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 : 中國 >新疆 > 蒙古帝國
您是否在尋求:历史历史人物蒙古蒙古帝国蒙古帝国大汗更多結果...
顯示地圖
目錄
朝政
蒙古帝国
  大蒙古國(Yeke Mongghol Ulus)是由蒙古族首領成吉思汗於公元1206年建立的國傢。他和他的繼承人經過幾次對外擴張,領土擴大到中亞、西亞、東歐和中國。在忽必烈擊敗阿裏不哥奪得汗位後,原屬大蒙古國的術赤後王封地、察合臺後王封地、窩闊臺後王封地和忽必烈之弟旭烈兀的封地取得了事實上的獨立地位,演變為四大汗國。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在其所控製的領地內(包括今中國大部和蒙古高原)建立了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Dai Ön Ulus)或“大元大蒙古國”(Dai Ön Yeke Mongghol Ulus)。自此大蒙古國的法統為元朝所繼承。除與元朝敵對的窩闊臺汗國後來滅亡外,其餘三大汗國名義上為元朝的宗藩國,其實際獨立地位也為元廷所承認。
  
  蒙古高原原為金朝的附屬地區。隨着金朝的逐漸衰落,蒙古的勢力也開始壯大起來,不再臣服於金朝。金泰和四年(1204年),蒙古族領袖鐵木真統一了蒙古高原各部。泰和六年(公元1206年7月13日),鐵木真獲得尊號“成吉思汗”,建國於漠北,國號“大蒙古國”。
  
  大蒙古國建立後,不斷嚮外擴張,1217年,滅亡西遼、1219年西徵花剌子模,一直打到伏爾加河流域,於1225年東歸。1227年滅西夏,成吉思汗也在徵程中病逝。成吉思汗逝世後,由幼子拖雷監國,本來拖雷應當繼承汗位,但拖雷為免紛爭,於是推舉窩闊臺繼位。傳說,後來拖雷因替窩闊臺飲下有詛咒的酒去世。
  
  1229年,窩闊臺繼任大汗,1231年徵服高麗,1233年滅東真國,1234年滅金國。隨後再次西徵,1237年占領莫斯科,1241年兵分兩路入侵波蘭、匈牙利,大敗德意志聯軍,前鋒直指維也納,歐洲為之震驚。正當此時,窩闊臺逝世。遠征軍於是東還,後來拔都建立欽察汗國。
  
  1246年,貴由在窩闊臺的皇后支持下繼位。拔都與貴由在長子西徵以後不和,貴由在遠征拔都途中病死,拔都本有資格承繼汗位,但他無意即位,另舉拖雷的長子蒙哥為大汗。1251年,蒙哥繼位。1254年滅大理國。蒙哥命旭烈兀西徵;1258年,占領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滅阿拔斯王朝。1260年,占領大馬士革。這時,蒙哥在攻打南宋四川時,在合州城下去世,軍隊於是東還。
  
  蒙哥於1259年在四川去世後,其弟忽必烈與阿裏不哥爭奪汗位。忽必烈得知蒙哥死訊時尚在鄂州一帶與南宋作戰,後聽說留守蒙古本土的阿裏不哥準備集會稱汗,立即與南宋議和並北上回到開平(今內蒙古多倫縣),於1260年5月在以東道諸王塔察兒為首的蒙古宗王及漢人儒臣的支持下搶先集會稱汗。阿裏不哥聞訊後,在阿速臺、玉竜答失、海都等宗王的支持下於同年6月在當時的大蒙古國首都哈拉和林召開“忽裏勒臺”大會,即大汗位。由於忽必烈長期居住在中原,任用漢人,推行漢法,改變了蒙古人的遊牧傳統,引起很多蒙古王公貴族的不滿,故多數西道諸王當時均支持阿裏不哥。為了爭取宗王勢力的支持,忽必烈默認了術赤後王別兒哥、察合臺後王阿魯忽及八剌、六弟旭烈兀對各自封地的合法統治權。忽必烈與阿裏不哥隨即展開了四年的內戰,直到1264年阿裏不哥兵敗投降。忽必烈隨後遷都大都(北京),以上都為陪都。
  
  1271年忽必烈在其領地內定國號為“大元”,建立元朝,蒙古文則稱為“大元國”或“大元大蒙古國”,繼承了原大蒙古國的法統。但窩闊臺汗國君主海都仍然與忽必烈敵對,並聯合察合臺汗國與金帳汗國組成同盟與忽必烈的元軍交戰,並一度攻占漠北哈拉和林。金帳汗國君主忙哥帖木兒本為忽必烈提名,但很快轉為支持海都反對忽必烈。忽必烈去世後,海都等繼續與元成宗交戰,直到海都於1301年去世。在窩闊臺汗國滅亡後,其餘三大汗國僅在名義上仍為元朝的宗藩(元朝稱其為西北諸王),實際獨立的地位為元廷所承認。元朝保留了金帳汗和伊利汗在山西、河南等處的份地,每年頒給歲賜。伊利汗國君主即位仍需元朝皇帝遣使册封,頒發“王府定國理民之寶”、“真命皇帝和順萬夷之寶”等漢文印璽,作為元朝的藩屬國。此後金帳汗國的數位君主,如脫脫(肅寧王)、月即伯等也得到了元朝皇帝的正式册封。
簡介 Brief introduction
  蒙古位於亞洲北部、戈壁大漠南北的高原地帶,素為衆多遊牧部落、民族的繁衍生息之地。自春秋始,先後有匈奴、鮮卑、突厥、回紇等民族崛起,構成人類古代遊牧世界的東翼,與相鄰的中原農耕地區有着密切的經濟、文化往來和政治、軍事的頻繁衝突與交往。13世紀左右,蒙古民族在成吉思汗的領導下,衝出高原,掀起1股強勁的擴張浪潮。短短時間內,這股擴張浪潮便將歐亞農耕世界攪得周天寒徹,一片昏暗,造成人類中古時代政治、文化和地理上的巨變。它不僅極大地影響了蒙古民族的歷史進程,也在人類文明演進的軌跡上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8、9世紀之交,原來遊牧於貝加爾湖東南和黑竜江上遊額爾古納河一帶的蒙古諸部,開始嚮西遷徙,進入斡難河、怯魯連河和土拉河上遊地帶,隨之占據了東起貝加爾湖、西至額爾齊斯河、南達萬裏長城、北抵西伯利亞的廣阔高原地區。10至12世紀,蒙古諸部與南方的遼金政權往來甚密,接受先進物質文化的影響,鐵器使用逐漸普及,生産力獲得較快發展,私有制度開始出現。以往那種傳統的氏族集體遊牧方式“古列延”漸漸讓位於一傢一戶的遊牧方式“阿寅勒”,社會階級分化加劇,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各個部落首領“汗”和貴族“那顔”在大肆攫取社會財富的同時,還豢養親兵勇士“那可兒”為其效命,以此作為維係權勢,攻伐徵戰的武裝力量。各部落為爭奪牧場、牲畜和奴隸,相互拼殺,弱肉強食。12世紀下半葉,蒙古諸部在殘酷角逐之後,逐漸形成孛兒衹斤和札衹刺兩大部落,彼此虎視眈眈,力圖吞滅對方。與此同時,整個高原自東嚮西,塔塔兒(韃靼)、蒙古、剋烈、乃蠻四大集團及北方的衊兒乞集團五雄並存對峙。為爭奪支配整個高原的最高權力,五大部落集團展開激烈廝殺。在這一時代背景下,成吉思汗闊步登上了歷史舞臺。 他組織了一支強大的軍隊四處徵戰。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在斡難河(今鄂嫩河)源頭召開大會,即蒙古大汗位,號“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蒙古草原結束了長期混戰的局面。
  1205年起,成吉思汗三次攻打西夏。1211年蒙古鐵騎進攻金朝,並占領中都。1218年,蒙古大軍滅掉西遼政權。後代在此處建立窩闊臺汗國。
  1219年至1222年,成吉思汗進攻花剌子模(今烏茲別剋斯坦、土庫曼斯坦一帶),攻占多個主要城池。花喇子模統治者摩訶末素丹逃至裏海孤島病死。1223年成吉思汗派速不臺繼續西進,在現烏剋蘭戰勝基輔大公,後撤軍。1226年成吉思汗再次徵西夏,1227年西夏末代國王投降。
  1227年成吉思汗在賀蘭山病死。當時的蒙古帝國包括蒙古高原,中國西北、東北和華北的一部分和中亞、西亞大部。此後成吉思汗後裔不斷開拓土地,後在蒙古帝國建立了建立大汗汗國,察合臺汗國,欽察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大汗汗國即元朝。
