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寫作常用詞 : 農業 : 財經 : 財會 : 證券 : 影視歌麯 : 中國 >重慶 >萬州區 > 華爾街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 華爾街 Huá’ěr Jiē
No. 2
  美國紐約市下曼哈頓的一條街,有許多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總管理處設在這裏
No. 3
  美國經濟中有權勢的金融界;美國財閥的代稱
No. 4
  美國紐約的一條街,有許多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總管理處設在這裏。常用做美國財閥的代稱。[英Wall Street]
No. 5
  wall street (華爾街)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裏,寬僅11米,是英文“墻街”的音譯。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裏,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墻,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築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後沿墻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墻,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morgan)財閥、洛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裏。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這裏。
  荷蘭統治時,在這裏築過一道防衛墻。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墻建街,因而得名。 這裏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裏支配着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着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着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擡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墻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衹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着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着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着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裏沒有發現任何一傢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衝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衹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遊,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麽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衹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裏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傢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裏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幹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傢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衹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裏,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着“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傢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着籃子嚮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嚮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傢、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髮,話語裏還透着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着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臺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臺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臺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着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衝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着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夥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傢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裏,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裏,這麽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着效率,也賺取着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麽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産,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麽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纍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麽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傢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象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着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着簡單的午餐,一邊讀着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睏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衹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傢、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着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裏,銀行傢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裏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傢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着屏幕,追隨着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麽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裏,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着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着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傢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傢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裏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傢,準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衝基金經理會對着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準備回傢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着說。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幹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裏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産在這裏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裏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電影
  中文名稱:華爾街
  英文名稱:wall street
  發行時間:1987年
  電影導演: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主演: 邁剋爾·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 gordon gekko
  查利·希恩 charlie sheen .... bud fox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 trader (office)
  達麗爾·漢納 daryl hannah .... darien taylor
  馬丁·西恩 martin sheen .... carl fox
  詹姆斯·斯派德 james spader .... roger barnes
  特倫斯·斯坦姆普 terence stamp .... sir larry wildman
  肖恩·揚 sean young .... kate gekko
  哈爾·鬍爾伯剋 hal holbrook .... lou mannheim
  約翰·邁剋格雷 john c. mcginley .... marvin
  保羅·蓋爾福勒 paul guilfoyle .... stone livingston
  andrea thompson .... hooker
  索爾·魯賓剋 saul rubinek .... harold salt
  frank adonis .... charlie
  地 區:美國
  類別:犯罪/劇情
  imdb評分: 7.2/10 (9,728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4291/
  簡介
  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挂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欲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身為股票掮客之子的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而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綫交易的內幕,同時藉蓋柯的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麥可.道格拉斯的演出氣勢逼人,獲最佳男主角金像奬。馬丁.希恩與查利.希恩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檔演出。
  一句話評論:
  every dream has a price.
  在本片中,你能看到資本的邪惡推動力。
  ——華盛頓郵報
  奧利弗·斯通的《華爾街》是對資本主義資本貿易狀況的激進抨擊。
  ——芝加哥太陽報
  “貪婪是好東西。”這句臺詞已經成為經典名言,看過本片,你將會留下深刻印象:貪婪可能是好東西,但如果你不小心,它也可以是致命的。
  ——reel電影評論
  無疑是八十年代的經典片之一,為邁剋爾·道格拉斯創造了全新的角色形象。
  ——bbc dvd評論
  本片有很多值得推薦之處,但它隨片附送的道德觀點卻不見得有多大的影響力。
  ——阿波羅評論
  幕後製作:
  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挂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欲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身為股票掮客之子的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而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綫交易的內幕,同時藉蓋柯的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邁剋爾·道格拉斯的演出氣勢逼人,獲最佳男主角金像奬。馬丁·辛與查理·辛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檔演出。
  本片是導演奧利弗·斯通繼《野戰排》的反戰主題以後,以一個白領股票新手的視覺為切入點,拍攝的抨擊和揭露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貪欲罪惡的電影。本片的時機顯然也是有所選擇,它挑在美國金融市場的公債醜聞出現以後,華爾街特別容易受攻擊的時候出現在公衆面前。
  影片指出,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是很容易受愚弄的,像戈登這樣的大市場殺手們,他們總是像猛禽一樣,突然俯衝下來,從股東們的鼻子底下將整個公司然後攫取飛走,毫不留情。戈登們的行為是道德敗壞和非法的,但是他們總是喜歡用幾句話就讓自己的良心寬恕了自己的行為,例如“沒有人會受傷”、“人人都這麽做”、“這個交易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每個人的”、“除了我們,誰會知道呢?”
