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江蘇 >南京 >南京市區 >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一九八二年南京市文物部閠在文物普查中發琭擁有「九十九間半」房屋的甘熙故居,為有效利用乲再琭明清時期江南民居飈貌,文物部閠修復部分建篵,建成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於一九九二年十一月對外開放。
  南京市民俗博物館位於白下區南捕廳的甘熙故居內,故居共有三百多間房屋,因皇傢規定民間住宅不得超出百間,甘熙曾在朝為官,深知法規,故對外宣穛「九十九間半」。
  博物館一九九五年被訂為江蘫省及文物保護單位,二○○一年被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由於甘熙故居不少房捨遭人侵占,目前整修恢復原貌的有南捕廳十五、十七、十九號,乲以此分三大陳列主題。
  十五號是南京傳統民居廳堂展示,遊客可參觀閠廳、大廳、內廳、主人房、佛堂、洞房、閨房、書齭等,體會清末民居的居宅理念。
  十七號展示南京地區民俗技藝,展示琭場有老藝師表演皮影戲、泥人、魔術、九遙環、剪紙等,遊客可花點小鍃,當場寃藝。
  十九號的南京傳統民居坉片展,有秦淮河的河房河廳建篵、多適穿堂建篵及精美的木雕、磚雕、石雕等建篵構件,是研究南京地區明清民居的寶庫。
No. 2
  建館歷史
  南京市南捕廳15、17、19號和大板巷42號的多進穿堂式古民居是清代著名文人、方志學家甘熙的故居,現為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所在地。整個建築群占地面積逾一萬平方米。1982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在全市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了這片古建築群,並定為市級文保單位。為加強南京傳統民居的科學保護和合理利用,經市領導同意,1986年籌建市民俗博物館,將南捕廳19號前後三進及西偏院(一主一輔)的居民搬遷並修繕建成市民俗博物館於1992年11月對外開放。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成立後,一方面加大對“甘熙故居”的保護管理,積極製訂保護規劃方案;另一方面積極開展民俗文物資料的徵集、宣傳、展覽和社會教育等基礎性工作,1995年,江蘇省政府列甘熙故居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南京市民俗博物館被市委、市政府列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是南京地區收藏、陳列民俗物品,研究民風民俗,弘揚民間優秀傳統文化的專門機構。
  2000年6月,根據國傢建設部關於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傳統歷史街區保護項目的文件要求,在市文物局的統一部署下,我館組織人員走進南捕廳地區實地調查瞭解民居建築情況,測算了相關的面積、人口數據,拍攝了資料照片,整理了《現狀及保護規劃設想》和《展覽展示方案》,把南捕廳歷史街區的保護作為一個整體項目上報國傢建設部及省、市建委,並在次年初得了國傢建設部的標準,將此項目列入國傢財政部2000年度項目(江蘇省唯一一項),由國傢建設部、財政部、國傢計委共同下達了項目批文及歷史街區專項補助經費。
  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項目位於南京市城南鬧市區,東起中山南路,西至大板巷,北到南捕廳,南至觀音庵、定盤巷。在市委、市政府及市建委等的高度重視下,這個項目於2001年5月17日正式立項,由市政府投資進行住戶的搬遷,由國傢劃撥的南捕廳歷史街區保護專款用於對古建築的保護性維修和基礎設施建設。按照市建委領導要求,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項目分兩期工程來完成。一期工程的拆遷工作於2001年8月4日正式開始,10月20日結束。在這期間,市房産經營總公司一方面嚴格執行拆遷政策,依法辦事;另一方面從文物保護的角度,與被拆遷戶簽訂了文物安全協議,工作細緻認真。作為項目建設單位的南京市文物局和民俗博物館也積極配合工作,為保護古建築的安全,事前進行了廣泛的宣傳動員,工作中聯合駐地派出所抓古建築的“四防”(防火、防盜、防破壞、防事故)工作,派駐了文物安全員,每天24小時不間斷地巡查安全,保證了拆遷補償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證了文物古建築的安全。
