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
目錄
卡西尼號土星探測器簡介
  卡西尼號(cassini)是卡西尼—惠更斯號的一個組成部分。卡西尼—惠更斯號是美國國傢航空航天局、歐洲航天局和意大利航天局的一個合作項目,主要任務是對土星係進行空間探測。卡西尼號探測器以意大利出生的法國天文學家卡西尼的名字命名,其任務是環繞土星飛行,對土星及其大氣、光環、衛星和磁場進行深入考察。
  1997年10月,重六噸的“卡西尼”號星際探測器發射到飛往土星的軌道。這是本世紀最後一艘行星際探測的大飛船。
  “卡西尼”號將用七年時間飛達土星軌道,也就是在2004年,它將飛抵土星,進入環繞土星運行的軌道。那時,它將會放出一個名叫“惠更斯”的探測器,飛往土衛六。
  “惠更斯”將用22天的時間,降到土衛六的表面。當它衝入土衛六稠密的大氣層時,速度達到7倍音速,並産生大量的熱。“惠更斯”的任務,就是要穿入其大氣層,在近3小時的減速下降過程中,把探測大氣層時所得到的數據和圖象,用無綫電信號傳送給軌道上的“卡西尼”號飛船,然後再傳回地球。人們希望知道,土衛六的表面,是一片汪洋,還是堅實的土地,或者有山有水,二者兼有。研究土星的這顆衛星,將有助於瞭解地球的發展歷程。
卡西尼號攜帶的儀器
  等離子體分光計(caps) :用於探測土星的電離層和磁場。
  宇宙塵埃分析儀(cda) :用於探測土星附近的宇宙塵埃。
  復合紅外分光計(cirs) :用於測量被測物體的溫度和成分。
  離子和中性粒子質譜儀(inms) :用於探測土星附近的離子和中性粒子。
  成像科學子係統(iss) :用於拍攝照片。
  雙重技術磁場強度計(mag)
  磁場成像儀(mimi)
  無綫電探測和測距儀(radar)
  無綫電波和等離子體波科學儀器(rpws)
  無綫電科學子係統(rss)
  紫外成像攝譜儀(uvis)
  可見光和紅外綫測繪分光計(vims)
卡西尼熱點問題
  “卡西尼”號為什麽不登陸土星
  問:我註意到,“卡西尼”號探測器的計劃衹是繞土星飛行,它為什麽不登陸土星
  答:因為土星本身是一個“氣球”。它的大氣層厚達幾萬公裏,內核很小。既然表面沒有陸地,飛船也就無法登陸了。即使飛抵土星,飛船也可能被它巨大的氣壓所擠扁。
  雖然這次不會深入土星大氣,但明年1月,飛船攜帶的“惠更斯”號探測器將登陸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土衛六與40億年前冰天雪地的地球有些相似,希望它能帶給我們驚喜。
  人類有朝一日能夠到達土星嗎
  問:人類已經登上月球,並計劃於最近一二十年內進軍火星。那我們人類有可能到達土星嗎?
  答:人類到土星上去是不可能的,也沒有這個必要,因為土星不是固體星球。當然,派遣宇航員前往土星環繞它飛行和觀測的計劃是可能的,也遲早會實現,衹是現在還面臨許多不能解决的問題:
  第一,飛行時間太長,宇航員的日常生活怎麽辦?
