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南京大学 中国的综合性大学
中國的綜合性大學。校址在南京。創建於1902年,初名三江師範學堂,後校名屢經變更,1928年改稱中央大學,1949年改現名。設有醫學院、國際商學院、法政學院以及哲學、大地海洋科學、大氣科學、歷史學、地球科學等係。 南京大學 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在山川秀麗、人文薈萃的六朝古都南京,坐落着一所著名的高等學府南京大學 ,她是中國建校最早的高校之一。
南京大學 是教育部直屬重點綜合大學,其前身是1902年創建的三江師範學堂,而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國立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1949年8月更名為南京大學 。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以南京大學 和金陵大學(1888年創建的一所著名大學)的文理學院為主體,奠定了今日南京大學 的基礎。學校由鼓樓校區和浦口校區兩部分組成。物理學家蔣樹聲教授任校長。
南京大學 根據國傢經濟建設、社會發展和現代科學進步的需要,在發揮現有優勢,進一步強化骨幹基礎學科的同時,積極更新改造部分傳統學科,拓寬專業口徑,加強學科的交叉、結合和滲透,優化學科結構,已突破文理型綜合大學的框架,形成人文、社會、自然、技術、生命、現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成立了文學院、法學院、商學院、外國語學院、社會工程與管理學院、理學院、化學化工學院、技術學院、地學院、生命科學學院環境學院和醫學院、基礎學科教育學院和海外教育學院16個院。現有41個係,5個公共基礎課教研部、室,基礎學科教學強化部、外國學者留學生研修部。設有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等管理機構。共有63個本科生專業,7個第二學士學位專業,118個碩士生專業,66個博士生專業,15個博士後流動站招收43個專業的博士後研究人員,還有64個成人教育專業。學校現有18個國傢重點學科和11個省重點學科,10個係科專業被教育部確定為國傢基礎學科研究和教學人才培養基地。學校已成形了包括專科、本科、碩士、博士以及博士後教育的完整的人才培養序列。
1999年7月26日,教育部和江蘇省人民政府共同簽署了《關於共同重點建設南京大學 的决定》,這標志着南京大學 已進入由國傢重點建設的、有望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國內少數大學的行列。
南京大學 擁有衆多的國內外著名科學家和一大批很有造詣的中青年學者。在現有1930多名教師和科研人員中,有教授、副教授1200多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21人,第三世界科學院士2人。
南京大學 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環境。擁有75個各類實驗室,其中7個國傢重點實驗室、3個國傢專業實驗室;擁有計算中心、現代分析中心、教育技術中心、網絡信息中心和中國第一個"太陽塔"等大型教學科研實驗基地;圖書館藏書362萬册。編輯近10種國傢級、省級刊物,並建有出版社。
南京大學 具有"嚴謹、求實、勤奮、創新"的治學傳統,貫徹"全面培養、強化基礎、因材施教、增強活力"的教學工作方針,培養的學生素有"起點高、基礎厚、後勁足"之譽。近100年來,南京大學 及其前身為國傢培養了60000多名本科生和研究生,至今已有100餘名校友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校友遍布海內外。現有各類在校生21000餘名,其中本專科生近9000餘名,研究生3600餘名,外國留學生400餘名。全校設立各類奬學金63種。1978年以來,南京大獲部委級以上優秀教材奬62項,其中國傢特等獲3項、優秀奬10項。1989年以來,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奬15項。其中特等奬2項。
南京大學 既是重要的人才培養中心,又是重要的學術研究中心。目前,全校設有110多個研究所、室和跨係跨學科的研究中心,這種多學科聯合的科研中心大大促進了學校新興邊緣學科和整個科研工作的發展。南京大學 以“加強應用、註重基礎、發展邊緣、促進聯合”為科研工作方針。憑藉着雄厚的研究力量和先進的研究手段取得了豐碩的成果。1978年以來,共榮獲全國科學大會奬48項,國傢自然科學奬21項,國傢科技進步奬17項,國傢創造發明奬5項,國傢星火奬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奬288項,國傢專利197項。1985年以來,在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評奬中,共獲省級以上成果240項。根據中國科技情報研究所的統計,在世界權威性的三種科研檢索資料《科學引文索引》(SCI)、《科學評論索引》(ISR)和《科學技術會議索引》(ISTP)中反映出來的論文指標中,南京大學 都居國內高校前列。
學校依托學科優勢,積極發展科技産業,形成了以生物生化、特種材料、精細化工、電子信息和機電設備等為主體的科技産業體係,並創建了南京大學 科技工業園區。
南京大學 也是國際學術活動最活躍的大學之一。近年來,先後派出2000多人出國學習進修、訪問考察和合作科研,接受來自五大洲50多個國傢和地區的留學生和訪問學者2000多名,經常聘請外國專傢來校任教、講學,聘有20多名國際著名學者為南京大學 名譽博士、名譽教授、榮譽教授。與國外100多所大學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協作關係,開闢了許多國際合作培養人才和合作科研渠道,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建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與德國哥廷根大學聯合建立了中德經濟法研究所。1982年以來,南京大學 共與國外進行了近百個項目的合作,並先後主辦了80多次國際會議。
剛剛度過百年華誕的中國名牌大學,正如浩蕩的江水,源遠流長,奔騰不息,嚮着自己的宏偉目標邁進。 南京大学 南大简介
南京大學 校徽南京大學 (簡稱:南大)坐落於鐘靈毓秀、虎踞竜蟠的金陵古都,是一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 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1952年,在全國高校院係調整中,南京大學 調整出工學、農學、師範等部分院係後與創辦於1888年的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等合併,仍名南京大學 。校址從四牌樓遷至鼓樓金大原址。
在一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 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共命運,謀國傢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傢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 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1994年,南京大學 被確定為國傢“211工程”重點支持的大學;1999年,南京大學 進入國傢“985工程”首批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行列;2006年,教育部和江蘇省再次簽訂重點共建南京大學 的協議,共同支持南京大學 建設具有鮮明特色和重要國際影響的世界一流大學,是九校聯盟(c9)的成員。
南京大學 目前擁有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設23個學院、65個係,共有全日製學生27600名。全校設本科專業82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13個,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博士後流動站23個,並有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3個;共有國傢實驗室(籌)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6個,國傢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12個,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學校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院士2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4人,俄羅斯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973計劃和重大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首席科學家9人,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科學、技術、管理專傢17人,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76人,海外和港澳學者合作研究基金獲得者26人,教育部“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講座教授59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獲得者96人,國傢級教學名師7人。
