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與國際關係 : 南歐 > 南斯拉夫
目錄
No. 1
  ①舊國名。在歐洲東南部。由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六個共和國組成的聯邦共和國。1991年聯邦解體,斯洛文尼亞、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四國先後宣告獨立。1992年,塞爾維亞、黑山兩國宣佈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
  ②東南歐國傢,在巴爾幹半島上。臨亞得裏亞海。面積1022萬平方千米。人口10482萬(1993年)。首都貝爾格萊德。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北部多瑙河流經地區為平原。大部地區為溫帶大陸性氣候。工業以機械製造最重要。玉米和小麥為主要農産品。
原南斯拉夫
  前南斯拉夫解體後的國傢格局2009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英文:Jugoslavija)(1963年-1992年),歷史上的國名,位於巴爾幹半島,1992年解體,分別成立了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現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和黑山共和國)、剋羅地亞共和國、斯洛文尼亞共和國、馬其頓共和國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共和國。
  1945年,南斯拉夫從納粹德國手中獲得解放,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鐵托任主席。二戰後,南實行了國有化和土地改革,開始社會主義建設。由於南斯拉夫和蘇聯一嚮關係不和,加上鐵托不甘受製於蘇聯,1948年,南和蘇聯關係破裂,南斯拉夫共産黨被開除出蘇聯領導的共産黨情報局。1949年,情報局公開斥責南斯拉夫“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人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赫魯曉夫掌握蘇聯政權後,南蘇關係開始改善,並恢復外交關係。以後,南蘇關係一直在處於低度水平,南也並沒有加入蘇聯領導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軍事組織華沙條約組織。1963年南修改憲法,改國號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前南奉行獨立自主的不結盟外交政策,鐵托是不結盟運動的發起者。他反對大國壟斷國際事務,反對戰爭,維護和平,為南斯拉夫贏得了國際尊重。1974年,再次修改憲法,宣佈實行“聯合勞動”和“代表團製議會”,1980年,鐵托逝世後,聯邦實行集體領導,各共和國日趨鬆散,民族矛盾加劇。1991年,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斯洛文尼亞、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和馬其頓四個共和國相繼宣佈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議會通過新憲法,宣佈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聯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正式解體。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的行政區劃:
  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拉熱窩;
  剋羅地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薩格勒布;
  馬其頓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斯科普裏;
  黑山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鐵托格勒,現改名為波德戈裏查;
  塞爾維亞社會主義共和國,首都貝爾格萊德,包括兩個社會主義自治省:
  5a. 科索沃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普裏什蒂納;
  5b. 伏伊伏丁那社會主義自治省,首府諾維薩德;
