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有蹄目
notoungulata
已絶滅的生活在南美洲的古有蹄類。19世紀30年代,c.r.達爾文在阿根廷拉普拉塔河邊發現過一些重要的化石,使這類動物初為人知,但它一直到20世紀初纔正式命名為南方有蹄目。意即南方大陸特有的有蹄動物。由於絶大部分化石見於南美,不少人也就習慣上稱它為南美有蹄類。
南方有蹄目的體型大小相差懸殊,可以從兔子那樣小到犀牛那樣大。一般說來,這類動物腦顱較小,總有大的鼓泡和位置多變的後動脈孔。牙齒多數形成連續的齒列;但在進步或晚期的成員中門齒經常擴大成鑿形,而前面的前臼齒則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上臼齒一般是三角形或方形;下臼齒雙月形,但在後部內側總有錐-脊形齒尖。腳似中軸型,每腳有5或3趾;有些種類有爪。
南方有蹄目的興衰已經歷了5000多萬年的歷史。在白堊紀或稍後,它們可能已從踝節目古老祖先中分化出來,但迄今還無中間環節證實。從已發現的化石看,南方有蹄目的輻射與分佈在新生代各時期有變化。最初,距今5500萬年前後,大多數成員體形較小,齒冠低結構原始。雖然數量和種類不多,但分佈地區極廣,如阿根廷、巴西、哥倫比亞、美國、中國和蒙古都有它們的足跡,一般生活在炎熱的半幹旱林中空地。到距今500萬年前的漸新世和中新世,南方有蹄目的進化達到了頂峰。這時,種類繁多,多數成員結構特化,體形增大,腳趾減少,牙齒一般趨嚮高冠,並有復雜的紋飾。分佈地區縮小。自中新世以後,種類急劇下降;在瀕臨絶滅前衹殘存幾屬。有人認為,在新生代大部分時間內,南美洲處於隔離狀態;衹是在第三紀後期,它可能通過博利互爾海溝與北美時而有過聯繫。而這時,某些兇猛的食肉類和進步的奇蹄類從北方大陸入侵,大大影響了南方有蹄類的生存和發展。
20世紀初在北美發現了北柱獸,又在蒙古發現了古柱獸。1966年,中國首次在新疆發現了東方柱獸,以後30年來,陸續在華南和內蒙古等地發現了一群原始而古老的似南方有蹄目化石。迄今,中國已發現晚古新世到中始新世,屬於北柱獸科的6屬以上化石,它們的形態具有比美洲同期種類更為原始的性質。1989年一些美國古脊椎動物學家將它們歸入新建立的北柱獸目。
南方有蹄目現有14科120餘屬化石,一般被分成如下4亞目。①古南方有蹄亞目。②型獸亞目。③黑格獸亞目。④箭齒獸亞目。有一種觀點,主張將南美洲全部6類有蹄類群都歸於一大單元,稱為南蹄目或超目。但這有待於研究和討論。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