春風化雨、桃李芬芳。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中,南京大學 在各個歷史階段培養和造就了衆多中華英才,他們在各自的領域建功立業、成就卓著。南京大學 確立了“吸引一流生源、給予一流培養、造就一流人才”的指導思想,以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高素質創新能力的拔尖領軍人才為目標,堅持“融業務培養與素質教育為一體、融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為一體、融教學與科研為一體”的方針,大力推進“基礎性人才和高科技應用人才的培養與國際接軌、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與社會接軌”,在教育教學改革中進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形成了許多重要的教育思想和教學理念,在國內外高等教育界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南京大學 的前身即“以科學名世”,格物緻知、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和傳統始終貫穿於南京大學 的發展史中,成為南京大學 辦學最重要的特色。一代又一代的南大人孜孜求索、攀高攻堅、為國爭光、為民造福,涌現出一大批優秀的科研成果,蜚聲國內外學界。今日南京大學 以“加強應用、註重基礎、發展邊緣、促進聯合”為方針,以“基礎研究面嚮國際學術前沿,應用研究面嚮國傢戰略需求和國民經濟建設主戰場、致力於解决關係國計民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為指導思想,調整科研佈局、加強科研組織,全力推進科學研究工作,將南京大學 建成我國重要的科學研究中心。
自上個世紀初建校以來,南京大學 就一直是開展國際交流與合作最活躍的中國大學之一,與世界上衆多一流大學和高水平科研機構建立了緊密的協作關係。其中,始建於20世紀80年代的南京大學 -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迄今已成功舉辦二十多年,它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最早實施的高等教育國際合作長期項目,為中美文化交流事業培養了衆多骨幹人才,在海內外産生了巨大的影響。目前,南大正在新的歷史形勢下,大力推進各種寬領域、多渠道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全面提升辦學的國際化水平。
當前,南京大學 的辦學事業已經掀開新的百年篇章,全體南大人正在為把南京大學 建設成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世界一流大學而努力奮鬥,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語言譯名 Language translation 漢語拼音:Nán jīng Dà xué
英語名:Nanjing University 英語縮寫:NJU
法語名:Université de Nanjing
德語名:Nanjing Universität
俄語名:Университет Нанкин
西班牙語名:Universidad de Nankín
意大利語名:Università di Nanchino
希臘語名:Πανεπιστήμιο Ναντζίνγκ
葡萄牙語名:Universidade de Nanjing
日語名:南京大學 (なんきんだいがく)
朝鮮語名:난징 대학교
荷蘭語名:De Universiteit van Nanjing
越南語名:Trường Đại học Nam Kinh
泰語名:หนานจิงมหาวิทยาลัยनानजींग विश्वविद्यालय
阿拉伯語名:[ننجينغ] جامعة
希伯來語名:אוניברסיטת נאנג 'ינג
烏剋蘭語名:Нанінг університет
土耳其語名:Nanjing Üniversitesi
羅馬尼亞語名:Universitatea Nanjing
立陶宛語名:Nandžingas universitetas
捷剋語名:Nanjing univerzita
波斯語名:دانشگاه نانجینگ
保加利亞語名:Нанжинг университет
塞爾維亞語名:Нањинг Университы 南京大学 学校地址
鼓樓校區:南京市鼓樓區漢口路22號。分南園(生活區)、北園(教學區)。郵編:210093
仙林校區:南京市棲霞區仙林大道163號。郵編:210046
浦口校區(現為南京大學 金陵學院):南京市浦口區沿江鎮學府路8號。郵編:210089 一、長江下遊近代高等教育之源起——三江師範學堂
1888年,教會大學匯文書院(Nanking University)在南京成立。
1901年8月,清廷下令各省書院改學堂,12月又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將學校教育分成初等、中等、高等三個級別,其中高等教育又分大學院、大學堂、高等學堂三個級別。
1902年5月,兩江總督劉坤一上奏《籌辦學堂折》,呈請在兩江總督署江寧(南京)辦一師範學堂。不久,劉坤一病逝,張之洞署理兩江總督,上奏《創辦三江師範學堂折》。張之洞委派翰林院編修繆荃孫率員赴日本考察,隨後聘其為三江師範學堂總督查,負責籌建事宜。
1903年3月,張之洞調往學部,魏光燾繼任兩江總督。當年九月,三江師範學堂正式開學。學科設有理化科,農學博物科,歷史與地科和手工圖畫科。
1904年10月,正式招生。江蘇候補道楊覲圭被聘為首任監督。繆荃孫、方履中和陳三立先後被聘為三江師範學堂“總督查”。
二、救國教育——南京高校的傳奇年代
1905年,兩江總督周馥將“兩江”改為“三江”。據《奏定學堂章程》定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由徐乃昌出任學堂監督。
1906年,江寧候補道江寧提學使李瑞清接任總督,其擔任學堂監督6年,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首創藝術係科,學堂發展成東南第一學府。
1907年,美國基督會於1891年創立的基督書院(Christian College)和美國長老會於1894年創立的益智書院(Presbyterian Academy)合併為宏育書院(Union Christian College)。
1910年,宏育書院並入匯文書院,成立私立金陵大學(Private University of Nanking),有“江東之雄”美譽。
1912年,因戰亂停止辦學。學堂歷時近10年,計畢業學生約2000人。其中不乏著名科學家秉志、周仁;國學大師鬍小石、柳詒徽、陳中凡;美術傢呂鳳子、張大千等。
1914年8月,江蘇各省立學校校長聯名要求在兩江師範學堂“設立高等師範學校”。江蘇省巡按使韓國鈞批復:“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去年疊奉部文,準就兩江師範學校校捨改設。” 1915年,時任北洋政府實業總長兼全國水利局總裁張謇於南京創立河海過程專門學校,隸屬全國水利局。1915年3月15日正式開學。是辛亥革命後第一所招生開課的高等學府。第一人校長:許肇南。
1915年9月,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開學(以下簡稱“南高師”)。經北洋政府批準,原江蘇省教育司司長江謙被任命為校長。
1915年,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在南京開學,中國近代著名的女子教會大學,第一任校長是德本康夫人。
1919年,留美哲學博士郭秉文接任南高師校長。此期間,始有“北有北大,南有南高”之說。
1921年,張謇、蔡元培、郭秉文等10人聯名上書,在南高師基礎上創立國立東南大學。下設23係,融文理、師範、農工、商科於一體。學科之多為全國之最,延攬學貫中西的學者不計其數,諸如物理學博士鬍剛復,氣象學宗師竺可楨,數學家熊慶來,教育傢陶行知,橋梁專傢茅以升等。
1923年,南高師正式並入國立東南大學。此時,東南計教職員200人,學生1600人,經費40餘萬。
1924年,東南大學决定停辦工科,工科並入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更名河海工科大學,仍隸屬全國水利局,第一任校長:茅以升。
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實行大學區製,全國設立四所中山大學。國立東南大學合併其他高校後,建立第四中山大學,河海工科大學編入工學院土木係。
1928年2月,第四中山大學改名為江蘇大學;4月定名國立中央大學。下設文、理、法、教育、農、工、商、醫8個學院,是當時國內院係最全,規模最大的大學。
1937年,因抗戰遷至四川開學,在重慶沙坪壩,曾蒙重慶大學相助,醫學院另遷成都華西壩,有賴華西大學支援。
1946年,抗戰勝利後還寧。
1949年,8月8日改名國立南京大學 。國立中央大學辦學22年,培養學生8914人。
1950年,根據教育部精神改稱南京大學 。
1951年9月,私立金陵大學與私立金陵女子文理學院(原金陵女子大學)合併為公立金陵大學。
三、全國高等院校調整——戰國時代的開創,群雄逐鹿
1952年,全國有計劃、大規模、分步驟實施高等院校體係調整,其中北京大學、南京大學 和復旦大學等8所綜合性大學的調整是重點。南京大學 當時7個學院以及有關專業被整合調整。
以南京大學 文、理學院與金陵大學文、理學院為主體,並入復旦大學德文組、震旦大學法文組、同濟大學外文組、齊魯大學天文算學係、中山大學天文係、浙江大學地理組以及四川大學地理學係等,組成一所文理型綜合性大學,仍名南京大學 。校址由四牌樓遷至金陵大學原址。
