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學名: 原雞
中文目名: 雞形目
中文科名: 雉科
中文屬名: 原雞屬
同物異名: phasianus gallus linnaeus, 1758,
中文俗名: 茶花雞 紅原雞 野雞 山雞 燭夜
拉丁文目名: galliformes
拉丁文科名: phasianidae
拉丁文屬名: gallus
拉丁文種名: gallus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 (linnaeus, 1758)
英文俗名: red junglefowl |
|
尋常略大(雄鳥70釐米,雌鳥42釐米)的傢雞野生祖先。雄鳥上體力具金屬光澤的金黃、橙黃或橙紅色,並具褐色羽幹紋。臉部裸皮、肉冠及肉垂紅色,且大而顯著。飛羽褐黑色,具慄色外緣。尾羽黑色具金屬緑色光澤,中央兩枚尾羽最長,下垂如鐮刀狀。下體褐黑色。腳藍灰色。雌鳥上體大部黑褐色,上背黃色具黑紋,胸部棕色,往後漸變為棕灰色。 虹膜-紅色;嘴-角質色;腳-藍灰色。 叫聲:衹在春季繁殖季節鳴叫。雄鳥叫聲如ge ge--ge ge中間有一明顯停頓,最後的ge 非常短,如傢養公雞縮短的叫聲。 |
|
分佈範圍:印度次大陸北部、東北部及東部,中國南部,東南亞,蘇門答臘及爪哇。引種至其他地區。 分佈狀況:常見,分佈於中國西南部(spadiceus)及中國南部並海南島(jabouillei)的熱帶常緑帶灌叢及次生林。
中國國內分佈于云南的潞西、永德、鎮康、耿馬、雙江、西盟、景洪、勐海、勐臘、思茅、景東、緑春、金平、河口與富寧,廣西的靖西、百色、那坡、巴馬、崇左、竜州、寧明、憑祥、大新、天等、防城、上思、武鳴、邕寧、上林、膝縣、岑溪、馬山、田林以及博白、紅水河等地,廣東的徐聞,海南的霸王嶺、吊羅山、文昌、瓊海、白沙、萬寧、樂東、瓊中、鸚哥嶺、尖峰嶺、東方、保亭和陵水,均為留鳥。 |
|
棲息於海拔1000米以下的熱帶森林、次生竹林中,集群生活。以植物的果實、種子、嫩竹、樹葉、各種野花瓣為食,也吃白蟻、白蟻卵、蠕蟲、幼蛾等。雄鳥獨處,或與衆雌鳥配偶,或其他雄鳥群棲。取食於地面但飛行能力強,夜棲樹上。 |
|
2~5月份繁殖,多築巢於樹根旁的地面上,在淺凹內鋪一層枯葉,少許羽毛。年産卵1~2次,每窩4~8枚,多則12枚,淺棕白色。孵卵期18~21天。 |
|
國傢重點保護等級: 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
|
棲息地破壞:熱帶雨林的大面積消失是導致原雞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過度捕獵:過度狩獵是導致原雞數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作為醫藥成分被捕獵:中醫傳統理論認為原雞除去內臟和羽毛,取肉鮮用,有補腎、益氣血、清虛熱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