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盧文氏樹蛙
目錄
No. 1
  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是一種樹蛙科動物,為香港的特有物種,衹發現於大嶼山及蒲臺島等地。盧文氏樹蛙身體短小,平均長度衹有1.5釐米。盧文氏樹蛙於1952年首次發現。
  在香港的22種蛙類及蟾蜍中以盧文氏樹蛙的體積最細小。雌性體型比雄性略大。身體呈棕色而背部有交叉斑紋,可作為保護色。
  盧文氏樹蛙是由業餘爬行動物學家約翰·盧文先生(john d. romer,1920-1982)在1952年於南丫島一個山洞中發現這種樹蛙。1953年,山洞倒塌後被認為已經絶種。1984年,盧文氏樹蛙再度在南丫島出現。後來有人在大嶼山、赤角及蒲臺島等地發現它們蹤影。
  分類:動物界-脊索動物門-兩棲綱-無尾目-新蛙亞目-樹蛙科-跳樹蛙屬
No. 2
  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是一種樹蛙科動物,為香港的特有物種。盧文氏樹蛙也叫香港小樹蛙,衹在香港發現,數量稀少,體長1.5釐米,是中國最小的蛙。肩背有x形斑紋,腳趾有吸盤,能在樹幹上爬行,所以稱做樹蛙。日間藏在樹林或枯葉底層,體色與枯葉相似。夜間捕食白蟻或其他小昆蟲。雄蛙以尖銳而短促的鳴聲求偶。雌蛙在五月前後産卵於無魚棲息的水泵或靜止的水中,約120粒。蝌蚪在4-6星期後變成蛙。由業餘動物學家約翰.盧文(John D. Rome)先生在1952年於南丫島一個山洞中發現,其後發現赤鱲角島是盧文氏樹蛙的其中一處棲息地。赤鱲角島後來被鏟平成為機場,工程開始前,由香港大學生物學家們把盧文氏樹蛙送往本地或其他有類似條件的棲息地,盧文氏樹蛙又再在本港的野外繁殖起來。大嶼山的開發很可能是其他棲息地消失,而一些外來品種的淡水魚如食蚊魚,會吃掉盧文氏樹蛙的蝌蚪;每年的火山爆發又會毀掉其他棲息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