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南安地處南亞熱帶,依山傍海,山清水秀。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由中山、低山漸次過渡到丘陵臺地、平原、坡麓、海灘、明顯階狀傾斜。晉江上源西溪由西嚮東橫貫中部,東溪斜貫北東,於雙溪口匯合為晉江幹流。南部濱海,海岸綫長30多千米。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均溫度20.9℃,七月平均溫度28.6℃,一月平均溫度12.1℃,年降雨量1600mm,無霜期330天。 |
|
市人民政府駐溪美街道。全市轄3個街道、21個鎮、2個鄉:官橋鎮、溪美街道、柳城街道、美林街道、省新鎮、侖倉鎮、東田鎮、英都鎮、翔雲鎮、金淘鎮、詩山鎮、蓬華鎮、碼頭鎮、九都鎮、樂峰鎮、羅東鎮、梅山鎮、洪瀨鎮、洪梅鎮、康美鎮、豐州鎮、霞美鎮、水頭鎮、石井鎮、眉山鄉、嚮陽鄉。共有32個社區、384個行政村。 |
|
南安 历史沿革
三國吳永安三年(260)置東安縣。晉太康三年(282)改晉安縣,屬晉安郡。南朝梁改為梁安縣;天監(502—519)中析晉安郡南部置南安郡,以保持閩疆南部安定取稱。隋開皇九年(589)改郡為縣(五代曾改名晉平縣、晉安縣、梁安縣),轄地包括今莆田、晉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唐武德五年(622)置豐州,貞觀元年(627)豐州並入泉州(州治今福州)。貞觀九年(635),並豐州入泉州(今福州)。嗣聖初(684)分出南安、莆田、竜溪三縣置武榮州,南安縣城豐州為武榮州治(故南安又別稱武榮)。久視元年(700)遷治今泉州,豐州仍為南安縣治。五代後南安縣歷屬清源軍、平海軍、泉州路、泉州府、廈門道。1937年7月縣治遷今址(另有一說:1936年縣治遷往溪美鎮)。1949年8月14日解放,設南安縣,屬泉州專區、晉江專區(地區)、泉州市。1993年撤縣設省轄縣級南安市,由泉州市代管。 |
|
南安歷史悠久,人傑地靈。三國東吳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建縣,名“東安縣”,後曾改用晉安,梁安等,隋開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稱南安縣。1993年5月12日,經國務院批準,南安撤縣設市。全市現轄20個鎮,2個鄉,7個直屬農場。南安歷史上曾一度是閩南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境內豐州金雞古港是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歷史上除了民族英雄鄭成功,南安還孕育出唐代開八閩文化之先聲的歐陽詹,明代傑出的思想傢李贄,一代名將葉飛等傑出人物。 |
|
自然資源
1、土地資源
南安土地總面積3052869.9畝,現有耕地517410、1畝,園地311098、8畝,林地1325182.7畝,草地198.1畝,其它農用地122034畝,建設用地448482.9畝,未利用地328463.3畝。
2、森林資源
南安森林資源十分豐富。全市林業用地面積170.8萬畝,林木蓄積量150萬立方米,森林覆蓋率51.6%,現有森林多為天然次生林和人工林,主要的用材樹種有馬尾鬆、濕地鬆、杉木、木荷、相思、桉樹等,還有南方紅豆杉、樟樹、福建柏、油杉、米櫧、閩粵栲、格氏栲等珍稀樹種。全市現已建設巨尾桉等速生豐産林基地4萬畝,花卉基地面積1萬畝,省級森林公園3個,縣級森林公園2個。
3、水資源
南安多年來平均水資源量為17.366億立方米,入境客水41.406億立方米,地下水資源1.035億立方米。人均年占有水資源量1173立方米,占全省人均水資源量的39%。晉江水係在本境內的河流有東、西溪中下遊段及晉江部份幹流,有5條小流域被水利部、財政部聯合命名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範小流域"。2001年10月南安通過省初級水利化試點縣(市)建設的驗收,全市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機電灌站、江海防堤、攔河閘壩、水電站、鄉鎮供水以及節水灌溉等各種水利水電工程1.4萬多處,現有小(二)型以上水庫149座,占泉州市的67.6%,城區防洪堤總長25.26公裏,防洪標準達20年--30年一遇(遠期50年一遇);鄉鎮供水工程26處,日供水能力19萬噸。南安有豐富的地熱資源,其中最具開發價值的是碼頭新湯的溫泉,可供開發為療養、遊覽勝地。