  斯洛文尼亞社會主義共和國, 首都盧布爾雅那。
  在1990年前蘇聯解體之後,各民族開始各自爭取自治和獨立。及至2003年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之後,南斯拉夫作為國名正式退出了歷史舞臺。
  南斯拉夫簡史
  所謂南斯拉夫,也就是南部斯拉夫民族的意思。斯拉夫民族最早起源於今天的俄羅斯和烏剋蘭等東歐地區。公元五至六世紀,部分斯拉夫人開始遷徙到今天的巴爾幹半島,成為今天的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黑山、馬其頓等斯拉夫民族的祖先。到公元九世紀開始形成一些斯拉夫民族國傢,如剋羅地亞、塞爾維亞等。南部斯拉夫各民族受拜占庭文化影響較大,除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外,大都信奉東正教。
  夢想成真 第一南斯拉夫
  1398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在今天的科索沃地區打敗塞爾維亞軍隊,從而開始了長達500年的對巴爾幹地區的統治。1878年,在經過長期反抗鬥爭後,塞爾維亞、黑山獲得了獨立。而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則處於當時的奧匈帝國統治下。1912和1913年兩次巴爾幹戰爭使馬其頓擺脫了土耳其的鐵蹄。巴爾幹開始産生了將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起來的願望,尤其是已經獲得獨立的塞爾維亞更是把以自己為核心建立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國傢作為基本國策。
  一戰中,塞爾維亞站在協約國一方。戰爭結束後,奧匈帝國的崩潰,使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有了自决的機會;以法國為代表的協約國也主張在巴爾幹建立一個強大的南斯拉夫國傢以對德形成牽製。這樣,南部斯拉夫民族統一的夢想有了成真的可能。
  1918年,塞爾維亞、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成立了“塞爾維亞人、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1919年的《凡爾塞和約》承認並確定了該王國的主權和邊界,是為第一南斯拉夫。1929年王國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
  戰火誕生 第二南斯拉夫
  1941年4月6日,德意軸心國集團嚮南斯拉夫王國發動全面侵略。4月17日,王國軍隊戰敗投降,國王彼得二世流亡英國倫敦,第一南斯拉夫淪亡了。
  在德國法西斯占領南斯拉夫後,以鐵托為首的南斯拉夫共産黨領導武裝起義,開始了4年艱苦卓絶的反法西斯遊擊戰爭。在二戰中,南斯拉夫的遊擊戰爭是最大的敵後戰場,它牽製和消滅了德國法西斯的大量有生力量,南共領導的遊擊隊也發展到了80萬人。1943年11月29日在波黑亞伊策市召開了南斯拉夫人民解放委員會會議,决定成立以鐵托為首的臨時政府———南斯拉夫全國解放委員會,在戰後建立各民族平等的聯邦共和國,剝奪流亡政府的權利,禁止彼得國王重返南斯拉夫,授予鐵托元帥軍銜。
  1945年5月,在蘇聯紅軍的支援下,南斯拉夫全境獲得解放。在反法西斯戰爭中,南斯拉夫人民承受了巨大的民族犧牲,4年中共犧牲了170萬人,占當時南斯拉夫人口的11%。1945年11月29日,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正式成立。1963年的新憲法又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鐵托成為終身總統。新南斯拉夫按照民族平等的原則由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和黑山6個自治共和國以及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的科索沃、伏伊伏丁那兩個自治省組成。
  鐵托領導的新南斯拉夫在國內實行社會主義工人自治制度,在國際上奉行不結盟政策。70和80年代的南斯拉夫在經濟上曾獲得很大成就,其國民生活水平在東歐一度居於領先水平,由於鐵托本人在二戰中建立起的崇高威望和南斯拉夫既不跟從蘇聯集團、也不依附西方集團的不結盟政策,使得南斯拉夫在國際舞臺上也擁有較高的地位。
  步履維艱 第三南斯拉夫
  由於南斯拉夫各民族曾遭受不同大國的統治,有着不同的文化傳統,如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信仰東正教,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信仰天主教,而波黑的穆斯林族和科索沃的阿爾巴尼亞族則信仰伊斯蘭教,加上各列強歷史上出於私利,經常在各民族中進行挑撥、製造爭端,使得各民族之間存在不少矛盾。鐵托逝世後,這些矛盾開始逐漸激化。
