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南京博物院聯繫方式電話:025-84800405南京博物院投訴電話南京市旅遊投訴電話:025-5226012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南京博物院門票價格門票:成人20元,學生票10元。南京博物院開放時間開放時間:09:00-10:00南京博物院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南京博物院交通圖南京博物院交通公交5、9、27、51路到中山門下,遊1、遊2路也可到達。
南京博物院是我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之一。南京博物院之前身是1933年由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傢、教育傢,時任國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創建的國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蔡先生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在中山門半山園徵地12.9公頃,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後因時局關係,僅建“人文館”,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當時通過收購、撥交、發掘,集中全國第一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後像》、《唐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國寶。一批著名專傢雲集於此,如李濟、吳金鼎、夏鼐、曾昭燏、王天木等。在抗日戰爭內遷西南期間,進行考古發掘、民族調查,並出版有《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麽些象形文字字典》、《博物館》等許多專著。北平歷史博物館曾一度歸屬於中央博物院的建製而成為分院。當時為全國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直屬當時的教育部領導。
1949年新中國成主後,南京博物院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仍稱“國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領導,1950年3月9日經文化部批準正式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性質仍是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由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領導,經費由中央撥款,任務由文化部直接佈置,如南唐二陵發掘,六朝陵墓調查等。
1950年7月改由華東文化部領導,屬華東大區博物館,包括東南地區五省一市(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上海),還建立華東文物工作隊,隊部設在南京博物院,這期間發掘了山東沂南漢畫像墓、安徽壽縣春秋時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奉命派人到鄭州協助發掘商代遺址。
1954年9月華東大區撤消後,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蘇省政府文化局領導,屬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
