支、牛橋頭支、葛巷丁傢塘支、東顧村支、青墩毛傢塘支等。
常州“雙桂堂丁氏”後世中有三支在宋元兩朝遷居無錫,後世衍為無錫丁姓大族,現存的無錫丁姓宗譜,其堂名大多為“雙桂”。據《錫山雙桂堂丁氏宗譜》載,清末民初大學者丁福保(無錫人)即出自該族。
此外,另有多支遷入常州的丁姓。據《武進丁氏宗譜》(儒林堂藏版)記載,該族一世祖丁文震,原居烏程(湖州)裘莊,於明洪武初遷居武進豐南鄉後?,即今崔橋前豐村後圻頭村,今居於崔橋、橫林、丁堰一帶丁姓大部為該族後裔。有一支名為“荊溪衍慶堂丁氏”,先世居宜興荊溪大樹頭,後世有族人在明天啓年間遷居常州荊溪村、烏衣浜、陶沙巷等地。
常州丁姓的先世傢訓中,非常重視勤儉兩字,傢訓中有“祖宗傢業自勤儉中來”這一條。《毗陵丁氏宗譜》捲四《丁元彬傳》雲:“初甚艱於貲,檻宇不蔽風日,公長於心計,以勤儉漸緻充裕。”其子丁士嶸同樣能以勤儉樸實為本,在他的操持下,“傢日益饒,幾及素封”。歷史上丁氏傢族在常州是一個富裕的傢族,這與丁氏先世勤儉祖訓是有關係的。
歷史上常州丁姓,名人不斷:宋代丁寶臣(1010—1067),與兄宗臣同登進士,俱有文名,擔任過多處地方官,纍官秘閣校理,在任除弊興利,極有賢譽,宋帝“英宗每論人物,必稱之”。與歐陽修交往甚密,結為摯友;丁騭,字公點,宗臣之予,嘉進士,權姦李定欲寵為其屬,以疾力辭。後蘇軾、曾鞏、孔文仲等大臣相交推薦,司馬光為相時,贊曰“真自重士”,官太常博士、處州知府、右正言等,對經學甚有研究,尤長於《易》、《春秋》,為文自成一傢。丁逢,南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時金主遣其婿烏林答天賜來賀宋帝壽辰,悖貴驕橫,藐視宋室,丁逢上書“乞藉尚方劍,親自斬之,孝宗嘉其才氣可尚”。授國子監書庫官,纍遷知安豐、盱眙二軍,皆有政績,改授川秦茶馬司,凡供賬公費悉屏去,人服其廉。丁履恆(1770—1832),道光時官肥城知縣,研經世之略,與農桑、水利、錢法、????政、兵製皆有論說。工詞麯,詩文亦名盛於時,與同裏李兆洛、陸繼恪、張琦等同名於世。著述有《毛詩名物志》等數十種。丁嘉葆(1820—1848),道光進士,奉道光帝詔見,命在上書房授鹹豐讀書。後任日講起居官、侍讀學士。他好學,尤嗜金石文字,詩承傢學,著有《澄園日記》等多種。丁甘仁(1865—1926),孟河人,為孟河醫派代表人物之一。孟河丁氏世代業醫,初從胞兄鬆溪習醫,後與兄並投名傢馬文植為師,擅長內、外、喉三科。在上海行醫,時值喉痧流行,他日夜診治,先者治愈喉痧一癥者達一萬餘人。醫名大振。他熱心中醫事業,民國初年與友人創辦中醫專門學校、南北中醫院等,桃李滿天下,並捐資興辦義學、養老院等社會事業,孫中山贈其“博施衆濟”金字匾額。曾任江蘇中醫學會副會長,著有《丁甘仁醫案》等數十種專著。
常州現代丁姓人士,多科技界、醫藥界、文史界英才:丁文進,城區人,國傢檔案局司長,研究員,曾長期在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工作,現任中國檔案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丁光迪,出生於武進中醫世傢,為南京中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全國著名老中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丁皓江,浙江大學固體力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省力學學會理事長,已完成國傢和省級科研項目5項,為著名固體力學家。
與丁姓有關的遺跡和地名有:雙桂坊因宋代丁氏兄弟同登進士而名,至今已延用930年之久;卜弋橋,橋和鎮名,原名千裏墩,元代建卜弋望仙橋,簡稱卜弋橋,橋名相傳因漢代高人丁會威在此驅趕異鳥,為民除害而名;城區有丁傢園,南接局前街,原為丁姓花園,後為巷名。城郊有丁傢橋、丁莊村、丁堰鎮,前黃有丁捨,西夏墅有丁村,洛陽鎮有丁巷,小新橋有丁墅,湟裏有丁傢,潘傢有丁書橋,青竜有丁莫村,圩塘有丁陸村,小新橋有大、小丁傢村,南、北丁傢村,成章有前、後丁莊村,安傢捨有丁傢住基村。與丁姓有關的地名有73處。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