成吉思汗之後的擴張 After the expansion of Genghis Khan
  1251年~1405年間的蒙古帝國。成吉思汗死後其子窩闊臺繼任蒙古大汗。1235年蒙古大軍開始進攻欽察、俄羅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攻占基輔。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蘭、匈牙利、斯洛伐剋、捷剋,直至在奧地利的維也納附近受阻於奧地利、波西米亞聯軍。1242年窩闊臺的死訊傳來,拔都率軍東歸爭奪汗位的繼承。這是蒙古大軍所到最西的地方。後在此處建立欽察汗國又稱金帳汗國。
  窩闊臺之後經過貴由的短暫統治,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的兒子蒙哥繼位。1252年蒙哥派其弟旭烈兀西徵。
  1258年,蒙古帝國的西徵軍攻占巴格達。
  1259年旭烈兀徵敘利亞,1260年攻剋大馬士革。1259年蒙哥大汗在進攻南宋時於重慶合川釣魚城戰死。旭烈兀回師爭位,之後留下的少量蒙古軍隊在巴勒斯坦戰敗於埃及。使得蒙古帝國領土未能進一步延伸到非洲。此處建立伊爾汗國,又稱伊利汗國。
  窩闊臺汗時,1230年至1234年,蒙滅金朝。1231年,進攻高麗,高麗王室退守江華島。窩闊臺之後,在旭烈兀西徵的同時,蒙哥汗於1258年率三路大軍攻打南宋。1259年蒙哥在重慶合川的釣魚城久攻不下,在一次戰鬥中中箭受傷,不久便病死,享年52歲。正在進攻鄂州的忽必烈遂班師,自稱大汗。1267年忽必烈定都中都(今北京),後改稱大都。1271年改國號為”大元“,稱帝,是為元朝的開始。1267年至1279 年,經過對南宋多年的徵戰,元軍終於滅宋。至1275年高麗已臣服於元朝,成為元朝藩屬國。蒙古曾於1257年進攻安南。滅南宋後,元軍又分別於 1285年和1287年兩度攻占安南(今越南北部的地區)的陳朝。大越與其宿敵占婆(今越南南方印度教政權)聯合擊退了元軍的進攻。1287年元軍攻入緬甸北部的蒲甘王國,之後在1303年又退出該地區。元軍於1292年至1293年對爪哇發動的海上遠征也無功而返。1274年和1281年,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因朝鮮所造戰艦不合格而作罷。
四大汗國 Four Khanate
  窩闊臺汗國
  (1225年-1309年):主要是西遼故土(今新疆、中亞一帶)。忽必烈遷都大都後,支持阿裏布哥的窩闊臺汗國拒絶歸附忽必烈而獨立。窩闊臺的封地,領有額爾齊斯河上遊和巴爾喀什湖以東地區,都城葉密裏(今新疆額敏)。1229年,窩闊臺即大汗之位,將封地賜給其長子貴由。1246年,貴由汗繼位,但兩年後便病故。大汗之位由窩闊臺係轉至拖雷係。1251年,新任大汗蒙哥對窩闊臺係諸王進行鎮壓,除處死、謫遷一部分王公外,又將窩闊臺汗國國土分授諸王子孫,以弱其勢。忽必烈汗繼位之後,奉行漢化政策,引起以窩闊臺嫡孫海都為首的蒙古帝國諸王公不滿。海都先後數度起兵作亂,屢勝元軍,為元朝一大威脅。1301年,海都率40餘位反叛王公聯兵進犯元朝,欲取而代之,但在哈拉和林為元軍所敗,不久海都病亡。1310年,其子察八兒為察合臺汗國所敗,窩闊臺汗國亡。
  察合臺汗國
  (1227年—1369年):位於今新疆、中亞一帶。被忽必烈、阿裏布哥等勢力多次爭奪。此係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初領有西遼舊地,包括天山南北及阿姆河、錫爾河之間的土地,都城阿力麻裏(今新疆霍城縣)。1310年,又合併了窩闊臺汗國的大部封土,國勢達於極盛,其疆域東起吐魯番,西及阿姆河,北到塔爾巴哈臺山,南達興都庫什山。蒙古軍事貴族與當地突厥遊牧貴族共同構成統治階級,竭力維護遊牧封建製的宗法關係。蒙古人的突厥化現象比較普遍。14世紀中期,汗國分為東、西兩部。東察合臺汗國領有窩闊臺汗國舊地,以西遼的疏附為都,後進一步分裂,16世紀先後被並入明。西察合臺汗國領有河中之地,以撒馬爾罕為都城,1370年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欽察汗國
  (1219年--1502年):位於今匈牙利、波蘭、烏剋蘭、俄羅斯歐洲部分、北高加索、花剌子模的一部分,羅斯諸公國為其附庸國,為拔都所創。成吉思汗生前曾將所徵服的鹹海、裏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術赤為封地。1235年,術赤長子拔都西徵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遊,南迄高加索,北接俄羅斯。1243年西徵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遊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歐洲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鹹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金帳汗國疆土大體由兩部分組成,一為欽察草原等遊牧地區,一為俄羅斯等農耕地區。蒙古人因地製宜進行統治,遊牧地區由蒙古人進行直接控製,為汗國的重心所在。而羅斯地區則保留其原有諸王公的封建政權,然後加以控製,諸王公須嚮汗稱臣納貢,接受册封。自13世紀末始,欽察人又從羅斯諸王公中,擇選最馴服者,封為“弗拉基米爾及全俄羅斯大公”,受封者憑金帳汗的寵信,有權負責徵繳全歐各地貢賦,統一上交金帳汗。羅斯諸王公們為爭奪大公稱號,相互角逐,殘酷鬥爭,或告密於金帳汗以消滅對手,或直接兵戎相見。蒙古人則利用此策,坐享其成,實現對羅斯的有效統治。
  自1209年建國到14世紀中葉的100年間,是金帳汗國國勢極盛時代。蒙古貴族逐漸與欽察草原各遊牧部族的貴族合流,改操突厥語,轉皈依伊斯蘭教,不斷與相鄰的伊兒汗國爭奪阿塞拜疆等地,經常以大軍徵討不馴服的俄羅斯王公。1341年,烏茲別剋汗死後,國內矛盾激化,內訌不已。先後在新興於西察合臺汗國(今中亞)為核心的帖木兒帝國和崛起於羅斯諸公國獲得納貢代理權後開始持續對外侵略擴張的莫斯科公國等的打擊或反擊下,國勢日趨衰落。15世紀時,金帳汗國分裂成喀山汗國、剋裏米亞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大帳汗國等國傢。
  伊兒汗國
  (1256年~1388年):位於高加索、伊朗、伊拉剋等地,為旭烈兀所創。為拖雷三子旭烈兀遠征西亞所建的汗國。1264年,忽必烈大汗正式册封旭烈兀為伊兒汗。其國東起阿姆爾河,西至地中海,北抵高加索,南達印度洋,首都為大不裏士。
  伊兒汗國前期,由於諸汗徵戰頻仍,民不聊生,蒙古與突厥貴族聯合專政,固守落後的遊牧生産方式,對城市和定居農民施行壓榨政策,致使全國經濟凋敝,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民衆反抗不斷,社會秩序動蕩不寧。