  第二,如前文所說,飛船無法在土星上着陸。
  第三,“卡西尼”號探測器買的是一張“單程車票”,再也無法回到地球,而對於宇航員來說,安全返回是第一位的。
“卡西尼”號的探測任務
  隨着“卡西尼”號飛船成功進入土星軌道,太陽係第二大行星周圍首次多出了一顆人造“衛星”。“卡西尼”號的探測被認為是迄今實施的最為復雜的行星際探測計劃,它為期至少4年的近距離觀測,不僅將加深科學家對土星的瞭解,也有助於揭開地球和生命形成的秘密。
  4年中圍繞土星運行76周
  按計劃,“卡西尼”號在未來4年圍繞土星運行76周的過程中,將52次“親近”土星的7顆衛星。其中,對土星最大的衛星———土衛六的探測尤其讓人期待。“卡西尼”號在4年中將45次飛經土衛六表面約950公裏的上空,並計劃嚮這顆衛星投下“惠更斯”號探測器。科學家認為,人類可能會在土衛六上找到地球如何形成有利於生命生長環境的綫索。
  “惠更斯”號探測器計劃於12月25日脫離“卡西尼”號,飛往土衛六。探測器將於明年1月14日穿過土衛六外圍大氣層,展開降落傘着陸,並對土衛六進行兩個半小時的科學探索。探索結果將通過“卡西尼”號,傳回給地球上的科學家。如果“惠更斯”能按計劃成功着陸,它將是首個在月球以外的一顆天然衛星上登陸的人造探測器。
  地球和土衛六大氣層中富含氮
  在太陽係各大行星及其衛星中,衹有地球和土衛六大氣層中富含氮。據推測,早期地球上也許存在大量類似甲烷的碳氫化合物。科學家們說,土衛六上可能冷藏着很多化合物,一些類似化合物也許在生命誕生之前就存在於地球上。甚至有科學家認為,“卡西尼”以及“惠更斯”的探測結果將會顯示,土衛六將比現階段的地球與早期地球更為相似。
  參與這次探測計劃的歐洲航天局科學家讓。皮埃爾。勒布雷頓說:“在某種意義上,‘卡西尼’號和‘惠更斯’號就像時間機器一樣,帶我們去探測以前從來沒有見過的世界,那個世界就像45億年前我們的地球。”
卡西尼號發現土星光環
  “卡西尼-惠更斯”號土星探測器上實現了環繞土星運行軌道飛行的計劃,並發回了一組關於土衛六“泰坦”號的最新、最清晰的照片。科學家們為此感到既興奮,又迷惑。
  土星的光環和土衛六“泰坦”號成了科學家們最為關註的兩個熱門話題,並且,他們還發現了也許能幫助其發現土星光環産生及將來消亡的一些新綫索。關於土星的最新發現 使科學家們産生了更多衝動:指使“卡西尼-惠更斯”號探測器再次接近土星。第二次接近土星的行動也許會在今年12月底左右展開,那時候,來自歐洲的“惠更斯”號探測器將耗時2個半小時,穿越土衛六“泰坦”號的大氣層,降落在土衛六的表面。
  儘管沒有發現土衛六有水的證據,但“卡西尼-惠更斯”號的最新發現已經讓行星科學家們大開眼界了。負責“惠更斯”號探測器登陸土衛六表面項目的計劃管理人員馬剋-李斯說:“在僅僅一個周末的時間內,我們改變了過去的看法,推翻了從地基觀測站和哈勃天文望遠鏡所觀測到的一些數據資料。”
  研究土衛六“泰坦”號構造的證據
  利用裝有特殊濾光器的光學照相機,科學家們探測到了被厚厚雲霧遮蓋着的大片或明或暗的土衛六表面。很明顯,這些明暗不同的地方是土衛六地表崎嶇不平的一個證據。科學家們從“卡西尼”號發回的照片中,發現了至少一個圓形的圖案,這也許是土衛六遭受太空不明來客撞