南京大學 工學院獨立,並以南京大學 農學院的農業工程係為基礎,並入金陵大學的電機、工程兩係以及江南大學、武漢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的農化係,組建成一所多科性的工業大學——南京工學院,即今東南大學。校址為四牌樓原國立中央大學校址。
南京大學 工學院的水利係與交通大學水利係、同濟大學水利組、浙江大學水利組、華東水利專科學校水工專修科合併,組成華東水利學院,即河海大學。後來廈門大學、武漢大學等學校有關係科並入。校址設在西康路。
南京大學 師範學院獨立,以該院和金陵大學的教育、兒童福利兩係為基礎,並入震旦大學、嶺南大學、南京師專的有關科組,組建南京師範學院,即南京師範大學,校址設在原金陵女子文理學院。
南京大學 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分別從原所屬大學劃出,並入浙江大學農學院的部分係科,組建南京農學院,即南京農業大學,後搬至東郊新址。
南京大學 農學院的森林係與金陵大學的森林係合併,組建南京林學院,即南京林業大學,後定址鎖金村。
南京大學 工學院的航空工程係與交通大學、浙江大學的航空係合併,組建華東航空學院,1957年遷往西安,與西北工學院合併為西北工業大學。
南京大學 醫學院1951年改屬華東軍政委員會,1952年改稱解放軍第五軍醫大學,1954年遷往西安並入第四軍政大學。
1958年前後又衍生出3所高校:
1958年南京工學院的食品、化工、農機三個係,成建製分離創立無錫輕工學院,後稱無錫輕工大學,今江南大學。
1958年從南京工學院分出建立南京化工學院。1995年4月更名為南京化工大學。2001年5月合併南京建築工程學院組建南京工業大學。
1960年南京工學院農業機械係獨立為農業機械學院, 1982年更名為江蘇工學院,1994年,更名為江蘇理工大學, 2001年,復更名為江蘇大學。
如今原國立中央大學衍生出來的11所大學,9所在江蘇。這9所在江蘇的學校,統計學生計有18萬在校,占地2萬餘畝。6所為211工程(2所為985工程,2所為985平臺院校),3所為省重點支持和加快發展的高校。 南京大学 院系设置 南京大学 院系设置
南京大學 歷史上設立了中國第一個文理學院、商學院,創立了國內最早的生物係、地學係、氣象係、心理學係、西洋文學係、建築係、航空係、體育科、藝術科以及工商管理、金融、會計、國際貿易等科係。
【文學院】
文學係 語言學係 文獻學係 戲劇影視藝術係 大學語文部
【哲學係(宗教學係)】
【歷史學係】
【理學院】(虛設學院)
物理學係 數學係 天文學係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
地球科學係 水科學係 地質工程與信息技術係
【大氣科學學院】
氣象學係 大氣物理學係
【地理與海洋科學學院】
國土資源與旅遊學係 城市與區域規劃係 地理信息科學係 海岸海洋科學係
【技術學院】(虛設學院)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 電子科學與工程係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
【新聞傳播學院】
【商學院】
經濟學院(經濟學係 國際經濟與貿易係 金融與保險學係 産業經濟學係 人口研究所)
管理學院 (工商管理係 會計學係 電子商務係 市場營銷係 人力資源管理學係)
【外國語學院】
英語係 俄語係 日語係 德語係 法語係 西班牙語係 國際商務係 朝鮮語專業
【法學院】
【生命科學學院】
【政府管理學院】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 教育科學與管理係 政治學係 行政管理學係 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係
【信息管理係】
【社會學院】
社會學係 心理學係 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係
【化學化工學院】
【環境學院】
【醫學院】
【軟件學院】
【工程管理學院】
【匡亞明學院(基礎學科教育學院)】
【大學外語部】
【體育部】
【文化藝術教育中心】
【模式動物研究所】
【中美文化研究中心】
【建築學院】
【國際學院】
【國防生】
【美術研究院】
▼金陵學院 科研成就 Research achievements 一、排名
2006年榮獲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近10年來取得國傢自然科學二等奬12項,名列大陸高校第一。
在最能反映基礎研究水平的SCI論文榜上曾經在我國大學中領跑7年;近年在國際頂尖雜志《Science》和《Nature》發表的論文數全國第一。
世界頂級學術期刊《Science》發佈的大學排行榜中,南京大學 位列中國高校第二,僅次於北大。
英國倫敦泰晤士報最新全球頂尖大學排行榜,南京大學 位居143位,位於亞洲大學第27位,居國內高校第五。
上海交通大學高等教育研究所2008年世界大學學術排名,居國內高校第一。
2009年中國高校國傢重大自然科學奬排行榜,位居國內高校第三。
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7網大中國大學排行榜,位居國內高校第三。
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中國大學評價》課題組武書連:2009年中國15所一流大學之一,2009年中國研究型大學研究生創新環境排名,位居國內高校第四。
校史博物館 二、重點學科
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8個):中國語言文學、數學、物理學、天文學、化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地質學、生物學
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3個):馬剋思主義哲學、世界史、政治經濟學、企業管理、英語語言文學、社會學、情報學、微電子學與固體電子學、材料物理與化學、環境科學、氣象學、自然地理學、外科學(普外)
國傢重點(培育)學科(6個):世界經濟、經濟法學、中國近現代史、大氣物理學與大氣環境、水文學及水資源、環境工程
註:13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中不包含8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中的24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 三、實驗室
國傢實驗室(1個):南京微結構國傢實驗室(籌)
國傢重點實驗室(6個):固體微結構物理國傢重點實驗室、現代配位化學國傢重點實驗室、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內生金屬礦床成礦機製研究國傢重點實驗室、醫藥生物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污染控製與資源化研究國傢重點實驗室(與同濟大學合建)
教育部重點實驗室(8個):海岸與海島開發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中尺度災害性天氣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介觀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生命分析化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高性能高分子材料實驗室、近代聲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現代天文與天體物理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籌)、模式動物與疾病研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籌)
教育部工程中心(2個):蛋白質與多肽新藥教育部工程中心、水處理與水環境修復教育部工程中心 國傢對著名大學的定位-- 985工程重點共建協議對各大學的定位及合同撥款額:
1、“世界一流大學”
北京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清華大學 18億 (教育部撥款)
2、“國內一流、國際知名高水平大學”
南京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7月26日
復旦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上海交通大學 12億 (6億+6億) (教育部撥款+市撥款) 1999年7月27日
浙江大學 14億 (7億+7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8日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 9億(3億+3億+3億)(教育部撥款+中科院撥款+省撥款)1999年7月25日
西安交通大學 9億 (6億+3億) (教育部撥款+省撥款) 1999年9月11日
哈爾濱工業大學 10億(3億+3億+4億)(教育部撥款+國防科工委撥款+省撥款) 1999年11月14日
以上9所首批進入985工程重點建設的著名大學即北大、清華、中科大、南大、復旦、上交、浙大、西交、哈工大公認為我國最頂尖的大學,簡稱九校聯盟(c9)。 南京大学 培养理念 南京大学 培养理念 南京大学 培养理念