  1295年,臺贊汗繼位後,為輓救危局。緩和社會矛盾,放棄傳統政策,全面實行伊斯蘭化改革,以爭取衆多穆斯林貴族的支持,鞏固封建統治秩序。他率軍隊放棄了原有的宗教信仰,改皈伊斯蘭教,並將其定為國教;大力推行阿拉伯傳統的軍事封土製,將農民嚴格固着在土地上,嚮領有封土者服役納租;廢除徵稅制度,規定稅率,嚴懲濫徵者;統一幣製和度量衡,製定工商稅則;鼓勵墾荒,興修公路,裁減驛傳,核定兵額,禁止貪污;奬掖文化,倡導學術。因此到14世紀初時,伊兒汗國的社會經濟得到較大恢復,封建統治一度加強,伊斯蘭文化也有相當發展。在合贊汗的宮廷中,聚集着不少文人學者。他的寵臣宰相拉施特哀丁所編著的歷史名著《史集》留傳至今。
  1304年,合贊汗去世。此後不久,伊兒汗國內外局勢日趨嚴重。內有諸王爭立,權臣爭勢,內訌迭起;外有埃及馬木路剋王朝和欽察汗國不斷侵掠,國運日蹙,陷於分裂。1388年,終被中亞新興的帖木兒帝國所滅。
蒙古帝國與元朝 Mongol Empire and Yuan Dynasty
  蒙古帝國與元朝,是容易被許多中國人混淆的、既相互聯繫、又有所區別的兩個概念。元朝是中國的疆域,不包括蒙古帝國其它的四大汗國。
  13世紀初,在南宋與金朝的戰爭之中,北方草原的遊牧民族蒙古族的力量藉機壯大。公元1206年,鐵木真陸續統一蒙古各部後,被推舉為“成吉思汗”。成吉思汗統領的政權實體就是一個軍事奴隸製國傢,它當時的疆域東起大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南起大沙漠,北抵貝加爾湖。蒙古帝國的建立,是蒙古人真正意義上軍事擴張的開始,並且此後不斷嚮外擴張。
  1209年~1218年,蒙古人先後徵服高昌回鶻與西遼,為其打開了挺進中亞與歐洲的門戶;接着便是蒙古人的三次大規模的西徵戰爭。三次西徵奠定了這個世界性帝國的大部分版圖,將現在的俄羅斯與歐洲大部、地中海東岸、兩河流域、波斯與印度西北皆收入勢力範圍。
蒙古帝國世係
  蒙古帝國(1206~1635年) (1206年,孛兒衹斤•鐵木真統一蒙古高原諸部,稱成吉思汗,標志着蒙古帝國的誕生、建立。中間歷經429年盛衰變化。1635年已經衰敗的蒙古帝國最後一任大汗林丹汗被後金國愛新覺羅•皇太極所滅。)
  一、大蒙古國
  1.元太祖 鐵木真【成吉思汗】(Genghis Khan,1206年-1227年)
  2.拖雷 監國(1227年-1229年)
  3.元太宗 窩闊臺汗(1229年-1241年)
  4.乃馬真後監國(1241年-1246年)
  5.元定宗 貴由汗(1246年-1248年)
  6.海迷失後監國(1248年-1251年)
  7..元憲宗 蒙哥汗(1251年-1259年)
  8.阿裏不哥(1259年~1264年)
  二、元朝(1271~1368年)
  (1271年忽必烈遷都大都,蒙古帝國的中央汗國--大元,成為中國的中央王朝-元朝,1279年元朝滅南宋,統一中國。1368年,常遇春、朱元璋攻剋大都,元惠宗北逃,元朝滅亡,但是蒙古帝國並沒有滅亡。)
  9.元世祖 忽必烈(Kublai Khan 1264年-1294年)
  10.元成宗 鐵穆耳(1294年-1307年)
  11.元武宗 海山(1307年-1311年)
  12.元仁宗 愛育(1311年-1320年)
  13.元英宗 碩德八刺(1320年-1323年)
  14.元泰定帝 也孫鐵木兒(1323年-1328年)
  15.元明宗 和世敕(1328年~1329年)
  16.元文宗 圖帖睦爾(1329年-1332年)
  17.元寧宗 懿璘質班(1332年~1333年)
  18.元惠宗(明人稱“元順帝”)妥灌帖睦爾(1333年-1370年)
  三、北元政權(1368~1480年)
  (“北元”是後人追加的稱呼,但是是合乎歷史事實的。元軍被明軍在長城以南打敗,大都失陷,退居漠北。與此同時,蒙古帝國除中央汗國元朝外的四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被其元朝和其它三個汗國所滅,後伊爾汗國已經被異軍突起的帖木兒帝國所滅,察合臺汗國分裂成了東、西兩個並存的察合臺汗國,西察合臺被帖木兒所滅,東察合臺汗國境內發生“改朝換代”,和元朝類似。衹有一個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已經遷移到、並且紮根到了遙遠的中、東歐的欽察汗國被帖木兒打敗。和勢力範圍、疆域版圖極大收縮的元朝在地理上被弱化,分割,徹底的獨立開來。元朝的皇帝又同時是大蒙古帝國的大汗,大蒙古帝國中央汗國的大汗。北元一開始也是如此,逐漸弱化,變成了是已經解體的蒙古帝國的大汗,變成了已經逐漸衹是元朝皇帝和名義上的蒙古帝國的大汗,變成了衹是蒙古帝國原中央汗國的大汗和元朝從大都北退蒙古高原之後的北元皇帝。)
  19、元昭宗和孝皇帝 ,愛猶識理達臘(必力剋圖汗)
  【元惠宗長子】 (1370年-1378年)
  20、元益宗寧孝皇帝,脫古思帖木兒(烏薩哈爾汗)
  【元昭宗弟,一說是其子】(1378年-1388年)
  21、興原皇帝,恩科卓裏剋圖(恩科卓裏剋圖汗)
  【元益宗長子】 (1389年-1392年)
  22、大古皇帝,額勒伯剋(尼古埒蘇剋齊汗)
  【元益宗次子】(1393年-1399年)
  23、順天皇帝,坤帖木兒(坤帖木兒汗)
  【額勒伯剋汗長子】(1400年-1402年)
  24.鬼力赤(烏格齊哈什哈汗)
  (1403年~1408年)
  25、完者禿,一名本雅失裏(額勒錐特穆爾汗)
  【額勒伯剋汗次子】(1408年-1410年)
  26、答裏巴(德勒伯剋汗)
  【阿裏不哥的後裔。額勒錐特穆爾汗之族子】( 1412年-1415年為西蒙古可汗 )
  27、額色庫(衛拉岱汗)
  【烏格齊(鬼力赤)哈什哈汗的兒子】(1415年-1425年為西蒙古可汗)
  28、阿岱(阿岱汗)
  【成吉思汗弟弟哈撒兒的後代】(1412年-1425年為東蒙古可汗,1426年-1438年為蒙古大汗)
  29、脫脫不花(岱總汗)
  【元益宗的第三子哈爾古楚剋鴻臺吉的兒子阿寨臺吉的長子】(1433年1438年為西蒙古可汗,1439年-1452年為蒙古大汗)
  30、阿葛巴爾濟
  【阿寨臺吉的次子,岱總汗弟】(1452年)
  31、也先(天盛汗)
  (1453年-1454年)
  32、馬爾可兒吉思(烏珂剋圖汗)
  【岱總汗第三子 】(1454年-1455年 )
  33、脫古思猛可(摩倫汗)
  【岱總汗長子】(1455年-1464年)
  34、滿都魯(滿都古勒汗)
  【阿寨臺吉的幼子,岱總汗弟】 (1465年-1469年)
  四、後蒙古帝國時期
  (變成了衹是蒙古帝國原中央汗國的大汗,漢化逐漸消退至零,表明蒙古貴族重新適應了草原生活。)
  35、巴圖孟剋(達延汗)
  【阿葛巴爾濟濟農的兒子 ,哈爾古楚剋臺吉子博勒呼濟農〔巴顔孟剋〕之子】(1470年- 1517年)
  36、巴爾斯博羅特(塞音阿拉剋汗)
  【達延汗三子】 (1517年-1519年)
  37、博迪(阿剌剋汗)
  【達延汗長子圖魯博羅特的長子】 (1519年-1547年)
  38、達賚遜(庫登汗)
  【阿剌剋汗長子】 (1548年-1557年)
  39、圖們(札薩剋圖汗)
  【庫登汗長子】(1558年-1592年)
  40、布延(薛禪汗)
  【札薩剋圖汗長子】(1592年-1603年)
  41、林丹(庫圖剋圖汗)
  【薛禪汗長子莽和剋太吉的長子】1603年- 1634年)
  42、額哲
  【庫圖剋圖汗長子】 (1634年~1635年).
