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南沙處於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幾何中心,位於珠江出海口虎門水道西岸,是西江、北江、東江三江匯集之處,東與東莞虎門隔海相望,西連中山市,以南沙為中心,周圍60公裏半徑內有14個大中城市。南沙地區是區域性水、陸交通樞紐,水上運輸通過珠江水係和珠江口通往國內外各大港口,海上距香港38海裏,距澳門41海裏。航空方面,周圍有廣州、香港、澳門等國際機場。
1993年5月1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準成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2002年廣州市委、市政府為了加快南沙開發區的建設和發展,成立了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為廣州市人民政府的派出機構,全權負責開發區範圍內的規劃、建設、管理以及招商引資等工作,具有廣州市市級審批管理權限。
按照廣州城市規劃,南沙規劃區範圍包括廣州番禺沙灣水道以南的所有地區,總面積約797平方公裏,其中陸地面積約575平方公裏。由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統一規劃、開發、建設、管理的南沙開發區範圍包括其中的黃閣鎮、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靈山鎮東南角、橫瀝鎮、珠江管理區、萬頃沙鎮、番禺區圍墾公司等區域,總面積約536平方公裏,陸域面積約330平方公裏。按照規劃,南沙地區將發展為集物流産業、鄰港産業、高新技術産業為一體的現代産業基地。
南沙地區水網密佈,湖塘衆多,自然環境優美,北部大多為農田耕地,南部入海口地區大多為圍墾填地,自然生態保持完好。南沙地區依山環水的自然景觀和底藴深厚的歷史文化也使南沙成為了一個旅遊勝地,南沙現已擁有南沙蒲洲公園、南沙天後宮、蘇州水鄉一條街、南沙高爾夫球場等一批旅遊景點和設施。
歷史
在南沙鹿頸村發現的古文化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包括新石器時代晚期、商周時期和唐宋時期,文化層最深1.8米,其中以商周時期堆積最豐富。該遺址在廣州地區為已發現的最大、最豐富的古文化遺址。而在南沙開發區鹿頸村東側發現的先秦遺址中的一座竪穴土坑墓,發現一副先秦人骨,保存完好,為成年男性,身高1.65米。這是廣州地區已發現的第一具完整的先秦人骨。
《淮南子•人間訓》記述秦始皇派遣五路大軍經略嶺南,其中“一軍處番禺之都”,這說明番禺在秦以前已是嶺南十分重要的地方,故秦經略嶺南駐軍於此。《戰國策》載有這樣一段話,楚王曰:“黃金、珠璣、犀、象出於楚,寡人無求於晉國”。按,珠璣、犀、象等物産於嶺南。春秋戰國時,番禺與楚國有較多的政治、經濟交往,曾“臣服於楚”,這說明戰國時,番禺已成為南方珍異物産集散的商業都會。在漢代,番禺城還是中原、荊楚、黔蜀、閩浙以及南海諸國多種貨物的集散地,是全國有數的商業都會。《史記•貨殖列傳》;“處近海,多犀、象、毒冒(玳瑁)、珠璣、銀、銅、果、布之湊,中國(指中原)往商賈者多取富焉。番禺,其一都會也。”所列商品,既有番禺本地特産,也有來自鄰近地區,還有是從海外輸入,這說明漢代番禺已是嶺南最繁華的商業都會,是全國九大都會之一。
南沙開發大事記:
一、1988年,洛溪大橋通車,霍英東率先提出開發南沙,十五年內到訪南沙近800次,投放啓動資金超25億元,霍英東因此被稱為“南沙開發之父”。
二、1989年,有榮/恆基等四大財團合資成立虎門輪渡公司,南沙開發邁出實質性的一步。
三、1990年,廣東省確定廣州南沙,惠州大亞灣,珠海西區為九十年代三大重點發展區域。
