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名稱】 厄爾尼諾現象
【外文名稱】 el nino; el niño
【厄爾尼諾現象概括】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産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嚮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嚮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嚮東走嚮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傢,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着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嚮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幹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嚮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嚮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嚮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嚮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嚮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嚮西流,高空熱空氣嚮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嚮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幹旱,幹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傢;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係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幹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産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着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采取一係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幹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蕩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髒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髒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蕩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遊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産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爾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幹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産生嚴重影響】
首先是臺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臺風)的産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幹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幹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幹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鼕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鼕。
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鼕季溫度偏高的幾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範圍幹旱。
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嚮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註意環境保護有關。
根據對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厄爾尼諾關係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減少期到𠔌值期是厄爾尼諾的多發期,並有2至3次厄爾尼諾發生。
1997年春夏之交開始沸騰的赤道“氣候開水壺”——厄爾尼諾,以其來勢之兇、發展之快、強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稱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單位評為十大國際新聞之一,並且受到我國及世界各國高層决策者及環境、經濟學家的密切關註。
早在形成之初,江澤民總書記就要求有關部門研究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農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國傢有關部門邀請專傢就此進行了咨詢,並嚮中央領導提出書面報告。專傢指出,厄爾尼諾的生態、環境、氣候效應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早期,人們對東太平洋出現的暖洋流興趣十足,為其取名為“上帝之子”。一是因為它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更主要原因,它與當地的豐收年景有關。1925年人們目睹了秘魯附近發生的暖洋流,當年3月沙漠地區降雨量多達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總和不足20毫米。結果,沙漠變成緑洲,幾乎整個秘魯覆蓋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紛紛長出了莊稼……儘管人們也發現,許多鳥類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壞,但人們依然相信是“聖嬰”給他們帶來了豐收年。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別對生態、環境、氣候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科學家確信,厄爾尼諾特別是強厄爾尼諾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美國《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提供的評估材料顯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魯是受害最重的國傢之一。事件發生前,秘魯供應的魚粉占世界38%,1982~1983年秘魯的捕魚量從過去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美國作為魚粉的代用品——黃豆的價格暴漲3倍,飼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使雞的零售價猛漲;菲律賓幹旱嚴重,導致椰子價格大幅度上揚,又使製造肥皂和清潔劑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造成全球13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間接和潛在影響難以估計。
我國科學家對1871~1997年發生的30餘次厄爾尼諾事件研究認為,以熱帶東太平洋地區洪水泛濫、熱帶西太平洋地區荒蕪幹旱為特徵的厄爾尼諾,對世界的影響弊大於利。特別是90年代以來發生的4次厄爾尼諾,使太平洋沿岸國傢遭受重大損失:澳大利亞發生數十年最嚴重的幹旱,糧食持續減産,經濟作物破壞嚴重;印尼、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損失慘重,舉世矚目;厄爾尼諾還使美國東部出現少有的寒鼕,造成能源、交通運輸等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東亞許多國傢經歷了少有的冷夏,水稻嚴重減産。我國科學家認為,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明顯而復雜,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厄爾尼諾年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幹旱;二是長江中下遊雨季大多推遲;三是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四是全國大部鼕暖夏涼;五是登陸我國臺風偏少。除了上述一般規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因為製約我國天氣氣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氣環流、季風變化、陸地熱狀況、北極冰雪分佈、洋流變化乃至太陽活動等。