4、水産資源
南安海岸綫長32.8公裏,10米等深綫以內淺海面積5.6萬畝,灘塗面積3.6萬畝;大小溪流河道400千米,溪灘4.5萬畝,可供養殖的水庫、山圍塘、池塘、井潭52729畝;可養魚的稻田214425畝,可供熱帶魚類越鼕保種的溫泉3處。水産資源較豐富,魚、蝦、貝、藻種類繁多,是我省壇紫菜主産區之一。
5、礦産資源
南安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儲量的礦藏有花岡岩、輝緑岩、陶瓷土、高嶺土、鋁土、絹雲母、紫砂土、泥煤、鎢、錳、鐵、鉛、鐧、鉬、水晶、鋅、磷等28種。第一大非金屬礦藏花崗岩,儲量約30億立方米,年開採量約1000萬立方米。其中産於豐州的"礱石"飲譽中外,可廣泛應用於化工工業及雕刻,同時是優質建築材料,可做高級裝飾面板、異型綫條、弧板等産品,已成為大型的城標雕塑、竜柱、羅馬柱及知名建築首選石材。北京毛主席紀念堂、廈門港海中覆鼎山上鄭成功塑像、北京人民大會堂、南京中山陵等重要建築都采用它。除花崗岩外,第二大非金屬礦藏高嶺土,總儲量約8700萬噸,目前年開採量約50萬噸。 |
|
改革開放尤其是“八五”以來,南安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解放思想,擴大開放,認真製定並組織實施“蟠竜起舞,兩翼展翅,中部開花,推進三角,帶動山區”的經濟發展戰略和“三分經濟區域”的經濟發展格局,廣泛開展“鄉鎮企業年”、“建市年”、“電力建設年”、“交通年”、“三資企業年”和“工業發展年”活動,各種優勢得到前所未有的發揮,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農業綜合開發成效顯著,被列為“全國稭稈氨化養牛示範縣”、“全國竜眼生産基地縣”工業尤其是鄉鎮企業迅猛發展,全市已建成100個工業小區,形成石料建材、水暖消防器材、建築陶瓷、塑料化工、針織服裝、五金機械、雨具箱包、食品罐頭等八大支柱産業。
1992年國民生産總值實現提前八年翻兩番,財政收入進入全省億元市(縣)。
1993年以來經濟發展連續位居全省“十佳”、“十強”前列,並躋身全國“百強縣(市)”行列。
1996年,全市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國民生産總值123.51億元,增長13%。國內生産總值118.01億元,增長13.1%。其中,第一産業12.88億元,增長8.6%;第二産業63.85億元,增長13.6%;第三産業41.28億元,增長13.5%。鄉鎮企業總産值達222.3億元,增長13.5%。工業總産值185.03億元,增長14.3%。國有工業企業實現無虧損。外貿創歷史最高水平,出口額達22.44億元。財政收入4.20億元,增長16.6%。金融係統年末各項存款餘額達54.02億元,貸款餘額達30.08億元,城鄉居民儲蓄存款餘額達43.95億元,分別增長48.6%、39.3%和52%。全年商品零售物價漲幅4.1%。城鎮居民人均生活費收入5014元,增長18.8%;農民人均純收入3400元,增長20.9%。全市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省“十強”第三位。
1997全市國民生産總值116億元,工農業總産值192億元,鄉鎮企業總産值225億元,財政收入5億元,綜合經濟實力繼續位居全省“十強”前列,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2003年,南安市主動對接省委提出的“三條戰略通道”,呼應泉州市“五大基地”建設,努力推進沿海、東西溪沿岸、山區半山區三個區域同時加快發展,各項工作取得較大成效。全市實現國內生産總值189.4億元,比增12.1%;財政收入11.36億元,比增18.8%;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43.2億元,比增19.8%;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43元,比增9.1%,農民人均純收入5036元,比增6.8%。