  蘇聯東歐劇變也給南斯拉夫造成了巨大衝擊。南斯拉夫統一的核心南共聯盟也開始瓦解,各共和國的分離主義力量日益強大並逐漸控製了當地的政權。一九九一年,圖季曼領導的剋羅地亞以及斯洛文尼亞兩共和國率先宣佈獨立。在南斯拉夫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的同時,西方國傢出於意識形態和本身戰略利益的考慮,决定不再支持南斯拉夫的統一。一九九二年一月,德國率先承認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獨立,整個歐盟也步其後塵。一九九一年十一月,馬其頓宣佈獨立。一九九二年四月,波黑又宣佈獨立。
  鑒於新的局勢,原南斯拉夫僅存的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個共和國於一九九二年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其面積和人口都衹有原來的百分之四十左右,被稱為“小南斯拉夫”或“第三南斯拉夫”。新的南聯盟在成立伊始即面臨睏境。波黑爆發了塞爾維亞族、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族之間的戰爭,南聯盟和塞爾維亞共和國總統米洛捨維奇被西方指責為進行“種族清洗”,受到經濟製裁,國內經濟日益衰退,外交上也極其睏難。
  一九九五年八月,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大規模空襲波黑塞族,塞爾維亞總統米洛捨維奇、剋羅地亞總統圖季曼和波黑總統伊澤特貝戈維奇一起在美國簽署了《代頓和平協議》,波黑內戰終於基本平息。之後,西方又利用南聯盟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少數民族與塞族之間的衝突,繼續對南聯盟施壓,從一九九九年三月二十四日起開始對南聯盟進行大規模轟炸,製造了歐洲自二戰以來最大的人道主義災難。
  國旗:藍、白、紅是斯拉夫人喜愛的顔色。三色旗曾是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聯合王國的國旗。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時增加一枚黃邊紅五角星,象徵人民自由解放。1992年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後,重新啓用三色旗。
  國歌:
  《嗨,斯拉夫人》。 由波蘭國歌所衍生, 一八三四年所作, 一九四五年正式定為南斯拉夫國歌。
  國花:
  桃花
  貨幣:
  第納爾
  南斯拉夫[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盟]是一個國情極其復雜的聯邦,其特點可歸結為:
  一個聯邦國傢;
  二種拼音文字;
  三種語言;
  四個宗教;
  五個主體民族;
  六個共和國;
  七條邊界;
  八個領導人;
  九個政府。
  這種國情的復雜性本身潛在着難以估量的矛盾,鐵托在世時已經註意到這一點,並曾為此作了某種安排,但是,願望不能代替現實,在他身後,矛盾激化,最終不可收拾——結局是南斯拉夫解體,一分為五。
最後的南斯拉夫
  國名。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部和西北部。南臨亞得裏亞海,陸疆與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為鄰。面積10.2萬平方公裏。人口 1,057萬(1989),主要有塞爾維亞人、黑山人、阿爾巴尼亞人、匈牙利人、羅馬尼亞人和土耳其人等。通用塞爾維亞-剋羅地亞語。首都貝爾格萊德。境內多山,山地以北是多瑙河中遊平原的一部分。主要河流有多瑙河、摩拉瓦河等,水力資源豐富。全境以大陸性溫帶闊葉林氣候為主,沿海地帶屬地中海式氣候,比較濕潤。年降水量550-750毫米。銅、鉛、鋅等礦儲量豐富,還有煤、鐵等。公元六世紀,斯拉夫人開始越過喀爾巴阡山移居巴爾幹半島,七世紀發展為現代南斯拉夫各主要民族的祖先。九世紀起,陸續建立了剋羅地亞、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和馬其頓等各民族的國傢。十五世紀起,先後被土耳其和奧匈帝國統治。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崩潰,民族獨立運動高漲, 1918年12月成立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聯合王國。