至於厄爾尼諾形成原因,則是當代科學之謎。大多科學家認為不外乎兩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二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1997年12月份就出現了20世紀末最嚴重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海水溫度的上升常伴隨着赤道幅合帶在南美西岸的異常南移,使本來在寒流影響下氣候較為幹旱的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岸出現頻繁的暴雨,造成水澇和泥石流災害。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常使低緯度海水溫度年際變幅達到峰值。因此,不僅對低緯大氣環流,甚至對全球氣候的短期振動都具有重大影響。一百多年來,著名的厄爾尼諾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
流經南美沿岸的秘魯海流是一支冷洋流,在幾乎與秘魯海岸平行的東南信風的吹送下,表層海水離岸外流,深層海水上涌補充,同時將營養????類挾至上層,因而浮遊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魯沙丁魚等冷水性魚類在這兒繁衍、棲息,使該地區成為著名的東南太平洋漁場。可是在某些年份,東南信風暫時減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過赤道沿厄瓜多爾沿岸南下,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水溫迅速升高,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因未適應新的環境而大量死亡。由於沿海水溫上升在聖誕節即聖子耶穌誕辰前後最為激烈,秘魯居民將這種海水溫度季節性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為西班牙文音譯,意為聖嬰)。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污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産,使工人失業。厄爾尼諾不僅給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也往往釀成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異常,如連續出現的世界範圍的洪水、暴風雪、旱災、地震等,報紙上概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科學家們則把那些季節升溫十分激烈,大範圍月平均海溫高出常年1度以後的年份纔稱為厄爾尼諾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幹旱的赤道東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現反常暴雨,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遭受洪水襲擊,厄瓜多爾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衝决堤壩,淹沒農田,幾十萬人無傢可歸。在美國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沒,內華達等五個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達9米。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幹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裏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産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三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三十五年來最嚴重的。據統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學家和海洋學家專門用來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的大範圍異常增溫現象。一些專傢學者的研究表明,厄爾尼諾與印度、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的幹旱,赤道中太平洋島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爾、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國的異常多雨有着密切的關係,與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熱帶風暴的減小、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面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面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嚮暖水期轉換。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爾尼諾帶來了自1997來最嚴重的幹旱,並使大約500萬人口面臨饑荒的威脅;在西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抑製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陷入了幹旱並引起森林火災;東太平洋沿岸國傢智利、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東部暴風雨和雪成災。智利全國13個大區有9個遭受水災,災民超過5.1萬。在阿根廷和智利邊境地區,安第斯山區積雪最深達4米,公路被阻,人員被圍。在厄瓜多爾沿海地區,更是山洪暴發,通訊中斷,成千上萬人無傢可歸。引起這一海洋生物災難的是秘魯寒流北部海區的一股自西嚮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厄爾尼諾暖流,它一般勢力較弱,不會産生什麽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強,在受南美大陸的阻擋之後,就會掉頭流嚮南方秘魯寒流所在的地區,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上升3℃~6℃。原來生活在這一海區的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由於不適應這種溫暖的環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魚類作食物的海鳥、海獸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繼餓死或另遷它處。災難最嚴重的幾天,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海面和灘地上到處是魚類、海鳥及其它海洋動物的屍骸。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産生硫化氫,致使海水變色,臭氣熏天,使泊港艦船的水下船殼變黑,並隨着霧氣或吹嚮大陸的海風潑嚮港口附近的建築物和汽車,在它們表面也塗上了一層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過一樣。當地人便把這件厄爾尼諾的"塗鴉"之作稱為"卡亞俄漆匠"。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海溫的異常增高,導致海洋上空大氣層氣溫升高,破壞了大氣環流原來正常的熱量、水汽等分佈的動態平衡。這一海氣變化往往伴隨着出現全球範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降雨量會大大增加,造成洪澇災害,而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部地區則幹旱無雨。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以來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季節並不固定,持續時間短的為半年,長的一兩年。強度也不一樣,1982~1983年那次較強,持續時間長達兩年之久,使得災害頻發,造成大約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億美元的財産損失。同前幾次一樣,新一輪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影響到了中國。最明顯的表現是它能使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旱象嚴重的異常現象。6~8月期間,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異常高溫,首都北京這一時期天氣悶熱異常,使得空調器的銷售出現空前興旺的景象。我國往年夏季高溫所在地區長江中下遊一帶,重慶、武漢、南昌、南京四大"火爐"卻有兩個"熄火"。地處北方的山東等省份因持續高溫,出現了罕見的旱災,黃河山東利津水文站斷流達222天,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南方許多地區的雨量大大高於往年。據報道,澳門1997年全年前8個月的降雨量超過了過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來的降水紀錄,"七一"香港回歸那天,持續不斷的大雨自始至終伴隨着隆重的交接儀式,令人印象深刻。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鼕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