  擊所留下的一個大坑。除了圓形輪廓,照片上還有一些布滿寬綫條的圖案。
  美國科羅拉多州布爾德太空科學協會研究員、“卡西尼”號探測器圖片小組組長卡洛林-鮑科認為,土衛六照片上的綫條圖案的東西,可能是研究“泰坦”號基本構造及其基本特徵的最初資料。鮑科指出,太陽係裏其它體積較大的月亮照片也有綫條狀圖案,但“泰坦”號所具有的綫條狀圖案非常獨特。
  研究人員警告說,從20多萬英裏的地方觀察“泰坦”號,人們不可能將其表面的山脈、海洋或湖泊等地形特徵分辨得十分清楚。“泰坦”號表面究竟是什麽樣的地形,還有待人類探測器更近距離的觀測。不過,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卡西尼”號探測器光學成像小組行星科學家伊麗莎白-特托爾認為,既然沒有從“泰坦”號上發現大量環形印痕,這表明“泰坦”號的地質活動十分活躍。
  不一樣的雲層
  科學家們發現,除了一片特別炫目的雲外,“泰坦”號的天空幾乎沒有一絲雲的痕跡。這片特別炫目的雲面積跟美國的亞利桑那州大小差不多,位於“泰坦”號的南極,在土星的夏季,這裏一天都可以得到光綫的照射。這塊罕見的雲需要四五個小時才能形成,類似於地球上夏季出現的堆積雲。但“泰坦”號上的雲層主要由甲烷組成,而不是主要水組成。
  “卡西尼”號探測器還通過分光計拍到了“泰坦”號的一些照片,分光計的波長從可見到紅外綫光不等。照片顯示,土衛六表面到處分佈着冰塊和碳氫化合物。令科學家們感到奇怪的是,土衛六上發出碳氫化合物信號的地方,能夠以某一波長嚮其它有冰塊的地方“發報”。
  稍早時候,研究人員對環繞土星的光環竟然如此美麗感到大為驚奇。鮑科博士表示,即便自己事先就有心理準備,但還是沒想到土星的光環有那麽漂亮,而且那麽清晰,“實在令人震驚”。
  科學家們還發現,位於土星光環之間的“卡西尼縫”充滿了灰塵,這是迄今所發現的土星的最外層光環。就是這層光環,每秒可引發680次土星物質間的碰撞,也就是說,每秒可給土星留下10萬個左右的大小土坑。
  巨大氧氣流引起科學家濃厚興趣
  在“卡西尼”號探測器這次靠近土星的時候,科學家們發現土星的光環突然嚮外噴射出一股巨大的氧氣流。這股氧氣流來自何方,命歸何處,科學家們覺得這是個新的謎團,需要今後逐步找到答案。負責收集“卡西尼”號探測器發回數據的科學小組成員唐納德-謝曼斯基懊悔不已地說:“如果這是(土星上所發生的)一件大事,我們就錯過了。”
  謝曼斯基推測認為,這股巨大的氧氣流也可能是土星光環中的兩個三四英裏長的物體發生碰撞後産生的。
  另外一個問題:土星光環有多大年紀?各方對這一問題肯定會有不同的見解。據粗略計算顯示,如果土星光環所具有的質量按照一定的比例逐漸消失,同時沒有其它物質對其進行補充,象e環這樣的土星光環將在未來1億年內徹底消亡。
卡西尼號飛嚮土星的行程
  地球距土星衹有12.5億公裏,但飛往土星的 “卡西尼”號卻走出了32億公裏的路程,這是什麽原因?它為什麽要首先兩次掠過金星,而後又掠過地球和木星,最後纔踏上前去土星的行程?