藏品中較珍貴的有:吳縣草鞋山和武進縣寺墩等新石器時代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玉琮、玉璧;丹徒春秋墓出土的屍祭缶,器蓋銘文記載着吳國三代四王的名字;盱眙南窯莊發現的陳璋壺,為戰國時代齊國獲自燕國的王室用器,全器由器身和外套合成,外套稍殘,飾96條捲麯起伏的長竜和576枚梅花釘,橫箍上飾錯金流雲紋,壺口沿和圈足外刻有表示其容量等的銘文。同出的金獸,出土時蓋於銅壺之上,長17.8釐米,通高10.2釐米,重9000剋;南京郊區出土的南朝模製磚畫《竹林七賢》。在3萬多件宋、元、明、清書畫中,以明、清兩代的藏品見長,畫派較全,佳作較多。精品包括宋朱熹與某侍郎書札捲、元黃公望《富春大嶺圖軸》、元吳鎮《鬆泉圖捲》、明徐渭《雜花圖》捲、明文徵明《中庭步月圖軸》以及清龔賢的《水墨溪山煙樹圖軸》等。另有代表11個民族的民族文物2233件。還有相當數量的明清碑刻資料和近現代珍貴歷史文獻,如僅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江蘇地區的革命文物資料等就有1.7萬多件。
該院有9個陳列廳,面積3712平方米。其中7個廳設有基本陳列“江蘇歷史陳列”,展示了江蘇地區從原始社會到近代的數千年歷史發展的歷程,着重反映了江蘇地方歷史的文化特色。另兩個廳每年舉辦10個以上重要文物、繪畫和工藝品展覽。該院還舉辦流動展覽,如深入工廠、農村進行宣傳,配合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到日本等國舉辦“南京博物院藝術展”等。此外,該院還舉辦了近代史專題講座,到大中學校、工廠講課,通過電臺、電視臺和報紙進行歷史、文物、繪畫藝術等知識的普及工作。也聘請院內外專傢、學者講授各種專題歷史知識。
該院編輯出版的大型專著、圖册有:《南唐二陵》、《沂南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中國博物館》大型叢書《南京博物院》、《南京博物院藏畫》、《南京博物院藏畫選集》,以及《江蘇明清碑刻資料選編》、《江蘇彩陶》、《元朝藝術》等數十種。定期出版的刊物有《南京博物院》(年刊)。該院還是江蘇省考古學會、江蘇省博物館學會、江蘇省民俗學會的常設機構所在地,與3個學會聯合出版學術刊物《東南文化》。 |
|
南京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創建的博物館之一,是一座大型綜合性的省級歷史與藝術類博物館,前身是1933年蔡元培等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1950年更名為南京博物院,位於南京城東中山門內中山東路321號,占地約13萬平方米。
1933年,由我國近代民主革命傢、教育傢,時任國主中央研究院院長的蔡元培先生倡議創建的國主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落成。蔡先生親自兼任第一屆理事會理事長,在中山門半山園徵地12.9公頃,原擬建“人文”、“工藝”、“自然”三大館,後因時局關係,僅建“人文館”,即現在的南京博物院大殿。該建築為仿遼代宮殿式,由民國著名建築師徐敬直設計,經建築大師梁思成修改,1936年6月開始興建,1947年告竣,為博物院主樓。整個大殿雄偉壯觀,是近代建築史上的傑作,其結構部分按《營造法式》設計建造,某些細部和裝飾兼采唐宋遺風。
當時通過收購、撥交、發掘,集中全國第一流珍品約二、三十萬件,其中包括繪畫中的《歷代帝後像》、《唐明皇幸蜀圖》;銅器中的毛公鼎、司母戊鼎等稀世國寶。
該院當時為全國唯一一座仿照歐美第一流博物館建館的現代綜合性大型博物館,直屬當時的教育部領導。北平歷史博物館曾一度歸屬於中央博物院的建製而成為分院。