聖嬰之後有"女嬰"在深入探索厄爾尼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的過程中,科學家又發現了與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nina)現象。有人稱之為聖嬰的邪惡妹妹"女嬰",雖然威力不及聖嬰,但也會給人類造成相當傷害。拉尼娜現象也是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是東太平洋沿着赤道醖釀出的不正常低溫氣流,導致氣候異常。其發生頻率比厄爾尼諾現象低,上一次較強的情況發生在1988~1989年間。1988年夏,北美的大幹旱烤焦了從加裏福尼亞到佐治亞的大片土地,使𠔌物收成減産了1/3。美國西部森林火災不斷,著名的黃石國傢公園一度被大火所吞。隨後颶風又從加勒比海上空呼嘯而過,侵害多數的中美洲國傢,僅尼加拉瓜一國的損失就達數百萬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萬的人無傢可歸。1998年5月厄爾尼諾現象纔告結束,全球氣候尚未恢復正常,拉尼娜現象又出來為患。令不少地方分別出現嚴寒、鼕暖、風雪、幹旱和暴雨等災害。從世界範圍來看,拉尼娜現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風雨和洪災,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引起幹旱,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釀成洪災,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區則是異常的潮濕天氣,與厄爾尼諾引起的現象正好相反。 究竟是什麽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呢?科學家對此一直衆說紛紜,難有定論。 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産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嚮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約50釐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嚮相反方向流動,即由西北嚮東南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其盡頭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響,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區變成了暖水區,該區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大範圍內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在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機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動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爾尼諾現象次數較少、強度較弱的時期;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動進入了活躍期,與此同時,大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次數也相應增多,而且表現十分強烈。根據近百年的資料統計,75%左右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在強火山爆發後一年半到兩年間發生的。這種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註,有科學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厄爾尼諾暖流。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佈,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裏,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分析指出,當地球自西嚮東旋轉加速時,赤道帶附近自東嚮西流動的洋流和信風加強,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嚮西太平洋,東太平洋深層冷水勢必上翻補充,海面溫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現象。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嚮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嚮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擡高的厄爾尼諾現象。歷史記錄顯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餘年間共發生10次厄爾尼諾現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來的最近幾年裏竟出現了4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實屬歷史罕見。而且,90年代以來太平洋海溫長期持續偏高,時起時伏的厄爾尼諾現象伴隨着全球氣溫持續異常,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巨災頻發。這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有加快、加劇的趨勢。是誰在助長"聖嬰"、"女嬰"作惡?人們已經認識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等人類無法阻止的純粹自然災害之外,許多災害的發生多多少少同人類的活動有關。"天災八九是人禍"這個道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那麽肆虐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否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呢?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頻頻發生、程度加劇,是否也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有一定關係?有科學家從厄爾尼諾發生的周期逐漸縮短這一點推斷,厄爾尼諾的猖獗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助長了"聖嬰"作惡。當然,要證明全球變暖對厄爾尼諾現象是否起了作用還需大量科學佐證。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的結果,也可能産生一個更溫暖的世界,這樣,是厄爾尼諾現象引起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暖加快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
人類最終徹底走出"厄爾尼諾"怪圈,也許就取决於人類自己對自然的態度 |
|
今年“聖嬰”厄爾尼諾又可能來了。赤道太平洋海洋持續異常偏暖的現象被稱為“厄爾尼諾”,它的反復出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3-7年出現一次。上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在2006年,因此這個老相識現在也是時候“捲土重來”了。
據國傢氣候中心最新監測表明:6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異常偏暖,偏暖中心值超過1.0℃;赤道太平洋次表層整體為異常暖水控製;與此同時,近期熱帶大氣也出現了與海洋異常相匹配的調整:反映大氣異常的南方濤動指數較前期顯著降低,赤道太平洋上空大部分地區為減弱的信風控製。
任福民表示,6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了明顯的厄爾尼諾特徵,預計未來3-6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將持續較常年同期異常偏暖0.5℃以上。由此,可以認為今年6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將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氣候異常的成因錯綜復雜,是多種氣候影響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的氣候不僅受到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的影響,也同時受到中高緯度大氣環流、青藏高原積雪、季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多個因子的製約。因此,即使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後期將如何影響我國的氣候仍具有不確定性,氣象部門還將對熱帶海洋大氣未來的發展以及各種氣候因子進行全面的密切監視和綜合分析。
淮河洪澇是否和厄爾尼諾有關?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海洋中的異常現象,其顯著特徵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我國厄爾尼諾評判標準為海溫距平指數≥0.5℃且至少持續6個月,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要想得知今年是不是厄爾尼諾年,那就要等到11月份。
任福民在采訪中提到,目前我國江淮已出現暴雨洪澇災害,並且部分地區的大雨仍在持續, 防汛形勢嚴峻,厄爾尼諾現象的徵兆似乎已經開始顯現。如果是厄爾尼諾現象,那麽它對這次降水是有利的。
據氣象歷史資料顯示,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我國夏季雨帶位置常在江淮流域。受厄爾尼諾影響,我國長江以南的降雨帶會比常年偏多;而隨之帶來的是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南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
我國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澇就與1997-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當年厄爾尼諾強大的影響力一直從1997年上半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98年全球年平均氣溫達到14.5℃,創下有現代氣象記載以來的最高紀錄;而我國那年也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那一年被稱為20世紀最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
