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優7954係浙江省農科院育成的秈型雜交水稻新組合,由不育係協青早a與恢復係浙恢7954配組而成。該組合於2001年4月通過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2003年11月通過國傢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
該品種屬秈型三係雜交水稻,全生育期在長江上遊作中稻種植平均151.2天,在長江中下遊作中稻種植平均141.1天,均比對照汕優63遲熟0.9天。株高110釐米,分蘖力較強,耐寒性強。每畝有效穗數18.4萬穗,穗長22.3釐米,每穗總粒數148粒,結實率78.2%,千粒重30剋。抗性:中抗稻瘟病、白葉枯病,對白背飛虱和細菌性條斑病抗性優於對照汕優63。1998年參加浙江省“8812”後備材料大區對比試驗,平均畝産533.6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10號增11.1%,達極顯著水平;1999年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稻區試,平均畝産544.0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9.3%,達極顯著水平;2000年繼續參加浙江省單季雜交稻區試,平均畝産590.6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9.63%,達極顯著水平,同年參加浙江省單季稻生産試驗,平均畝産559.9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11.0%;2000年參加浙江省雜交晚稻區試,平均畝産535.4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12.2%,達極顯著水平;其中,2000年金華縣1000畝示範方,經驗收平均畝産527.6公斤,比協優46增産22.1%,1.8畝高産田畝産達704.4公斤;安徽蕪湖縣六郎團灣示範片320畝,平均畝産650公斤以上,1.5畝高産田畝産達733.3公斤;2001年參加國傢區試(中秈遲熟高産組),平均畝産586.39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6.98%,達極顯著水平;2002年繼續參加國傢區試(中秈遲熟高産組),平均畝産649.3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8.86%,達極顯著水平,同年參加國傢生産試驗(中秈遲熟高産組),平均畝産576.7kg,居參試組合第一位,比對照汕優63增産16.1%。
米質主要指標:糙米率83.6%、精米率74.6%、整精米率47.6%、粒長6.7mm、長寬比2.6、堊白度17.1%、透明度2級、鹼消值7.0、膠稠度65mm、直鏈澱粉含量26.0%,其中糙米率、精米率、粒長、鹼消值、膠稠度五項指標達優質米一級標準,長寬比、透明度二項指標達優質米二級標準。
協優7954適宜在四川、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安徽、浙江、江蘇省的長江流域和重慶市、雲南、貴州省的中、低海拔稻區(武陵山區除外)以及陝西省漢中、河南省信陽地區稻瘟病輕發區作一季中稻種植。協優7954具有集高産、穩産、適應性強於一體的特點,增産效果和經濟效益顯著。經一年試種兩年推廣,種植面積已達288.0萬畝,每畝按區試(生産試驗)中最低增産稻穀46.32公斤計,共計增産稻穀1.33億公斤,每公斤稻穀1.0元計,增創經濟效益1.33億元。2002年以前,協優7954主要在浙江、安徽、江西等5省試種推廣;2003年該組合通過國傢品種審定,推廣區域增加,達13個省市,在這些省市試種示範中,表現突出的豐産性和良好的綜合性狀。推廣應用潛力巨大。2003年初步統計種植面積達300萬畝;2003年生産種子數量300萬公斤,預計2004年可推廣450萬畝以上。隨着該組合在生産實際中的推廣應用,不僅可增加農民收入,而且對保障“糧食安全”具有重要的作用。
栽培技術要點:1、適時播種:播期同汕優63,秧田畝播種量8~10公斤,秧齡30~35天;2、合理密植:栽插規格為16.6×26釐米,每畝插足6~8萬株基本苗;3、促控結合管好肥水:協優7954屬大穗大粒型,較耐肥,一般基肥和分蘖肥占80%以上,力爭足肥早發,劍葉抽出前適施穗肥保大穗;氮磷鉀比例為1:0.5:0.8;在水漿管理上,總的原則是淺灌勤灌,幹幹濕濕。要求淺水插秧,深水返青,返青後淺水勤灌促分蘖;後期幹濕交替防早衰。4、防治病蟲:註意防治稻瘟病、白葉枯病及稻飛虱等病蟲的危害。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