  與此同時,我們委托東南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製作了《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維修設計方案》,並邀請市建委、省文化廳、東南大學的有關建築專傢召開了專傢論證會。一期工程範圍內的南捕廳歷史街區傳統民居保護的主體部分,均為清代中晚期民居建築,格局完整,保存較好. 2002年9月28日,經過一年多時間的動遷和維修,“藏在深閨人未識”的南京市民俗博物館—甘熙故居,終於重新嚮市民開放。
  二期工程中我們將恢復津逮樓和後花園並保留和修復南捕廳13號、大板巷40號、大板巷42號和大板巷54-58號的民居古建築,維修後做為民俗文化的陳列展示。
  建築藝術
  甘熙故居始建於清嘉慶年間,俗稱“九十九間半”,與明孝陵、明城墻並稱為南京市明清三大景觀,具有極高的歷史、科學和旅遊價值,是南京現有面積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私人民宅。
  在南京地區規模較大的多進穿堂式民居,都俗稱為“九十九間半”,究其原因,九是最大的陽數又是吉數,過九到十就到了頭,而到頭就意味着走下坡,所以中國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說法。中國最大的宮廷建築是故宮,號稱“九千九百九十九間半”,最大的官府建築為孔府,號稱“九百九十九間半”,而民居則最多不過 “九十九間半”了,這半間既表示沒達百間的謙虛,又有僅半步就到目標的得意。甘熙故居其實總共有房間三百餘間。
  民居以木結構為承重體係,用擡梁和穿鬥的構架承受屋面和樓面重量,以空鬥墻或磚石砌墻來圍護及分隔空間形成建築,民居的基本單位為間。用三—五間的單數橫嚮連成建築物稱為落,落與正面庭院組成進,多進的縱深串聯再以高圍墻封閉組成住宅,這就是通常所指的一落多進的住宅。甘熙故居就是這樣橫嚮組成的四落五進的大宅院。
  甘熙故居的佈局,嚴格按照封建社會的宗法觀念及傢族制度而佈置,講究子孫滿堂、數代同堂,這些意識反映在建築上致使大宅的規模龐大、等級森嚴,各類用房的位置、裝修、面積、造型都具有大致統一的等級規定。
  甘熙精研金石地學,擅長風水勘輿、星相之術。其故居朝嚮上坐南朝北,一是因甘氏傢族從小丹陽來寧以經商發傢,而《論衡·詰術》中的“圖宅術”:商傢門不宜南嚮,因商為金,南方為火,火剋金為兇,而北方為水,金生水相生相吉,可見甘氏住宅朝嚮上的“悖異”原來是根據風水理論决定的。另外《百傢姓》中甘姓後註 “渤海”,甘氏源出於此。甘氏南遷後,傢中懸“於湖世澤,渤海傢聲”對聯,建築上坐南朝北,以感念先祖,不忘祖宗。故居內大小天井多達35個,據說有水井、窨井32個,目前發現的10多個水井,有的在天井中、有的在房間裏、有的在檐口下、有的在門檻邊,很好地解决了房屋的通風、採光以及上下水等問題,屋面檐口下的水槽讓雨水從暗溝流嚮院內天井,起到“四水歸明堂,肥水不外流”的作用。
  故居的佈局嚴謹對稱、主次分明、中高邊低、前低後高、循序漸進,步步推嚮高潮。每落位於主軸綫上的明間較兩側的開間略大,而整個住宅的入口位於正落中間。正落沿縱深軸綫佈置的各種用房按順序排列是:一進門廳,二進轎廳,三進正廳,四、五進為內廳等。正落是封建大家庭中長輩和統治整個傢族的人物居住與生活用房,正落中軸綫貫通,左右邊落的處理有較大的差異。相對正落而言,邊落沒有直接對外的主要街道入口,要進入這個大家庭,任何人都必須通過正落的入口,這種佈局體現了封建家庭中不能另立門戶的觀念,基於這種原因,在邊落中不設正廳,保證了家庭中主要的禮儀接待活動都必須在正落中進行。佈置在邊落中的建築無論在開間的面寬和總的間數等各方面都較正落為小,正落與邊落間有通長的備弄。一般情況下,邊落中各進的平面與正落不完全相同。邊落中軸綫是不完全貫通的,各進廳堂要經過備弄和天井才能進入。大宅佈局上強調中央軸綫的突出地位,是封建社會生活方式和意識形態的反映。
  傳統的地方材料及氣候條件使民居具有較統一的色調,即小青瓦屋面、白粉墻、棕紅色廣漆所形成的灰、白、棕三色的建築主調,這種主調與江南的青山緑樹共同組成淡雅、恬靜、安寧、平和的色調,由於色彩的統一,結構的多變,使民居造型既有一致性又有靈活性。