2009年地球將很熱
肆虐威力不可擋 封稱年際氣候異常信號
在氣候預測領域,厄爾尼諾是迄今為止公認的最強的年際氣候異常信號之一。它常常會使北美地區當年出現暖鼕,南美沿海持續多雨,還可能使得澳大利亞等熱帶地區出現旱情。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國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澇就與1997-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氣象部門正是主要依據這一因子很好地提供了預測服務。
此外,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會較弱,季風雨帶偏南,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幹旱、高溫天;厄爾尼諾可能會使鼕季出現暖鼕的幾率增大;夏季東北地區出現低溫的幾率增大;西北太平洋的臺風産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偏少。由此可見,我國的氣候也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範圍之內。
新聞背景:
壞脾氣“嬰兒”——厄爾尼諾:
在西班牙語裏原本是“聖嬰”的意思。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異常寒冷的寒流被稱為“拉尼娜”)經常交替出現。此外厄爾尼諾的影響程度和威力較拉尼娜要大。
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國傢的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
我國地域遼闊,橫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個溫區,而且又地處太平洋西岸,因此厄爾尼諾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的氣候。分析表明,盛産於我國黃海和渤海的對蝦産量與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每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對蝦的産量就明顯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30%。發生強厄爾尼諸現象時,産量的下降就更為顯著,平均下降幅度達70%之多。在最強的厄爾尼諾年1982年,對蝦産量衹有高産年份(1956年和1979)的1/7。(采寫:劉珺)
相關閱讀: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6至8月或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美國研究人員稱太平洋近年出現新型厄爾尼諾現象圖中車輛即為EL NINO
專傢稱厄爾尼諾現象將給美國帶來更多降雨
超級跑車:El Nino
相信玩過極品飛車1、2、3、4代的朋友們都知道有一臺名為El Nino的神秘隱藏跑車吧?該車好像是蓮花的一款概念車。此車性能指標:(根據遊戲設計與本人親身體驗)0~100KM/H加速:3秒。極速大於340KM/H。 |
|
首先是臺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臺風)的産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幹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幹旱、高溫。1997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幹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1998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鼕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鼕。
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鼕季溫度偏高的幾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範圍幹旱。
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至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嚮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註意環境保護有關。
根據對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厄爾尼諾關係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減少期到𠔌值期是厄爾尼諾的多發期,並有2至3次厄爾尼諾發生。
1997年春夏之交開始沸騰的赤道“氣候開水壺”——厄爾尼諾,以其來勢之兇、發展之快、強度之大、危害之重堪稱百年之首,已被人民日報等新聞單位評為十大國際新聞之一,並且受到我國及世界各國高層决策者及環境、經濟學家的密切關註。
早在形成之初,江澤民總書記就要求有關部門研究厄爾尼諾事件對我國農業可能帶來的影響,國傢有關部門邀請專傢就此進行了咨詢,並嚮中央領導提出書面報告。專傢指出,厄爾尼諾的生態、環境、氣候效應以及對世界經濟的影響不容忽視,應當引起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早期,人們對東太平洋出現的暖洋流興趣十足,為其取名為“上帝之子”。一是因為它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更主要原因,它與當地的豐收年景有關。1925年人們目睹了秘魯附近發生的暖洋流,當年3月沙漠地區降雨量多達400毫米,而前5年降水總和不足20毫米。結果,沙漠變成緑洲,幾乎整個秘魯覆蓋着茂密的牧草,羊群成倍增多,不毛之地紛紛長出了莊稼……儘管人們也發現,許多鳥類死亡,海洋生物遭到破壞,但人們依然相信是“聖嬰”給他們帶來了豐收年。
幾十年過去了,人們對厄爾尼諾現象已有全新理解,特別對生態、環境、氣候乃至世界經濟的影響,有了較深刻的認識。科學家確信,厄爾尼諾特別是強厄爾尼諾會給世界經濟帶來巨大災難。美國《紐約時報》和《洛杉磯時報》提供的評估材料顯示:1982~1983年的暖事件中,秘魯是受害最重的國傢之一。事件發生前,秘魯供應的魚粉占世界38%,1982~1983年秘魯的捕魚量從過去的1030萬噸銳減到180萬噸;美國作為魚粉的代用品——黃豆的價格暴漲3倍,飼料價格上漲反過來又使雞的零售價猛漲;菲律賓幹旱嚴重,導致椰子價格大幅度上揚,又使製造肥皂和清潔劑的成本大大提高……1997年8月,世界氣象組織的一份報告指出,1982~1983年的厄爾尼諾,造成全球130億美元的直接經濟損失,間接和潛在影響難以估計。
我國科學家對1871~1997年發生的30餘次厄爾尼諾事件研究認為,以熱帶東太平洋地區洪水泛濫、熱帶西太平洋地區荒蕪幹旱為特徵的厄爾尼諾,對世界的影響弊大於利。特別是90年代以來發生的4次厄爾尼諾,使太平洋沿岸國傢遭受重大損失:澳大利亞發生數十年最嚴重的幹旱,糧食持續減産,經濟作物破壞嚴重;印尼、澳大利亞森林大火損失慘重,舉世矚目;厄爾尼諾還使美國東部出現少有的寒鼕,造成能源、交通運輸等經濟損失數百億美元;東亞許多國傢經歷了少有的冷夏,水稻嚴重減産。我國科學家認為,厄爾尼諾對我國的影響明顯而復雜,主要表現在五個方面:一是厄爾尼諾年夏季主雨帶偏南,北方大部少雨幹旱;二是長江中下遊雨季大多推遲;三是秋季我國東部降水南多北少,易使北方夏秋連旱;四是全國大部鼕暖夏涼;五是登陸我國臺風偏少。除了上述一般規律外,也有一些例外情況。因為製約我國天氣氣候的因素很多,如大氣環流、季風變化、陸地熱狀況、北極冰雪分佈、洋流變化乃至太陽活動等。
至於厄爾尼諾形成原因,則是當代科學之謎。大多科學家認為不外乎兩大方面:一是自然因素。赤道信風、地球自轉、地熱運動等都可能與其有關;二是人為因素。即人類活動加劇氣候變暖,也是赤道暖事件劇增的可能原因之一。
1997年12月份就出現了20世紀末最嚴重的一次厄爾尼諾現象。海水溫度的上升常伴隨着赤道幅合帶在南美西岸的異常南移,使本來在寒流影響下氣候較為幹旱的秘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岸出現頻繁的暴雨,造成水澇和泥石流災害。厄爾尼諾現象的出現常使低緯度海水溫度年際變幅達到峰值。因此,不僅對低緯大氣環流,甚至對全球氣候的短期振動都具有重大影響。一百多年來,著名的厄爾尼諾年是:1891年、1898年、1925年、1939年~1941年、1953年、1957年~1958年、1965年~1966年、1972年~1976年、1982年~1983年和1997年~1998年。 |
|