四、1991年,虎門輪渡及廣珠東綫公路正式開通,南沙成為溝通珠三角東西兩岸的交通樞紐。
五、1992年,國務院批準南沙港成為對外通商口岸,南沙客運港試航。
六、1993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國傢級南沙經濟核技術開發區,揭開南沙大規模開發的序幕。
七、1994年,全球最大企業美國通用落戶南沙,南沙招商引資踏上新臺階。
八、1995年,東發和南偉碼頭分別投入使用,南沙對外開放踏上新臺階。
九、1996年,萬噸外籍船首舶南沙港,千年古鎮正式開埠。
十、1997年,虎門大橋通年,天塹變通途,南沙躋身全國投資環境優秀開發區30強。
十一、1998年,粵港經濟合作座談會在南沙舉行,成為“泛珠三角”合作的始創地。
十二、1999年,廣東省召開“推進南沙開發現場會”,南沙定位升級為珠三角的中心支點城市。
十三、2000年,番禺撤市建區,林樹森倡導廣州城市“南拓”戰略,將南沙納入廣州城建計劃,年投資過百億,南沙基礎設施建設開始突飛猛進。
十四、2001年,廣州市政府提出在南沙“再造一個新廣州”,使廣州從河港變成一個濱海城市。
十五、2002年,廣州南沙開發區建設指揮部挂牌成立,張廣寧任總指揮,統籌南沙的規劃及開發,行使廣州市一級管理權限。
十六、2002-2003年,國傢開發銀行,工行,建行等金融機構授信南沙藉款近1000億進行基建,南沙開發融資,註資規模空前。
十七、2003-2004年,豐田發動機/整車及配套項目落戶南沙,全部投産後産值有望超過1000億。
十八、2004年南沙國際深水港一期及南沙港快速路相繼開通,中遠中海首航歐美,南沙初步形成陸通廣州市區/機場,海通全世界的立體交通體係。
十九、2005年5月,經經國務院民政部批準,南沙成為廣州市一個獨立的行政區。
二十、到訪南沙的知名人物:
霍英東,韋尼奇(通用總裁),何厚鏵,董建華,曾蔭權,田紀雲,鄒傢華,朱鎔基,楊尚昆,錢其琛,謝非,高祀仁,朱森林,伍紹祖,王漢斌,黃華華,成思危,李長春,湯炳權,盧瑞華,鬍啓立,袁偉民,宋平,王振東,李瑞環等。
二十一、投資南沙的知名企業(全球500強/全國500強或行業領導企業):
美國通用塑料(GE),日本豐田汽車,埃剋森石油,粵海石化,中國造船集團,廣州鋼鐵集團/日本JFE鋼鐵公司,美國慧視光電,香港建滔化工,臺灣創信集團,互太紡織,振裕紡織,北方公司,東方核電公司,巴斯夫化工,中遠集團,中海集團等。
地理位置
廣州市南沙區位於廣州的東南部,廣義上的大南沙面積為797平方公裏,包含沙灣水道以南, 虎門水道以西,洪奇瀝以東的珠江水域及陸地,包含原番禺南部黃閣,東涌,魚渦頭,橫瀝,萬頃沙(新墾),大崗(潭洲),靈山,欖核等十個鎮和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及珠江管理區(竜穴島)等地,當地習慣上稱為南番禺或大沙田。
2005年經國務院民政部批準,將原屬番禺區的“二區三鎮六村”劃歸新成立的南沙區管轄。具體指原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珠江管理區和萬頃沙鎮,橫瀝鎮,黃閣鎮以及靈山鎮的廟南村,七一村和廟青村的部分區域,東涌鎮的慶盛村,沙公堡村,石牌村的各一部分區域。南沙區人民政府駐黃閣鎮鳳凰大道。
南沙地處省港澳(大珠三角)幾何中心, 距離廣州,香港,澳門三地市中心不超過70公裏方圓150公裏範圍內共有6000萬人,把整個珠三角及港澳的城市群都網絡其中,戰略地位無可替代。
南沙雄踞珠江八大出海口的虎門,蕉門,洪奇門及橫門,周邊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五大國際機場,是廣州,深圳,珠海“A”字型高速公路和軌道交通的橫軸,得天獨厚的海陸空位置使南沙成為連接珠三角兩岸的交通樞紐,廣州及大珠三角最重要的支點城市和經濟增長極之一。 |
|