全年完成工業産值301億元,比增15.5%。新登記工業企業481傢,比增147傢;註册資金7.3億元,比增29.9%。工業用電量 17.29億千瓦小時,比增22.1%。工業産銷持續較快增長。建材業産值165.2億元,比增16.1%;輕紡鞋服産值41.4億元,比增14.4%;電子機械産值20.4億元,比增 12.6%;紙製品産值13.6億元,比增10.3%;食品飲料産值10.9億元,比增2.7%;石油化工産值21.8億元,比增10.5%;傢私裝潢産值16.1億元,比增 11.8%。規模企業支撐作用明顯。規模以上工業産值108.2億元,占工業産值34.5%,增長23.3%。82傢明星企業産值增長20%以上。市場開拓進一步擴大。鵬程、申鷺達、中宇、溪石等規模企業紛紛到國外參加各種專業展覽並設立辦事處。至年末,在國外設立商務機構的企業有17傢。企業技術改造有所進展。全年申報技改項目80項,結轉上年續建技改項目16個,完成投資16.1億元。貫標認證進一步推進。50多傢企業開展質量體係認證,33傢企業通過認證。12傢企業申報省名牌産品,其中8傢列入計劃,6傢被正式命名;12傢企業申報省著名商標認定,春贊牌等6件商標被認定為省著名商標。萊剋石化和溪石集團繼續爭創“全國馳名商標”。 工業經濟。實現工業總産值575.9億元,增長21.7%;規模以上工業企業771傢,産值403.64億元,增長32.0%。新增1個國傢級企業實驗室、11個省級和泉州市級技術中心、18傢省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引進博士後等各類高層次人才116人;新增中國馳名商標32枚、國傢免檢産品2件、國際註册商標企業5傢,居中國商標發展百強縣第12位;21傢企業進入上市後備行列,6傢企業完成股改。
城鄉建設。編製完成城市總規局部調整和11個詳規編製以及沿海、中部兩個區域發展規劃。市政設施建設纍计完成投資4.2億元,全省最長的江濱公園一期工程建成開園。全年纍计投入環保項目資金6億元,近海水域8個污染整治項目全部建成並居泉州市各縣市區考評第一名,濱海石材産業基地成為省級循環經濟示範園區。實施農村道路完成硬化196千米,9個鄉鎮完成通行政村及村通村公路提級改造工程,全面完成53處村級供水工程建設任務,建成2個農業機械化示範基地,5個鄉鎮、62個村順利通過“傢園清潔行動”省級驗收,1個鄉鎮獲全省“環境優美鄉鎮”稱號,創建全省首個“中國十佳小康村”、2個省級新農村建設重點示範村。
項目建設。深化項目帶動,62個市級重點建設項目全部開工,完成投資率比上年提高10.2個百分點,完成投資額為近年來最好水平;162個工業重點項目完成總投資33億元,增長7.25億元;22個城建項目按序時進度有序推進。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2.6億元,增長46.7%,拉動經濟增長8.2個百分點。
內外經貿。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04.7億元,增長14.6%;對外出口商品總額109.75億元,增長26.8%;新批三資企業項目70個,總投資額3.38億美元,增長21.4%,其中利用外資2.3億美元,增長12.5%;外商實際到資(驗資口徑)7088萬美元,增長34.2%;三資企業總産值110.88億美元,增長13.5%。進一步深化實施“回歸創業”工程,新成立8個異地南安商會,舉辦赴“長三角”招商等重大招商活動,共簽訂91個招商項目,總投資100.5億元,項目平均投資規模首次超億元。成功舉辦第八屆中國(南安)水頭國際石材博覽會和全國水暖泵閥交易會。