南京大學 2008年4月,南京大學 以19個二級指標全優的成績順利通過了教育部組織的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在全部44個評估觀測點中,有43個取得了A級評價。學校近些年認真實施教育部“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總體建設情況名列綜合大學第三,建成了國傢級精品課程42門,國傢級教學團隊6個;獲選國傢級特色專業建設點13個、國傢級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5個,國傢級教學名師7人;擁有國傢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12個,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這些都為培養社會各行各業未來領軍人物和拔尖創新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
根據社會發展要求和人才培養目標,切實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學校大力推進以“構建個性化、多元化人才培養體係”為總體思路的新一輪教學改革。2009級學生將可以享受到教學改革的最新成果。教改具體舉措如下:
(1)改革人才培養模式
實行“通識教育+寬口徑專業培養”。學生進校前1-2年不分專業進行大類培養,學習通識通修課程及學科平臺課程;然後結合學生專業興趣分流選擇進入專業培養階段,修讀專業核心課和選修課;在高年級階段根據個人發展志嚮及職業規劃,可分別選擇在本專業繼續深造、跨專業深造、就業創業等不同的成長途徑。
(2)擴大學生自主選擇權
製訂專業準入、準出標準。學生在修讀某專業的最低準入課程後,即可申請進入該專業學習,在修讀完該專業的最低準出課程並獲得合格後,可以申請相應專業的學士學位;學校也將擴大轉係轉專業的比例;學有餘力的學生還可以選擇輔修專業或攻讀雙學位,並可獲得相應的證書。
所有院係的專業核心課程將全面對各專業學生開放。學生可以按自己的興趣選修外院係課程,並且在通修課中,根據難易程度和不同的應用功能,外語、數學、計算機等課程分為多個類別和層次的模塊,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需求來選擇不同層次的課程模塊。
學生可以自由選擇發展路徑。對於專業學術類人才,學校將在大四階段提供本專業的更深層次的課程,並在課程設置上與研究生課程貫通培養,加強科研訓練;對於跨學科復合類人才,即希望能跨專業進一步深造的學生,學校將提供相關專業的課程供其選擇;對於就業創業類人才,學校將開設專門的課程,包括職業生涯規劃課程、就業創業指導課程,增加實習實踐機會,加強就業技能和實踐能力方面的培訓,為他們今後的就業創業做好各方面準備。
(3)全面推進研究性教學
精簡“課內”,強化“課外”,加大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進一步通過“暑期學校”、“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開放實驗室計劃”等,為學生搭建提升自己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平臺。
大力建設研究性課程,即新生研討課和通識教育課程。大一時就開設數十門以小班教學為特色的新生研討課,院士、教學名師、長江學者、國傢傑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院長係主任等擔任主講;開設30門左右的高水平通識教育課程,主要涉及“中國歷史與民族文化”、“世界歷史與世界文明”、“價值觀與思維方法”、“科技進步與生命探索”、“經濟發展與社會脈動”、“文學藝術與美感”、“跨文化溝通與人際交往”等七大類課程。通識教育課程力求打破專業局限,開闊學生的學術視野,培養文化通感和科學精神,達到不同文化和不同專業之間的溝通融合,從而造就一個具有完整人格的人。 南京大學 是國內就業形勢最好的大學之一,特色鮮明的人才培養、一流的育人環境和積極適應社會需求的主動性,使南大畢業生供不應求。近年來,南大尤其在提升就業質量上狠下工夫,在就業地區、就業領域、就業層次上不斷追求卓越。日前,畢業生主要有兩大去嚮,即攻讀研究生和直接就業。從近三年的數據來看,平均總就業率為92%,其中考取國內外研究生的比例為48%。參加工作的畢業生以知識視野寬、專業基礎實、綜合素質高、學習能力強、發展潛力大等特點在各大企業、政府機關與事業單位中有着良好聲譽和贊譽。
2007年底,由全球著名調查公司蓋洛普聯合麥可思信息管理咨詢公司、中國零點調查公司等最新完成的中國應屆大學生畢業生求職與工作能力調查中,南京大學 在“中國大學就業排名”榜單中居於第七位。在排名前十名的大學中,南京大學 是唯一一所非京滬地區高校。
南京大學 就業情況2009年初,南京大學 與麥可思人力資源信息管理咨詢公司共同對2008屆畢業生就業狀況和就業能力展開了全面調研。數據顯示:
◇ 南京大學 2008屆畢業生對母校總體滿意度為94%,高於全國211院校畢業生對母校總體滿意度90%。
◇ 本校畢業生對校風學風的滿意度高達96%,全國211院校校風學風滿意度衹有85%。
◇ 畢業生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長三角、珠三角地區以及一、二綫大中城市,80%的畢業生集中在南京、上海、北京、深圳、蘇州、無錫、常州、杭州、廣州、南通。
◇ 主要就業行業為銀行業及信用合作社,電信和其他電子信息傳輸服務業,軟件業,電子和電器設備及其零件製造業,工程、會計、研究、管理、咨詢和相關服務業。 一、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洪銀興
黨委副書記:徐澤華、閔鐵軍
校長:陳駿
副校長:施建軍、張異賓、張榮、程崇慶、潘毅、薛海林
書記簡介:
洪銀興:男,1950年9月生,漢族,江蘇常州人,1968年12月參加工作,1970年10月加入中國共産黨,經濟學博士(1987,中國人民大學),教授(1989),博導(1993)。2003年11月任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
社會兼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理論經濟學學科評議組成員、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委員、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委員(經濟組召集人之一)、《經濟學家》雜志副主編、中國《資本論》研究會副會長。
學術榮譽:1991年獲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國傢教委頒發的“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貼。1994年獲“國傢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稱號。2000年9月作為中美富布萊特(Fulbright)傑出學者出訪美國。
研究方向:經濟運行機製、經濟發展和宏觀經濟的理論和政策
主要著作:
《經濟運行的均衡與非均衡分析》上海三聯書店1988
《可持續發展經濟學》商務印書館2000
《資本市場:結構調整與資産重組》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公共經濟學導論》經濟科學出版社2003
《發展經濟學與中國經濟發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資本論>的現代解析》,經濟科學出版社2005
《以制度和秩序駕馭市場經濟》,人民出版社2005
近期主持課題:
國傢社科基金重點項目:建立和規範社會主義統一市場秩序研究(2002),
國傢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經濟轉軌中城鄉互動、工農互促的協調發展道路問題研究(2005)
獲奬情況:
孫冶方經濟學奬(1987)
國傢教委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1995)
教育部優秀人文社會科學成果二等奬(1998)
國傢級優秀教學成果一等奬(2005)二等奬(1993、2001、2005)
寶鋼奬教金特等奬(2005)
校長簡介:
陳駿,男,1954年11月生,漢族,江蘇揚州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984年6月入黨,1973年3月參加工作。現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教育部第五屆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中國第四紀科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礦物岩石地球化學學會副理事長。
學習和工作經歷:
1977年3月 南京大學 地質係地球化學專業學生
1979年9月 南京大學 地質係地球化學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3年3月 南京大學 地質係礦床學專業博士研究生
1986年1月 南京大學 地質係教師
1988年9月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進修
1990年9月 南京大學 地球科學係副主任
1992年10月 南京大學 教授
1993年10月 南京大學 地球科學係主任
1996年4月 南京大學 博士生導師
1997年7月 南京大學 副校長
1997年11月 南京大學 黨委常委、副校長
2005年4月 南京大學 常務副校長
2006年5月 南京大學 校長
二、歷任領導
中央大學及其前身歷任校長
繆全蓀 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1902)
陳三立 三江師範學堂總稽查(1902)
李瑞清 兩江師範學堂監督(1905-1911)
江 謙 南京高等師範專科學校校長(1914-1919)
郭秉文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暨東南大學校長(1919-1925)
張乃燕 國立中山大學、江蘇大學及中央大學校長(1927-1930)