優越的地理位置,加快南沙開發將有利於優化廣州生産力空間佈局,加快南沙開發將成為廣州新的經濟增長點,加快開發南沙將促進廣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
廣州政府對南沙的規劃
以建設最適宜創業發展和生活居住的現代化濱海新城為目標,以發展現代物流業、臨港工業和資訊産業為重點,以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為突破口,以優質社會服務功能為依托,按照“統一規劃、分期實施、重點突破、滾動開發”的原則,堅持“産業起步、項目帶動”的發展思路,實施“生態優先”戰略,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努力把南沙地區建設成為産業佈局合理、經濟輻射能力強、基礎設施配套、自然環境優美的現代化生態型新城區。
長期以來,受城市發展空間的局限,廣州的城市建設呈現了L型攤大餅式的發展,生産力空間佈局不夠合理和舒展,製約了廣州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世界經濟發展的進程表明,利用港口群加快經濟的發展是可以藉鑒的成功經驗。
南沙具備建設國際海港的條件,利用地理優勢,在南沙發展臨港工業區,發展造船、鋼鐵、石化等大型基礎工業,上一批基礎産業項目,將有利於促進廣州傳統産業、高新技術産業和服務業的協調發展,爭取在經濟實力上再上一個新臺階。
我國加入WTO後,對於廣州來講,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加快開發南沙正好為廣州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拓展了空間,提供了支持,迎合了新一輪對華投資的熱潮和世界産業結構調整的良機。
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對外聯繫的交通樞紐優勢,通過開發南沙,有利於包括香港、澳門在內的整個珠江三角洲地區的資源整合,降低産業運作成本,改善投資環境,進一步密切與港澳的經濟合作交流,拓展與國外城市的經濟合作渠道,更好地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
基礎設施:
一、高速公路
南沙地區現有市政道路已初具規模,環島路,進港大道,港前大道,黃閣大道,鳳凰大道等城市主幹道已整飾一新。為使南沙真正成為珠三角的四通八達的交通樞紐,南沙規劃對外的“五縱五橫”高速/快速公路及環形主幹道達1200公裏,是2010年廣州“五年一大變”的主要項目:
1.一縱:迎賓路-南沙大道準高速(北嚮連通廣州市區)
全長40公裏,起點位於番禺大橋,終點在亭角立交接進港大道,雙嚮十車道,全綫無紅緑燈,半封閉,設計時速80-100公裏,已建成近10年。
2.二縱:南沙港快速(南北連通國際碼頭及廣州大學城)
全長65公裏,投資近70億,始於環城高速侖頭立交,終頭在竜穴島南沙港區,南沙大道以北為雙嚮八車道,其餘為雙嚮六車道,沿綫有10座大型立交和橋梁。2004年12月28日全綫通車。
3.三縱:京珠高速廣珠北段(北嚮連通廣州):
全長38公裏,雙嚮六車道,投資40億,起於環城高速新洲立交,經大學城和廣州新城連南沙亭角立交,計劃2005年底完工。
4.四縱:東新高速(北嚮連通廣州新火車站和芳村區)
起於廣州芳村東沙開發區,經鐘村石壁火車站東側真到番禺大崗的新聯二村,接南沙港快速,總長46公裏,雙嚮六車道,預計投資60億元,2004年12月28日動工,計劃2007年底與新火車站同步建成。
5.五縱:平南高速(北嚮連通番禺東部沿江地區,西嚮連通南海佛山)
起點在廣珠西綫南海平洲立交,經南大公路到化竜後轉嚮,沿獅子洋岸邊到達南沙,二期接南橫大橋到達竜穴島港區,首期長51公裏,雙嚮六車道,投資60億元,黃閣段已經動工。