中央博物院的建築設計思想是力圖體現中國早期的建築風格,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同時區別於中山東路上其他幾幢大屋頂的仿古建築。遼式建築於10一12世紀在我國北方形成,它繼承了唐代的傳統,又有變化。主要表現為造型樸實雄渾,屋面坡度較平緩,立面上的柱子從中心往兩邊逐漸加高,使檐部緩緩翹起,減弱大屋頂的沉重感。尤其是屋頂下簡潔而粗壯有力的鬥拱,主要是起結構受力作用,不像明清以來的建築鬥拱,裝飾意味越來越濃,受力性能越來越弱。中山東路的其他幾幢仿古建築,基本上就是仿明清風格的。博物院建築委員會經過研究,决定采用遼代的式樣來建造博物院。徐敬直的設計圖原是仿清式建築的,在梁思成、劉敦禎兩位顧問的指導下,徐敬直和李惠伯兩人重新設計了建築圖案。總體佈局強調深層次的對稱軸綫,主體建築離中山東路主幹道較遠,前面留下寬敞的空間,做草坪、廣場和緑化帶,大殿前建有寬大的三層平臺,這樣設計,可以襯托主體建築的雄偉高大。大殿仿遼代薊縣獨樂寺山門形式,其結構多按《營造法式》設計,某些細部和裝修兼采唐宋遺存。大殿為七開間,屋面為四面麯面坡的四阿式,上鋪棕黃色琉璃瓦。陳列室仿自美國某博物館,做成平屋頂,外墻加中國古典式挑檐,使之與大殿風格協調。整座建築物設計科學合理,比例嚴謹,是在滿足新功能的要求下,采用新結構、新材料建造的仿遼式殿宇的優秀實例,受到建築界和社會各界人士的好評。 |
|
1934年7月,傅氏因中央研究院本職事務太忙而離職,教育部改聘李濟繼任。李濟上任後,着手進行博物院主體建築的興建,成立"中央博物院建築委員會",委員長為翁文灝,委員有張道藩、傅汝霖、傅斯年、丁文江、李書華、梁思成、雷震、李濟。在1934年7月26日第一次會議上,公推其中的張道藩、傅斯年、丁文江三位為常務委員,梁思成為專門委員,會議還討論了徵用院址土地的問題。8月4日,籌備處即正式緻函南京市政府,擬徵收中山門內路北舊旗地為院址。至1935年4月,市政府正式函復,劃定半山園旗地100畝為院址,後又增加93畝。地價、青苗、拆遷諸費共五萬多元,由中央研究院補助,於1935年分別撥付。建築費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補助150萬元。當時計劃建:自然館1410平方丈,人文館1320平方丈,工藝館2000平方丈,公用270平方丈,共計5000平方丈。建築工程分三期進行,第一期包括行政辦公樓和人文館等,人文館暫由三館共用。同年4月16日第二次會議上,通過了徵選建築圖案章程,邀請李宗侃、李錦沛、徐敬直、楊廷寶等13位建築師送設計圖參選。審查委員會由管理中英庚款董事會總幹事杭立武、著名建築師劉敦禎、專門委員梁思成及張道藩、李濟等5人組成。經審查,全部圖案均不符合章程規定,故决定從各圖中選出比較合用、最有修改價值的圖案。用不記名投票的方法,審查委員們一致選出興業建築事務所建築師徐敬直設計的圖案,報呈教育部備案。院建築委員會聘請徐敬直為本院建築師,由他會同專門委員梁思成等修正原圖,測量院址,並指導、監督建築工作。參選的十多份建築圖案,還於同年10月初在博物院籌備處公開陳列展覽。
抗戰期間,中央博物院籌備處連同所屬的文物於1937年底遷離南京,將文物分三路轉移到西南各處,經過數處轉輾,最終於1940年底駐紮於宜賓李莊,與同在一地的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同濟大學、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女子大學、北大文科研究所等著名科研教育機構一起成就了李莊"抗戰文化中心"之名。
日寇占據南京期間,在博物院設有防空總機構,對已完成的部分大加改造,並破壞多處,損失嚴重。1946年8一12月,在中山門內院部,建築委員會連續召開了三次會議,討論並通過了修復工程計劃。在修復計劃决定前,由傅斯年代表建築委員會,通過談判,解决了原承包商江裕記問題,得以另行招標復工。經過公開招標,報價最低且信譽很好的陸根記中標。1946年12月份簽訂合同後,即行開工,仍按原設計圖案進行。主要項目包括人文館陳列室、大小講堂及圖書室、理事會及院長辦公室、人文館保存庫、研究室等。電氣、衛生及消防等附屬工程,也以招標的形式進行。1948年4月,第一期工程及附屬工程竣工,並通過驗收。5月29日一6月8日,中央博物院籌備處與故宮博物院在新落成的博物院陳列室內舉辦了聯合展覽,展出商周銅器、漢代文物、民族文物、歷代帝後像等,蔣介石、於右任等要員名流出席、參觀,觀者塞途。