流經南美沿岸的秘魯海流是一支冷洋流,在幾乎與秘魯海岸平行的東南信風的吹送下,表層海水離岸外流,深層海水上涌補充,同時將營養????類挾至上層,因而浮遊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魯沙丁魚等冷水性魚類在這兒繁衍、棲息,使該地區成為著名的東南太平洋漁場。可是在某些年份,東南信風暫時減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過赤道沿厄瓜多爾沿岸南下,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水溫迅速升高,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因未適應新的環境而大量死亡。由於沿海水溫上升在聖誕節即聖子耶穌誕辰前後最為激烈,秘魯居民將這種海水溫度季節性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為西班牙文音譯,意為聖嬰)。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污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産,使工人失業。厄爾尼諾不僅給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也往往釀成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異常,如連續出現的世界範圍的洪水、暴風雪、旱災、地震等,報紙上概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科學家們則把那些季節升溫十分激烈,大範圍月平均海溫高出常年1度以後的年份纔稱為厄爾尼諾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幹旱的赤道東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現反常暴雨,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遭受洪水襲擊,厄瓜多爾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衝决堤壩,淹沒農田,幾十萬人無傢可歸。在美國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沒,內華達等五個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達9米。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幹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裏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産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三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三十五年來最嚴重的。據統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學家和海洋學家專門用來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的大範圍異常增溫現象。一些專傢學者的研究表明,厄爾尼諾與印度、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的幹旱,赤道中太平洋島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爾、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國的異常多雨有着密切的關係,與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熱帶風暴的減小、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面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面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嚮暖水期轉換。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爾尼諾帶來了自1997來最嚴重的幹旱,並使大約500萬人口面臨饑荒的威脅;在西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抑製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陷入了幹旱並引起森林火災;東太平洋沿岸國傢智利、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東部暴風雨和雪成災。智利全國13個大區有9個遭受水災,災民超過5.1萬。在阿根廷和智利邊境地區,安第斯山區積雪最深達4米,公路被阻,人員被圍。在厄瓜多爾沿海地區,更是山洪暴發,通訊中斷,成千上萬人無傢可歸。引起這一海洋生物災難的是秘魯寒流北部海區的一股自西嚮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厄爾尼諾暖流,它一般勢力較弱,不會産生什麽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強,在受南美大陸的阻擋之後,就會掉頭流嚮南方秘魯寒流所在的地區,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上升3℃~6℃。原來生活在這一海區的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由於不適應這種溫暖的環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魚類作食物的海鳥、海獸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繼餓死或另遷它處。災難最嚴重的幾天,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海面和灘地上到處是魚類、海鳥及其它海洋動物的屍骸。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産生硫化氫,致使海水變色,臭氣熏天,使泊港艦船的水下船殼變黑,並隨着霧氣或吹嚮大陸的海風潑嚮港口附近的建築物和汽車,在它們表面也塗上了一層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過一樣。當地人便把這件厄爾尼諾的"塗鴉"之作稱為"卡亞俄漆匠"。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海溫的異常增高,導致海洋上空大氣層氣溫升高,破壞了大氣環流原來正常的熱量、水汽等分佈的動態平衡。這一海氣變化往往伴隨着出現全球範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降雨量會大大增加,造成洪澇災害,而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部地區則幹旱無雨。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以來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季節並不固定,持續時間短的為半年,長的一兩年。強度也不一樣,1982~1983年那次較強,持續時間長達兩年之久,使得災害頻發,造成大約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億美元的財産損失。
同前幾次一樣,新一輪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影響到了中國。最明顯的表現是它能使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旱象嚴重的異常現象。6~8月期間,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異常高溫,首都北京這一時期天氣悶熱異常,使得空調器的銷售出現空前興旺的景象。我國往年夏季高溫所在地區長江中下遊一帶,重慶、武漢、南昌、南京四大"火爐"卻有兩個"熄火"。地處北方的山東等省份因持續高溫,出現了罕見的旱災,黃河山東利津水文站斷流達222天,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南方許多地區的雨量大大高於往年。據報道,澳門1997年全年前8個月的降雨量超過了過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來的降水紀錄,“七一”香港回歸那天,持續不斷的大雨自始至終伴隨着隆重的交接儀式,令人印象深刻。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鼕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
聖嬰之後有“女嬰”
在深入探索厄爾尼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的過程中,科學家又發現了與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 NI?A)現象。有人稱之為聖嬰的邪惡妹妹"女嬰",雖然威力不及聖嬰,但也會給人類造成相當傷害。拉尼娜現象也是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是東太平洋沿着赤道醖釀出的不正常低溫氣流,導致氣候異常。其發生頻率比厄爾尼諾現象低,上一次較強的情況發生在1988~1989年間。1988年夏,北美的大幹旱烤焦了從加裏福尼亞到佐治亞的大片土地,使𠔌物收成減産了1/3。美國西部森林火災不斷,著名的黃石國傢公園一度被大火所吞。隨後颶風又從加勒比海上空呼嘯而過,侵害多數的中美洲國傢,僅尼加拉瓜一國的損失就達數百萬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萬的人無傢可歸。
1998年5月厄爾尼諾現象纔告結束,全球氣候尚未恢復正常,拉尼娜現象又出來為患。令不少地方分別出現嚴寒、鼕暖、風雪、幹旱和暴雨等災害。從世界範圍來看,拉尼娜現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風雨和洪災,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引起幹旱,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釀成洪災,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區則是異常的乾燥少雨天氣,與厄爾尼諾引起的現象正好相反。
究竟是什麽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呢?科學家對此一直衆說紛紜,難有定論。
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産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嚮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約50釐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嚮相反方向流動,即由西北嚮東南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其盡頭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響,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區變成了暖水區,該區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大範圍內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