蒙古帝國的分裂 Division of the Mongol Empire
  元朝統治者在中原進行殘酷的統治和剝削。1351年,劉福通率白蓮教教衆和被徵挖黃河河道的河工起事,組織“紅巾軍”對抗元軍。1368年,被朱元璋推翻, 建立明朝,將元朝統治者趕出中原,塞外的蒙古政權沿用大元國號,史稱北元,至15世紀初去“元”國號。
  四大汗國中,窩闊臺汗國在1309年滅於察合臺汗國。察合臺汗國和伊兒汗國經多次分裂,最終均在1388年被帖木爾帝國的帖木兒徵服。欽察汗國到15世紀分裂成了五個小汗國(剋裏米亞汗國、喀山汗國、阿斯特拉罕汗國、西伯利亞汗國、諾蓋汗國),並沿着各自的發展方向獨立發展。
  西察合臺汗國突厥化的蒙古貴族的後裔帖木兒是成吉思汗的七世孫。他在1369年自立蘇丹,徵服察合臺汗國和伊利汗國之後,進攻欽察汗國、印度(攻陷德裏)、小亞細亞(擊敗奧斯曼帝國蘇丹巴耶塞特)。帖木兒帝國的版圖,東起印度河,西到小亞細亞,北自裏海,南達波斯灣。當時明朝是永樂帝。帖木兒大帝死後,帝國分裂,1500年亡於烏茲別剋人。帖木兒的後裔巴布爾南下印度,建立莫臥兒帝國。帖木兒帝國不是蒙古帝國的一部分,但它是蒙古後裔所創,疆域大部在四大汗國的地方。
帝國的滅亡 Empire's demise
  1.皇朝的覆滅(1368-1402)
  1368年,元朝被以紅巾軍起義為主的農民起義成功推翻,元惠宗妥歡帖睦爾率領着王族和中央政府所剩的軍隊撤退到了自己祖地——蒙古高原。撤退的成功歸功於從成吉思汗開始的近似於瘋狂的擴張,使得蒙古帝國幅員遼闊,汗國、部落林立,而蒙古帝國之元朝的版圖衹算蒙古帝國的一部分,元朝的皇帝又是蒙古帝國名義上的大汗,對於蒙古各大汗國和部落享有一定程度的宗主權。元朝的滅亡,使蒙古帝國衹是失去了元朝的領土,而蒙古帝國依然存在。
  元惠宗是歷任皇帝中接觸中原文化較深的一位,1370年5月23日,在沙拉木倫河畔的應昌去世。
  元惠宗長子愛猷識裏達臘(即昭宗)即帝位,他將元朝政權又維持了八年,並厲兵秣馬盼望着有朝一日收復失地位。然而,他非但沒有機會實現這一願望,還面臨着深入到蒙古地區的明朝軍隊的攻擊。1372年,徐達率軍攻嚮哈拉和林,這是蒙古黃金傢族的大本營,是權力和榮耀的象徵,戰爭十分激烈。戰綫過長,後援不繼,明軍受阻於土拉河畔。
  1378年,昭宗去世,其弟(一說其子)脫古思帖木兒(即益宗)繼位,這位第三任北元皇帝所能控製的領土已經縮小到蒙古帝國最初興起時的規模。 1388年,一支10萬人的明軍在大將藍玉的率領下在合勒卡河和剋魯倫河之間、貝爾湖南岸大敗元朝大將益宗的軍隊,元朝諸王、平章以下官員三千多人及軍士七萬餘人被俘,益宗逃走後被其部將縊殺。
  這次的失敗使黃金傢族——忽必烈係的大元政權喪失了在蒙古人中至高無上的地位,以至於大多數蒙古部落宣佈脫離它而自立。1402年,坤帖木兒汗被部下鬼力赤殺死,元朝徹底滅亡。2.蒙古內戰(1403-1426)
  元朝的徹底滅亡,使明朝失去了政治上的最強勁、最主要敵人,蒙古已經成為了“邊患”,而不再是前一中央王朝的殘餘勢力。因此,明成祖對於鬼力赤表示友好,承認他對於蒙古各部的主權,但是鬼力赤的親明態度卻引起了蒙古各部的不滿。1408年,其被知院阿魯臺殺死。隨後,其擁立益宗之孫本雅失裏為汗,與明朝絶交。 但是阿魯臺衹控製着東蒙古(韃靼),西蒙古(瓦剌)卻被其強大的對手馬哈木等人控製。
  1410年,明成祖親徵,大敗本雅失裏於兀兒古紮,自此其西逃與阿魯臺分。次年,馬哈木趁本雅失裏衰弱將其消滅,立宗室答裏巴(詐稱本雅失裏弟)為汗,阿魯臺亦立宗室阿岱為汗。1415年,明成祖再次親徵,大敗瓦剌。明軍撤退後,阿魯臺趁機襲擊,馬哈木、答裏巴戰死。而後,馬哈木子脫歡擁立額色庫為汗。但是在1425年額色庫死後,瓦剌發生了內亂。阿岱趁機將起打敗,成為了全蒙古的大汗。
  3.瓦剌的統治(1433-1454)
  被打敗後的瓦剌在脫歡的領導下逐漸振興。1433年,脫歡統一瓦剌各部,立宗室脫脫不花為汗。1434至1438年間,其率軍攻進蒙古東部,殺死了帝國大汗阿岱和他的重要輔臣阿魯臺,統一了蒙古。雖然,黃金傢族的脫脫不花成為了全蒙古的大汗,但在事實上,蒙古帝國已經從黃金傢族轉到了瓦剌的綽羅斯傢族入手中。
  對於明朝來說,成吉思汗的黃金傢族完結了,草原的這些新君主是一支沒有顯赫歷史的民族,他們在蒙古帝國的歷史上既不顯赫也不重要,他們不可能如黃金傢族那樣具有號召力。那麽,北移的元朝剩餘勢力對於南部的明朝反擊就應該自此結束了。
  但是,瓦剌人並沒有忘記他們擁有的是蒙古帝國的最高權力。當然,在明朝還很強大的時候,瓦剌人是不敢隨便捋虎須的。因此,恢復帝國的第一刀他們嚮東南地區的察合臺汗國砍去。脫歡的兒子也先擊敗了察合臺汗國的衛思汗,強娶了他的妹妹哈尼木公主,因為衛思汗是黃金傢族,這次政治聯姻,使得瓦剌人認為自己有了號召所有蒙古人的血統。1453年, 也先殺死了蒙古大汗,篡奪了汗位。黃金傢族的統治真正中斷。
  當初 也先繼承其父脫歡的位子時,蒙古帝國的疆域從巴爾喀什湖延伸到貝加爾湖,又從貝加爾湖延伸到長城附近地區,象徵正統的首都哈拉和林也是帝國的領土之一。1449年,他嚮明朝公主求婚遭到悔婚,於是,也先襲擊了大同附近的明邊境。明英宗親臨徵戰。在土木堡展開戰鬥。明英宗被俘。但大同和宣化的頑強抵抗,也先無法,衹得帶着俘虜英宗皇帝返回蒙古。
  三個月以後,他捲土重來,進軍至北京西北郊,但是,他遇到明將於謙的抵抗,發動的多次進攻都被打退,不久明朝的各路援軍趕來。他沿居庸關敗退。1450年,也先决定釋放英宗,並於1453年與明朝議和,宣佈其是明朝的屬臣,這一行動表明他拋棄了蒙古帝國的宗主權,僅僅看做是一個獨立的可汗,原本已經臣服於他的各黃金傢族的部落和汗國又重新自立。
  1454年,也先被暗殺。瓦剌不久變先入了內亂,再也沒有恢復以前的輝煌。4.黃金傢族的復闢
  也先死後,瓦剌大亂。蒙古宗室毛裏孩驅逐瓦剌西遷,擁立脫脫不花子馬兒古兒為汗,黃金傢族從重新恢復統治。但是,這並沒有帶來中興,接踵而來的是不斷的內訌。直到1465年,成吉思汗的第27代繼承人滿都古勒大汗打敗了弒君者,纔結束了內亂。他在位期間,強化汗權,為蒙古中興奠定了基礎。1469年,其在討伐他的侄孫和繼承人博勒呼濟農的一次戰爭中去世。而博勒呼濟農在他能夠稱汗之前的1470年也被暗殺。一度人丁興旺的黃金傢族中,可憐地僅剩下一個5歲的男孩、博勒呼濟農之子達延。 達延的命運及其不幸,傢族的長輩都在內訌中死去,小小的孩子孤苦無依,連他的母親都拋下他改嫁了,這簡直比成吉思汗年幼時的遭遇還要悲涼。所幸,滿都古勒汗的年輕遺孀滿都海賽音可敦把他置於自己的保護之下。滿都海賽音可敦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女人,她不但撫養了達延,還在1470年宣佈他為大汗。後來滿都海賽音可教率領軍隊打敗了衛拉特人,將他們徹底趕出了蒙古高原中東部地區。為達延汗日後的統治奠定了基礎。