朱傢驊 中央大學校長(1930-1931)
李四光 中央大學代校長(1932)
羅傢倫 中央大學校長(1932-1941)
顧孟餘 中央大學校長(1941-1943)
蔣介石 中央大學永久名譽校長兼校長(1943-1944)
顧毓琇 中央大學校長(1944-1945)
吳有訓 中央大學校長(1945-1947)
周鴻經 中央大學校長(1948-1949)
金陵大學及其前身歷任校長
福開森 匯文書院院長(1888-1896)
師圖爾 匯文書院院長(1896-1907)
包 文 匯文書院院長、金陵大學校長(1907-1927)
陳裕光 金陵大學校長(1927-1951)
李方訓 金陵大學校長、校委會主任委員(1951-1952)
南京大學 歷任校長、黨委書記
梁 希 國立南京大學 校務委員會主席(1949-1951)
潘 菽 南京大學 校長(1951-1957)
孫叔平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53-1955)
陳毅人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55-1957)
郭影秋 南京大學 校長兼黨委書記(1957-1963)
匡亞明 南京大學 校長兼黨委書記(1978-1982)
彭 衝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66-1968)
方 敏 南京大學 革委會主任(1968-1970)
王 勇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70-1975)
周 林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兼革委會主任(1975-1978)
郭令智 南京大學 代校長(1982-1984)
章 德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82-1984)
麯欽嶽 南京大學 校長、全國政協常委會委員(1984-1997)
陸渝蓉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86-1989)
陳 懿 南京大學 代校長(1996-1997)
蔣樹聲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京大學 校長(1997-2006)
韓星臣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1990-2003)
洪銀興 南京大學 黨委書記(2003-)
陳 駿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南京大學 校長(2006-) 傑出校友 Distinguished Alumni 著名校友截至2007年中國科學院共選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學 校友有244人。南京大學 培養了中國23位“兩彈一星元勳”中的6位(黃緯祿、趙九章、錢驥、程開甲、朱光亞、任新民等,基本上都畢業於南京大學 物理係)。
一、政界
沙祖康,聯合國副秘書長(英語係)
楊潔篪,外交部部長 (歷史係)
陳德銘,商務部部長 (商院)
畢季竜,前聯合國副秘書長(財政係)
謝啓美,前聯合國副秘書長(數學係)
嚴濟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卡爾·艾肯伯(Karl Eikenberry),北約駐阿富汗聯軍司令、北約軍事委員會副主席(歷史係)
陳德亮,國際科聯主席(氣象係)
楊東權,中央檔案館館長(歷史係)
蔣樹聲,民盟中央主席(物理係)
孫傢正,全國政協副主席(中文係)
郭金竜,北京市長、北京奧委會執行主席(物理係)
黃樹賢,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 副書記(哲學係)
毛如柏,全國人大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主任(氣象係,61)
錢端升,共和國第一部憲法起草委員會顧問,北京大學法學院院長
鄭天翔,最高人民法院院長
二、工程與科學技術界
錢驥,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 - “東方紅一號”總設計師(理化係,43)
朱光亞,“兩彈一星功勳奬章”獲得者、“中國兩彈之父”(物理係,42)
陸孝同,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總負責人兼總設計師、美國火星探測計劃技術主管(航空係,41)
陳宜元,中國第一顆應用衛星總設計師(物理係)
閔士權,“東方紅二號”總體研製負責人(物理係,58)
劉振興,中國第一個空間探測計劃 - 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氣象學係,55)
李濟生,太空牧星人,曾任西安衛星測控中心總工程師(天文學係,66)
陸孝彭,中國第一架超音速噴氣式戰鬥機設計師
瀋永忠, 美國航空航天中心主任(航空工程係)
徐鑫福,中國第一架客機總設計師(航空工程係)
徐舜壽,中國第一架噴氣式飛機總設計師
馮綏安,美國“阿波羅登月計劃”中成功解决低溫、隔熱、散熱、流體力學方面許多關鍵性難題他1972年提出的航天飛機計劃被美國政府采用
麯欽嶽,中國高能天體學先驅(天文係)
夏培肅,主持中國第一臺通用數字電子計算機(電機係)
徐傢福,計算機學家,中國計算機先驅,曾在南京大學 培養出中國第一個軟件學博士
劉振興,空間物理學家,中國地球空間雙星探測計劃首席科學家(氣象係,55)
張翔,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納米級科學和工程中心主任(物理係,89)
吳嶽良,中科院理論物理所所長(物理係,82)
周健民,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長(化學係,82)
朱耀仲,中科院武漢分院院長(天文係,78)
劉禹,中科院西安分院院長(地科係,86)
田 靜,中科院聲學研究所所長(電子係聲學,84)
林安寧,中科院上海生物化學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所長(生化,86)
嚴 俊,中科院國傢天文臺臺長(天文係,82)
周健民,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長 (化學係,82)
楊桂山,中科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所長(城市與資源學係,87)
夏斌,中科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所長(地質係,92)
趙忠堯,世界上“反物質”的第一個發現者(物理係)
唐志敏,“竜芯”項目首席科學家,“竜芯”功臣(計算機係,85)
黃緯祿,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
趙仁凱,新中國第一艘核潛艇總設計師
李世鶴,世界上首創第三代移動通信無綫接入技術三大標準之一,中國3G之父(物理係,66)
閔恩澤,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得主、“中國催化劑之父”
戴金星,中國天然氣之父(地質係,61)
田剛,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數學係終身教授兼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數學係講座教授、北大、南大現代數學研究所所長(數學係,82)
陳曉亞,中科院上海生科院院長(生物係,82)
賈承造,中國石油天然氣副總裁(構造地質與地球物理,87)
陳德亮,國際科學理事會首位華裔執行主任(氣象係,83)
吳殿青,耶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生科院,85)
劉軍,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終身教授(化學係,82)
邵志峰,美國AAAS院士,美國弗吉尼亞大學終身教授(物理係,82)
肖鋼,布朗大學終身教授(物理係,81)
宮鵬,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終身教授(地科係,86)
許崇育,挪威奧斯陸大學終身教授(地科係,92)
金建銘,UIUC電氣與計算機工程係主任、終身教授(物理係,80年代)
許競鳴,布朗大學光電子與納米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物理係,80年代)
劉愷,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特級教授(物理係,93)
尤 力,佐治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物理係,87)
Charles Q. Yan 佐治亞大學終身教授(化學係,81)
黃樂群,美國拜耳製藥藥物研究技術中心首位華裔主任、高級研究員(化學係,81)
戴建崗,佐治亞理工大學終身教授(數學係,85)
肖敏,阿肯色大學電子工程係和物理係終身教授(物理係,82)
佘振蘇,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數學係終身教授(天文係,85)
章啓明,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電子工程係終身教授(物理係,81)
曹建國,聖母大學(Notre Dame University)終身教授(數學係,85)
吳君汝,佛蒙特大學物理係主任、終身教授兼生物醫學工程係終身教授(電子係聲學,80)
許建斌,德國康斯坦茨大學材料係主任、終身教授,兼香港中文大學電子工程係和材料係終身教授
鮑哲南,斯坦福大學化學工程係副教授,2001年製造出了世界上最小納米晶體管選為美國《科學》雜志2001年世界十大科學突破之首(化學係,90年代)