1949年新中國成主後,南京博物院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仍稱“國立中央博物院”,直接由中央文化部領導。 1950年3月9日經文化部批準正式改為“國立南京博物院”,性質仍是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由文化部文物事業管理局領導,經費由中央撥款,任務由文化部直接佈置,如南唐二陵發掘,六朝陵墓調查等。50年代初,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博物院的建築作整修、增建,至此,博物院的第一期建築工程算最後完成。博物院的主體建築完美地體現了設計圖案的精神和要求,形象古樸莊重,氣勢雄偉高大,因屋檐兩邊呈弧形漸漸嚮上翹去,莊重中又略有輕靈之感,而不顯板滯沉重,成為南京城東一處醒目且耐人品賞的風景。
1933年中央博物院建院之初,就明確提出了這樣的建院宗旨:"為提倡科學研究,輔助公衆教育,以適當之陳列展覽,圖智識之增進。"在蔡元培、傅斯年、李濟等諸位先賢和新中國成立後曾昭橘等人的帶領下,南京博物院在收藏、陳列、考古發掘、科研、出版等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自30年代中期起,中央博物院或獨立,或與中央研究院合作,對四川、雲南蒼洱、貴州、雲南麗江、甘肅敦煌、新疆等地的民族、民俗、占跡、民間藝術、手工業等,作調查、發掘和研究,並對四川彭山漢墓作科學發掘,收集整理了一大批實物,編印出版了《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中華民間工藝圖說》、《遠東石器淺說》等著作。
1950年7月改由華東文化部領導,屬華東大區博物館,包括東南地區五省一市(江蘇、安徽、浙江、福建、臺灣、上海),還建立華東文物工作隊,隊部設在南京博物院,這期間發掘了山東沂南漢畫像墓、安徽壽縣春秋時代蔡侯墓、浙江杭州老和山新石器時代遺址、福建閩侯曇石山新石器時代遺址,還奉命派人到鄭州協助發掘商代遺址。
1954年9月華東大區撤消後,南京博物院改由江蘇省政府文化局領導,屬全國綜合性歷史藝術博物館,是全國重點博物館之一。
這裏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建國50年來,在各級黨和政府的領導下,經過全體職工共同努力,尤其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成績更為突出。首先把原中央博物院留下的建築未了工程,修繕而裝飾一新,屋頂鋪蓋金黃色琉璃瓦,添砌仿漢闕大門,修築庭前馬路,緑化周圍環境,興建大殿前的月臺。門前面嚮通往東郊明孝陵和中山陵的林蔭大道,滬寧高速公路經門口穿過而進入市內繁華地區;門內庭園廣阔,花木蔥蔥似錦,襯托出仿遼式宮殿建築的陳列大殿的端嚴和壯觀。
除原有中山門、朝天宮兩處藏品庫房外,近年又在大殿右側新建一座3000平方米現代化的新庫房,使文物保管條件得到很大改善。大殿底層的新展廳,即30年代原圖紙上設計的連接二樓陳列大廳的底層陳列廳,計2400平方米,也已建成,目前連同二樓2390平方米陳列大廳,舉辦有《長江下遊五千年文明展》、《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和文化展》、《江蘇考古陳列》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對觀衆開放。大殿前方西側的一座與現大殿相似的仿古宮殿式藝術陳列館,即30年代原計劃興建中的工藝館,計12600平方米。內設珍寶館、青銅館、瓷器館。書畫館、玉器館、織綉館、陶藝館、漆藝館、民俗館、現代藝術館、名人書畫館等11個專題陳列展館。
藏品徵集工作也有長足發展,目前有各類藏品42萬件,國寶級文物和國傢一級文物有二千件以上,其中考古發掘品、少數民族文物、外國文物、宮廷器皿、清代文書以及日寇投降儀式的文物,都是全國獨有的罕見品,科學價值較高。院藏中外專業圖書近30萬册,其中還有全國少有的善本書和殿版書。歷年新徵集的古代書畫,總數亦在3萬件以上,其中包括宋、元時代的珍品,不論在數量上或質量上,都是名列全國前茅的精品。建國後新出上的東海大賢莊舊石器,邱縣大墩子彩陶器,儀徵、丹徒、六合等地出土的西周和春秋時代青銅器,盱眙出上的戰國金獸,徐州和揚州東漢諸侯王墓出上的銀縷王衣及“廣陵王璽”金印,南京、丹陽一帶六朝時代的青瓷器和“竹林七賢及榮啓期”磚刻壁畫,以及南京祖堂山南唐二陵的陶舞誦,都是備受國內外學術界矚目的珍品。近年主持或參加的考古工作,如昆山趙陵、高郵竜虯莊、揚州唐城、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以及蘇州真山吳楚貴族墓地,“八五”期間,相繼被評為全國十大考古發現及獲得榮譽奬。與日本學術單位合作的“佛教南傳”、“早期水稻田遺址考古”、“江南人骨研究”都取得了備受國內外矚目的成績。