推進工業園區開發建設 成功科技工業區完成二期路網建設,入駐企業27傢,二期簽約入駐企業9傢。扶茂嶺工業區進行“三通一平”及主幹道建設。侖蒼水暖工業區完成首期徵地拆遷及土地平整1000多畝,簽約入駐企業37傢,計劃投資11.8億元。專業市場建設繼續拓展。閩南建材市場占地500多畝,擁有經營店面820間,日銷售額500多萬元。環球傢具城完成首期徵地拆遷,展廳工程封頂。閩臺農産品交易市場完成施工圖紙設計,首期工程建設正在抓緊進行。“中國水暖城”首期工程封頂,簽約入城項目211個,總投資2.28億元。中國糧食城首期工程完成投資4000多萬元。 狠抓招商引資 全年新批三資企業63傢,合同利用外資1.45億美元,比增2.8%;實際利用外資1億美元,比增8.7%。經貿展洽工作成效明顯。舉辦首屆世界南安青年聯誼懇親大會經貿活動,組織參加泉州海絲文化節經貿易洽談活動、“9·8投洽會”和“9·9泉州旅遊節”、“2003年中國·福建項目成果交易會”、泉州僑鄉商品(烏魯木齊)展洽會等各類展銷洽談會50多場次。外貿出口穩步增長。全年新獲批自營出口權企業35傢;外貿出口總額1.43億美元。 夯實農業基礎 全年完成農業總産值21.04億元。産業結構得到優化,大衆、順興、竜峰園申報無公害食品標志通過省檢測認定。加快實施“無公害食品計劃”,確定“七個二”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和六個農業標準化示範區。着手籌建南安市無公害農産品檢驗檢測中心。成立市竜眼行業協會。進一步推廣訂單農業。市農業國投、成功果蔬落實5500畝美國甜玉米、法國細刀豆的生産訂單,僅此一項一季就可幫助農民增收近400萬元。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紮實推進。投入資金7210萬元,完成改善和恢復灌溉面積4.8萬畝,新增節水灌溉面積2.5萬畝,修復水毀水利工程128處,水庫除險加固28座。完成封山育林35萬畝,人工造林1.39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51.6%。實施重點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4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69萬畝。完成中低産田改造1.6萬畝,通過省市檢查驗收。
社會事業
社會事業協調發展。教育“兩基”以高質量、高水平通過省級驗收。創全國科技先進縣(市)已經省政府評估驗收,豐州被確定為國傢級星火技術密集區。計生工作成效顯著;為創一流縣(市)奠定良好的基礎;文化事業立足精品,《婆媳》獲全國群星奬銀奬第一名。圓滿召開'98第四屆世界南安同鄉懇親大會籌備工作商討會,華僑捐資公益事業達1.4億元,創歷史最好紀錄。外事、旅遊、民政、宗教、老齡事業、殘疾人事業等工作都取得新的進展。
1994年進入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市)行列,1997年被評為工“全國科技工作先進縣(市)”。教育事業有較大發展,已創建各類學校945所,曾先後獲省級掃除文盲、幼兒教育、電教工作先進縣(市)和學校健康教育示範縣,1993年率先在泉州市宣佈全面實施初級中等義務教育,1994年經省政府組織復評,教育六項督導達省優級水平,1995年以來高考錄取生數連續居泉州市各縣(市、區)首位,1996年教育“兩豪”,小康建設順利通過省級驗收。體育事業發展迅速,已成功舉辦四屆“鄭成功杯國際男子籃球賽”,現獲得第五批全國體育先進縣(市)的稱號。文化、衛生、廣播電視、旅遊業以及環境保護、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事業都有新的進展。
1996年,南安市出臺了《大力發展三資企業的决定》,全年共簽訂招商項目89個,總投資2.45億美元,其中利用外資2.03億美元。新批“三資”企業51傢,利用外資5070萬美元,新簽來料加工合同126個,合同金額660萬美元,實收工繳費253萬美元,位居泉州各縣(市、區)前列。投産三資企業總産值32.7億元,增長55.2%。三資企業規模不斷拓展,産值上億元企業有2傢。1996年,全市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6.03億元,基礎設施建設捷報頻傳。