6.一橫:虎門大橋高速—廣珠東綫高速(東聯東莞深圳,西南連中山珠海,已建成多年)
7.二橫:黃沙快速(西聯順德)
由黃閣小虎島經市南路,南沙大道,南沙港快速,直達順德,南沙境內全長35公裏,首期與南沙港快速連接,將於2005年12月通車。
8 .三橫:新竜快速(西聯中山江門)
起點位於南沙國際碼頭新竜大橋,跨越洪奇瀝水道和橫門水道與廣珠東綫相交,接江中江高速直通江門地區,南沙境內長20公裏,是南沙港主要的疏港通道之一,計劃2005年底動工。
9. 四橫:萬竜快速(西聯中山江門)
從竜穴島造船基地嚮西引出,經萬項沙到中山,此綫路有相當部分與南沙疏港鐵路和廣珠鐵路並行,待上述鐵路定綫後再行設計施工。
10.五橫:廣州南二環高速(西聯順德,東接東莞)
位於南沙地區北部,從南海在建中的西二環經順德進入欖核鎮後直達東涌鎮,遠期經規劃中的珠江蓮花山大橋到東莞麻涌後與廣深沿江高速相連。
二、水路港口
南沙位於珠江三角洲腹地,水網密佈,河湖衆多,水運發達,已建成的港口設施包括南偉兩個2.5萬噸雜貨碼頭,東發兩個萬噸碼頭,珠江電廠4萬噸煤專用碼頭,小虎島3-5萬石化專用碼頭。
2004年9月28日建成的竜穴島4X5萬噸噸級裝箱碼頭,目前已有中遠,中遠,韓進,太平等開通歐美,東南亞航綫,2005年計劃開通10-15國際航綫,年吞吐量100萬國際標準集裝箱。第二期6X5萬噸級碼頭已經動工,由中遠和馬士基參股,2006年底完工。整個竜穴分期建設50個5-8萬噸碼頭,將成為立足珠三角面嚮全世界物流中心。
客運方面,南沙新客運已啓用,每天往返香港12個航次,全程僅需75分鐘,連同附近世貿中心,會展中心,五星級南沙大酒店及高爾夫球會,這裏將逐漸成為南沙及珠三角西部的中央商務區。
軌道交通:
按照廣州市及珠江三角洲交通規劃,南沙地區將建設多條軌道交通。其中,廣州三四號地鐵在廣州新城交匯後,經豐田生産基地到南沙新客運港,計劃2006年底建成,2007年全綫通車。廣深,廣珠軌道“A”型交通連接綫中山-南沙-東莞將於2005年內動工,4-5年內完成。意嚮中的廣深港特快綫,南沙環島輕軌綫,環大南沙輕軌綫等將進一步落實規劃,加緊籌備建設。
此外,規劃中南沙疏港鐵路,由廣州新火車站沿番禺西部南下,於萬傾沙西北部嚮東轉折,順萬竜快速幹綫進入港區,並在港區預留遠期跨珠江口嚮東接廣深鐵路的通道。綫路經萬傾沙編組站後,預留銜接未來廣珠鐵路綫通道,經此鐵路,南沙港的腹地進一步擴大到華南及泛珠三角地區。
生活環境:
南沙位於珠江三角洲衝積平原中部,倚山傍水,水網密佈,河湖衆多,自然環境優美。既有黃山魯等森林公園,又有廣州僅存的濕地及紅樹林公園。既有鴉片戰爭遺址金鎖銅關,又有超前的高爾夫球場。既有浩翰的伶仃洋,獅子洋,又有小橋流水人傢。目前南沙已擁有蒲洲公園,天後宮,水鄉一條街,百萬葵園,南沙大酒店,祈福酒店等一批旅遊景點及設施。
南沙開發規劃先行,所有項目環保準入采用歐洲標準,高於美國和中國國傢標準,一般主幹道各有50米緑化帶,快速路各有100米緑化帶,高速公路各有200米緑化帶,濱海,濱江地區規劃有50-200米緑化帶,對農田采用嚴格保護政策,對采石場一律關閉復緑,力求做到“森林在城市中,城市在森林中”的至高境界,緑化率達50%。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個既適宜創業發展又適宜生活居住的現代化濱海生態城市,正在珠江口迅速崛起。 |
|
“滄海桑田”四個字正好概括了萬頃沙近二百年來的地貌變遷史。生活在這塊大沙田的人都是來自四面八方的勞苦大衆,俗稱“水流柴”。由於過去舊中國的經濟、文化落後,决定了大沙田人民的勤勞、淳樸與善良,也産生了獨特的水鄉民俗風情。其中有些習俗雖然帶有封建迷信色彩,但隨着社會的進步,人們文化水平的提高,這些習俗也在逐步改變。
淳樸的婚嫁與喪葬習俗:
過去萬頃沙的婚嫁是比較淳樸的,沒有民田區那麽多的繁文縟節,諸如三書六禮,簪花結彩,繁瑣的回送等等。一經媒妁介紹,索聘是不多的,甚至有些窮人有三升大米換來一個媳婦,一隻破艇“鬧新房”的凄酸往事。