1929年改稱南斯拉夫王國。 1941年4月被德、意法西斯占領。1941-1945年進行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戰爭。1945年11月29日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行聯邦製,由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 25.58萬平方公裏, 1983年人口2,285萬)。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80年以後國內民族矛盾日趨激化,政治動蕩,至1990年初執政黨南斯拉夫共産主義聯盟分裂瓦解。1991年6月起原南斯拉夫成員國中的斯洛文尼亞、剋羅地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4國先後脫離聯邦,宣告獨立。1992年4月27日南斯拉夫議會通過了由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共和國組成的新南斯拉夫,定名為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工業以機器製造、有色金屬和冶煉、木材加工、食品加工為主。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嚮日葵、甜菜和煙草等;園藝業和畜牧業較發達。出口農礦産品、船舶、皮革和煙草等。進口礦物燃料、機械、化工産品、鋼鐵和棉花等。主要城市有尼什、蘇博蒂察、剋拉古耶伐次、波德戈裏察等。
  1. 1918-1941
  南斯拉夫始於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由塞爾維亞(包含現今馬其頓、黑山)、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三國組成的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一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加入。共六國組成。
  一九二九年十月三日改名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
  2. 1941-1945
  一九四一至一九四五年為二次大戰期間,南斯拉夫遭德國、意大利入侵瓜分,南斯拉夫暫時瓦解。
  3. 1945-1992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大戰,鐵托領軍擊退德、意,十一月二十九日宣佈成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Federative People's Republic of Yugoslavia)。一九六三年四月七日,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Socialist Federative Republic of Yugoslavia)。南斯拉夫的行政區重劃為以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剋羅地亞、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斯洛文尼亞六個各自獨立的加盟共和國組成。 (就是恢復第一階段時6 國組成的國傢。)
  4. 1992-2003
  一九九一至一九九二年間,其中斯、剋、馬、波四國先後獨立,南斯拉夫僅剩餘黑、塞兩加盟國。一九九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國號改為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Federal Republic of Yugoslavia)。
塞爾維亞和黑山
  二○○三年二月四日,重定新憲法改國號為塞爾維亞和黑山(Serbia and Montenegro),「南斯拉夫」一詞正式走入歷史。
塞爾維亞
  二○○六年六月三日,黑山宣佈獨立,同月五日塞爾維亞亦宣佈獨立,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解體;黑、塞兩國各自使用自己的國旗,南斯拉夫藍白紅橫條三色旗亦成為歷史旗幟。
  南斯拉夫聯邦正式宣告完全瓦解。地理上繼承它舊時首都貝爾格萊德的現存國傢為塞爾維亞。
  2008年2月18日塞爾維亞自治省科索沃單方面宣佈獨立.
  科索沃議會17日通過獨立宣言後,阿富汗18日率先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傢,此後歐盟成員國法國、英國、德國和意大利4國外長先後宣佈承認科索沃獨立。美國18日也發表書面聲明,宣佈正式承認科索沃獨立。