  故居的主要組成部分
  門廳:在多進大院中第一進,並列的房間還包括過廳、門房、賬房。
  在大門兩側我們可以看到墻面光滑平整,據稱,工匠們用刨子刨平磚塊的方法,使墻面異常平整,磚與磚之間幾乎沒有空隙,這些磚又稱刨磚,這種工藝我們稱之為磨磚對縫。
  轎廳:在第二進,也有與門廳佈置在一起的(如南捕廳15號一進),是供客人和主人上下轎的地方。
  大廳:供接待賓客、婚喪大典之用,是住宅民居建築群體中的主體,為了加大進深,突出建築物的高度,大廳一般都采用擡梁結構,以顯示主人的財富和地位,內部建築構造精巧,裝飾華貴。三開間,開間的寬度由中央嚮兩側遞減,即中間較寬,大廳入口各間為通長落地扇門,可全部開啓。大廳內壁設板壁(也稱屏門),以避免視綫直通內院,板壁上懸挂字畫、對聯、匾額,與室內的傢具共同組成了大廳內豐富多彩的空間。大廳前後左右都是走廊,走廊還可以與側面的備弄相連,這種佈局使服務人員的往來行走不致幹擾大廳中的活動。
  南捕廳19號大廳(也稱響廳):大廳建築物下端設臺階,室內原來在灰色的水磨地磚四角下都倒扣着一隻衹蘭盆子或罎子,大廳地坪下排放着的上百個蘭盆子,能使室內産生較好的防潮、隔音效果,衹有建房比較講究的大戶人傢纔用這種方式。同時建築整體上的墊高,也增加了大廳的雄偉和莊嚴感。
  內廳:設在第四、五進中,供主人及內眷生活、起居之用,內廳下層是傢眷日常生活和進行傢務勞動的場所,上層為臥室。第五進住着傢族中最小的女性,故又稱綉樓。
  廚房及其他服務性用房:佈置在住宅的末端或邊落中,可通過後門或經過備弄通嚮街市。
  庭院:民居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功能上的需要,使空間環境産生極為豐富的變化,多進穿堂式從空間的虛實變化來看,實的是民居中的建築物,虛的是嚮上開敞的庭院空間。庭院從功能上可以起到採光、通風、排水的作用。大多數庭院進深較淺,與建築物的高度相比約為1:1左右,結合建築物的圍廊、挑檐,使整個住宅內部的交通面積減小,節省了用地,也避免了夏季的直射陽光,鼕季由於檐部的起挑又能保證室內充足的日照。庭院內緑化較園林簡潔典雅,不致形成空間的堵塞。南捕廳15號花廳前的院子,內部設假山、花石,用花墻隔斷起調節氣溫,通風的作用。庭院的緑化和明亮的天光所組成的歡快的色調與建築物內部的調和與安寧的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使整個民居內部空間變化無窮。
  封火墻:高大的封火墻使建築外形美觀、雄偉,有效地防火防風,把建築空間隔開,使它的各部分的使用功能得以劃分。
  備弄:各落建築間有一條寬約1米到1.5 米的通道,又稱甬道。它起到了消防通道的用途,如遇火勢,人們可以從這條備弄穿行救火;另外,由於封建社會男尊女卑,長幼有序,主僕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主人、貴賓走正廳大道,而備弄就是供女人、僕人行走的通道。從這兒可以看出封建社會對女姓、勞動人民的歧視。
  傳統的石、木、磚雕細膩的裝修技巧,使民居的建築細部變化無窮,它們在建築裝飾藝術中獨具一格,充分發揮了其在建築上的實用價值和獨特的審美作用。它們是古代勞動人民輝煌的勞動創造和勤勞的纍積,為後人留下一份極其寶貴的文化遺産。木雕是通過梁架、梁托、雀替、檐條、樓層欄板、華板、柱棋、窗扇、欄桿等來表現的。絶大多數房屋的門窗都是格扇門、和合窗,各部比例勻稱協調,格扇門的格心一般都是漏空的,鼕天用紙糊上或配上玻璃,在裙板上的雕飾多為寓意吉祥的故事和動植物圖案。雕刻題材多樣,內容豐富,有竹節高升、葡萄結子、五福捧壽、延年益壽等圖案,其中“福鹿十景”象徵“榮祿”之意,“郭子儀拜壽”表示 “福壽”之意。
  在梁坊等處還雕有錢蝠(全福)、柏鹿(百祿),柏樹綬帶鳥(百壽),蝠磬(福慶)、蟠桃與鶴(鶴壽)以及玉堂富貴、吉慶有餘、萬事如意、平升三級,平安富貴等各種吉祥圖案,這些木雕刻工精細,疏密有緻,層次豐富,顯得典雅古樸,稱得上是木結構裝飾中不可多見的藝術品。室內還裝飾有落地罩、挂落等,代表琴棋書畫,梅蘭竹菊。
  在大廳前的門樓上及其它一些部位上有磚雕裝飾,如八仙過海、福祿壽喜,其形式和內容相當豐富,是建築、雕刻、繪畫、書法、戲麯各方面的綜合藝術。
  經維修專傢發現,甘熙故居並非徽派建築,也不是完全的蘇式建築,而是和南京本土的高淳、六合等地一樣,有着南京自己的建築風格,如門樓裝飾較素,顯得簡樸大方,封火墻特別高大註重實用等,整個建築反映了金陵大傢仕紳階層的文化品位和倫理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