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翼竜屬 > 南翼竜
目錄
No. 1
  拉丁文學名pterodaustro guinzaui
  體長 1米
  翅展 3米
  體重 5公斤
  食性 肉食
  生存時代 早白堊世
  分佈 南美洲
  分類 翼竜目翼手竜亞目
  1969年,約瑟•波拿巴博士,這位與19世紀初西班牙國王同名的南美洲知名古生物學家終於撞了好運。運氣在古生物學界是那麽珍貴與神奇,交了好運,你就會有很好的成績。波拿巴博士在阿根廷聖路易斯省的羅卡凱圖早白堊世地層發現了一堆碎片,包括幾塊脊椎,頭骨的殘部以及破碎的肢骨,僅從這些碎片判斷,波拿巴博士已經得知這是一具翼竜標本,而且是南美洲發現的第一具翼竜標本,翼竜的活動範圍又一次得以擴展。
  波拿巴博士開始努力追尋這具化石的完整版本,天道酬勤,沒過多久,又一具標本出現在他眼前,標本是如此完美,接近完整的骨骼精緻非常,被封印的翼竜似乎隨時都會展翅飛出。無比興奮的波拿巴博士將其命名為南翼竜(pterodaustro guinzaui),意為來自南方,或是南半球的翼竜。
  南翼竜如果僅僅是完整,也不會如此揚名。揚名之玄機還在它那長23.5釐米的腦袋,南翼竜那下頜骨上密佈着又多又長的柔韌的牙齒,每一側的牙槽裏有超過500顆牙齒!它們的形狀都象個過濾器,在過濾潛水區域食物時得心應手。
  這個構造大傢都不會陌生,因為現代的海洋中生活着的世界上最大的動物——須鯨便是如此,須鯨的口中沒有牙齒,卻長着許多取代牙齒功用的角質骨板的鯨須,這是位於上頜邊緣許多類似梳齒的構造,鯨須所形成的梳狀陣具有篩濾的作用。南翼竜的500多顆牙齒也是這般功用。
  南翼竜的其他構造也竭力配合這個布滿大鬍須的過濾器。比如其上頜牙齒短,這不僅可以用來梳理下方的須齒,而且是過濾器的蓋子;嘴部比其他翼竜要上翹許多,這可以更好的搜集食物;前肢的爪子與其他翼竜相比算相當小,而腳部卻很大,這與它經常站立在水中緩慢的移動有關,因為大腳有利於穩定,小爪是因為抓握行為的減少所至。這整是一個濾食機器!
  每逢進食,南翼竜就來到水畔,把嘴巴放在水中,站立在水中緩慢的移動,或幹脆不動,等小魚蝦鑽進濾器。像現代生活在淺湖及海岸邊,????鹼湖及潮汐泥灘的紅鶴一樣獲取水中小蝦、蟲、藍緑藻及蝸牛等食物。一旦獵物進入過濾器,南翼竜就合上上頜蓋子,濾去水,剩下就都是美食了。美食用用上頜短鈍的牙齒碾碎。有些復原圖把南翼竜描繪成拖網漁船,在飛行中濾食,這顯然不科學——如果它敢在飛行的時候拖網濾水捕食的話,那麽它下頜會受到相當大的阻力,非脫臼不可。
  南翼竜的分佈較廣,類似的標本在智利(pterodaustro sp.),法國(pterodaustro sp.)都發現過。法國的發現非常珍貴,包括南翼竜的足跡化石,足跡證明了以前的推測,南翼竜確實是站立在水中,緩慢的移動來覓食。
  事情還沒完,南翼竜確實非常有運氣,就在中國剛剛發現世界上第一枚翼竜胚胎後不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的研究人員也在阿根廷中部發現了一枚翼竜胚胎,而且比較確定的認為胚胎屬於南翼竜。翼竜蛋化石版長約6釐米,寬約2釐米,上面是一個細長的卵形體,未孵化的翼竜小寶寶團着身體,置於厚約0.03毫米的薄蛋殼的保護中。該研究論文發表在2004年12月2日出版的《自然》雜志。化石的研究者,美國洛杉磯自然史博物館古脊椎生物學主任齊亞比(luis chiappe)稱,這個卵殼非常薄,很可能是被風化了,我們用電子顯微鏡觀察到翼竜卵殼是單層構造,這與恐竜和鳥類的蛋殼不同,後者是有着結實的多層構造,這說明翼竜比恐竜和鳥類原始。這般,在演化上,南翼竜又立了一功。
  至於南翼竜的分類(不得不提,雖然真的很枯燥…),現在還有爭議,有古生物學家將其歸納到梳頜翼竜科(梳頜翼竜也是如南翼竜這般濾食,該科在中國有發現,即環河翼竜),但更多的古生物傢認為南翼竜有資格自立門戶,單獨成科。
英文解釋
  1. lat.:  pterodaustro guinzaui
包含詞
南翼竜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