  科索沃已經單方面宣佈獨立,但是,它很難在短時間內真正成為一個新的國傢。一旦獨立的狂喜情緒淡去,科索沃人所面對以及將繼續面對的現實痛苦又將重新來襲:科索沃是歐洲最窮的地區之一,腐敗問題已經到了很嚴重的地步,與阿爾巴尼亞重新合併幾乎不可能,加入聯合國的前景由於俄羅斯聯邦的反對可能遙遙無期。在塞爾維亞,一個流傳甚廣的說法是,塞爾維亞的版圖就好像諾基亞手機——每年都有更小更新的版本推出。在塞爾維亞,反對科索沃獨立的呼聲隨處可聞。
  美國國際問題專傢認為,科索沃很有可能得不到聯合國的承認,無法自我管理,依賴於歐洲國傢來維持秩序,依靠北約提供武裝力量,這些都可能導致科索沃最終成為一個失敗的國傢。
百科辭典
  Nansilafu
  南斯拉夫
  Yugoslavia/Jugoslavija
    歐洲南部巴爾幹半島上面積最大的國傢。位於半島西北部。西瀕亞得裏亞海,海岸麯折,總長2092公裏,沿海散布着1000多個島嶼、岩礁。陸鄰意大利、奧地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希臘、阿爾巴尼亞。面積255804平方公裏。人口2301.8萬(1984)。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馬其頓、黑山 6個共和國組成,其中塞爾維亞共和國由塞爾維亞本部和兩個自治省組成。首都貝爾格萊德。
    自然地理 地形 地質構造復雜。第三紀以前,大部分地區為古地中海。在阿爾卑斯造山運動中,境內隆起3條高大的新褶皺山脈:西北角是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西部是迪納拉山脈,東部是老山(巴爾幹)山脈。東、西部山脈之間夾着古老而堅硬的馬其頓地塊。此外,北部為一巨大的山前陷落盆地,稱潘諾尼亞盆地,是由內海逐漸衝積而成的陸地。以上五大構造單元構成了全國5個基本地形區:①斯洛文尼亞阿爾卑斯山,為阿爾卑斯主山係嚮東延續的尾閭,呈東西走嚮,強烈的侵蝕、切割和冰川的痕跡,使它具有阿爾卑斯山的典型特徵。主峰特裏格拉夫峰海拔2863米,是全國最高峰。②迪納拉山脈又稱狄那裏剋阿爾卑斯山脈,由西北嚮東南縱貫南斯拉夫西部海岸,構成全國地形主脊。長640公裏,寬100~250公裏。岩溶地貌發育,主峰賈拉維查峰海拔2656米。③老山山脈,係喀爾巴阡山的延續,本國境內為其西段。主峰是南、保邊境上的米朱爾山,海拔2169米。④馬其頓山叢,主體為馬其頓地塊,構成巴爾幹半島的古老核心。區內地質復雜,地勢崎嶇,斷裂和陷落作用非常強烈,高山、深𠔌和盆地交錯分佈。西北部的科拉比山海拔2764米,為區內最高峰。⑤多瑙河平原,即潘諾尼亞平原,主要由多瑙河衝積而成,衝積層厚達4000米。地勢低平,土壤肥沃,為本國主要農業區。其中多瑙河以北地勢最為低平,地面海拔僅80米左右,縱橫150公裏,稱伏伊伏丁那平原。在多瑙河平原與山脈之間,均為過渡性的丘陵地形,是全國森林的主要分佈區。
    地形有 3個顯著特點:①山地和丘陵約占國土面積3/4,平原僅限於東北一隅。國土平均海拔555米,海拔在 500米以上的地區占全國45%。境內計有2500米以上的高峰24座,2000~2500米的山峰84座。這種地形使南斯拉夫鐵路、公路單位長度的建設費和保養費均居歐洲各國首位。②岩溶地貌特別發達,其範圍約占國土40%,主要分佈於西部和西南部,以迪納拉山脈西端的喀斯特高原尤為典型,國際上常用“喀斯特”作為岩溶地貌通用名稱(見彩圖南斯拉夫波斯托伊納溶洞)。③具有非常典型的縱嚮沉降型海岸,西南沿海分佈着一係列長條狀的島嶼、半島和海灣,其延伸方向與海岸及山脈走嚮大體平行。岸綫極為麯折,多天然良港。著名的科托爾灣深入內陸達32公裏。
    礦藏比較豐富,有色金屬在世界上有一定地位,主要有鉛、鋅、銅、鋁土、鎳、汞和銻。鉛、鋅礦分別占世界總儲量6%和4%,分佈相當普遍,以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東部和科索沃中部最多。銅儲量占世界1.5%,集中於老山山脈的西坡。其他有色金屬礦亦多分佈在國境中部和東南部。燃料礦物以褐煤占絶對優勢,硬煤和石油、天然氣儲量都不大,多集中在多瑙河平原及其周圍丘陵地帶。
    氣候 南斯拉夫位於北緯41°~47°之間,西南臨海,東北部靠近歐洲大陸中心,大體處在南歐亞熱帶夏幹氣候和東歐溫帶大陸性氣候過渡帶。多山的地形對氣候影響很大,特別是高大綿長又同海岸平行的迪納拉山脈,猶如一道屏風斜貫全境,把國土一分為二,形成沿海和內地兩種對比鮮明的氣
英文解釋
  1. n.:  jugoslavia,  yugoslavia,  yugoslavian
  2. abbr.:  YU
相關詞
電影影視二戰娛樂人物軍事傢第二次世界大戰共産黨
歐洲國傢南聯盟球星足球斯托伊科維奇貝爾格萊德紅星剋羅地亞
民族百科大全政治體育主教練行政區劃塞爾維亞
自治省希臘蘇格蘭君主俄國沙皇地理黑山全民公决
更多結果...