在探索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機理的過程中,科學家們發現了這樣的巧合:20年代到50年代,是火山活動的低潮期,也是世界大洋厄爾尼諾現象次數較少、強度較弱的時期;50年代以後,世界各地的火山活動進入了活躍期,與此同時,大洋上厄爾尼諾現象次數也相應增多,而且表現十分強烈。根據近百年的資料統計,75%左右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在強火山爆發後一年半到兩年間發生的。這種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特別關註,有科學家就提出,是海底火山爆發造成了厄爾尼諾暖流。
近年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佈,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裏,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分析指出,當地球自西嚮東旋轉加速時,赤道帶附近自東嚮西流動的洋流和信風加強,把太平洋洋面暖水吹嚮西太平洋,東太平洋深層冷水勢必上翻補充,海面溫度自然下降而形成拉尼娜現象。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嚮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嚮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擡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歷史記錄顯示,自1949年至1990年的40餘年間共發生10次厄爾尼諾現象,平均3.5年一次,而90年代以來的最近幾年裏竟出現了4次(1991年~1992年、1993年、1994年~1995年、1997年~1998年),實屬歷史罕見。而且,90年代以來太平洋海溫長期持續偏高,時起時伏的厄爾尼諾現象伴隨着全球氣溫持續異常,自然災害特別是氣候巨災頻發。這表明,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有加快、加劇的趨勢。是誰在助長“聖嬰”、“女嬰”作惡?
人們已經認識到,除了地震和火山爆發等人類無法阻止的純粹自然災害之外,許多災害的發生同人類的活動有密切的關係。“天災八九是人禍”這個道理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那麽肆虐全球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否也受到人類活動的影響呢?近些年厄爾尼諾現象頻頻發生、程度加劇,是否也同人類生存環境的日益惡化有一定關係?有科學家從厄爾尼諾發生的周期逐漸縮短這一點推斷,厄爾尼諾的猖獗同地球溫室效應加劇引起的全球變暖有關,是人類用自己的雙手,助長了“聖嬰”作惡。當然,要證明全球變暖對厄爾尼諾現象是否起了作用還需大量科學佐證。但厄爾尼諾現象頻繁發生的結果,也可能産生一個更溫暖的世界,這樣,是厄爾尼諾現象引起全球變暖,還是全球變暖加快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就陷入了一個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怪圈。
人類最終徹底走出“厄爾尼諾”怪圈,也許就取决於人類自己對自然的態度.1998年2月3日至5日,來自世界各國的100多名氣象專傢聚集曼𠔌,研討對付“厄爾尼諾”的良策。科學家們認為,在預測厄爾尼諾現象方面,人類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不少因“厄爾尼諾”造成的災害得到了較為準確和及時的預測,使人類能夠未雨綢繆。科學家發出了這樣的呼籲:拯救大自然,也就是拯救人類自己。
2008年鼕天是罕見的暖鼕,希望有關部門及時做好2009年夏季防洪抗澇的工作。 |
|
流經南美沿岸的秘魯海流是一支冷洋流,在幾乎與秘魯海岸平行的東南信風的吹送下,表層海水離岸外流,深層海水上涌補充,同時將營養????類挾至上層,因而浮遊生物繁盛,吸引大量秘魯沙丁魚等冷水性魚類在這兒繁衍、棲息,使該地區成為著名的東南太平洋漁場。可是在某些年份,東南信風暫時減弱,太平洋赤道逆流的南支越過赤道沿厄瓜多爾沿岸南下,使厄瓜多爾和秘魯沿岸水溫迅速升高,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因未適應新的環境而大量死亡。由於沿海水溫上升在聖誕節即聖子耶穌誕辰前後最為激烈,秘魯居民將這種海水溫度季節性上升的現象稱為厄爾尼諾(厄爾尼諾為西班牙文音譯,意為聖嬰)。
厄爾尼諾發生時,秘魯漁獲量嚴重減少,並波及世界飼料市場供應;魚類屍體堆積在海濱,污染了周圍的海水;沿岸地區和島嶼上的海鳥因缺乏食物紛紛逃離,影響了鳥糞工業生産,使工人失業。厄爾尼諾不僅給南美沿岸人民生活帶來巨大災難,也往往釀成全球性的災難性氣候異常,如連續出現的世界範圍的洪水、暴風雪、旱災、地震等,報紙上概稱為"厄爾尼諾現象(事件)",科學家們則把那些季節升溫十分激烈,大範圍月平均海溫高出常年1度以後的年份纔稱為厄爾尼諾年。1982年-1983年,通常幹旱的赤道東太平洋降水大增,南美西部夏季出現反常暴雨,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阿根廷東北部遭受洪水襲擊,厄瓜多爾的降水比正常年份多15倍,洪水衝决堤壩,淹沒農田,幾十萬人無傢可歸。在美國西海岸,加州沿海公路被淹沒,內華達等五個州的洪水和泥石流巨浪高達9米。在太平洋西側,澳大利亞由於幹旱引起灌木林大火,造成多人死亡;印度尼西亞的東加裏曼丹發生森林大火,並殃及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大火産生的煙霧使馬來西亞空運中斷,三個州被迫實行定量供水,新加坡的炎熱是三十五年來最嚴重的。據統計,本次厄爾尼諾事件在世界範圍造成的經濟損失約為200億美元。範圍可達整個熱帶太平洋東部至中部。現在,厄爾尼諾一詞已被氣象學家和海洋學家專門用來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的大範圍異常增溫現象。一些專傢學者的研究表明,厄爾尼諾與印度、東南亞、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等地的幹旱,赤道中太平洋島嶼、南美洲太平洋沿岸厄瓜多爾、秘魯、智利、阿根廷等國的異常多雨有着密切的關係,與西北太平洋、大西洋熱帶風暴的減小、日本及我國東北的夏季低溫,我國的降水等也有一定的相關性。
1997年3月起,熱帶中、東太平洋海面出現異常增溫,至7月,海面溫度已超過以往任何時候,由此引起的氣候變化已在一些地區顯露出來。多種跡象表明,赤道東太平洋的冷水期已經結束,開始嚮暖水期轉換。科學家們由此認為,新一輪厄爾尼諾現象開始形成,並將持續到1998年。也正是從這一刻起,地球上的氣候開始亂了套。
在南部非洲,厄爾尼諾帶來了自1997來最嚴重的幹旱,並使大約500萬人口面臨饑荒的威脅;在西太平洋地區,厄爾尼諾抑製了降雨,使印度尼西亞和巴布亞新幾內亞陷入了幹旱並引起森林火災;東太平洋沿岸國傢智利、秘魯、厄瓜多爾、阿根廷、烏拉圭和巴西東部暴風雨和雪成災。智利全國13個大區有9個遭受水災,災民超過5.1萬。在阿根廷和智利邊境地區,安第斯山區積雪最深達4米,公路被阻,人員被圍。在厄瓜多爾沿海地區,更是山洪暴發,通訊中斷,成千上萬人無傢可歸。引起這一海洋生物災難的是秘魯寒流北部海區的一股自西嚮東流動的赤道逆流--厄爾尼諾暖流,它一般勢力較弱,不會産生什麽影響。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年份,它的活力增強,在受南美大陸的阻擋之後,就會掉頭流嚮南方秘魯寒流所在的地區,使這裏的海水溫度驟然上升3℃~6℃。原來生活在這一海區的冷水性浮遊生物和魚類由於不適應這種溫暖的環境而大量地死亡,以魚類作食物的海鳥、海獸因找不到食物而相繼餓死或另遷它處。災難最嚴重的幾天,秘魯首都利馬外港卡亞俄海面和灘地上到處是魚類、海鳥及其它海洋動物的屍骸。死亡的動物屍體腐爛産生硫化氫,致使海水變色,臭氣熏天,使泊港艦船的水下船殼變黑,並隨着霧氣或吹嚮大陸的海風潑嚮港口附近的建築物和汽車,在它們表面也塗上了一層黑色,就像是有人用油漆漆過一樣。當地人便把這件厄爾尼諾的"塗鴉"之作稱為"卡亞俄漆匠"。
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由於海溫的異常增高,導致海洋上空大氣層氣溫升高,破壞了大氣環流原來正常的熱量、水汽等分佈的動態平衡。這一海氣變化往往伴隨着出現全球範圍的災害性天氣:該冷不冷、該熱不熱,該天晴的地方洪澇成災,該下雨的地方卻烈日炎炎焦土遍地。一般來說,當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赤道太平洋中東部地區降雨量會大大增加,造成洪澇災害,而澳大利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太平洋西部地區則幹旱無雨。據不完全統計,本世紀以來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已有17次(包括最新一輪1997~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季節並不固定,持續時間短的為半年,長的一兩年。強度也不一樣,1982~1983年那次較強,持續時間長達兩年之久,使得災害頻發,造成大約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億美元的財産損失。
同前幾次一樣,新一輪的厄爾尼諾現象也影響到了中國。最明顯的表現是它能使來自東南部海洋上的夏季風強度減弱,造成夏季降雨帶的位置偏南,出現南方暴雨成災、北方旱象嚴重的異常現象。6~8月期間,北方大部分地區都出現異常高溫,首都北京這一時期天氣悶熱異常,使得空調器的銷售出現空前興旺的景象。我國往年夏季高溫所在地區長江中下遊一帶,重慶、武漢、南昌、南京四大"火爐"卻有兩個"熄火"。地處北方的山東等省份因持續高溫,出現了罕見的旱災,黃河山東利津水文站斷流達222天,嚴重影響了工農業生産和人民的生活。與此同時,南方許多地區的雨量大大高於往年,還有中國十一月十日全國大範圍降溫導致南方平均溫度比常年低了十多度鼕天早了十五天,東北及北方比常年平均溫度低了大約十五度鼕天早了一個月。據報道,澳門1997年全年前8個月的降雨量超過了過去40年的年平均降雨量;香港的降雨量也打破了有史以來的降水紀錄,“七一”香港回歸那天,持續不斷的大雨自始至終伴隨着隆重的交接儀式,令人印象深刻。總的來看,在厄爾尼諾現象的作用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鼕季的溫度比正常年份高,南澇北旱現象比較明顯還有中國十一月十日全國大範圍
聖嬰之後有“女嬰”
