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産地與分佈
又名卡尼阿蘭蜂,簡稱卡蜂,原産於巴爾幹半島北部的多瑙河流域,包括奧地利南部、南斯拉夫、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希臘北部。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初第一次引進少量卡尼鄂拉蜂試養,後被雜交;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又從奧地利、聯邦德國、南斯拉夫等國引入了幾批卡尼鄂拉蜂王,其原種現僅保存於吉林、北京等少數科研單位,其後代則通過推廣,普及到全國絶大多數省市政,在中國的養蜂生産中發揮着重要作用。2000年,我所又從德國引進抗蟎力較強的新品種,在使用過程中,經濟效益明顯。
二、品種形成
我國飼養的卡蜂,按其來源可分為奧卡、南卡等品係。奧卡即奧地利卡蜂的簡稱,原産於奧地利,20世紀70年代從聯邦德國引進;南卡是20世紀70年代從南斯拉夫引進的卡蜂;經過幾十年的選育、馴化,卡蜂及其雜交種已經成為我國養蜂生産中的重要品種之一。
三、形態特徵
個體大小和體形與意大利蜂相似。腹部細長,幾丁質黑色;有些個體第2和第3腹節背板上有棕色斑,少數個體具棕紅色環帶;第4腹節背板上的絨毛帶寬度0.80mm~1.00mm(平均0.90mm),絨毛密集;第5腹節背板上的覆毛長度0.20mm~0.40mm(平均0.30mm);喙長6.40mm~6.80mm(平均6.60mm);肘脈指數1.80~5.50(平均2.70)。蜂王棕黑色,少數蜂王腹節背板上具棕色斑或棕紅色環帶。雄蜂黑色或灰褐色。工蜂絨毛多呈棕灰色。
四、生物學特性
卡尼鄂拉蜂採集力很強,善於利用零星蜜源,採集花粉能力比意蜂差。産卵力較弱,氣候、蜜源等自然條件對育蟲節律影響明顯。早春外界出現花粉時便開始育蟲,繁殖快;夏季衹有在蜜粉充足的情況下纔保持一定面積的育蟲期;晚秋育蟲量和群勢急劇下降,很難保持強群越鼕。分蜂性強,不易維持強群,但通過選育可以改變,蜜源條件不良時很少發生饑餓現象。性情較溫馴,不怕光,開箱檢查時較溫馴。定嚮力強,不易迷巢,很少作盜。較少採集樹膠,在緯度較高地區越鼕性能良好。在原産地幾乎未發生過幼蟲病。蜜房封蓋為幹型。
五、生産性能
卡尼鄂拉蜂産蜜力強,在群勢相同的情況下,其産蜜量高於意大利蜂20%~30%,是較理想的生産蜂蜜的蜂種。産漿能力較弱,不宜用其進行王漿生産。和其它蜂種雜交後,可表現出較顯著的雜交優勢,産卵力、哺育力和採集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收到很好的增産效果。蜜房為幹型,可生産潔白美觀的巢蜜。
六、利用與評價
卡尼鄂拉蜂採集力很強,生産王漿、花粉能力較差。分蜂性強,不易維持強群,節約飼料,性情較溫馴,不怕光,定嚮力強,不易迷巢,很少作盜,抗病力強,與意蜂雜交後能夠産生強的雜種優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