女傢亦有三朝回門的習俗。新娘返娘傢後,有些要待一年半載纔“落傢”(回夫傢長住)的。隨着社會的進步,過去的風俗已有很大的改變。
過去沙田區人雖然文化較低,但也有勇敢衝破封建禮教的樊籠而自由戀愛的。
喪葬之禮與民田區相距較遠。過去窮苦人多,喪禮時,至親孝子也不穿全套白衣,衹戴白頭巾和腰纏白帶,由孝子擔幡買水,然後用小艇運送到丘陵地帶安葬。
親人死後亦有“做七”的習俗,其中以“三七”最為隆重。稍富有的人傢,請喃嘸先生誦經做法事。如果死亡在外,則要親人為他招魂,即以竹竿挑着一塊白布和死者衣服,點燃香燭,邊走邊呼叫死者姓名,引導其魂魄返傢。
隨着開放改革與文化的普及,現在已漸趨火葬。較文明者,則開個追悼會寄托哀思。
節日的民間活動:
萬頃沙人由於都是從四面八方聚居一起的,姓氏很雜,所以沒有宗族的團體活動。鎮內衹有一間小小的關帝廟,沒有什麽廟會。
但距萬頃沙鎮十裏左右的竜穴島(過去曾歸屬萬頃沙)的三聖宮就成為附近居民信仰的神靈。每年農歷十一月初十便是三聖宮誕,前後三天到竜穴島拜神的善男信女紛至沓來。該廟歷史悠久,始建於明代,至清光緒乙亥(1875)曾經重修一次,1984年第二次重修。廟雖不大,內供三位參花挂紅,身穿錦袍的如書生模樣的坐像。據考:遠在明代時,有三位書生赴京考試,乘船路經南海,因遇風浪遭滅頂之災,屍體漂到灘塗上,但面目已腐爛,沾滿蒼蠅,分別在屍體胸前拼成“周”、“林”、“羅”三個姓氏。後被一個漁民發現,出錢殮葬於島上。這位漁民每逢出海捕魚之前,先到墳前祭奠,定必順風順水,滿載而歸。於是島上居民便建起了“三聖宮”廟以表對三位遇難者的紀念。時至今日,每逢神誕,香火旺盛,幡幟飄揚,靠岸漁船,旌旗林立。廟前廣場,則公演大戲,酬神許願。為了熱烈祝賀神誕,島民們還“燒炮頭”,又稱“搶花炮”。炮聲一響,便把一個係有紅布寫着吉利話的圓環衝上天空,誰人撿到,誰就拿着到值班處報訊,當年這號炮頭就屬於誰,保留一年,待明年再參加重檢。傳說得了炮頭就會行好運,故為了爭奪炮頭,富有人傢往往雇請體壯力強的人去爭奪,場面十分熱鬧。
竜艇競賽:
每年農歷端午節,萬頃沙有賽竜艇的盛會。竜艇是一種特製的較為狹窄輕快的小艇,平時掠在陰涼地方,參加競賽時專用。劃竜艇是集體競技,每舟3 — 5 人,劃速很快,不用鑼鼓,划艇時衹靠共同的呼喊一起發力,是很適合大沙田水鄉青年人的健康有益的體育活動。
水上拔河:
水上拔河是近年來新興的一種民間體育活動,因為從場地到競技都比較簡單,很適合大沙田水鄉環境。其競技方式有單人賽、雙人賽、多人賽,衹須雙方人數對等就可進行。競賽時在河涌或池塘中間竪起一竿竹,雙方坐於兩衹艇上,艇頭各係纜的一端,纜中間的紅色標志對準竹竿,看誰的劃力好,把對方拉過竹竿便分勝負。圍觀者在岸上看,喝彩助興,喊聲震天。如果雙方力量均衡,爭奪甚是精彩。
唱鹹水歌:
萬頃沙人過去以出海捕魚和農耕為主,由於社會地位和文化不高,被貶稱為“疍傢”。但他們在民間文藝方面亦有自己的特色——唱鹹水歌。
明末清初被譽為嶺南三大傢之一的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說:“諸疍以艇為傢,是曰疍傢。其有男未聘,則置盆草於梢。女未聘則置盆花於梢,以致媒妁。婚時以蠻歌相迎,歌勝則奪女過舟”。所謂蠻歌,也就是鹹水歌。
鹹水歌富有文采以及大沙田地方特色,流傳很廣。“歌者見人唱人,見物唱物,托物起興,即景生情,隨口而出,情動於中,故形於聲。”這便是鹹水歌的基本特徵。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又說:“粵俗的歌,凡有吉慶,必唱歌以為歡樂”。現在的鹹水歌也保留了這種風貌。鹹水歌有多種唱法,如擔傘調、大繒歌、東風調、豐收調、嘆情、蓮港漁歌……等等。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番禺縣也曾舉辦過幾次民歌大會唱,萬頃沙也有派歌手參加。
獨特的買賣符號:
中華民族的祖先早有結繩記事的傳說,大沙田居民也有以符號代替文字的傳統習慣。由於歷史的原因,大沙田的勞苦大衆長期處於政治、經濟、文化受壓迫的地位。生活無着時被迫賣艇、賣茅捨,想寫張賣東西的通知,但苦於無文化,即使寫了別人也未必看得懂。聰明的大沙田人,便用竹笏紮個約1尺直徑的圓圈,中間橫紮竹竿,左右各凸出幾寸,中間再紮一竿直竹,下垂五尺左右,呈形狀,插在船頭或茅寮頂部,想買的人看見,就會討價還價。這確實是無文化的人在商品貿易中的聰明之舉。這種習慣一直維持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還存在。 |
|
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
自1993年國務院批準設立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來, 經過9年的開發建設和招商引資,目前南沙地區的工業、基礎設施等建設有一定基礎,城市建設也初具規模,具備了吸引各類投資的軟硬環境,目前已有 249個外資項目落戶南沙,其中包括世界著名的跨?國公司美國通用、德國巴斯夫和日本名幸電子等企業。形成了塑料、化工、電子、食品加工、船舶製造等工業門類。
2003年國民生産總值為41億,比上年增長3.2%,工業産值76億,比上年增長21%,進出口總值分別為3.18億美元3.95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和20%.全年招商引資新批項目23個,實際利用外資8170美元,比上年增長110%,新開工三資企業11傢。南沙港口貨運量190萬噸,比上年增長9%,集裝箱進出港119496TEU,虎門輪渡運載車輛553.7輛,比上年增長10.8%,南沙客運港進出境72.5萬人次。
南沙的工業以塑料加工,發電,石油化工為主,工業佈局主要集中在西部工業區和北部沙蠃灣工業區,産值較高有美國通用塑料廠,利民電器廠,珠江電廠,巴斯夫化工以及建滔石化。現在啓動南部粵港資訊科技園的建設,並有10多傢研發機構進駐.地産業正處於啓動階段,現有逸濤雅園及濱海花園開售,深圳萬科,廣東碧桂園,廣東奧園等項目正處於緊張籌備中.東部由霍英東集團興建的珠三角世貿中心,南沙大酒店,蒲洲會展中心等中央商務區設施相繼落成,加上客運港搬遷在即,南沙建設指揮部入駐,相信可預見的將來,一個新的經濟熱點將在東部産生;旅遊業仍以天後宮/蒲洲花園以及高爾夫球場為主,主攻專業遊客,對普通大衆吸引力不高。
有關數據表明,一季度全區完成固定資産投資44.31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86.7%;工業項目完成投資29.06億元,占全區季度固定資産投資的65.6% 。外商項目完成投資21.07 億元人民幣,占季度總投資47.6%,投資規模較大的項目有廣州豐田汽車有限公司(10.61 億元)、廣州JFE鋼板有限公司(4.01億元)、廣州櫻泰汽車飾件有限公司(2.25億元)、廣州豐鐵汽車部件有限公司(1.94億元)等企業。
具有代表性的有:南沙客運港和貨運碼頭、南沙客運港、南沙資訊科技園、蒲洲高新技術開發區、南沙高爾夫球會、南沙會議展覽中心、珠江三角洲世界貿易中心大廈、香港中華總商會、南沙大酒店、南沙天後宮等。 |
|
(一)旅遊資源種類衆多,組合較好
南沙地區擁有文化、工業、農業、城市等多種旅遊資源和産品,山、河、海、田、島等各種自然要素齊備,因而旅遊資源種類衆多,而且組合較好。
廣州在文化上有四個鮮明的特色:即嶺南文化的發源地、近現代中國革命的策源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改革開放前沿地(簡稱為“四地”)。近年來,廣州市政府非常重視城市文化建設,強調文化在現代化城市建設中的地位,提出“城市競爭以文化論輸贏”的著名論斷。在“四地”的定位下,在“以文化論輸贏”理念的推動下,近年來,廣州在開發歷史文化資源時頻出大手筆,文化部門更是提出了在面嚮未來建設具有時代氣息和富有嶺南特色的現代化中心城市的進程中,保存歷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底藴,打造標識廣州形象的文化品牌的發展目標。