在深入探索厄爾尼諾與氣候變化的關係的過程中,科學家又發現了與其性格相反的拉尼娜(LA NI?A)現象。有人稱之為聖嬰的邪惡妹妹"女嬰",雖然威力不及聖嬰,但也會給人類造成相當傷害。拉尼娜現象也是每隔幾年出現一次,是東太平洋沿着赤道醖釀出的不正常低溫氣流,導致氣候異常。其發生頻率比厄爾尼諾現象低,上一次較強的情況發生在1988~1989年間。1988年夏,北美的大幹旱烤焦了從加裏福尼亞到佐治亞的大片土地,使𠔌物收成減産了1/3。美國西部森林火災不斷,著名的黃石國傢公園一度被大火所吞。隨後颶風又從加勒比海上空呼嘯而過,侵害多數的中美洲國傢,僅尼加拉瓜一國的損失就達數百萬美元,致使500多人死亡,成千上萬的人無傢可歸。
1998年5月厄爾尼諾現象纔告結束,全球氣候尚未恢復正常,拉尼娜現象又出來為患。令不少地方分別出現嚴寒、鼕暖、風雪、幹旱和暴雨等災害。從世界範圍來看,拉尼娜現象在南部非洲引起暴風雨和洪災,在肯尼亞和坦桑尼亞引起幹旱,在菲律賓和印度尼西亞釀成洪災,在南美洲的南部地區則是異常的乾燥少雨天氣,與厄爾尼諾引起的現象正好相反。
究竟是什麽造成了厄爾尼諾現象呢?科學家對此一直衆說紛紜,難有定論。
一般認為,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與大氣相互作用失去平衡而産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在東南信風的作用下,南半球太平洋大範圍內海水被風吹起,嚮西北方向流動,致使澳大利亞附近洋面比南美洲西部洋面水位高出大約50釐米。當這種作用達到一定程度後,海水就會嚮相反方向流動,即由西北嚮東南方向流動。反方向流動的這一洋流是一股暖流,即厄爾尼諾暖流,其盡頭為南美西海岸。受其影響,南美西海岸的冷水區變成了暖水區,該區域降水量也大大增加。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赤道太平洋中、東部海域大範圍內海水溫度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
近年來,一些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
|
今年“聖嬰”厄爾尼諾又可能來了。赤道太平洋海洋持續異常偏暖的現象被稱為“厄爾尼諾”,它的反復出現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一般3-7年出現一次。上一次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在2006年,因此這個老相識現在也是時候“捲土重來”了。
據國傢氣候中心最新監測表明:6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大範圍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異常偏暖,偏暖中心值超過1.0℃;赤道太平洋次表層整體為異常暖水控製;與此同時,近期熱帶大氣也出現了與海洋異常相匹配的調整:反映大氣異常的南方濤動指數較前期顯著降低,赤道太平洋上空大部分地區為減弱的信風控製。
任福民表示,6月份赤道中東太平洋出現了明顯的厄爾尼諾特徵,預計未來3-6個月,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將持續較常年同期異常偏暖0.5℃以上。由此,可以認為今年6月赤道中東太平洋已進入厄爾尼諾狀態,將發展成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
氣候異常的成因錯綜復雜,是多種氣候影響因子綜合作用的結果。我國的氣候不僅受到厄爾尼諾或拉尼娜的影響,也同時受到中高緯度大氣環流、青藏高原積雪、季風、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等多個因子的製約。因此,即使形成厄爾尼諾事件,後期將如何影響我國的氣候仍具有不確定性,氣象部門還將對熱帶海洋大氣未來的發展以及各種氣候因子進行全面的密切監視和綜合分析。
淮河洪澇是否和厄爾尼諾有關?
厄爾尼諾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海洋中的異常現象,其顯著特徵是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顯著增溫。我國厄爾尼諾評判標準為海溫距平指數≥0.5℃且至少持續6個月,則定義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要想得知今年是不是厄爾尼諾年,那就要等到11月份。
任福民在采訪中提到,目前我國江淮已出現暴雨洪澇災害,並且部分地區的大雨仍在持續, 防汛形勢嚴峻,厄爾尼諾現象的徵兆似乎已經開始顯現。如果是厄爾尼諾現象,那麽它對這次降水是有利的。
據氣象歷史資料顯示,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我國夏季雨帶位置常在江淮流域。受厄爾尼諾影響,我國長江以南的降雨帶會比常年偏多;而隨之帶來的是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南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1931年、1954年和1998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
我國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澇就與1997-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當年厄爾尼諾強大的影響力一直從1997年上半年續待至1998年上半年。98年全球年平均氣溫達到14.5℃,創下有現代氣象記載以來的最高紀錄;而我國那年也遭遇了歷史罕見的特大洪水,那一年被稱為20世紀最強烈的厄爾尼諾現象。
2009年地球將很熱
肆虐威力不可擋 封稱年際氣候異常信號
在氣候預測領域,厄爾尼諾是迄今為止公認的最強的年際氣候異常信號之一。它常常會使北美地區當年出現暖鼕,南美沿海持續多雨,還可能使得澳大利亞等熱帶地區出現旱情。
厄爾尼諾現象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不穩定狀態下的結果。據統計,每次較強的厄爾尼諾現象都會導致全球性的氣候異常,由此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我國1998年夏季長江流域的特大暴雨洪澇就與1997-1998年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氣象部門正是主要依據這一因子很好地提供了預測服務。
此外,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會較弱,季風雨帶偏南,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幹旱、高溫天;厄爾尼諾可能會使鼕季出現暖鼕的幾率增大;夏季東北地區出現低溫的幾率增大;西北太平洋的臺風産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偏少。由此可見,我國的氣候也在厄爾尼諾現象的影響範圍之內。
新聞背景:
壞脾氣“嬰兒”——厄爾尼諾:
在西班牙語裏原本是“聖嬰”的意思。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異常寒冷的寒流被稱為“拉尼娜”)經常交替出現。此外厄爾尼諾的影響程度和威力較拉尼娜要大。
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國傢的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
我國地域遼闊,橫跨熱帶、亞熱帶、溫帶和寒帶四個溫區,而且又地處太平洋西岸,因此厄爾尼諾現象也不可避免地影響到我國的氣候。分析表明,盛産於我國黃海和渤海的對蝦産量與厄爾尼諾現象密切相關。每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對蝦的産量就明顯下降,平均下降幅度為30%。發生強厄爾尼諸現象時,産量的下降就更為顯著,平均下降幅度達70%之多。在最強的厄爾尼諾年1982年,對蝦産量衹有高産年份(1956年和1979)的1/7。(采寫:劉珺)
相關閱讀:
美國氣候預測中心:6至8月或發生厄爾尼諾現象
美國研究人員稱太平洋近年出現新型厄爾尼諾現象
專傢稱厄爾尼諾現象將給美國帶來更多降雨 |
|
厄爾尼諾現象概括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産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
厄爾尼諾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嚮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嚮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嚮東走嚮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這一現象本質上由海洋動力學驅動,與之相應的大氣變化是由海表面溫度確定的(反過來大氣的變化會加強海洋溫度分佈型),而海表面溫度分佈是由海洋動力學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簡化模型表示的厄爾尼諾現象本質上是可預報的。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
|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傢,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着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
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
|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嚮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幹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傢;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係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幹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