  達延汗是蒙古帝國統治時間最長的大汗,從1470年到1517年整整47年。在1481年親政之後,達延汗鎮壓了右翼土默特人、兀良哈人(又稱朵顔三衛)的叛亂。並從1497年到1505年間,他對從遼東到甘肅的明北部地區進行了攻擊,使得明無法與衛拉特人聯繫。
  1517年達延汗去世之後,他的孫子博迪繼承了汗位。雖然廣大的領土被達延汗的衆多子孫瓜分,但從1544年到1634年蒙古帝國的汗位一直穩固的在達延汗的長支後裔察哈爾部中傳承,歷經博迪汗(1520-1548年)、庫登汗(1548-1557年)、 (1557-1593年)、徹辰汗(1593-1604年)和林丹汗(1604-1634年)。
  5.蒙古帝國的滅亡
  雖然達延汗的長期統治穩定了蒙古帝國汗位傳承,但並沒有剋服蒙古民族的最大弱點——實行瓜分傢族遺産的習慣法。當帝國的創建者死後,帝國便成了一種類似後來聯邦式的民族國傢,國內的各級首領,都是兄弟或堂兄弟,他們雖然承認察哈爾部的最高權利,但處於相當的獨立狀態。
  隨着時間的流逝、推移,察哈爾部的汗位繼承者們逐漸失去了足以統治整個蒙古的力量,西方的衛拉特人和東方興起的通古斯人(滿族)都是他們可怕的敵人。但這個時候,衛拉特人正在對付哈薩剋汗國、沙皇俄國以及內部的綽羅斯傢族與和碩特傢族的權力爭奪,因此,結束蒙古帝國歷史的,衹能是通古斯人建立的後金了。
  1604年,林丹繼承汗位,接受黃教沙爾巴呼圖剋圖的灌頂戒教,稱林丹庫圖剋圖汗。林丹汗並不是一個昏庸無能的可汗,他早已看出後金對於蒙古的野心,因此上從繼位始,便開始從新統一各部,自稱“統領四十萬衆蒙古國巴圖魯青吉斯汗”。1627年派兵吞併右翼鄂爾多斯、喀喇沁、土默特等部,與喀爾喀部卻圖汗結為聯盟,所轄地域東起遼東,西至甘肅。但是,次年,朵顔兀良哈的蘇布臺、喀喇沁的達來臺吉、土默特和布石圖汗、額爾多斯的額仁沁濟農以及永謝布、阿蘇惕、阿巴嘎、喀爾喀等部聯合組成大軍十萬,在土默特的召城一戰中,消耗了林丹汗精銳兵力四萬餘人,這使得林丹汗的實力大為削弱。
  努爾哈赤時,科爾沁部、紮魯特部便在聯姻之下投靠了後金。土默特、喀喇沁、兀良哈等部為了避免林丹汗的報復,也投靠了後金。1625年,林丹汗出兵嫩江,攻打科爾沁部。後金出兵援助科爾沁,林丹汗退走。皇太極即位後,把林丹汗做為主要的敵人。1628年,派遣貝勒阿濟格與老哈河上遊受林丹汗統治的喀喇沁部會盟,共擊林丹汗。9月,皇太極率軍至綽洛郭爾,宴會察哈爾部控製下的敖漢、奈曼、喀爾喀、札魯特和喀喇沁等部領兵前來的諸首領。林丹汗空有大汗之名,但已經陷入了孤立,被迫退出西拉木倫河流域,至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固守。
  1632年4月,皇太極再率大軍西進,多爾袞從徵。至西拉木倫河畔,會集蒙古諸部兵,共擊林丹汗。面對勢力遠勝自己的敵軍,林丹汗無奈自歸化城驅人畜十萬渡黃河西逃。但部衆十之七八在途中散去。林丹汗逃奔青海,兩年後在青海打草灘病死。大明帝國和大元帝國爭鬥了兩百多年,誰也沒能消滅對方,最後,在相差不到10年時間內,先後被清朝所滅。
  1635年,多爾袞與嶽托等領兵萬人渡河,招降林丹汗部衆於額哲,林丹汗的妻子和兒子歸降,交出可汗印信,整個漠南蒙古完全納入了後金帝國的版圖,蒙古帝國的汗位至此斷絶,而蒙古帝國,也永遠的消失了。
對各國的影響 Impact on countries
  蒙古人在中、西亞的擴張戰爭迫使奧斯曼突厥人西遷至小亞細亞半島,並在該地建立奧斯曼土耳其帝國。1453年,奧斯曼蘇丹攻占君士坦丁堡。之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占領了歐洲東南部和北非。這是現在在一些如阿爾巴尼亞、波黑等歐洲國傢有大量穆斯林人口的原因。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解體,其中一部分形成現在的土耳其。
  蒙古帝國橫跨東、中、北、西亞、東南亞及南亞部分和東、中歐巨大的疆域。在朝鮮半島,高麗王朝被蒙古帝國徵服之後隸屬蒙古帝國蒙古帝國在中國被明朝推翻後親蒙古的高麗國王派大將李成桂徵明。而親明的李成桂從鴨緑江邊回兵,推翻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
  統一蒙古高原、統一全中國、統一歐亞大陸,是成吉思汗及其繼承者們創立的震撼古今、彪炳史册的豐功偉績。成吉思汗創造了人類歷史上空前絶後的非凡奇跡,打破了洲際界限,衝破了國傢之間、民族之間的壁壘,打開了通嚮世界的通衢大道,開創了各種文化、文明並存的時代,為新世界、新時代劃定了新秩序。成吉思汗在走嚮大一統、走嚮開放、走嚮文明的過程中,有血腥、殘忍的野蠻行徑,應該批判、譴責,但不要誇大,那是歷史和階級的局限。成吉思汗在走嚮大一統的進程中,並不是單純采取軍事鬥爭方式,而是綜合運用了政治、軍事、外交、思想鬥爭等各種手段,因此他是具有非凡智慧的政治傢、軍事傢,而不是窮兵黷武的暴君、無情無義的劊子手。
  巴勒剋拉夫主編的《泰晤士世界歷史地圖集》,為蒙古帝國圖(1206~1405)寫了如下說明:“來自亞洲腹地的原始遊牧民族蒙古人,對世界史産生了巨大的影響。他們徵服的規模無與倫比。……這是文明社會所經受的最後一次,也是最激烈的遊牧民族的野蠻攻擊,其後果十分嚴重。亞洲全部、歐洲大部分和非洲北部的政治組織都變換了。許多地區的人民被滅絶或四散,永遠改變了其種族特性。世界主要宗教的分佈和力量也發生了改變。橫越歐亞大陸的道路由一個政權所控製,旅行變得安全了。在中斷了一千年之後,歐洲人又能進入中東和東亞了。”
  英國軍事戰略學家哈特說:在中世紀,戰略的最好例證來自東方。公元13世紀,對於西方戰略發展來說,是一個卓有成效的時代,其所以燦爛奪目是因為蒙古人給歐洲的騎士們充當了教師,使他們在戰略方面得到了有益的教訓。