南沙開發區內的文化旅遊資源富有特色。上面所談到的廣州四種主要文化,在南沙基本上都存在,如珠江、天後宮,說明了其是海上絲綢之路的發祥地,上下橫檔島的炮臺代表了其是近現代革命的策源地,南沙新城的建設,展現了其是改革開放前沿地。
(二)旅遊資源尚處於初步的開發利用階段或未利用階段
南沙近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強力支持下,發展很快,在廣東省內具有很高的知名度。但是其旅遊業發展較慢,旅遊資源尚處於未利用階段或初步開發利用階段。南沙原屬番禺,雖然從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番禺旅遊業發展速度較快,但是,旅遊景區建設、旅遊資源開發主要還是集中在沙灣、石樓以北的地區,南沙並沒有引起重視。
由於交通區位等種種原因,南沙的旅遊資源開發較慢,但也正因為此,南沙的旅遊資源得到了充分的保護。
(三)旅遊資源的開發利用潛力大
南沙將成為廣州新的城市中心,珠江三角洲重要的工業基地。南沙的交通區位條件已經或正在發生明顯的改變,即將成為珠江三角洲名副其實的中心。而南沙的周邊,是香港、深圳、東莞、珠海、澳門等我國最發達的城市。因此,南沙旅遊資源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
(四)旅遊資源開發的外部環境條件好
南沙具有良好的區位條件。南沙開發區位於廣州市東南部,規劃面積為536平方公裏(其中陸域面積約330平方公裏)。位於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幾何中心。方圓60公裏範圍內,囊括了廣東省十餘座大城市、方圓100公裏範圍則把整個珠江三角洲的城市群都網絡其中。南沙水路距離香港38海裏,距澳門41海裏。周邊有廣州、深圳、珠海、香港、澳門五大國際機場。由此可見,南沙一方面背靠着珠江三角洲4000萬人口的廣阔市場腹地;另一方面通過穗、深、珠、港、澳等大城市連接着海內外市場,戰略位置突出,具有很強的市場潛力和輻射力。
南沙的開發備受國內外關註。南沙不但是廣州的南沙,也是廣東的南沙。省委省政府對南沙的發展高度重視、全力支持。因此,近年來南沙的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條件都有了明顯的改善。
(五)旅遊資源開發所需的資金、人才充足
南沙所處的廣州市、珠江三角洲是我國旅遊業最發達的地區,是我國旅遊市場最龐大的地區。無論是國有旅遊景點還是民營旅遊景點都有不少的成功個案,華僑城、香江野生動物世界、長隆夜間動物世界等更是國內旅遊景點企業中的佼佼者。這一地區的旅遊開發投資環境很好,投資者對旅遊資源開發很有信心和興趣。同時,這一地區集聚了衆多的優秀旅遊人才。因此,南沙旅遊資源開發所需的資金、人才很充足。 |
|
- n.: Nansha Qundao (Spratly Is.), Nansha (Spratly) Islands
|
|
南沙群島 南沙區 南沙社區 南沙村 南沙居委會 南沙鎮 南沙街道 |
|
福州 | 解放軍將領 | 海軍 | 起義將領 | 長春 | 設計 | 市政 | 船 | 先進 | 霍英東 | 地理 | 區域 | 經濟開發區 | 三角洲經濟區 | 廣州 | 文化 | 中國 | 越南 | 南海 | 海洋 | 馬來西亞 | 珠江 | 虎門 | 水産 | 黃閣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