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區城市地圖:
南平位於福建省北部,地處武夷山脈北段東南側,福建、浙江、江西三省結合部,是福建的“北大門”。為閩江的發源地,建溪、富屯溪、沙溪在南平城匯合始稱閩江。境內山巒起伏,河𠔌縱橫,水係發達,屬典型的中低山丘陵構造侵蝕地貌。是山水森林城市,閩江上遊的生態屏障,近代詩人郭沫若吟詠南平為“山圍八面緑,水繞二江青”。
早在3000多年前,古越先民就在這塊土地上開疆拓土,繁衍生息,是中國大陸南方開發最早的地區之一。有1800多年的建城史,秦漢時期是閩越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東漢年間,福建設5縣,南平占3縣;明清時期,福建置8府,南平據3府。文化積澱深厚,古越文化、閩越文化、茶文化、蛇文化有着獨特的魅力。歷代曾出過李綱、楊榮等17位宰相和一批著名歷史人物。南宋理學創立者朱熹曾在閩北“琴書四十載”,素有“閩邦鄒魯”和“道南理窟”之稱。
南平風光奇秀,景色怡人,是旅遊休閑度假理想之所。環抱南平城的延平湖,是福建水口水電站的重點庫區,庫區水面達12萬畝。
南平是福建省連接中國大陸東南的重點林區,素稱“南方林海”、“中國竹鄉”。山地面積3167萬畝,其中有林地面積2946萬畝,森林覆蓋率74.7%,活立木總蓄積量1.33億立方米,為福建省的三分之一;竹林面積524萬畝,占中國大陸的十分之一、福建省的五分之二。境內有1江3溪176條支流,水域面積165.15萬畝,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達387.37萬千瓦,居福建省首位。已發現的礦種有75種,主要有鈮鉭、鉛鋅、硫鐵、石墨、水晶、水泥灰岩、銅、鎢等礦,已探明儲量41種,其中19種儲量居福建首位,鉭鈮礦、螢石礦儲量居全國前列,有很高的工業開採價值。
南平作為福建連接華東、華南地區的重要通道,東南沿海連接內陸的交通樞紐,具有便捷的水、陸、空立體交通網絡。全市內河通航里程200多公裏,境內閩江及其支流水運航道暢通,500噸級輪船可直航福州馬尾港,連接海運。陸路有兩條國道(205、316國道)、八條省道、三條鐵路(鷹廈綫、外福綫和橫南綫),以及正在建設的京福高速公路南平段,已形成6個出省通道。空運有武夷山機場,加上南平、武夷山各設一個口岸,基本實現了沿海口岸功能內移。以移動通訊網、互聯網、廣播電視寬帶信息網為標志的信息高速公路基本建成。
南平農業在福建頗具特色和優勢,全市耕地面積318萬畝,其中水田209萬畝。有7個國傢級、8個省級商品糧基地縣,每年提供商品糧5億公斤以上,糧食淨調出量占福建省的三分之二,被譽為“福建糧倉”;茶園面積穩定在40多萬畝,為福建省第一大産茶區;畜牧業以乳牛為重點,存欄乳牛3萬多頭,鮮奶産量占福建省的二分之一以上。全市工業基礎雄厚,擁有造紙、森工、針紡、化工、機械、建材、電力等重點行業和pu革基布、南孚電池、太陽牌電纜等名牌産品,是福建省老工業基地。南平造紙廠是中國最大的新聞紙生産基地。“九五”期間全市國內生産總值平均遞增7.2%;財政總收入平均遞增7.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遞增9.4%;農民人均純收入平均遞增8.4%。2002年國內生産總值254.64億元,增長11.5%;財政總收入19.18億元,增長11.74%。
未來的南平將發揮得天獨厚的生態資源優勢,發展“緑、旅、新”産業,建設成為用高新科技武裝的可持續發展的旅遊生態經濟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