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西 >呂梁 > 卦山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卦山投訴電話呂梁旅遊投訴電話:0358-3366108
  山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351-7325012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地理位置卦山,位於交城縣城北3公裏處。因山的形狀酷似八卦而得名,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著名旅遊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傢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景色特點古柏為卦山的一大奇觀,其樹形怪異,趣味橫生,別有風韻。諸如竜爪柏、牛頭柏、孔雀柏、綉球柏、母子連根柏等,讓人嘆為觀止。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鬆、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絶壁,鑽岩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竜爪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來流傳有許多神秘美妙的神話傳說。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640)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明清時代,又增建了聖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卦山山峰聳峙,層巒迭嶂,古柏蒼翠,千姿百態,襯托出古寧寺幽雅風姿。唐貞觀六年(公元632年)創建,後經歷代擴建與重修。現存建築多為明清遺構。山門內兩廊有古唐碑、明鐵碑、歷代重修碑,書法或蒼勁挺拔,或飽滿穩健,功力頗深。千佛閣內有元代鑄佛像三尊,後被毀。閣內四壁置兩層木閣,每閣各有坐佛一尊。虛堂在千佛閣後,鬥拱支檐,飛翼起翹,五脊六獸,雄偉壯觀。堂右有明鑄鐵鐘,可聲聞十裏。大佛殿居寺院正面,殿內釋伽牟尼像高踞佛臺上。往後登一百九十八級石階,可達重檐三層毗盧閣,在此俯視遠眺,地藏殿、藏經樓、卦山書院、朱公祠、奶奶廟等歷歷在目。佈局層次分明,殿閣錯落有緻。再上為石佛堂,建造精巧,別具匠心。附近關帝廟、三教堂、文星閣等建築,有宋代米芾和清初傅山書寫的匾額。寺外東嚮墓塔林立,莊重秀麗,另是一番情趣。
No. 2
  卦山位於山西省交城縣縣城北3公裏處,距省會太原67公裏。
  卦山因山的形狀酷似八卦而得名。爻峰挺秀,卦象環擁,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也是全國絶無僅有的易學研究實體。這裏八峰聳峙,層巒疊嶂,古柏參天。古柏為卦山的一大奇觀,其樹形怪異,趣味橫生,別有風韻。 卦山,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剎為一體的三晉著名旅遊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傢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鬆、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絶壁,鑽岩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竜爪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古往今來流傳有許多神秘美妙的神話傳說。
  卦山面積雖不大,但巍峨雄壯,主峰海拔達1142米以上;且文化淵源古老,人文開發的歷史可以追溯至約1400餘年前。經過千百年來的造景活動,山中歷史人文景觀已是鱗次櫛比,殿閣輝煌。到目閃為止,作為一處馳名三晉大地的風景名勝,景區內仍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古建築。如天寧寺中的千佛閣、大佛殿、昆盧閣、地藏殿,還有石佛堂、朱公祠、聖母廟、卦山書院文昌宮、華嚴塔、環翠亭等等,僅現存建築面積就達4000平方米以上。其中不乏文物精品,如石佛堂中的唐代石雕佛像與天寧寺中各殿堂樓閣,即已被列入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序列。
  天寧寺創建於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640)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剎。明清時代,又增建了聖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卦山天寧寺為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山西省德育基地。
  卦山集文物、宗教、古建、森林公園於一體,是極其優美的旅遊勝地。在卦山多元文化旅遊的經緯中,形成了“儒門釋戶道相同,三教從來一祖風”的多元體係,被譽為“易學之源、八卦名山”。
  位於中軸綫南端的66級臺階和石牌樓,突出了寺院的陡峭壯觀氣勢。石牌樓古樸雄偉,前刻“登彼岸”後鎸“羅天接引”。66級臺階兩側石製望柱柱頭的數十個石獅,生動活潑。山門檐檁之下懸有宋代著名書畫傢米芾手跡“第一山”橫匾,字跡蒼勁有力,有副楹聯上所書之“坎象至高,山位表陰陽之度;佛乘最妙。四斷生滅之疑”是卦山名勝古跡的高度概括。山門內側兩尊大型彩塑密跡金剛,警衛在寺內的山門兩旁。明代嘉靖四年重建的千佛閣,面闊五間,重檐歇山緑琉璃瓦剪邊,三面轉廊,下有“竜雲虎風”洞穿行而上,巧妙地利用了地勢升高的特點。拱碹之上建有木製虛堂一座,雕藝非凡。鐘樓內懸有明萬歷年間鑄鐵鐘一口,重達1500餘斤,聲聞十裏。
  中院開朗寬闊,正北月臺之上,有亭式琉璃薫爐一對,正中八卦石周圍雕有暗八仙圖案,乃匠人想象豐富之傑作。大雄寶殿雄偉壯觀,殿前八角石檐柱是北方古建粗獷雄偉風格的具體表現。柱下以青獅、白象、朝天吼為柱礎,雕刻精細,巧奪天工。殿內三尊金身大佛結跏趺坐,通身金妝,是釋迦牟尼的三身佛像,為明永樂五年之傑作,工藝精細,金碧輝煌。
  毗盧閣是天寧寺的最高建築,重建於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重檐歇山頂,閣體明三暗二層,下面四面檐柱,中層四面圍欄,閣內上下層置木樓板,有木樓梯可登,閣頂絞竜吻高達2米。殿中雕刻精細的大型佛龕之內有趺坐木雕像3尊,兩旁有摩訶迦葉和阿難陀侍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