潘曉晴,密歇根大學材料係終身教授(物理係,85)
陳涌,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機械與航空工程係終身教授,原美國惠普公司研究員(物理係,80年代)
Ya Ha,耶魯大學藥理學副教授(生科院,92)
顧明, 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副教授(數學係,86)
鐘健暉,布朗大學醫療中心MRI 研究組主任(物理係,82)
蕭柏春,長島大學管理係主任、終身教授(數學係,80年代)
Yi Li,美國哈佛大學生物統計學副教授(數學係,91)
三、工商財經界馬勒斯·弗林特(Miles Flint),索尼愛立信全球總裁(中美中心,83)
王江,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金融學終身教授,清華大學中國金融研究中心首任主任、南京大學 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國際金融學院首任院長(物理係,81)
王能,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金融與經濟部主任,上海財經大學金融學院院長(化學係,92)
徐柏園,民國財政部長,中央銀行總裁
王志莘,上海證券交易所創始發起人兼首任總經理
徐新,今日資本總裁,”中國風險投資界的武則天“(外語係)
鐘偉,國際著名經濟學家--鐘偉(物理係)
邵健,嘉實基金經理--中國最大投資基金(經濟係,88)
竺稼,貝恩資本Bain Capital中國區負責人,原Morgan Stanley董事總經理兼中國首席執行官,(英語係)
陶建幸,春蘭集團公司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計算數學,77)
杜廈,天津傢世界集團董事長、位列“福布斯2004中國富豪榜”第8名(經濟係,82)
高紀凡,著名企業傢,2006年鬍潤能源富豪榜第9名(化學係,85)
唐義方,新加坡工業之父、“新加坡經建教父”
富蘭剋林·萊文,美國商務部副部長(中美中心)
潘琦,廣西銀河集團董事長,2008年嚮母校南京大學 捐贈了2000萬元(經濟係,86)
吳宵光,騰訊執行副總裁(大氣,96)
蔣定之,中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黨委副書記、副主席
溫元凱,金融投資專傢、中國改革十大風雲人物之一(化學係,69)
顧志斌,美國著名投資銀行傢
李斌,美國華爾街著名金融投資專傢(物理係,85)
四、教育界
羅宗洛,臺灣大學前校長(生物係)
代運軌,臺灣大學前代理校長(物理係)
陸志鴻,臺灣大學前校長(工學院)
莊長恭,臺灣大學前校長(化學係)
瀋剛伯,臺灣大學前代理校長(歷史係)
虞兆中,臺灣大學前校長(工學院)
張其昀,清華大學、交通大學在臺復校重要創辦人
陳啓智,國防科技大學校長
陳裕光,北京師範大學校長(化學係)
李卓敏,香港中文大學首任校長
張紹忠,浙江大學代校長
彭佩雲,中國科技大學黨委書記(外文係,46)
夏徵農,復旦大學黨委書記(文學院,25)
謝 韜,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院長、中國人民大學常務副校長(文學院,52)
李新民,國立中山大學校長
楊希震,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查 謙,華中科技大學首任校長
陳光中,中國政法大學校長(法律係,48)
謝立惠,電子科技大學校長(物理係)
張江樹,華東理工大學首任校長
錢乘旦,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大國興衰史”主講(歷史係,85)
牟復禮,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東亞學係創始人 (歷史係,48)
屈伯川,大連理工大學首任校長、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首任所長
五、美國科學院與美國工程院院士
吳健雄
馮元楨
李卓皓
田炳耕
許靖華
王國金
易傢訓
瀋申甫
李耀滋
張德慈
六、中科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近四分之一(約244位)的兩院院士為南京大學 校友
外籍(3人)
吳健雄(美) 馮元楨(美) 許靖華(瑞士)
哲學社會科學部(6人)
狄超白 陸志韋 呂叔湘 嚮 達 馬寅初 湯用彤
數理學部(36人)
陳 彪 程開甲 戴元本 方 成 馮 端 馮 康 趙忠堯
鬍世華 經福謙 林同驥 陸學善 閔乃本 錢臨照 周同慶
麯欽嶽 施汝為 蘇定強 孫義燧 湯定元 童秉綱 朱光亞
王業寧 魏榮爵 吳有訓 嚴濟慈 楊澄中 楊立銘 田 剛
葉企孫 餘瑞璜 張淑儀 張鈺哲 張宗燧 章 綜 邢定鈺
吳嶽良
化學部(36人)
陳傢鏞 陳鑒遠 陳榮悌 程鎔時 戴安邦 高 鴻 曾昭掄
高濟宇 高怡生 郭燮賢 鬍宏紋 黃葆同 黃耀曾 張存浩
嵇汝運 江元生 李方訓 梁曉天 劉有成 柳大綱 趙承嘏
樓南泉 陸婉珍 陸熙炎 閔恩澤 時 鈞 汪 猷 趙宗燠
王葆仁 吳學周 吳徵鎧 遊效曾 袁翰青 惲子強 莊長恭
陳洪淵
生物學部(48人)
鮑文奎 秉 志 蔡 翹 蔡 旭 陳煥鏞 陳 楨 戴芳瀾
戴鬆恩 鄧叔群 馮澤芳 侯學煜 鬍經甫 金善寶 李季倫
李繼侗 梁 希 羅宗洛 錢崇澍 秦仁昌 裘維蕃 瀋韞芬
盛彤笙 孫曼霽 湯飛凡 童第周 王德寶 王傢楫 王世真
王應睞 魏 曦 吳中倫 伍獻文 徐冠仁 薛社普 陽含熙
楊惟義 尹文英 俞大紱 張廣學 張景鉞 張肇騫 張緻一
鄭國錩 鄭萬鈞 朱壬葆 莊巧生 陳曉亞 張 經
地學部(39人)
安芷生 巢紀平 戴金星 方 俊 高由禧 郭令智 朱顯謨
李德生 李吉均 李四光 劉東生 劉振興 任美鍔 黃汲清
孫 樞 陶詩言 田在藝 塗長望 王德滋 王 穎 葉篤正
王 水 翁文波 吳傳鈞 吳汝康 伍榮生 徐剋勤 張本仁
薛禹群 業治錚 俞建章 袁見齊 章 申 周志炎 朱 夏
竺可楨 賈承造 金玉玕
技術學部(32人)
畢德顯 陳學俊 戴念慈 鬍聿賢 黃緯祿 黃文熙 童秉綱
李濟生 陸元九 劉敦楨 茅以升 錢 寧 錢鐘韓 趙仁愷
任新民 孫鐘秀 汪鬍楨 童憲章 汪聞韶 吳良鏞 周惠久
夏培肅 徐芝綸 嚴 愷 顔鳴臯 楊廷寶 張鐘俊 周 仁
朱森元 祝世寧 吳培亨 鄭有炓
工程院院士(44人)
陳俊愉 陳聯壽 陳毓川 戴復東 丁衡高 鬍海濤 盧良恕
何鳳生 黃宗道 黃熙齡 蔣亦元 薑泗長 黎介壽 朱光亞
黎磊石 李 玶 劉大鈞 劉守仁 汪菊淵 倫世儀 朱尊權
陸元九 陸孝彭 閔恩澤 齊 康 喬登江 任繼周 周 鏡
嚴 愷 文伏波 王士雯 王正國 吳良鏞 吳中偉 鐘訓正
曾德超 張滌生 趙仁愷 鄭綿平 夏德全 方傢熊 童曉光
許紹燮 時銘顯 南京大学 校园环境
今天的南京大學 包括鼓樓、浦口、仙林三個校區,全校固定資産總值212854.95萬元,其中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産值86266.3萬元;學校占地面積3688150平方米,其中緑化用地面積740229平方米,運動場地面積64600平方米。學校風景優美,建築規模宏大,教學、科研設施先進,已發展成為綜合實力位居全國高校前列的一流大學。尤其是剛剛啓用的南京大學 仙林校區,地處九鄉河濕地公園,東瀕仙林湖,北望棲霞山景區,人文與自然環境得天獨厚。南京大学 历史地位
南京大學 始終與國傢和民族的命運緊密相聯,與時代和社會的變革息息相關。早在“五四”時期,南京大學 的前身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就是南京地區愛國學生運動的中堅。20年代初,一批共産主義先驅就在這裏熱情傳播馬剋思主義學說,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曾在此舉行。抗戰時期,以中央大學著名教授潘菽、梁希、金善寶等為主體的“自然科學座談會”和“民主科學座談會”,高揚民主、科學精神,為堅持團结抗戰和爭取民主而奔走呼籲,不懈鬥爭,後來發展成為與中國共産黨“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九三學社。解放戰爭時期,中央大學的進步師生始終站在愛國民主運動的前列,1947年5月20日,中央大學學生發起了聲勢浩大的“反饑餓、反內戰、反迫害”的“五·二○”愛國學生運動。中央大學更名為南京大學 以後,這一追求真理的光榮傳統得到繼承發揚。1978年5月,由南京大學 哲學係教師撰寫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幾經修改後,衝破重重阻力,以“光明日報特約評論員”名義發表,引發了全國範圍的“真理標準大討論”,成為思想解放運動的“第一聲春雷”。
近百年來,南京大學 俊彥雲集,英才輩出,為民族復興和社會進步作出了傑出貢獻。李瑞清、吳有訓、竺可楨、茅以升、柳詒徵、鬍小石、陶行知、郭秉文、陳鶴琴、湯用彤、馬寅初、李叔同、熊慶來、童第周、金善寶、聞一多、張大千、徐悲鴻、傅抱石、嚴濟慈、吳健雄、李國鼎、羅傢倫、顧毓琇、李方訓、吳宓、朱光亞、趙忠堯、賽珍珠、楊杏佛、呂叔湘、梁希、戴安邦、陳白塵、匡亞明、程千帆等名傢大師們曾在這裏學習或工作過;中共中央、國務院表彰的23位“兩彈一星功勳”中,有6位是南京大學 校友。
——1955年至2007年中國科學院共選出1107名院士,其中南京大學 校友有210人(此處不包括40餘位中國工程院院士),接近1/5;
——新中國成立以後畢業於南京大學 的科技工作者中已有63人當選為兩院院士,其中6人是80年代的畢業生;
——1999年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嚮23位著名科學家授予“兩彈一星功勳奬章”,他們當中的任新民、黃緯祿、錢驥、朱光亞、程開甲、趙九章等六位是該校校友;
——最近一次獲得國傢最高科學技術奬的閔恩澤、獲得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的閔乃本等人也是南大的畢業生;
