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鐵屬 > 叉葉蘇鐵
目錄
現狀
  涉危種。叉葉蘇鐵在我國僅零星分佈於廣西竜州及雲南彌勒的局部石灰岩地區,由於森林亂砍濫伐,生境遭受破壞,種群陸續減少,又因群衆采挖,已處於瀕危境地,急待保護 。
形態特徵
  叉葉蘇鐵株高0.5-1米,幹徑4-5釐米。鱗葉三角形。葉柄長0.5-1.5米,具二排刺。葉長2-3.5米,羽片20-40對,羽片作二叉分歧。小羽片長20-40釐米,寬1.7-2.5釐米,邊全緣。雄球花圓柱形;雌球花扁球形,徑30-40釐米,大孢子葉邊緣篦齒狀深裂。
  小孢子葉球圓柱形,長15-18釐米,直徑約4釐米,梗長3釐米,粗1.5釐米;小孢子葉近匙形或寬楔形,黃色,邊緣桔黃色,長1-1.8釐米,寬約8毫米,頂部有絨毛,圓或有短頭,下面有多數3-4枚聚合而生的小孢子囊;大孢子葉桔黃色,長約8釐米,下部長柄狀,上部菱狀倒卵形,寬約3.5釐米,篦齒狀分裂,裂片鑽形,長1.5-2釐米,在其下方兩則生有1-4個近圓形、被絨毛的胚珠。種子成熟 時黃色,長約2.5釐米。
地理分佈
  分佈於廣西竜州、大新、崇左及雲南彌勒,生於海拔130-175米。越南北部也有。
生態學和生物學特性
  分佈區位於熱帶北部季風區。年平均溫22℃,1月平均溫14℃,極端最低溫常年在0℃以上,偶在特大寒潮南下年分可下達-3℃,7月平均溫28.1℃;年降水量135 0毫米,集中於5-9月,占年雨量75%以上;年平均相對濕度81%。叉葉蘇鐵為喜鈣植物,通常生長在石灰岩低峰叢石山中下部,土壤為石灰岩土,中性至微鹼性反應,較肥沃濕潤。主要 伴生植物有蜆木burretodendro hsienmu chunet how、東京桐deutzianthus tonkinensisgagnep.、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schott等。
保護價值
  分佈範圍極窄,植株稀少,羽片叉狀分裂,為蘇鐵屬植物中所罕見,對保護物種 和研究蘇鐵屬分類有一定的科研意義。葉叢終年翠緑,可作緑化觀賞。
保護措施
  廣西竜州石山區已建立崗保護區,應在種群較多地點嚴加保護,促進其天然更 新,並進行栽培,大量繁殖。
栽培要點
  一般采用分蘖,切幹或種子繁殖。分蘖繁殖時,應從老樹幹基部周圍切取分蘖,種在肥沃濕潤的腐殖土中,放半陰處。也有將幹部切成片段,埋土中,使幹部四周發生新芽 ,再行分栽。種子壽命短,采後應即播種。
相關資料
  1904年英國著名植物學家麥查理茨(w. micholitz)在越南進行植物調查時,發現了一種形態特殊的蘇鐵植物,隨即帶着活苗將其引種於新加坡植物園,經過植物學家的進一步研究於次年作為新種正式發表,並以發現者的人名來命名,這就是本植物拉丁學名的由來。由於小羽葉片呈二叉分歧,中文稱之為叉葉蘇鐵是合適的。實際上叉葉蘇鐵早在1899年於我國廣西就已經被發現,當時被定為刺葉蘇鐵的叉葉變種。越南發現的和廣西發現的二種蘇鐵其實都是一回事。因為叉葉蘇鐵僅分佈於從廣西到越南河內狹小範圍,又因奇特的葉形是研究蘇鐵植物係統發育的重要材料,被定為國傢Ⅰ級保護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花木百科
  叉葉蘇鐵介紹
  叉葉蘇鐵 (Cycas micholitzii micholitzii Thiselton-Dyer)
  科屬:
  蘇鐵科 蘇鐵屬
  別名:
  形態特徵:
  樹幹圓柱形,常為地下莖或高10-60釐米,無莖頂絨毛。花期4-5月果期9-10月
  分佈與習性:
  産雲南東南部河口和金平等縣,廣西及海南(興隆)有分佈,越南、老撾也有分佈。海拔上限700生長在石灰岩山地的灌叢和草叢中,分佈區地處熱帶北部季風區。
  繁殖與栽培:
  暫無
  應用:
  瀕危種;國傢一級保護植物
  圖片:
英文解釋
  1. lat.:  Cycas micholitzii
近義詞
竜口蘇鐵
包含詞
長柄叉葉蘇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