  成吉思汗影響在世界各地綜合中外學者們的意見,成吉思汗在世界各地的影響主要反映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對蒙古民族的影響。1206年,成吉思汗完成了統一蒙古高原各部的大業,建立了蒙古汗國。從此,形成了蒙古民族共同體,名揚四海,在歷史舞臺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新中國史學泰鬥韓儒林說:偉大的蒙古民族在世界歷史舞臺上起重要作用,是從成吉思汗開始的。法國布魯丁在《大統帥成吉思汗兵略》中寫道:“呼和”蒙古的由來具有偉大名稱的成吉思汗,他在遊牧民的心裏,喚起了新的感情,讓他們感覺到了當一個蒙古國民的光榮。不管是什麽樣的蒙古人,决不會成為奴隸和僕人了。在他們來說,衹有一個義務,即手拿武器為國效勞。生活在蒙古包裏的全民族,確信自己已經進入了成吉思汗臣民的行列裏。
  一位美國學者說得好:在過去的千年,成吉思汗在為近代生活打下基礎方面超過了任何一個人。西方學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日本軍事傢說,蒙古遠征歐洲後,促進了東西文化交流,《馬可•波羅遊記》促進了哥倫布探險,美洲大陸被發現。而成吉思汗的誕生改變了世界的方向。“成吉思汗的誕生可以看作是今日世界的誕生。”
  尤其成吉思汗的軍事思想對世界各國産生了極大影響,他的戰略戰術為後世的許多國傢所效仿,僅日本、前蘇聯、德國人所著的有關成吉思汗純戰略戰術研究的著作就有數百部,德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把研究成吉思汗戰略戰術的專著發給每個軍官人手一册。雖然有些著作和論文,由於民族的成見,對成吉思汗駡得很兇,但學得也很認真。俄國將軍們也承認他們蒙古軍兵製沿用到彼得大帝。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哥薩剋騎兵,運用“拉瓦戰術”,打了許多勝仗。意大利旅行傢柏郎嘉賓在東行見聞錄《蒙古史》中研究了用以抵抗蒙古人的手法,他認為唯有采納蒙古人的作戰方法和武器方能得救。美國五星上將麥剋阿瑟號召軍人嚮成吉思汗學習。2003年美國的伊拉剋戰爭,采用了斬首行動和震懾戰略,使世人皆驚。其實21世紀的斬首行動與13世紀的成吉思汗的“擒賊先擒王”戰略如出一轍,震懾戰略與“直擒中軍”無異,它們都是以速戰速决為核心的鑿穿之戰。
  任何事業都要由人去完成,都離不開人的主觀努力。成吉思汗之所以能“以弱製強,以小勝大”並取得震撼古今、彪炳史册的偉大勝利,他“個人政治、軍事、經濟方面的卓越天才,百折不撓的堅定意志,寬宏容忍的偉大人格”,以及其“股肱重臣的勇敢和智慧”起了關鍵的作用。
  其次,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成吉思汗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並由他的子孫完成了統一大業。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中國版圖;1247年,西藏首次成為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1276年,結束了雲南長期割據於中央政權的局面……從此,分裂四百多年的中國實現第四次大統一,打破閉塞狀態,真正登上了世界歷史舞臺。元史學家劉迎勝說:成吉思汗是地跨歐亞大陸的大一統元朝的締造者,因此成為世界歷史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之一。西方人對被稱為“蒙古”、“匈奴”和“韃靼”的民族有了刻骨銘心的認識,歐洲人恐怖地稱成吉思汗的軍隊是“閃電的鞭子”。然而,從15世紀開始,中國開始落後了,與西方的關係逐漸發生着逆轉。
  其三,對世界各國産生的影響。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徵服了歐亞大陸的遼闊地區,構建了人類歷史上版圖最大的帝國。“蒙古人橫掃全球,既充當了徵服者,又充當了人類文明不可匹敵的文化載體。”“成吉思汗通過他一生的奮鬥改變了人類歷史的軌跡,推動了整個世界進入了現代文明時期。”
  這充分說明:中國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我國民主革命的先驅孫中山先生說:綜觀歷史,元朝時期遠比中國最強盛時期更強大了。成吉思汗為中國的大統一做出了不朽的貢獻,可以說沒有成吉思汗就沒有今日的中國版圖。史學家陳高華說的好:成吉思汗的豐功偉績在於為中國歷史增添了光彩。
  元朝的大統一是空前的,其版圖“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際,有不及焉”(《元史•地理志》)。這種統一,在客觀上起到進一步鞏固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的作用。史學家邱樹森經過研究後得出結論:元朝時期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進一步鞏固和發展,是中國700多年來維持統一局面的重要原因。
  全球暢銷書《歷史上最有影響的100名人》一書的作者,麥剋•哈特說:“我為什麽把成吉思汗看得比其他人(亞歷山大、拿破侖)更重要呢?因為他所影響的地域面積最大,更重要的是,其影響的持續時間長得多。”《(圖書版)中國著名帝王傳•成吉思汗》前言中說:成吉思汗留給後人一種民族的自豪。成吉思汗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英雄人物,他的名聲與影響遠遠超過拿破侖和亞歷山大。
  一位外國學者說:他沒有像埃及帝王那樣為自己建造金字塔,像羅馬、巴黎那樣為紀念自己的勝利而建造凱旋門,也沒有像亞歷山大那樣以自己的名字命名城市。但成吉思汗改造了世界,在這一點上遠遠超過埃及的法老和羅馬帝國,他改變了整個世界。
  名作傢傑剋·威澤弗德在《成吉思汗,喚醒熟睡中的歐洲》一書中寫道,人口衹有幾百萬的蒙古之所以能稱霸世界兩百年之久,是因為他們有開放姿態、勇敢的挑戰及不懈的學習精神。
  《華盛頓郵報》評成吉思汗為“千年風雲第一人”——來自《華盛頓郵報》的報道
  世界上影響最大的人物——來自美國《時代》周刊的報道
  千年風雲人物成吉思汗——來自美國《紐約時報》的報道