  1997年10月15日,隨着一聲轟天巨響,20世紀最大、最復雜的行星探測器“卡西尼”號飛船攜帶探測器“惠更斯”由大力神4b運載火箭從美國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從此踏上耗時7年長達35億千米的土星之旅。“卡西尼”飛船上載有12臺科學探測儀器,子探測器“惠更斯”攜帶有6臺科學儀器,它的主要任務是,對土星、土星光環及土星的衛星,尤其是其中的土衛6進行空間探測。
  經過了將近7年孤獨寂寞的長途奔波後,“卡西尼”號終於在2004年7月1日順利進入土星軌道,成為首個繞土星飛行的人造飛船。此後,“卡西尼”號將對土星的大氣、光環及其衛星進行為期4年的科學研究。
  巨大的飛船加上漫長的旅程,使“卡西尼”號這7年的行程顯得極為不平凡,它耗盡了科學家的智慧和心血:發射時間需要精心挑選、飛行路綫需要認真計算、每一次軌道變化都要分毫不差、進入土星軌道的時間要恰到好處……這麽復雜的加速、飛行路綫,就决定在發射的一瞬間,發射的方向和力量都要計算得準確無誤。這真是科學的成功。因為,太空旅行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麽簡單,從一顆行星到另一顆行星需要考慮太陽和各行星的引力場、以及各行星運動狀態等諸多因素。
  從地球到其他行星
  從地球到其他行星,我們首先就要計算這之間的距離。然而由於運行步伐不一致,地球與其它行星星的距離總處於變化之中,我們怎麽計算它們的平均距離呢?我們知道,太陽係中的九大行星都位於差不多同一平面的近圓軌道上運行,朝同一方向繞太陽公轉。這樣,計算每顆行星軌道距離的平均值,就是行星之間的平均距離了,按此計算,地球與土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為12.5億千米,地球與金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為4150萬千米。地球與火星之間的平均距離為7860萬千米。
  天文學家們把太陽係內的九大行星分為兩大類:以地球為基點,一類為地內行星,一類為地外行星。顧名思義,地內行星就是運行軌道在地球以內的行星,包括水星和金星;地外行星是軌道在地球以外的行星,包括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雖然太陽係內所有行星都按相同方向繞太陽公轉,但周期卻不相同。在行星軌道上,地內行星比地球速度快、而且軌道短,所以它們是在持續地追趕並超過地球;相反,地外行星比地球速度慢、而且軌道長,所以它們總是被地球趕超過去。例如繞太陽公轉一周,水星衹要88天,金星要225天,地球要花費1年的時間,而土星卻要花費29.5年,每隔378天,地球就能趕上土星一次。
  掌握了行星的運行規律,我們就能利用這個規律前往各大行星旅行了。但是別急,還有一些問題需要認真考慮,例如太陽有強大的引力場,各大行星也有自己的引力場,這些引力場對探測器的飛行都有極大的影響,是我們發射探測器時都要認真考慮的因素。
  首先,探測器從地球發射後,必須達到11.2公裏/秒的第二宇宙速度以上,才能衝破地球引力的束縛,進入太陽係的行星際空間,而在這裏它又受到強大的太陽引力場的影響。
  毫無疑問,在我們的太陽係中,太陽的引力場是最為巨大的,太陽係所有的行星都被太陽吸引着在遠近不同的軌道上運轉。按照愛因斯坦的時空彎麯理論,我們可以把太陽的引力場比作一個圓形大盆地,太陽位於盆地的底部,地球位於中間,下頭有水星、金星,上面有火星、木星和土星等。從到水星、金星,走的是下坡路,比較省勁;從地球到火星、木星和土星、要爬坡,比較費力。這樣,從地球出發的探測器嚮火星等外行星進發是爬坡,需要一定的加速,發射火星探測器就要順着地球公轉的方向;反之,探測器嚮水星、金星等內行星進發是下坡,需要一定的減速,無法進入相應發射水星、金星探測器就要逆着地球公轉的方向,否則速度太快,不是就跑過頭了,就是一頭紮進行星懷抱,墜落焚毀。