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産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着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
|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嚮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嚮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嚮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嚮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嚮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嚮西流,高空熱空氣嚮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嚮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幹旱,幹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
|
科學家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在全球各地導致破壞性幹旱、暴風雨和洪水的罪魁禍首——厄爾尼諾氣候現象的活動周期為200年。
氣象專傢預言,目前這股不太劇烈的厄爾尼諾可能致使鼕天延長,增加美國南部的暴風雨,並使中西部地區比較幹旱。 但是,美國國傢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的專傢表示,這次的厄爾尼諾現象將比1997至1998年的弱一些;那一次的厄爾尼諾導致成千上萬人死亡,並造成世界直接經濟損失達數十億美元。
“厄爾尼諾現象”一般每隔2-7年出現一次。但是,20世紀90年代後,這種現象卻出現得越來越頻繁了。不僅如此,隨周期縮短而來的,是“厄爾尼諾現象”滯留時間的延長。這一現象引起了科學家的註意,雖然對“厄爾尼諾現象”的探索還在進行中,但科學家們普遍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頻頻發生與地球溫暖化有關,其變化的跡象表明,“厄爾尼諾現象”並不僅僅是天災。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爾、秘魯等西班牙語係的國傢,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着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爾附近幾千公裏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
異常氣候現象 Abnormal weather phenomena |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嚮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幹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四個時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嚮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嚮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嚮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漸漸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嚮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嚮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嚮西流,高空熱空氣嚮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嚮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幹旱,幹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拉尼娜現象”同樣很受重視。
中國沿海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着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傢;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係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幹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産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着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采取一係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幹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蕩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髒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髒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蕩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 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遊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産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爾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幹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
|
厄爾尼諾現象概括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産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
厄爾尼諾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嚮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嚮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嚮東走嚮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這一現象本質上由海洋動力學驅動,與之相應的大氣變化是由海表面溫度確定的(反過來大氣的變化會加強海洋溫度分佈型),而海表面溫度分佈是由海洋動力學决定的,因而用上面的簡化模型表示的厄爾尼諾現象本質上是可預報的。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厄爾尼諾現象泛指赤道附近的東部太平洋表層海水溫度上升引起的氣候異常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不是孤立的現象他是熱帶海洋洋流與大氣互作用的産物。 |
|
厄爾尼諾
strait-and-channel holding-out battle
現象。經常發生在聖誕節前後,當地人稱之
為厄爾尼諾(El—Ni矗o),在西班牙語中為
“聖嬰”之意。厄爾尼諾的形成及其對氣候
的影響是一個正在研究探索的復雜問題,
一般認為,這種現象是熱帶海洋與大氣共
同作用造成的,與赤道中、東太平洋偏東信
風的減弱相關聯。正常情況下,信風將海洋
表層的大量暖水吹到赤道西太平洋地區,
赤道東太平洋主要靠海面以下的冷水補充,
海溫比西太平洋明顯偏低。當信風異常減
弱時,使赤道東太平洋表層海水不易輻散,
減少了海水上翻,海溫升高,浮遊生物減
少,導致魚類大量死亡,並使以食魚為生的
海鳥也大量死亡或遷徙。伴隨着厄爾尼諾
現象的發生,沃剋環流(近赤道地區大氣中
的一種準緯嚮垂直環流,西側上升,東側下
沉)減弱,引起從太平洋到印度洋一係列的
氣候異常,其中對熱帶太平洋地區的影響
最大,使本來在寒流影響下較為幹旱的秘
魯中、北部和厄瓜多爾西岸,出現頻繁暴
雨,造成水澇和泥石流災害;而在西太平
洋,由於海溫偏低,臺風活動往往偏少。許
多學者認為,厄爾尼諾會引起世界性的氣
候異常,作為影響氣候變化的強信號,厄爾
尼諾正在受到人們的重視,但在熱帶以外
的地區,它衹是影響氣候異常的多種因素
之一。對厄爾尼諾的劃分,還沒有一個統一
的方法和指標,常用的指標有Nir【03區(5。
N~5。S,90。~150。w)、Ninoc區(O。~
10。S,90。~180。w)的海面溫度(SST)、南
方濤動指數(SOI,南方濤動指東南太平洋與
印度洋及印尼地區間的反相氣壓振動。南
方濤動指數常用塔希提島與達爾文港之間
的氣壓差表示)等,一般用SST和s0I的月
平均值劃分,當上述區域的SST持續達到
0.5。以上的正距平、sOI為負距平時,即
定為一次厄爾尼諾事件。一般每次厄爾尼
諾事件持續約1年左右,即從3~4月海溫
開始上升,年末12月前後達到最強,以後
又迅速下降,直到翌年3—4月恢復正常,但
有時也能持續2年。厄爾尼諾事件平均約
3~4年發生一次,有時衹隔1年,有時又相
隔6~7年。20世紀60年代以來,厄爾尼諾
事件的發生趨幹頻繁,特別是90年代就發
生了4次。厄爾尼諾事件的強度也趨幹增
強,近百年來最強的厄爾尼諾事件出現在
1997~1998年,其次是1982一1983年。
(馬生春)
Eerninuo
厄爾尼諾
中部
(EI Nmo)赤道太平洋東、
南美洲西海岸海表溫度異常增暖的 |
|
- n.: EL Nino
|
|
|
|
厄爾尼諾年 | 厄爾尼諾現象 | 厄爾尼諾事件 | 厄爾尼諾暖流 | 厄爾尼諾報告 | 厄爾尼諾雞尾酒 | 反厄爾尼諾現象 | 新型厄爾尼諾現象 | 迷你厄爾尼諾現象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