陳列展覽在辦好基本陳列的同時,還舉辦各種專題展覽,總數約300個左右,觀衆達1200萬,其中海外觀衆50餘萬,影響幾乎遍及世界五大洲。特別是近幾年隨着對外開放,進行國際間文化交流,曾先後在日本、德國、埃及、墨西哥、蘇聯、比利時、韓國、澳大利亞等國傢和香港、澳門、臺灣地區舉辦展覽,為弘揚民族文化做出了最大努力和積極貢獻。
民族民俗學的調查和徵集工作是南博機構建置的另一特點,是全國博物館中唯一設置有民族民俗學研究的機構,它起源於40年代在川、康、黔等省對彝、納西、苗、傣、傈僳等少數民族的調查,而近年主要對太湖地區漢族的民俗、民風進行專題調查,並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文物保護技術研究起步於70年代中、後期,近10年來就先後有“舊紙張保護技術”、“NMF—1防黴劑”、“復方中草藥殺蟲劑”等14個項目,相繼獲國傢、文化部、省文化廳各種等級大奬或進步奬。其他科研項目亦取得可喜的成果,據不完全統計,先後發表各種論著800篇(本),其中《南唐二陵》、《沂南漢像石墓發掘報告》、《六朝藝術》、《南京博物院藏寶錄》、《華夏瑰寶》、《東方文明之光——紀念良潛文化發現60周年》等科學性較高的專著在國內外具有重大影響。還有11篇論文獲省社科二、三等奬,9篇論文獲省文化廳首屆科研成果一、二、三等奬。院辦的《東南文化》雜志已連續三屆被評為省內10種優秀社科雜志之一。近年還多次成功地舉辦了多種學術研討會。其他方面諸如環境緑化、攝影、書法作品、治安保衛等,也都受到政府的嘉奬。
此外,省博物館學會、考古學會、民俗學會和吳文化學會都挂靠在南京博物院,並組織開展了大量的學術活動。“國傢文物出境鑒定江蘇站”也附設在這裏。還為南京大學、廈門大學、中山大學、復旦大學等10多所高校指導研究生、本科生,幫助實習輔導。又是南京地區大、中、小學生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同時還受國傢文物局委托,不定期培訓文博專業人員。為全國各地的文博單位培養了若幹專業人才。
目前全院有各類專業人員170餘人,其中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占50%以上,設有考古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藝術研究所、文物保護技術研究所、古建築研究所、陳列展覽部、保管部、文物徵集部、圖書館、辦公室、保衛部、服務部等職能部門,還設有《東南文化》雜志社,出版發行《南京博物院集刊》和《東南文化》兩種雜志,具有配置成套的組織機構和一支政治素質和業務水平較高的專業隊伍。正在組織實施《南京博物院“九五”規劃和2010年遠景發展設想》。 |
|
博物館現有三個基本陳列,常年展出《長江上下遊5000年文明展》、《我們的昨天-祖國的歷史、民族、文化展》和《江蘇考古陳列》,此外還舉辦各種臨時性展覽。 |
|
該館現藏各類文物標本和歷代藝術品41萬餘件,其中國寶級文物10件,國傢一級文物1000餘件,青銅、書畫、陶瓷、傢具、文獻、絲織品等類別一應俱全。
該館以六朝豪門望族墓出土文物和明朝功臣世傢墓出土工藝品最富地方特色。館藏六朝文物,在數量、品類、歷史藝術價值諸方面均居全國之首。丞相王導、謝安、桂陽王蕭融等傢族墓出土的16方墓志,是研究六朝書法藝術及中國書法史的寶貴實物。南朝佚名大墓出土的一對青瓷蓮花尊,代表中國六朝青瓷藝術的最高成就。沐英墓出土的青花人物大梅瓶,所繪“蕭何月下追韓信”畫面,為元末明初中國青花瓷器的精粹之作。
同時該館藏品中以原清宮瓷器為最多,以西南彝族、納西族、傣族、苗族等少數民族文物為最具特色,以殷墟考古出土實物科學價值最高。