  接下來,一個離開地球軌道的探測器進入另一個行星軌道時,很可能被這顆行星俘獲,那麽在接近該行星時給探測器一個適當的力,就可以使它被該行星捕獲而改變軌道轉而繞行星飛行。這就像火車換軌一樣,探測器這時就是從一個軌道換到另一個軌道。但由於各大星體都是在不斷地運動着,因而從地球通嚮衆行星的道路,就不像地球上火車軌道那樣簡單直觀。
  利用“引力跳板”
  掌握了各大行星的公轉規律、以及太陽和各大行星引力場的秘密,我們真的可以開始發射探測器了。
  由於從地球飛往行星的路途遙遠,火箭不能帶更多的燃料,必須盡可能節約燃料,選擇一條飛往行星的捷徑。1925年奧地利科學家霍曼首先提出飛嚮行星的最佳軌道衹有一條,就是與地球軌道及目標星軌道同時相切的雙切式橢圓軌道,這條橢圓軌道與兩條公轉軌道相切時傾角相同。這條最佳軌道叫霍曼轉移軌道。它利用地球和行星的公轉運動,使探測器僅在初始階段得到必要的速度,然後大部分時間是慣性飛行,這就節省了燃料,衹是飛行的時間較長。
  如果被探測的天體離地球較遠,為了節省發射能量,通常先用較小的速度飛行,然後在航行過程中藉助行星的引力來加速或改變探測器飛行方向,從而最終飛嚮目標。這種藉助行星引力支援的飛行,通常稱為“引力助推”。這就是說,在星際航行中可以利用行星的引力作用改變探測器的運動速度和方向,從而可以在沒有任何動力消耗的情況下對探測器加速,從而繼續行程。這就像蛙跳一樣,不斷從一顆行星跳嚮另一顆行星,因此引力助推又被形象地形容為“引力跳板”。
  從地球到土星的情況正是如此,地球與土星之間即使最短距離也有12億千米,從地球要穿越火星軌道、小行星帶、木星軌道才能到達土星,而且是逆着太陽引力場的方向飛行,所需的能量更大。
  “卡西尼”號探測器長6.6米,寬3.9米,總重將近6噸,相當於三衹成年大象的體重,在路途遙遠並且逆太陽引力場飛行的情況下,即使用目前推力最大的“大力神4b”火箭也無法把這個龐然大物直接送達土星,連送達木星都不可能!因此它衹能通過多次藉力飛行,利用金星、木星等的引力來完成這次“長徵”。
  引力助推如何起作用
  那麽,“引力助推”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引力助推”可以幫助探測器在不耗費大量助推劑的情況下,飛往遙遠的外行星執行探測任務。當探測器接近行星時,行星好像以一根彈力強大的橡皮筋套住宇宙飛船,拉住它一起快速繞着太陽跑。當探測器以切綫飛越行星時,行星像是彈弓一樣,將探測器以一定的角度由另一方向甩射出去,達到不費燃料就能加速並急轉彎的目的。
  為了準確利用藉力飛行,科學家事先確定了探測器飛入行星的高度和角度,並進行跟蹤、監測和調整,衹要確切掌握探測器在任何時刻的位置和速度,就能對它的軌道進行必要的調整,保證探測器不被行星捕獲,又能順利獲得加速。
  那麽探測器是如何藉到了那麽多速度的呢?或許簡化在一個平面上來探討這個問題更好理解,如果以靜止的行星為參照,飛船切入行星軌道前並不受行星引力作用,因此速度是一個定量。當順勢切入行星軌道時,由於受到行星引力作用而加速飛行,當達到行星的逃逸邊緣後,行星引力消失,飛船速度大小又回覆到飛入行星時的定量。這個過程和我們騎自行車上下一個u坡的情形相似。當我們騎車從坡頂嚮坡底行進時,由於地球引力作用,速度會越來越快,到坡底時達到最大速度,但是當我們接着從坡底衝上對面的坡面的時候,速度又會逐漸地降下來,等到達對面的坡頂的時候,速度又回來原來的下坡前的速度。但這個時候我們的行進方向卻産生了改變,原來我們是嚮下而行,而現在是嚮上而行。
