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博帕爾農藥泄漏
  1.事故概況
  1984年12月3日,印度中央邦首府博帕爾聯碳公司農藥廠異氰酸甲酯泄漏事故,使4000名居民中毒死亡,200000人深受其害,是世界工業史上絶無僅有的大慘案。
  2.事故原因分析
  (1)美國聯碳公司關於印度博帕爾農藥廠毒氣泄漏(mic)事故原因的調查報告
  調查表明,該事故是由於120~240加侖(454.25~908.50升)水進入異氰酸甲酯(mic)儲罐引起放熱反應,致使壓力升高,防爆膜破裂而造成的。另外還查明,由於儲罐內含有大量氯仿(氯仿是mic製造初期作反應抑製劑加入的),氯仿分解産生氯離子,使儲罐(材質為304不銹鋼)發生腐蝕,而産生遊離鐵離子,在鐵離子催化作用下又加速了反應的進行。由於放熱反應持續進行,儲罐內溫度急劇升高,致使壓力很快達40磅力/英寸2(275.79千帕)以上,防爆膜破裂,安全閥打開,漏出大量mic。漏出的mic噴嚮氫氧化鈉洗滌器。因該洗滌器能力太小,不可能將mic全部中和。最後的安全防綫是燃燒塔,但結果燃燒塔也未發揮作用。還有一點也是非常重要的,該mic儲罐現有一套冷卻係統,以使儲罐內mic溫度始終保持在0.5℃左右。但調查表明,該冷卻係統從1984年6月起就已停止運轉。這樣,沒有有效的冷卻係統,不可能控製急劇産生的大量mic氣體。關於水的進入問題還未徹底查清,可能是由於操作人員為了用氮氣使儲罐壓力保持正常,而在開啓氮氣時誤開了水管而造成的。
  (2)印度對博帕爾毒氣事故的調查
  其調查結果認為,聯碳公司在預防有害氣體泄漏的措施上存在嚴重問題。
  ①1984年12月2日,為進行維修而關閉了設在排氣管出口處的火炬裝置;
  ②排氣洗滌器和通水管沒有及時投入運行;
  ③缺乏預防事故的計劃,對應付緊急事態毫無訓練;
  ④未嚮居民發出警報;
  ⑤警報與操作采用手動方式,而不是通過計算機進行控製;
  ⑥安全裝置的能力與緊急狀態所預計的氣體流量不相適應,在設計上存在着缺點和矛盾;
  ⑦冷凍係統呈閉止狀態,不能滿足低溫儲存條件,使mic汽化後不能液化;
  ⑧對儲罐內儲存的具有潛在危險物質的相關特性不十分瞭解,而且所得到的信息不可*;
  ⑨未裝備在任何場合都能正確工作的氣體泄漏早期預防係統等。
  (3)紐約時報社對事故原因的調查結果
  該報社經過7周調查認為,這次災難是由於操作失誤,、設計欠缺、維修失靈和忽視培訓而導致的。調查指出,至少有10處違反了該總公司和印度公司的生産操作規程。
  ①存在嚴重的事故隱患。調查認為,公司對這次事故既沒有技術上的準備,也沒有思想上的準備。1982年,美國聯碳總公司對博帕爾工廠的安全問題曾進行一次檢查,並提交了一份批評報告,指出:“此工廠具有發生嚴重事故的隱患,如一旦發生問題,後果將不堪設想。”並勸告廠方,為防止泄漏應安裝1臺強力噴水裝置,以代替現在的裝置,可這一建議未被采納。另一安全裝置——氣體洗滌塔(中和塔),其最大設計處理能力僅為這次泄漏量的1/4,根本不足以處理這次事故。第三個安全裝置——點火塔(用以燃燒泄漏的氣體),即使沒有壓力存在,也衹能處理這次泄漏氣體量的1/4。點火塔在事故發生時,根本沒有起作用。
  ②違反操作規程埋上導火綫。據調查,存在下列違章操作:
  a.12月2日23時30分,1名工人發現異氰酸甲酯開始泄漏,1名工頭認為是水漏,過了幾分鐘纔决定處理它,幾小時後儲罐內發生強烈反應。
  b.事故前幾個月,由於工廠電源緊張,為瞭解决這一矛盾,總管和美國聯碳總公司商議後(但總部公司發言人指出,沒有和他們商議)關閉了設計用來冷卻異氰酸甲酯以防止化學反應的冷卻裝置,其中冷卻劑氟裏昂被抽出,用到工廠其他地方。規章規定:“為保持儲罐正常循環,冷卻裝置不斷處於‘運轉’狀態。”