  韓國《千年歷史人物》一書中寫道:“大地是人類的傢園,我們衹有一個傢園,這是當今人類‘全球化’的新觀念。然而,‘全球化 ’起源於成吉思汗的大一統。成吉思汗的經濟政策是當今世界經濟一體化的雛形。成吉思汗的馳馬驛站是當時通訊業的最佳最快的形式,是當今世界英特網的前奏。”成吉思汗在其統治的廣大地區,無論是政治,還是經濟以及宗教信仰、思想各個方面實施了開放政策。所以,衆多的宗教和教派,在當時的世界各地,衹有成吉思汗統治地區才能夠平等、共存。成吉思汗的開放政策是當今世界國際關係發展趨勢的先行。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清朝的康熙帝,中華民國國父孫中山,德國總理施密特等一批政治巨頭都盛贊成吉思汗的豐功偉業。據說中共總部辦公室挂着兩幅畫像,一幅為毛澤東,另一幅為成吉思汗,可見毛澤東本人對成吉思汗的推崇程度。日本前陸軍大學校長飯村穰說:“成吉思汗的出現,驚醒了沉睡中的世界”。
  英國學者萊穆在《全人類帝王成吉思汗》一書中說:“成吉思汗是比歐洲歷史舞臺上所有的優秀人物更大規模的徵服者。他不是通常尺度能夠衡量的人物。他所統帥的軍隊的足跡不能以裏數來計量,實際上衹能以經緯度來衡量。”“拿破侖在軍事天才之點上,確實在歐洲上空,曾被稱作光輝的明星。” 然他卻“將自己的軍隊的命運任其自然,遺棄在埃及的遊途,又埋於俄羅斯的雪原之中,遂敗於滑鐵盧戰役。他的帝國即他在世時滅亡,其子的地位在其死前被剝奪了。”亞歷山大馬其頓斯基,其英名也可以與成吉思汗相提並論,但“亞歷山大一死,他的高官都是因為奢望帝王寶座而互相鬥爭,亞歷山大的兒子遭到了逃亡的命運。”與以上兩人相反,“成吉思汗的兒子,沒有受到任何繼其父汗之位的影響,君臨西起亞美尼亞,東至朝鮮半島,南跨緬甸、越南,,北極北冰洋的廣阔領域。成吉思汗的孫子忽必烈支配了世界的一半(確切些說是當時世界的五分之四)。”
  法國總統希拉剋曾盛贊過成吉思汗。韓國人崇拜成吉思汗,他們確信自己的祖先是蒙古人,認為成吉思汗是影響歷史進程的大英雄。據俄羅斯新聞網2003年11月25日報道成吉思汗已成為整個亞洲多民族崇拜的偶像。尤其近年來在蒙古國和我國的內蒙古地區這一崇拜在升溫。從元世祖忽必烈頒布聖旨嚮元太祖成吉思汗四時祭典,並派專人守常孝時至今日,悠悠七百多年,蒙古民族恪守不渝,這在歷史是罕見的。據報道在落實《取姓法》過程中,超過半數的蒙古國人不約而同的選擇了成吉思汗的民族名號孛兒衹斤。目前,歐洲許多崇拜成吉思汗的德國人、英國人願意尋找成吉思汗後裔作為自己的配偶;據有關方面統計、蒙古人和歐洲人通婚生兒育女的超過萬衆以上;他們在美國、日本、韓國等地數十萬僑民與本地通婚的也在萬衆之上。由此可見,帶有成吉思汗血統的混血兒將會遍布世界各地越來越多。
  亞歐之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直接促進了歷史的進步。比如,造紙術和印刷術傳入歐洲,促進了歐洲文化的發展,使歐洲文化從神學手裏解放出來,出現了文藝復興。火藥和火器傳入歐洲,也使它發揮了在中國未曾發揮的巨大作用。恩格斯說:“在十四世紀初,火藥從阿拉伯人那裏傳入西歐,它使整個作戰方法發生了變革,這是每一個小學生都知道的。” 並說:“火藥和火器的采用决不是一種暴力行為,而是一種工業的也就是經濟的進步。”它對歐洲的資産階級戰勝封建貴族起了重大作用:“以前一直攻不破的貴族城堡的石墻抵不住市民的大炮;市民的槍彈射穿了騎士的盔甲。貴族的統治跟身披鎧甲的貴族騎兵隊同歸於盡了。”指南針傳入歐洲則促進了歐洲航海事業的發展,以後纔出現了哥倫布等人的遠航,使他們發現了新大陸,促使歐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無怪乎有的學者這樣說:“成吉思汗這樣的天之驕子的誕生,使世界從沉睡中覺醒,東西文化交流促成。被<馬可波羅遊記>招致哥倫布探險,美洲大陸被發現,歐洲人一度掌握世界霸權,後又美國崛起,日本被美國打敗等等。所以,我把成吉思汗誕生可以看作改變世界方向,形成今日世界的誕生。”
  中國學者德山在《元代交通史》中曾說:“國際陸路交通是成吉思汗祖孫三代三次西徵的産物。”第一次西徵“為建立橫跨歐亞、空前未有的大蒙古國奠定了基礎”;第二次西徵即長子西徵,“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之一----欽察汗國,”“開闢了通往中國的國際交通----欽察道”;每三次西徵即旭烈兀西徵,建立了蒙古四大汗國的另一個汗國-----伊兒汗國,“開闢了中國通往波斯的國際交通----波斯道。”
  成吉思汗究竟是徵服者還是民族英雄?是黃禍製造者,還是千年偉人?對同一個人、同一件事的評價為什麽會出現如此大的反差呢?是否西方人的評價都是站在徵服者的立場上看問題呢?或者他們這樣做是不是一種民間遊戲,或者是嘩衆取寵的惡作劇呢?我研究了一下美國<華盛頓郵報>提出的評價標準和理由,我認為還不能得出以上那些結論。第一,他們提出的世界“千年偉人”的一個標準是“依據由誰縮小了地球為原則”,經過民意測驗,多數人集中提到了兩個人,一是成吉思汗,一是哥倫布。經過認真分析,他們認為雖然成吉思汗殺人很多,但他與哥倫布一樣縮小了地球,而在外交方面卻不知比哥倫布勝出多少倍。第二,他建立的蒙古帝國是世界上版圖最大的國傢,東西從太平洋到中歐;南北從西伯利亞到波斯灣;比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伊斯蘭世界和蘇聯占領的地盤都遼闊,衝破了亞歐各國的封閉狀態,溝通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第三,《華盛頓郵報》還報導說:他們之所以評選成吉思汗為人類文明史上第二個一千年的頭號風雲人物,主要是因為他“從政治、軍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及世界。”那一年,他們還同時評選出第二個一千年最重要的發明,即源於中國的印刷術。他們指出:將印刷術與成吉思汗“這個人和這件事比較一下十分有趣。一個從政治、軍事、民族心理上深深地影響了歐洲及世界,一個從科學文化、教育手段、思想觀念上深刻地改變了歐洲乃至世界。”“印刷術改變了歷史,同樣,成吉思汗也影響了世界。”第四,他們提到,蒙古人後來並沒有統治好中國,對歐洲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成吉思汗也並不是一個溫順、和藹的人,也不是思想傢與解放者,而是一個殘酷的人。那麽,他們為什麽偏要選擇這樣一個人為千年偉人呢?他們認為:“他是拉近世界的最偉大的人。”他們指出:“歷史並不是聖人、天才和解放者的傳說,成吉思汗最完美地將人性的文明與野蠻兩個極端集於一身,至今還未找到一位比成吉思更為合適的人選。”他們將是否“縮小了地球”、“拉近了世界”當作評價世界風雲人物的主要標準。