  如果真是這麽簡單的過程,那麽何來引力加速呢?秘密就在於行星並非真的靜止不動,它以巨大的角動量繞太陽轉動。如果我們把太陽係的運動看成一個整體,那麽在太陽係整體的角動量中,太陽自身的角動量衹占2%,其它98%的角動量都被圍繞太陽的星體占有,可以想象,行星的角動量是大得驚人的!飛船切入行星軌道後,像行星的其它衛星一樣也同時分得了行星的一部分角動量,如圖所示,這個角速度分別加在了飛船飛入和飛出行星時的速度裏,如果以太陽為參照,飛船最終飛出行星的速度不僅改變了方向,同時也增加了大小。行星損失了極小一部分角動量,對它本身來說微不足道,可是飛船得到的這些角動量對它可是意義非凡,這些能量足以支撐它飛抵下一個加油站,順利到達目的地。
  而且,引力助推技術也能減少飛船的軌道運行動力,比如像“伽利略”號就有過那樣的經歷。伽利略號曾在木星的最大的衛星愛莪前面作定點飛越,由於是從愛莪衛星前面定點飛越而不是從其後翼,所以情況和前面提到的正好相反。當飛船飛離時,其運行方向也會改變,但速度卻降低了,這就如同我們騎車上下一個∩形的坡一樣。在分析這個情況時,請大傢別忘了,愛莪衛星也不是一個固定不變的點,衹是它不是圍繞太陽轉動,而是圍繞木星運行。這樣,伽利略號就能利用引力助推降低飛行速度。
  怪異的飛行麯綫
  根據引力助推原理,科學家們為“卡西尼”號設計了一條通往土星的智慧麯綫,這條智慧麯綫的奇特之處在於:首先是它沒有直接嚮土星飛去,而是先嚮內跑到了金星上空;其次是它圍繞地球繞了好幾個圈子,纔把目的地對準土星,整個行程達到了35.2億千米,是地球與土星的實際距離的2.5倍以上。它的飛行軌跡是一條旋轉的麯綫,是若幹條雙麯綫截綫的組合,看起來就像田蠃背上的蠃旋。
  以下就是“卡西尼”號飛往土星的全程回放:
  (一)發射
  1997年10月15日,“卡西尼”號發射升空,以12.4千米/秒的速度擺脫地球引力嚮太空飛去。但“卡西尼”號卻沒有對準遠離太陽的土星軌道,而是“南轅北轍”,嚮地球公轉軌道的內側飛去,原來它是去金星藉力去了。金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行星,平均距離約4150萬千米,作為探測器藉力的第一站最為合適。
  “卡西尼”號的發射時間也是經過精心安排的,以便它在合適的時候、以適當的角度與金星會合,藉到金星的引力。“卡西尼”號發射後要通過霍曼轉移軌道恰好飛越金星上空,而它飛越時金星又要恰好處於太陽的東北方向(從地球上看去),以便“卡西尼”號藉力後順勢嚮太陽係外側飛去。
  (二)飛嚮金星
  “卡西尼”號1997年10月15日發射升空時,金星正好在與地球相對位置的太陽另一側(這叫“上合”),“卡西尼”號離開地球之初以約26千米/秒的速度(探測器離開地球後的速度是以太陽為參照係計算的)嚮金星軌道飛去,由於是順着太陽引力場方向飛行,“卡西尼”號的速度在漸漸加快,最終達到了約37千米/秒。
  (三)第一次金星藉力
  1998年4月26日,“卡西尼”號在金星上空300千米處第一次掠過金星,獲得了3.7千米/秒的加速。使其速度從37.2千米/秒增加到40.9千米/秒。另外,“卡西尼”號之所以和金星這麽近距離的接觸,是因為它想從金星的這次引力助推中獲得更大的轉彎角,一般而言,在近處慢速飛越一行星,比在遠處快速飛越時所産生的轉彎角大得多。當“卡西尼”號飛出金星的引力範圍時,不僅速度增加了,而且還被金星的引力改變了飛行方向,往太陽係外側飛去。
  (四)第二次金星藉力
  在“卡西尼”號和金星擦肩而過後,增大的速度能支持它飛到離太陽更遠一些軌道,怎奈金星引力實在太小了,“卡西尼”號無法藉助一次的引力助推把自己送到更高一層的行星軌道上,因此當“卡西尼”號在1998年12月飛至地球軌道與火星軌道之間後,速度又漸漸變慢,再次被太陽引力拉回內側,並且在1999年6月24日再度回到金星軌道,再一次藉由金星的引力加速。