其中珍品有:邳縣、南京北陰陽營等出土的彩陶和玉飾件等青蓮崗文化遺物;吳縣草鞋山和武進寺墩等遺址出土的獸面紋玉琮、玉璧等良渚文化遺物;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的銀縷玉衣、鎏金獸形銅硯盒;南京西善橋、丹陽建山、鬍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啓期》、《羽人戲竜》等磚印壁畫;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三彩雙魚瓶;南唐二陵出土的玉哀册及陶俑;元明之際釉裏紅歲寒三友瓷梅瓶;清畢沅墓出土的金鳳冠及翡翠朝珠。另外還藏有宋徽宗趙佶的《鵒圖》、閻次平的《四季牧牛圖》、元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倪瓚的《叢篁古木圖》、明瀋周的《東莊圖》册、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圖》、唐寅的《看泉聽風圖》、仇英的《麯水流觴圖》以及明末清初金陵八傢和清中期的揚州八怪的大量作品。 |
|
在抗日戰爭內遷西南期間,一批著名專傢雲集於此,如李濟、吳金鼎、夏鼐、曾昭橘、王天木等。進行考古發掘、民族調查,該院還編輯出版《南京附近考古報告》、《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沂南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畫選集》、《南唐二陵發掘報告》、《揚州八傢畫集》、《江蘇省出土文物選集》、《蘇州磚刻》、《南京博物院藏畫集》、《江蘇彩陶》、《江蘇六朝青瓷》、《六朝藝術》、《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博物院》《雲南蒼洱境考古報告》、《麽些象形文字字典》等數十種圖册、專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東南文化》等刊物。 |
|
徐平羽、曾昭燏、姚遷、梁白泉、倪明。 |
|
約420,000件 藏品
地址:南京中山東路321號
郵編:210008
館長:龔良
交通指南:可乘坐遊1路、遊2路、遊5路、5路、9路、29路、36路、51路、55路、59路、115路、163路公交車至中山門站下。
開館時間:09:00—16:30星期一 至 星期日 (16:00停止售票)
票價:免費 (需憑個人有效證件) |
|
Nanjing Bowuyuan
南京博物院
Nanjing Museum
中國現代收藏、陳列、展覽和研究考古發掘品、民族學調查品、傳統工藝美術品和書法繪畫作品的機構。院址江蘇省南京市,建於1950年3月9日。前身是1933年7月興建的中央博物院籌備處。 該籌備處因抗日戰爭爆發內遷四川,抗戰勝利後遷回南京。現該院為原設計中的人文館,建築中西合式,大殿仿河北薊縣遼代獨樂寺山門形式,氣勢雄偉。陳列室面積3500平方米,文物庫房面積13384平方米。 設考古、民族、保管、社會教育、技術、科學實驗、學術委員會、圖書館、資料室、辦公室及文物修復工廠等部門。 該院現有藏品約40萬件,其中珍品有:邳縣、南京北陰陽營等出土的彩陶和玉飾件等青蓮崗文化遺物;吳縣草鞋山和武進寺墩等遺址出土的獸面紋玉琮、玉璧等良渚文化遺物;徐州土山東漢墓出土的銀縷玉衣、鎏金獸形銅硯盒;南京西善橋、丹陽建山、鬍橋南朝墓出土的《竹林七賢與榮啓期》、《羽人戲竜》等磚印壁畫;揚州唐城遺址出土的三彩雙魚瓶;南唐二陵出土的玉哀册及陶俑;元明之際釉裏紅歲寒三友瓷梅瓶;清畢沅墓出土的金鳳冠及翡翠朝珠。另外還藏有宋徽宗趙佶的《□鵒圖》、閻次平的《四季牧牛圖》、元黃公望的《富春大嶺圖》、倪瓚的《叢□古木圖》、明瀋周的《東莊圖》册、文徵明的《中庭步月圖》、唐寅的《看泉聽風圖》、仇英的《麯水流觴圖》以及明末清初金陵八傢和清中期的揚州八怪的大量作品。
該院自1954年舉辦中國歷史文物陳列以來,至1987年已舉辦了約350個展覽。
該院還編輯出版《南京附近考古報告》、《華東新石器時代遺址》、《沂南漢畫像石墓發掘報告》、《南京博物院院藏古畫選集》、《南唐二陵發掘報告》、《揚州八傢畫集》、《江蘇省出土文物選集》、《蘇州磚刻》、《南京博物院藏畫集》、《江蘇彩陶》、《江蘇六朝青瓷》、《六朝藝術》、《南朝陵墓石刻》、《太平天國壁畫》、《南京博物院》等數十種圖册、專著及《南京博物院集刊》、《東南文化》等刊物。
歷任院長為徐平羽、曾昭□、姚遷、梁白泉。
(顧徵祥)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