  c.事故前2小時,一位受過訓練,但不瞭解工廠操作規程的工人,奉一新工頭命令,衝洗一根和儲罐連接,但沒有完全和罐內隔離的管道,這是規章所禁止的。
  d.3臺主要安全裝置(噴水裝置點火裝置、洗滌塔),其中1臺在幾天前失靈,另2臺已幾周沒有維修。
  e.異氰酸甲酯工段值班工頭qureshi說,工廠中的儀器是*不住的,由於這一原因,他疏忽了開始的警告。在3衹儲罐中,其中有一隻在l小時內壓力上升了5倍。
  l.博帕爾工廠沒有先進的計算機係統來監測儲罐,並迅速警告泄漏發生。廠裏主要依賴於工人的眼睛是否流淚來覺察是否泄漏。另外,這個幾乎沒有自動化設備的工廠,1983年僅異氰酸甲酯車間就縮減了12名操作工,衹剩下6人。
  8.沒有火災警告裝置。事故發生那天晚上的警報,類似平時訓練時的警笛聲,這類噪聲每周有20次。
  ③掉以輕心釀成大禍。12月2日晚上,工人沒有去瞭解係統中壓力變化情況。23時,一值班老操作工sumandey在操作房看到罐內壓力是10磅力/英寸2(68947.6帕),為正常的5倍,但沒有引起他的重視。23時30分,異氰酸甲酯工段的工人,在離控製室的100英尺(30.5米)處,感受到泄漏,眼睛開始流淚。操作工v.Ⅵ.singh發現50英尺(15.24米)處有液滴,並有淡黃色氣體;23時45分,他去控製室告訴工頭qureshi異氰酸甲酯泄漏之事,過了一會兒,qureshi纔發現泄漏。但至3日零時40分也沒有人調查泄漏原因進而采取措施。嚴重失職釀成了一場大禍。工廠平時采用的異氰酸甲酯分析方法落後,沒有測量異氰酸甲酯中c1-存在時的影響,因為少量含有c1-的水存在時,會導致毒品有很高的活性。對罐中mic應有限製,泄漏的儲罐中mic的量為13000加侖(49210.33升),占儲罐容量的87%,超過了正常工作最大允許容量[11000加侖(41639.51升),占儲罐總量的73%],即使是11000加侖也超過了工廠規定的極限量(60%)。這一限製主要是因為在罐中有強烈反應時,壓力上升緩慢。
  ④引起災難的原因推測。罐中有13000加侖化學品,如要和水反應需420加侖(1589.87升),罐中不可能進入這麽多水。因此調查人員認為可能存在其他反應:水和光氣反應,水和光氣反應生成強腐蝕性氯離子,此ci-和不銹鋼罐反應釋放出鐵離子和大量熱,導致ci—和異氰酸甲酯作用,放出更多熱,加上金屬反應釋放出氯化物離子,導致罐中劇烈反應開始。
  劇烈反應使異氰酸甲酯聚合,形成一種塑性物質,並放出大量熱,使罐內液體溫度升高,異氰酸甲酯汽化,最後使罐壁破裂。當時由於冷卻裝置關閉,無法使儲罐冷卻。調查組認為,少量的水就可導致連鎖反應的發生(可能進入500g水)。災難的原因還存在其他可能性:不但水和罐中液態mic反應,而且洗滌塔中的鹼也能和封閉體係中的毒物反應。除水和鹼外,揮發性的mic能和雜質如酸、鐵反應。
  ⑤污染的來源。聯碳總公司和印度公司用核磁共振光譜分析表明,泄漏儲罐中至少有5種雜質,其中有水、鐵金屬離子和鹼液。事故發生前2小時,1名工人衝洗過1根和儲罐相連,但未和罐內完全隔離的管道,水可能在此時流入罐中;為防止失水,用氮氣代替罐中空氣,也有可能氮氣中含有水分。同一時間,工人加鹼液到洗滌塔中,洗滌塔和儲罐是由一根復雜的管道和閥門相連的,正常狀態下閥門是封閉的,但有時會打開或造成泄漏。金屬離子是mic儲罐的腐蝕産物。
  ⑥忽視工人培訓。由於工廠資金缺乏,管理人員認為賺錢比安全重要,對工人培訓逐漸減少。1982年發生銷售赤字以來,失去了許多熟練工人。事故發生時,僅有20名操作工熟悉整個mic工廠。另外,工人素質太低,mic操作工應具有大學文憑,而這裏則都是高中畢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