——“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自1994年設立以來,已有101位南京大學 本科畢業生成為該項基金的得主。
改革開放以來,南京大學 逐步形成了人文、社會、自然、技術、生命、現代工程和管理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格局。目前,南京大學 設有23個學院,65個係,擁有本科專業82個,碩士學位授權點213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9個(MBA、MPA、法律、臨床醫學、工程、會計、藝術、漢語國際教育、翻譯,其中工程碩士點涵蓋計算機技術、軟件工程、電子與通信工程、集成電路工程、化學工程、地質工程、環境工程、項目管理、物流工程、工業工程、建築與土木工程、製藥工程12個學科),博士學位授權一級學科點23個,博士點147個(其中44個為學校自主設 置),博士後流動站23個。現有國傢實驗室(籌)1個,國傢重點實驗室6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5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2個,江蘇省重點實驗室2個,江蘇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7個,一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8個,二級學科國傢重點學科13個,江蘇省重點學科24個,國傢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基地12個,國傢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1個,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4個。 一、校訓
誠樸雄偉 勵學敦行
——百年傳統與南大校訓
二、校歌
詞:江謙 麯:李叔同
大哉一誠天下動,
如鼎三足兮,曰知、曰仁、曰勇。
千聖會歸兮,集成於孔。
下開萬代旁萬方兮,一趨兮同。
踵海西上兮,江東;
巍峨北極兮,金城之中。
天開教澤兮,吾道無窮;
吾願無窮兮,如日方暾。 南京大学 选择南大
一、依托多科學的綜合優勢和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南京大學 的辦學水平和效益在全國高校中名列前茅
據統計,1992年以來,南京大學 被國際權威的科研檢索資料《科學引文索引》(SCI)收錄的論文數連續7年位居中國大陸高校首位,被引用論文數也連續8年位居中國大陸高校第一。10餘年來,南京大學 共獲國傢級和省部級奬勵800餘項,其中國傢自然科學奬、國傢科技進步奬、國傢發明奬40餘項。2000年以來,共獲得國傢自然科學一等奬1項,二等奬12項,國傢科技進步二等奬2項、國傢技術發明二等奬1項。從1994年以來,南京大學 獲得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等,在全國高校中也名列前茅。2000年以來獲得國傢圖書奬7項,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一等奬1項、二等奬10項。其中,《中國思想傢評傳叢書》(200部)被譽為20世紀中國規模最大的思想文化研究工程。
二、南京大學 的人才培養工作成績斐然
現有各類學生43477名。其中研究生在校數合計11030人,其中國傢任務研究生8173人(博士生2880人,碩士生5293人),委托培養研究生1605人(博士生692人,碩士生913人),自籌經費研究生1252人(博士生84人,碩士生1168人)。本科生在校數合計12655人,其中第二學士學位學生13人。成人教育學生在校數合計6157人,其中夜大學在校生2622人(本科1014人,專科1608人),函授部在校生2036人(本科1479人,專科557人),成人脫産班在校生1499人(本科966人,專科533人)。網絡教育學生合計3745人,全為本科。外國留學生1847人(包括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留學生58人),其中博士59人,碩士118人,本科283人。另有國內訪問學者40人,進修生11人,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證書班中方學生50人,在職攻讀博士、碩士學位學生 2247人,研究生課程進修班學生1112人,特色自考助學班學生4583人。
在國內,南大的畢業生以“基礎厚、後勁足、能力強、素質好”受到用人單位的青睞。在國際學術界,有7位南京大學 的畢業生獲美國總統奬。以南大研究生及其導師的姓氏命名的科學成果就有“周——龔分步相變理論”、“吳孤子”理論等。田剛、夏志宏更被楊振寧譽為改革開放以來出國留學的學生中最傑出的兩位。而在英國舉辦的國際英語演講比賽中,南大學子先後兩次獲得冠軍。1994、1995年,南大學生辯論隊技壓群雄,先後奪得全國大學生辯論賽和國際大專辯論賽桂冠。1999年,南京大學 又以優異成績在全國綜合性大學中率先通過了國傢教育部舉行的本科教學工作優秀評價。
三、南京大學 具有良好的教學、科研支撐條件
學校圖書館藏書量491.7萬册,其中中文普通圖書295.01萬册,外文圖書 84.14萬册,中文期刊35.39萬册,外文期刊37.16萬册,古籍綫裝書近40萬册,在全國各大圖書館中處領先地位。學校建有各類研究所127個,跨學科的研究中心98個,並擁有現代分析中心、網絡信息中心、教育技術中心等大型教學科研實驗基地。
四、南京大學 是我國國際學術交流活動最活躍的大學之一
1979年以來,南大已與近30個國傢的180多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研究合作關係,主辦國際會議120餘次,2500餘人次的教師出國留學、訪問或進修,聘請外國專傢學者1800多人次來校講學與合作,6000多名海外留學生先後在南大進修學習。李政道、丁肇中、楊振寧、普列高津、格拉肖、芒德爾等多位諾貝爾奬獲得者被授予名譽教授或名譽博士稱號。美國前總統布什、法國前總統密特朗、澳大利亞前總理霍剋等國外政要也先後來南大訪問。南京大學 為直接藉鑒國外的教學科研及管理經驗,積極探索多形式、多層次的國際合作模式,先後與美國霍普金斯大學合作創辦了中美文化研究中心、與德國哥廷根大學聯合建立了中德法學研究所、與日本郵政省共建了中國唯一的“多媒體遠程衛星教育係統研究室”等,其中,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經十多年的建設與發展,成為中美兩國在教育學術領域合作的成功範例,受到中美兩國領導人的重視和稱贊,被譽為“不出國的留學園地”,在國際上産生了重要的影響。
五、南京大學 的改革和事業發展,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重視,以及社會各界的廣泛關註與支持
1992年,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親臨南大視察,並揮毫寫下了“把南京大學 辦成具有國際影響和富有特色的教學科研中心”的題詞。1994年,南京大學 被列入國傢首批“211工程”建設序列。1999年7月,國傢教育部與江蘇省人民政府簽訂協議,决定共同重點建設南京大學 ,標志着南京大學 進入國傢重點建設的若幹所高水平大學的行列。2002年5月,南京大學 以“承百年傳統、展輝煌成就、揚南大精神、創世界一流”為主題,隆重慶祝建校100周年,成功舉辦了“南京大學 建校100周年大會”、“世界著名科學家論壇”、“追問大師”等一係列旨在弘揚科學和人文精神的紀念活動,授予馮元楨等7位校友“世紀校友學術成就金質奬章”,25000餘名校友及包括6位諾貝爾奬獲得者、120多位院士、100多位大學校長的數千海內外來賓抵寧參加校慶活動,各界校友和賢達為校慶認捐總額超過1.39億元,在社會各界引起了強烈反響。
在新的世紀,南京大學 將繼續弘揚傳統,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探索富有南京大學 特色的辦學模式,進一步提高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朝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目標邁進,爭取早日進入世界一流大學的行列,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作出更大的貢獻。 nanjing daxue
南京大學
Nanjing University
中國一所文理科綜合性大學。設在江蘇南京。前身是1902年創立的三江師範學堂(1905年改名為兩江師範學堂)。辛亥革命時停辦。1915年在兩江師範學堂原址設立南京高等師範學校。1923年並入東南大學。1927年,國民黨政府將東南大學等校合併,成立國立第四中山大學。1928年改名國立中央大學。抗日戰爭爆發後,中央大學遷入四川。1946年遷回南京。1949年 8月南京解放後遂取現名。
學校具有光榮革命傳統。“五四”運動時期,原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的進步師生就已成為當時學生運動的骨幹力量。在抗日救亡運動以及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的運動中,學校的進步師生都曾站在鬥爭的前列。1946年為反對美軍暴行,中央大學與金陵大學等校的進步學生通過抗暴聯合宣言,舉行了罷課和遊行。1947年 5月20日,以中央大學為首的寧、滬、蘇、杭等地十餘所學校的師生8000多人在南京舉行大規模遊行,遭到國民黨政府警憲的殘酷鎮壓,釀成震驚全國的“五·二○”血案。1949年4月1日,國民黨政府派遣“和平代表團”北上談判,中央大學和其他學校的進步學生舉行了“爭取生存,要求和平”的萬人大遊行,又遭到國民黨政府的鎮壓,造成“四·一”慘案。