  波蘭和匈牙利的陷落震驚了整個歐洲。聖殿騎士團大首領阿爾芒寫信給法國國王路易,認為中歐已經沒有任何軍事力量可以阻擋蒙古鐵騎直抵法國。路易做好準備領兵前往奧地利迎擊蒙古大軍,他對王太後說,此次東徵不是他們將蒙古人送進地獄,就是蒙古人把他們送進天堂。
  十三世紀席捲世界的這次風暴,重新編織了亞洲以及歐洲的政治界綫,把衆多的民族從祖傳的領地驅趕出來,散布在歐亞大陸。這次徵服,在改變了衆多民族的文化個性的同時,從根本上重組了儒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以及佛教這四大宗教的影響力。然而,最為重要的是,蒙古人開通了東西方交流的通道,擴展了我們對世界的認識,並在這一過程中,第一次締造了[世界]這一概念。
  從文化交流和文化發展的立場出發,誰也不能輕視蒙古帝國的巨大影響,因為他為中國文化註入了尚帶有原始意味的新力量。這種力量又挾漢文化的先進和豐富,嚮西方世界作交鋒和交換,從而把中國的版圖擴張到空前絶後的程度,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及其他各種文化直接會面的地理和交通條件。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建立的蒙古帝國其版圖之大真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據有關史料記載,當時的版圖相當於4500萬平方公裏,是現在中國版圖的三倍之多。東起朝鮮半島,西抵波蘭、匈牙利,北至西伯利亞羅斯諸公國,南達爪哇中南半島,在北緯15°~60°、東經15°~130°。蘇俄著名學者巴托爾德說,成吉思汗帝國的建立從某一點上說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事件。這個帝國的規模在歷史上沒有出現過與他媲美的國傢,它遠遠超過被歐美人贊不絶口的徵服者亞歷山大大帝馬其頓重槍騎兵的鐵騎、羅馬軍的劍、拿破侖軍的大炮所到的境界綫。造成了基督教文化和伊斯蘭教文化、儒傢文化、佛教文化及其他文化直接會面的地理和交通條件,東西交通暢通無阻,真可謂“四海為傢”、“無此疆彼界”。成吉思汗改變了世界地圖,當時的歐亞兩洲是以無數小國傢組成,蒙古帝國把它們統一成了同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下的同一個國傢。 學者們認為:13世紀是蒙古人的“世紀”,《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90名人排行榜》一書中說:如果成吉思汗從未活在世上,那麽,在13世紀蒙古大徵服相關的事情不大可能出現。美國學者說:蒙古民族的真正歷史是發生在13世紀初期,一個統一的民族出現在世界舞臺上,並隨即揚起他們那“上帝的神鞭”,馬不停蹄地進行大規模的侵略性遠征,歷經半個多世紀。
  成吉思汗超越歷史時空,衝破民族和國傢的界限,不僅僅影響一個民族,一、兩個國傢,而是影響了整個世界,其影響之大之深之久,在世界歷史上是罕見的。
綜述 Summary
  綜上所述,蒙古帝國的起點應為1206年孛兒衹斤氏.鐵木真稱成吉思汗,到1635年林丹汗交出可汗印信為止,前後共計429年,整個東亞、中亞、北亞、西亞大部分地區,東南亞、南亞部分地區,東歐和中歐大部分地區都在其統治範圍內。而衰亡時,領土面積僅僅限於漠南蒙古這一較小區域而已。
  當代各國學者雖然對成吉思汗的評論各異,褒貶不一,但在兩點上是一致的,都認為:成吉思汗是世界上最大的成功者,是對人類歷史産生過最大影響的人。上個世紀將要結束之際,美國、日本等國發起了評選千年偉人的活動。全球頗具影響力《華盛頓郵報》發佈了評選結果,列成吉思汗為“千年風雲第一人”。成吉思汗留給蒙古人一種民族的自豪。成吉思汗不僅在中國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而且也是具有世界性影響的英雄人物。西方學者稱成吉思汗為“全人類的帝王”.
  對中國歷史的影響。成吉思汗為中國的統一打下了基礎,並由他的子孫完成了大一統大業。1211年,新疆各地歸屬蒙古版圖(察合臺汗國);1247年,西藏地區成為蒙古帝國的一部分;1253年,滅大理,結束了雲南地區長達500年的地方獨立局面,1277年滅南宋……從此,中國出現了第四次大一統。孫中山先生說:"綜觀歷史,元朝時期遠比中國最強盛時期更強大了。”成吉思汗在客觀上為中國的大一統做出了貢獻,可以說沒有元朝就沒有今日的中國版圖。
  蒙古帝國滅亡了東亞和西亞的許多國傢,在人類歷史上空前絶後的把東西方文明在版圖上連在了一起,人類的全球化從蒙古帝國開始,蒙古民族在人類發展史上寫下了濃重的一筆。蒙古帝國徵戰過程中不斷吸收優秀的其他各民族將領來充實蒙古軍隊,尤其是大量地提拔任用回族、契丹族和漢族將領。到蒙古帝國全盛時期(忽必烈滅南宋後),中原民族將領的數目已經超過蒙古帝國所有將領數目的一半,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積纍的戰爭思想在蒙古帝國的徵戰中發揮到了極至,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跡。
相關詞
歷史人物政治傢元朝百科辭典帝王重大事件戰爭
戰役軍事明朝戰爭與和平古代皇子監國蒙古人百科大全
皇帝世界歷史簡介民族欽察汗國大蒙古國成吉思汗黃金傢族更多結果...
包含詞
大蒙古帝國蒙古帝國西徵
蒙古帝國戰役蒙古帝國戰爭
蒙古帝國大汗古代蒙古帝國舊都遺跡
成吉思汗蒙古帝國的後人歷史人物蒙古帝國大汗
成吉思汗-從蒙古帝國的徵服神話看企業兼併之路蒙古帝國首都哈勒和林遺址
蒙古帝國》傳奇歷史之一:成吉思汗歷史人物(蒙古帝國大汗)
蒙古帝國傳奇歷史之一成吉思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