  (五)回到地球藉力
  在科學家的精密計算裏,也許這樣還不夠支撐“卡西尼”號到達外行星,於是,“卡西尼”號下一個藉力目標是地球和木星。因此,在第二次藉力前,要計算好金星與地球之間的霍曼轉移軌道,同時還要一並計算此後“卡西尼”號從地球到木星的霍曼轉移軌道。這樣才能不差分毫地從金星到地球再到木星進行連貫藉力。
  第二次飛掠金星後,經過兩個月的時間,“卡西尼”號在1999年8月18日飛掠地球,在獲得了地球的引力加速後,最終告別地球,獨自奔嚮了寒冷而漆黑的外行星際空間。2000年1月,它成功穿越荊棘叢生的小行星帶。
  (六)木星藉力
  2000年12月,“卡西尼”號在距木星約1000萬千米處飛掠。木星太大了,如果條件合適,對它進行繞越飛行的航天器,可能會在它強有力的助推下永遠飛離太陽。因此對於飛往土星的“卡西尼”號,木星的加力絶對是不可或缺的。最後,它纔嚮真正目的地土星飛去。
  (七)終於來到土星
  2004年5月18日,來自土星的引力首次超過來自太陽的引力,“卡西尼”號正式進入土星係; 2004年7月1日,“卡西尼”號開始了進入土星軌道扣人心弦的“最後一跳”:為了不被土星重力場“捕獲”而直墜土星,它啓動了減速火箭,進行了最後一次關鍵性減速,時間長達96.4分鐘。隨後,“卡西尼”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成為土星的第一顆人造衛星。
  “卡西尼”號在這次漫長的7年飛行過程中定位精準,所進入的土星軌道非常接近原計劃軌道。這麽復雜的加速、飛行路綫,就决定在開始發射的那一瞬間,發射的方向和力量都要計算得準確無誤,而且嚮金星、地球、木星藉力的時間、位置都要一次性計算完成,科學家的精準計算真是令人感慨!這裏,還要感謝人類的一份幸運,因為太空中隨便哪個不期而遇的小石塊都可能把卡西尼撞得粉碎。
  “卡西尼”助推一覽表
  第一次金星引力助推時間:1998年4月26日
  助推高度:337千米
  助推前速度:37.2千米/秒
  助推後速度:40.9千米/秒
  引力助推速度:3.7千米/秒
  金星第二次引力助推時間:1999年6月24日
  助推高度:598千米
  助推前速度:39.2千米/秒
  助推後速度:42.3千米/秒
  引力助推速度:3.1千米/秒
  (以下是逆太陽引力場方向飛行,速度漸慢)
  地球引力助推時間:1999年8月18日
  助推高度:1166千米
  助推前速度:35千米/秒
  助推後速度:39.1千米/秒
  引力助推速度:4.1千米/秒
  木星引力助推時間:2000年12月30日
  助推高度:1000萬千米
  助推前速度:11.6千米/秒
  助推後速度:13.7千米/秒
  引力助推速度:2.1千米/秒
  入軌土星軌道時間:2004年7月1日
卡西尼號攜帶的儀器
  等離子體分光計(CAPS) :用於探測土星的電離層和磁場。
  宇宙塵埃分析儀(CDA) :用於探測土星附近的宇宙塵埃。
  復合紅外分光計(CIRS) :用於測量被測物體的溫度和成分。
  離子和中性粒子質譜儀(INMS) :用於探測土星附近的離子和中性粒子。
  成像科學子係統(ISS) :用於拍攝照片。
  雙重技術磁場強度計(MAG)
  磁場成像儀(MIMI)
  無綫電探測和測距儀(RADAR)
  無綫電波和等離子體波科學儀器(RPWS)
  無綫電科學子係統(RSS)
  紫外成像攝譜儀(UVIS)
  可見光和紅外綫測繪分光計(VI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