南安市第二條中外合資公路南(安)洪(獺)公路已完成投資1500萬元,進入水泥路面澆灌階段,1997年5月1日前可全綫貫通;南(安)金(淘)公路完成外業設計並通過會審;國道324綫水頭復綫完成投資1700萬元;詩蕓公路完成測設和拆遷工作。漳泉肖鐵路南安路段全綫竣工並投入試運營。石井5000噸級碼頭順利開工,進港公路路基全面完成,3個500噸泊位碼頭已接近竣工。水口一官橋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開工興建;竜鳳110千伏輸變電工程進入供電階段。市區日産20萬噸的第二水廠首期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市鄉彩色電視會議係統建成交付使用,郵電大樓完成主體工程1/3,新建7個數字移動基站,完成主幹電纜3.6萬對公裏、配綫電纜2.5萬對公裏、光纜14公裏,成為全國率先實現村村通電話的市(縣)。
加快科教發展步伐。基礎教育進一步夯實。順利撤並14所小學,完成新僑中學高初中分離,新辦7所鄉鎮中心幼兒園,擴大校園面積9.2萬平方米,消除中小學危房5.04萬平方米。高考上本科綫人數再次位居泉州市首位。全市中學100%、小學93%實現“校校通”。課程改革實驗工作走在全省實驗區的前列。科技工作成效顯著。四個星火技術密集區順利通過省科技廳組織的中期考評。組織實施國傢級星火計劃項目4項,省級項目3項,泉州市項目3項,本市項目15項。成功舉辦南安市首屆科技奬勵大會暨第四屆科技成果信息發佈、展示、洽談會。三大國策得到深入貫徹。全市人口出生率9.13‰。完成羅東等4個省級土地開發整理重點項目建設,新增耕地1357畝。實施石材業、大盈溪和山美水庫污染整治,工業廢水、石粉污染明顯減少,80%以上企業産生的石泥實現集中處置。群衆文化蓬勃開展。《天公落春雨》入圍全球閩南語“十大金麯”。舞蹈《牽手》、小品《男人的面子》參加第十一屆中國人口文化奬評選,分別榮獲一、二等奬。承辦2002—2003年賽博中國女子籃球甲級聯賽福建隊主場賽事,再度被評為全國惟一最佳賽區。參加泉州市七運會,獲得金牌總數第一。建立健全全市醫療急救網絡,“120”急救中心大樓建成投入使用。防抗“非典”期間,建立領導、責任、督查、保障四大工作機製,采取“一防三嚴五不漏”等措施,構築嚴密的監控體係和防護網絡,實現無第二代病例、無死亡病例、無醫務人員感染的“三無”目標,保障全市人民的健康安全。
交通運輸
交通十分便利,陸海交通各暢其道。市區距廈門國際機場97公裏,距泉州晉江機場30公裏,距省會福州220公裏。國道G324、瀋海高速路G15,漳泉肖鐵路穿越境內,省道S201綫、S307綫、308綫與縣鄉公路連接成網,南安至官橋二級公路,南安至洪獺公路改造全面完成,南安至金淘、詩山至蕓美、南安至同安等公路改造和市區第三大橋、豐州大橋將在“九五”,實施建設。石井港為國傢二類口岸,已建成千噸級雜貨碼頭和石油專用碼頭和5000噸級碼頭,可直航香港和廈門、上海、廣州等沿海城市。
近年來,南安着力構築農村交通大網絡,深入實施年萬裏農村路網工程。目前,全市鄉村道路達2125.774公裏,基本延伸到鄉村各個角落,並已實現全部建製村公路路面硬化,85%的鄉鎮通二級以上公路。
在“有路走”的基礎上,市裏又開始謀劃讓農民“走好路”,大力實施農村公路改造升級、水毀危病橋加固改造、通班車山區公路安全保障等康莊工程,今年將完成農村公路改造升級建設57公裏。
同時,對54座農村公路危病橋,采取加固除險、限載通行和封橋禁行等措施進行防範,並對個別危橋擇址新建;2005年以來,市交通主管部門撥出161.5萬元,用於支持182.5公裏通班車山區縣鄉幹綫公路在急彎、陡坡、深路基路段設置防護欄、警示標志等安全防護設施。
客運班車通農傢
市區遊客乘班車到林路大厝參觀,菜農坐公交到市區賣菜……南安市區至省新鎮滿山紅村農客班綫開通後,滿山紅村變得活躍起來。
按照沿海地區客運公交化、山區鄉村班車化的發展模式,南安鼓勵運輸企業“車頭嚮下”,延伸整合農村客運班綫。市裏通過對經營權招標的形式,廣泛吸納社會資金,實施現代城鄉公共交通網絡建設工程,以市區為中心,高速公路為互通,國省道為樞紐,縣道為輻射,鄉村公路為連接,港口碼頭為延伸,初步形成了交通運輸一體化的網絡服務體係。目前,已開通25條農村客運班綫,有370個建製村通了班車,通班車率達90%,使近百萬南安農民體驗到足不出村即可乘車的便利。