南京解放後,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52年院係調整後,專業設置逐步擴充。1956年起,大學本科學製由 4年改為5年。1963年中文、氣象2係開始接受外國留學生。1982年,學校設有15個係(44個專業):中文係、歷史係、哲學係、 法律學係、經濟學係、 外文係、數學係、計算機科學係、 物理係、化學係、 生物學係、天文係、氣象學係、地質係、地理係。
1977年起本科學製又改為 4年。1981年設有53個碩士生專業和25個博士生專業,並擴大接受外國留學生、進修生和從事人文科學研究的訪問學者。1982年有本科學生5106人,專科學生50人,研究生429人,進修生261人,外國留學生96人。從1978年開始,全面實行學分製,並擴大選課範圍。另外,除中文係外的文理科各係中,開設一年漢語文課,以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1982年全校有教師(包括專職科研人員)2512人,其中有教授83人,副教授328人,講師1149人。1949~1982年,學校為國傢培養了本、專科畢業生25619人,研究生547人。學校的科學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在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上有48項科研成果獲奬。理科設有12個研究機構,文科設有9個研究機構。
南京大學 校園一角
南京大學 閱覽室一角
學校圖書館收藏的中外文圖書有 270多萬册。歷史文物1萬多件。
(樊包)
南大 重慶 院士 南開 名校 學者 物理學 中國民主同盟 校長 建築 金陵大學 行政樓 商學院 人力資源管理學 語言學家 漢字改革 個人 經濟學家 黨委書記 新聞傳播學 教師 數學家 北京大學 人物 地理學家 中國科學院院士 百科大全 更多結果...
南京大學星 南京大學生 南京大學城 南京大學醫院 國立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校友 南京大學校長 南京大學教授 南京大學地學院 南京大學玉輝樓 南京大學年鑒2006 南京大學國學社 南京大學法語係 南京大學化學係 南京大學強化班 南京大學圖書館 南京大學太陽塔 南京大學醫學院 南京大學商學院 南京大學檔案館 南京大學法學院 南京大學德語係 南京大學日語係 南京大學俄語係 南京大學英語係 南京大學出版社 南京大學文學院 南京大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生網站 南京大學中文係 南京大學製藥廠 南京大學副教授 南京大學新聞學係 南京大學水科學係 南京大學法律評論 南京大學國際學院 南京大學蒙民偉樓 南京大學政治學係 南京大學社會學院 南京大學心理學係 南京大學物理學院 南京大學中加學院 南京大學反哺學社 南京大學建築學院 南京大學經濟學院 南京大學管理學院 南京大學軟件學院 南京大學歷史學係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南京大學會計學係 南京大學金融學係 南京大學經濟學係 南京大學環境學院 南京大學物理學係 南京大學校友總會 南京大學研究生院 南京大學仙林校區 南京大學浦口校區 南京大學附屬中學 南京大學 中日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應用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 計算機軟件研究所南京大學 環境科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配位化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金陵學院論壇南京大學 哲學係·宗教學係南京大學 城市與區域規劃係南京大學旅遊研究所 南京大學 體育科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政府新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非洲研究所 南京大學 生物技術研究所南京大學 分子醫學研究所南京大學匡亞明學院 南京大學 微電子設計研究所南京大學 出版社常州分社南京大學 大氣科學學院南京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係南京大學 廣告與傳播學係南京大學 太陽塔實驗室南京大學 金融與保險學係南京大學人口研究所 南京大學 産業經濟學係南京大學 管理科學與工程係南京大學 控製與係統工程係南京大學歷史研究所 南京大學 國際關係研究院南京大學 社會心理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中國詩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社會人類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猶太文化研究所南京大學 旭日佛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非綫性科學中心南京大學 東方道德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亞太法研究所南京大學 中國經濟法研究所南京大學 中德法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外國語言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雙語詞典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中華文化研究院南京大學市場營銷係 南京大學 信息電子學係南京大學 國際經濟研究所南京大學 不動産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中國直銷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中國審計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古典文獻研究所南京大學聲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 微波技術實驗室南京大學通信工程係 南京大學 超導電子研究所南京大學 通信技術研究所南京大學 社會語言學實驗室南京大學 明清文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語言學教研室南京大學 現當代文學教研室南京大學 戲劇影視研究所南京大學 文藝理論教研室南京大學漢語教研室 南京大學 古代文學教研室南京大學西班牙語係 南京大學 人力資源管理學係南京大學 工程管理學院南京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南京大學 生物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 固體物理研究所南京大學電子工程係 南京大學教育研究院 南京大學 政府管理學院南京大學行政管理係 南京大學 英語口語研究所南京大學 外國文學研究所南京大學美術研究院 南京大學 醫學院附屬醫院南京大學 電子科學與工程係南京大學 材料物理與工程係南京大學 國際經濟貿易係南京大學工商管理係 南京大學 城市與資源學係南京大學大氣科學係 南京大學小百合BBS 南京大學 成人教育學院南京大學 網絡教育學院南京大學MBA協會 南京大學 工商管理碩士協會南京大學 中國語言文學係南京大學地球科學係 南京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南京大學電子商務係 南京大學外國語學院 南京大學 法語語言文學係南京大學 公共管理學院南京大學信息管理係 南京大學 教育科學與管理係南京大學 化學化工學院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 南京大學 生命科學學院南京大學校史博物館 南京大學深圳研究院 南京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南京大學 域外漢籍研究所南京大學美學研究所 南京大學 青年共産主義學校南京大學 經濟學係教授南京大學副教授王棟 江蘇省南京大學 製藥廠 南京大學 科技實業集團公司南京大學 石傢莊函授站4.南京大學副教授王棟 8.南京大學教授 15.南京大學副教授 南京大學 數碼防偽科技公司南京大學廣東研究院 揚州市南京大學 校友會 南京大學 —鼓樓高校國傢大學科技園南京大學 廣播電視與新媒體係南京大學 國土資源與旅遊學係南京大學 地球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大學 現代工程與應用科學學院南京大學 勞動人事與社會保障係南京大學 醫藥生物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傢重點實驗室南京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聯合舉辦會計專業碩士證書班招生簡章南京大學 嵌入式軟硬件研發中心南京大學 生物醫學電子工程研究所南京大學 微電子與光電子學係南京大學 物理係脈衝激光沉積實驗室南京大學 —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思想政治理論教研部南京大學 電子科學與工程學院南京大學 英國與英聯邦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評價中心南京大學 全日製本科生學籍管理細則南京大學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天文學係中心實驗室南京大學 人文社會科學高級研究院南京大學 -哥廷根大學中德法學研究所南京大學 社會工作與社會政策係南京大學 民族與邊疆研究中心南京大學 經濟全球化與國際關係研究中心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