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 南通 >南通市區 > 南通天寧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南通天寧寺聯繫方式地址:南通市中學堂街11號
  郵編:226100
  電話:0513-85516086
  南通天寧寺投訴電話南通市旅遊投訴電話:0513-5098110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南通天寧寺交通公交4路、5路至百貨大樓站
  南通天寧禪寺始建於唐朝,是市區年代久,規模較大而又保存較好的一座佛教寺院。它是南通江海地區現存的三座唐寺(狼山廣教寺,如臯定慧寺,南通天寧寺)這一,明·《萬歷志》、清·《康熙志》皆作這樣的記載:“唐鹹通中僧藻煥堂建。舊名光孝天順元年僧法恩奏改今名。”《乾隆志》作了這樣的補充t“寺有光孝塔五級,後有毗盧閣。宋鹹淳中(約990——1003)君e人管某建,僧法恩募捐。”這裏記載“天順元年法恩奏改今名”有誤,應為善慧。‘管某’,難以評考,僧人曾稱為“管公,管婆”,並在金剛殿供奉其像。在鹹淳年間,有宋度宗兵部尚書、郡人(一說石港人)印應雷捨其宅入寺(一記管某捨宅入寺)。天寧寺原係奉聖寺,居州治之西政和間(1111—1118)遷天寧禪寺並入報恩光孝,後以天寧禪寺通稱。
  對於這座唐寺的建年,說法頗混亂,有說“明宣德年問重建。”有說“始建於北宋.”史書碑文均記載唐鹹通或貞觀年間.考察這一歷史時期,正是唐王朝經濟文化發展的鼎度剛·期,佛教在江海地區的空前發展是自然的事.雖然寺院的規模遠不似後來的面貌,也應承認它是寺廟始建的最初歷史.在漫長薩歷史年代,天寧寺有過兩次興盛的記錄:一為北宋政和年間,經過並寺營建,使其:“殿堂宏麗,樓閣穹崇,實一州之偉觀”“至鹹淳間,復新之,比舊則加焉”其時,宋徽宗趙佶御筆題寫“大雄之殿”,更為其推波助潤,但到明宣德初,天寧寺已是:‘僅存大殿,山門,風雨不支,像護剝落。”後在宣德、正統,天顧、萬歷、天啓年間均有興修之舉,天寧寺迎來第二個中興期。重振之功首推通州守禦陳謙,他捐資請來杭州淨緣禪師主持修建事宜,前後四年整修了光孝塔牙大殿、山門,他還主持興建了園通殿,輪藏殿,醇零樓,其徒善意又於正紀十四年,天順二年兩次興工修舊補缺,鑄造銅像。而且敕賜寺名。成為演習禮儀之所。”《萬歷通州志》還提到寺有火神廟,祠山廟,毗盧閣等建築。此外,惠儒等僧人還重建了禪堂,地藏和彌勒殿等,當時通州名士瀋明臣,盧純學,吳熠、湯有光題下“偶翼毗盧閣,遙堪俯大璃’等佳句,詠頌天寧寺的一時盛況。天寧寺東部近代枝學校改建為校捨,西側的火星殿、水神殿(禹王殿),祖師殿、·大意堂為晚清或民國時所建。
  天寧寺無愧一州偉觀之譽。就其規模而言,位居州城四大寺之首,四大寺即天寧寺,東寺,西寺和幹佛寺。歷經滄桑變遷,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它的大體佈局:·全寺座北朝南,以山門,金剛殿,大雄寶殿,藥師殿為中軸結構。此外還有伍籃、火星,水神(禹王),祖師三反和大意堂。西北為光孝塔,山門前有照壁一塊,門前有石獅一對為共護持。大雄殿是天寧寺的主體建築,經:專傢鑒’定,認為它是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殿高近四十米,面闊三間,進深四間,歇山式,明嚮六根內柱,係用“包鑲法”製成的十二瓣棱柱,下有復盆式石杠砒,上雕纏枝牡丹花紋。古寺萬經浩劫,文物所有無幾.尚布·仁,八塊明、清年{丈的古碑,大門保存完整,但字跡已混蝕不清。
  
  碑文對於考證天寧寺和南通的歷史,都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軼事傳聞,豐富多彩,兩代皇帝御書。除宋徽宗題:戶外,再就是在明天顧七年,天寧寺僧善慧奏請皇帝賜額,陰英宗朱祁鎮準奏的“救賜天寧寺”。去其原來的‘報恩光孝’之名,皇帝御書聖旨,捷得‘金書棍耀,鐵畫流芳,竜文鳳章,昭回宇宙,蘭若為之改觀。’(見《敕賜天寧寺碑》)後在天寧寺東部建起萬壽宮,供皇帝牌伫,使來天寧寺的文官下轎,武官下馬朝拜。這是其它寺畝“難以儷其榮耀”的。天寧寺,共有三重大殿:天王殿,大雄之殿和藏經樓。藏經樓西北角有一座玲瓏秀麗的寶塔---光孝塔。
  
  今存這些雄偉壯觀的殿宇樓均保留了宋代的遺風.當你駐足這座古老禪院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我國佛教會長,著名書法傢、學者趙樸初題寫的“天寧禪寺”四個熠熠閃光的金字;被稱之為“鬼纔”的我國南通籍現代著名書畫傢·範曾題寫的“山河天眼裏、世界法身中”的楹聯。改革開放使古老的天寧禪寺煥發了青春,它正以傳統的東方文化的魅力溝通世界人民和海外僑胞的友情,為弘揚佛法,促進祖國統一,社會安定和經濟繁榮昌盛發揮着安應有的作用。
No. 2
  天寧寺位於城北中學堂街西首,毗鄰北濠河,是南通僅存的三座隋唐古寺之一。該寺建於鹹通四年(864),初名光孝寺,現通稱天寧禪寺。歷史上的天寧寺“殿堂宏麗,樓閣穹崇,實一州之偉觀”,宋徽宗趙佶親筆題賜“大雄之殿”,明英宗應天寧寺僧奏請“敕賜天寧寺”,寺兩得御書聖旨,使其他寺“難以儷其榮耀”。大雄殿是天寧寺主體建築,主柱20根,高18.3米,寬5丈5尺,進深6丈1尺,為全國少見的宋元遺留下來的木結構古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