為給出行農民提供更加優質的服務,市裏按照“路、站、運一體化”原則,把客運站建在鄉鎮、把停靠點設在村頭,完善農村客運站點設施,做到“一鄉一站、一村一亭”。今年投資800萬元,在官橋、侖蒼等10個鄉鎮各建一個五級以上的農村客運站。在去年建成40個建製村客運候車亭的基礎上,今年將繼續建設60個建製村候車亭,讓村民候車時免遭風吹雨淋之苦。
電力建設
資源豐富。境內有東,西溪兩條主河流,小Ⅱ型以上水庫199個。現已建成日産2萬噸的市區第一水廠和石井、水頭、官橋、豐州、洪瀨、梅山、碼頭、金淘、英都等鎮自來水廠,市區第二水廠(日産20萬噸)首期工程和詩山、羅東、侖蒼水廠正在建設,至2000年全市日供不能力達40萬噸以上。 電力充裕。現已建成官橋220千伏輸變電站和溪美、水頭、洪瀨、石井、美林等6個110千伏輸變電站以及10個35千伏輸變電站;小水電裝機容量達3.2萬千瓦,1995年全市電網總裝機容量達43.9萬千伏安,全市10千伏以上高壓輸電綫路1600公裏。“九五”計劃新建竜鳳、侖蒼、梅山、豐州等4個110千伏輸變電站以及小水電站6處,全省第一座500千伏輸變電站,已經選址定在我市官橋鎮,將於1998年建成投産。
截至2006年底,南安市電力總公司擁有110KV變電站11座、35KV變電站11座,變電容量91.945萬千伏安。去年網供最高負荷達45.75萬千瓦,供電量為31.3億千瓦時。“十一五”期間,南安市將全面推進現代化工貿僑鄉城市建設,力爭經濟社會發展走前列,重新進入全國百強縣市行列。目前,一大批工業項目正陸續落地南安,電力需求將持續強勁增長,預計今後四年電量和負荷年均增長率均為17%,至2010年,網供最高負荷可達到91.5萬千瓦,供電量將比2006年翻一番,達到60億千瓦時。
為適應南安經濟快速發展對電力需求的強勁拉動,避免出現電力供應阻礙經濟發展的“卡脖子”現象,必須加快電網建設、完善電網佈局。“十一五”期間,南安公司計劃纍计投資近15億元,建成110KV輸變電工程18個,擴建、增容110KV變電站各1個;建成10kV配電綫路318回、1590公裏,公用配電變壓器1600臺。至2010年末,變電容量將新增156.75萬千伏安,大大超過現有南安電網規模。2007年將是南安公司的電力建設高峰期,計劃投資近5億元,建成5個110KV輸變電工程,擴建、增容110KV變電站各1個;開工建設5個110KV輸變電工程、做好4個110KV輸變電工程的前期工作;建成113回、459公裏的10kV配電綫路、400臺公用配電變壓器。
郵電通訊
郵電通訊超前發展。現有程控電話裝機容量20萬門,全市各鄉鎮實現了電話程控化和傳輸數字化,移動電話覆蓋全市每個區域。 |
|
市區舊城改造基本完成。《南安市城市總體規劃(修訂)》已通過技術鑒定和人大審議,新城建設加快進行,星級酒店、賓館。商場、寫字樓等高層建築拔地而起,建成和在建的有華僑大酒店、必利達大廈、成功大廈、武榮大廈、南安大酒店、工商銀行大廈、郵電大廈等工程。“九五”期間,重點建設中心市區,至2000年中心市面積達24平方公裏,人口18萬,遠期規劃區30平方公裏,人口30萬。同時要加快農村集鎮的規劃建設,形成城鄉一體化。 南安,這個以外嚮型經濟為主,科、工、貿一體化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新興城市正以勃勃生機在東海之濱崛起。
2008年建市15周年
南邑古郡,千秋偉業鑄輝煌;安瀾新城,萬裏宏圖競風流。
光陰荏苒,日月如梭。彈指一揮間,南安撤縣建市15周年了。
改革開放30年,在綿延的歷史長河中衹是短暫的一瞬,但在南安發展史上卻是濃墨重彩的一筆。這期間,480多萬海內外南安兒女在南安市委、市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在鼓蕩的改革大潮中攜手共進,擊潮揚帆,譜寫了南安歷史上最為輝煌的篇章。今天,站在生機勃發的南安大地,深情回顧建市以來15年的歷程,我們發現:在跨越兩個世紀的浩浩時空裏,是改革開放,是求真務實,是科學發展,鑄就了南安的新輝煌,成就了南安的新跨越。
