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物理學類 > 原恆星
目錄
No. 1
  原恆星就是處於“原始狀態”(處於慢收縮階段的天體)的恆星。原恆星由“大爆炸”後産生的星際雲(星際雲很大,直徑在可達上千光年)演變而來。
  大爆炸後的宇宙空間充滿了大致均勻的星際物質。這些物質中的一些不穩定的因素(主要是引力)慢慢地引起星際雲中物質密度的變化,導致一個或幾個“引力中心”的出現。這些“引力中心”的引力作用使周圍的物質嚮其中心墜落。物質以越來越快的速度被吸收,這些物質的引力勢能轉化為熱能,致使原恆星中心的溫度持續的升高。當溫度達到六七百萬度的時候,“質子——質子”的聚變核反應被點燃。當溫度升到一千多萬度時,恆星中心的核反應穩定地進行。至此,恆星的原恆星階段結束,主序星階段開始。
  在恆星演化過程中處於極早期階段的天體。通常把正處在引力收縮階段的濃密星際物質雲叫作原恆星,特別是其中的一種近乎球形的球狀體。但也有人認為球狀體的密度還很小,不足以産生引力收縮;而且球狀體中的塵埃與氣體的比例過大,不能成為原恆星的原料。不少人認為赫比格-阿羅天體、金牛座t型變星、耀星以及一些紅外星是原恆星的不同演化階段或不同形態。
  恆星演化早期處在引力收縮階段的濃密星際物質雲。也有人更嚴格地把原恆星定義為這樣一種天體:它的主要能源既不像主序星來自氫燃燒,也不像主序前恆星靠準流體靜力學收縮,釋放引力能,而是來自下落物質的吸積。恆星孕育和誕生於氣體-塵埃雲中,光學望遠鏡難以探測,尋找原恆星成為紅外天文學的重要任務。紅外天文衛星發現的紅外源中,有些可能是仍然在吸積星雲物質的真正原恆星
碎裂
  恆星經常被發現是成群的,而且看似同一個時間形成的,也就是所知道的星團。這可以被解釋為當雲氣收縮時他的密度是不均勻的。事實上,第一個指出這一點的是理查德·拉森,當恆星在巨分子云內形成時,可以全面的觀察到在雲氣內所有尺度上的湍流速度都增加了。這些湍流的速度壓縮氣體産生震波,通常會在巨分子云尺度和密度的廣大範圍內引發絲狀和團塊的結構。這個過程被稱為湍流碎裂。一些團塊結構超過了瓊斯質量並且重心變得不穩定,可能會在被分顆成單一或多星的係統。
  無論原因為何,雲氣因碎裂而變得較小,密度較高的區域可能會持續再成為更小的區域,結果是成為原恆團。這與星團是普遍存在的觀測現象一致。
歷史
  "原恆星"這個字眼是在1889年的出版品上纔首度出現的。
  " protostar acquiring two condensations will become a binary and be stable thereafter [..] Whether a binary or a single star results depends largely on the total angular momentum of the protostar"
  "原恆星獲得兩個濃縮體將發展成為聯星並且是穩定的。其結果是聯星或單獨的恆星,取决於原恆星的總角動量 。
百科大全
  yuanhengxing
  原恆星
  protostar
  在恆星演化過程中處於極早期階段的天體。通常把正處在引力收縮階段的濃密星際物質雲叫作原恆星,特別是其中的一種近乎球形的球狀體。但也有人認為球狀體的密度還很小,不足以産生引力收縮;而且球狀體中的塵埃與氣體的比例過大,不能成為原恆星的原料。不少人認為赫比格-阿羅天體、 金牛座T型變星、耀星以及一些紅外星是原恆星的不同演化階段或不同形態。
  (蔡賢德)
英文解釋
  1. n.:  protostar
包含詞
原恆星盤原恆星噴流美天文學家發現巨大的原恆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