包含詞
南斯拉夫人南斯拉夫的後南斯拉夫
前南斯拉夫南斯拉夫人的南斯拉夫文學
南斯拉夫政黨南斯拉夫音樂南斯拉夫興亡
南斯拉夫語支南斯拉夫電影南斯拉夫航空
南斯拉夫教育南斯拉夫歷史南斯拉夫美術
南斯拉夫體育南斯拉夫戰爭南斯拉夫國徽
南斯拉夫內戰南斯拉夫戲劇南斯拉夫王國
南斯拉夫聯盟南斯拉夫地區南斯拉夫刺刀
南斯拉夫小鱥南斯拉夫真鱒南斯拉夫地理
南斯拉夫第納爾南斯拉夫通訊社南斯拉夫三色犬
南斯拉夫共産黨南斯拉夫山地犬南斯拉夫軟口魚
南斯拉夫雅羅魚南斯拉夫牽引車南斯拉夫以及中東
南斯拉夫政治制度入侵南斯拉夫之戰南斯拉夫出版事業
南斯拉夫人民銀行南斯拉夫電影他倆在南斯拉夫的山區
南斯拉夫32管火箭炮南斯拉夫聯邦議會南斯拉夫山地獵犬
南斯拉夫新第納爾前南斯拉夫電影橋南斯拉夫穆斯林人
年南斯拉夫歐洲杯南斯拉夫修憲危機南斯拉夫製憲會議
南斯拉夫憲法法院南斯拉夫薩瓦訥鰍南斯拉夫的貨幣單位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自治制度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南斯拉夫人民解放戰爭
南斯拉夫陸軍軍事學院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南斯拉夫共産主義者聯盟
南斯拉夫全民防禦學校前南斯拉夫國防學院南斯拉夫M—63式多管火箭炮
南斯拉夫杯形榴彈發射筒南斯拉夫廣播電視事業南斯拉夫M85式5.56mm衝鋒槍
南斯拉夫M77B1式突擊步槍南斯拉夫M70B1/M70AB2步槍南斯拉夫M805.56mm突出步槍
南斯拉夫聯邦主席團危機南斯拉夫聯邦執行委員會南斯拉夫廣播電視聯盟
1976年南斯拉夫歐洲杯南斯拉夫M56式7.62mm衝鋒槍南斯拉夫足球俱樂部
南斯拉夫聯合勞動院南斯拉夫T-54/T-55等坦剋南斯拉夫國傢足球隊
南斯拉夫國際刑事法庭沒有鐵托南斯拉夫能幸存嗎南斯拉夫的政治改革
社會主義民主國傢南斯拉夫南斯拉夫問題國際法庭南斯拉夫的馬其頓共和國
南斯拉夫國際細刻銅版畫雙年展東歐國傢和南斯拉夫農業經濟南斯拉夫審判制度和檢察制度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法院組織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法律概況南斯拉夫fap3232bdst/av(8×8)牽引車
南斯拉夫ennpp50/3u50t低工作平臺半拖車南斯拉夫M76式7.92mm狙擊步槍南斯拉夫投石器防空導彈係統
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M53式7.92mm通用機槍南斯拉夫陸軍指揮參謀學院
南斯拉夫陸軍中等軍事學校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憲法南斯拉夫MGV176式0.22in衝鋒槍
南斯拉夫M59/66A1式7.62mm半自動步槍南斯拉夫M77B1式7.62mm突擊步槍南斯拉夫M77B1式7.62mm輕機槍
南斯拉夫M84式7.62mm通用機槍南斯拉夫M82/M82A式5.56mm輕機槍南斯拉夫M72B1/M72AB1式7.62mm輕機槍
南斯拉夫卡車承載剪刀式車轍橋南斯拉夫共産主義者聯盟綱領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刑法
南斯拉夫低工作平臺半拖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