今日南安,經濟騰飛勇走前列。建市15年尤其是近三年來,南安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以招商選資和項目建設為載體,以“回歸創業”工程為平臺,以“一區八基地”為抓手,以産業、基地、市場聯動為特色,不斷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提質增量,構建具有南安特色的現代産業體係。如今,濱海、光電、濱江、閥門等“一區八基地”迅猛崛起;中國石材城、中國水暖城、中國糧食城等專業市場揚譽全國;石材陶瓷、水暖閥門、紡織鞋服、塑料化工、糧油食品、紙品製造等六大傳統産業發展壯大;機械汽配、電子信息、傢私裝飾、工藝製品四大新興産業異軍突起。依托市場、基地、産業良性互動的發展模式,南安工業正以集群挺進的方式,釋放出産業支撐的強勁力量。穩中快進的經濟,使南安的縣域經濟競爭力不斷提升。去年,實現地區生産總值301.9億元,財政收入22.6億元,分別比1993年的43.9億元和2.21億元,增長了5.9倍和9.2倍,年平均增長率分別為14.8%%和18.1%%。綜合實力繼續躋身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全省十強縣(市)行列,位居2008年度全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第54位、最具投資潛力百強第40位、全國商標百強縣第11位。
今日南安,基礎設施日臻完善。城市建成區面積從建市之初的彈丸之地,擴大到現在的19.6平方公裏,一個“水在城中流,城在山水間,樓在水中映”的山水園林新城已嶄露崢嶸。歷經十五年發展,南安擁有了陸海立體綜合交通網絡:泉廈高速、泉三高速、國道324綫、省道307、308綫、漳泉肖、福廈鐵路穿境而過;全市公路通車里程達到2640多公裏,公路密度位居全省前列;石井口岸建成5000噸級碼頭群,船舶運輸連接四海;郵電通訊超前發展,現代信息網絡覆蓋城鄉。一個適宜居住,適宜創業的工貿僑鄉新城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
今日南安,社會事業蒸蒸日上。十五年來,南安獲得全國科技先進市(縣)、全國文化先進市(縣)、全國體育先進市(縣)、全國“兩基”工作先進地區、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傢活動先進單位、全國民政工作先進市、全國雙擁模範城、省級文明城市等榮譽稱號。文化、衛生、廣播電視及旅遊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文藝精品紛呈迭出。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蔚然成風,“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等先進典型層出不窮。環境保護、勞動就業、社會保障等事業都取得長足發展。
憶往昔崢嶸,勵奮進之志。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愛拼敢贏的南安人正以更大的眼光,更大的氣魄,更大的手筆描繪明天更加輝煌燦爛的畫捲! |
|
南安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閩南金三角中心區域,晉江中遊,地理坐標為北緯24°34′-25°18′,東經118°08′-118°36′,與臺灣、金門隔海相望,素有“海濱鄒魯“之稱,是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鄉。全市面積2036平方公裏,人口148萬餘人,主要為漢族,少數民族有畲、滿、回族等,通用閩南方言泉州話。海外僑胞和港澳臺同胞300多萬人,是全國著名的僑鄉,福建沿海經濟開放區的新興城市。 |
|
- : nan an
|
|
南安市 南安村 南安鎮 南安鄉 |
|
福建師範大學 | 本科 | 獨立學院 | 本三 | 石材 | 水頭 | 建材 | 板材 | 地理 | 地名 | 福建省 | 鄉鎮 | 福建 | 廈門 | 印尼 | 愛國華僑 | 旅遊 | 行政區劃 | 泉州 | 人物 | 官員 | 教育 | 學校 | 中學 | 教育機構 | 街道 | 街道辦事處 | 更多結果...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