  電影有着傳統的情節設計:饑渴的年輕人渴望接近前輩得到成功,結果被引誘,被欺騙,最後試圖翻盤。實際的細節其實並不太重要。八十年代的銀幕上少有角色如戈登這般的冷酷無情又令人信服。如果說影片有什麽缺陷的話,可能設置的查理·辛一角有問題。因為他看上去還不夠貪婪和無情,不大容易讓人覺得他最後確實有勇氣把戈登拖下馬來。
  奧利弗·斯通本片的最大成功在於公認他將金融市場的不擇手段演繹得復雜而又可信,同時又顯得十分有意義。任何人都可能被它吸引,因為股票操縱的細節和走漏消息描繪的很真實,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而且從頭至尾,我們知道這一切發生是為了什麽。
  儘管戈登的違法行為讓華爾街的大多數人反對,但他的大價值觀將是被贊同的,合法的騙局能帶來金錢,他們一定就會去做。可能被提名為總體候選人的大金融傢donald trump,就曾在他的自傳中說道:很簡單,金錢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太大了,他更多的動機是為了參與這種挑戰並且成為贏傢。他的坦白讓人欣賞。但是人們要警惕的關鍵在於,這種價值觀的兩面,一邊是金錢,一邊是獲勝,並沒有提及到任何的生産商品和服務、製造産品、發明某些設備、建造某些廠房等實業方面的財富創造手段。
  本片的真正目的其實並不是抨擊華爾街的罪行。奧利弗·斯通攻擊的是將追求利潤與財富置於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價值觀。他的電影體現出了一種金融世界的兇殘氣氛,即不管道德的死活,一切嚮錢看。隨之而來的法律,應該僅僅是懲罰的一部分而已。
  花絮:
  ·片中由特倫斯.斯坦普飾演的英國人“拉裏懷特曼先生”,大傢公認他的原型來自漢森公司的“戈登·懷特先生”。漢森是一傢專門從事收購、清算、拆散公司進行售賣的公司。
  ·父親的角色盧·曼海姆是導演奧利弗·斯通用自己父親路易斯·斯通的名字命名的。路易斯·斯通是一個真正的華爾街股票經濟人,他在本片發行前一年去世了。
  ·導演奧利弗·斯通對主角戈登的首選是理查·基爾和沃倫·貝提,並不是麥剋·道格拉斯。
  ·湯姆·剋魯斯很想出演巴德·福剋斯這個角色,但是奧利弗·斯通已經早答應把這個角色給查理·辛,後來,奧利弗·斯通為湯姆·剋魯斯準備了另外一個角色,那便是1989年的《生於7月4日》的主角。
  ·導演奧利弗·斯通給了查理·辛兩個選擇,片中父親的角色卡爾·福剋斯將由他從傑剋·雷蒙和馬丁·辛兩人中選一個,查理·辛選了他自己的父親,同樣也是著名老牌演員的馬丁·辛。
  ·這個故事是在美國80年代的後保債券醜聞事件發生後寫就的。
  ·電影中戈登的一句臺詞:“貪婪不好聽,卻是好東西。”被評選為2007年的“100句最偉大的電影臺詞”的第70位。
  ·到2007年為止,這是唯一一部既得到奧斯卡也得到金酸莓奬的片子。分別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邁剋爾·道格拉斯,金酸莓最差女配角:達裏爾·漢娜。
  ·在片子結尾處,巴德·福剋斯下車,走了一段長臺階的路到法庭,他路過的報刊車門上貼的是《財富》雜志的海報。
  ·片中有一個公司的名字叫“anacott steel”,這也是在另外一部1974年的影片the longest yard中曾經出現過的公司名字。它可並不是一傢真正的公司。
  ·在teldar paper股東大會上,越過戈登·蓋科的肩膀,可以看到有個姓名牌上寫着“肖恩·斯通”。
  精彩對白:
  gordon gekko: when i get a hold of the son of a bitch who leaked this, i'm gonna tear his eyeballs out and i'm gonna suck his [內容被過濾,請註意論壇文明]ing skull.
  戈登:抓到這個狗娘養的泄密人,我要摳出他的眼珠子,然後吸他的腦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rl fox: stop going for the easy buck and start producing something with your life. create, instead of living off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others.
  卡爾 福剋斯:停止這種“輕易的跳躍”,在你的人生中開始生産點什麽吧,創造,而不是買賣其他人的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rdon gekko: the richest one percent of this country owns half our country's wealth, five trillion dollars. one third of that comes from hard work, two thirds comes from inheritance, interest on interest accumulating to widows and idiot sons and what i do, stock and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it's bullshit. you got ninety percent of the american public out there with little or no net worth. i create nothing. i own. we make the rules, pal. the news, war, peace, famine, upheaval, the price per paper clip. now you're not naive enough to think we're living in a democracy, are you buddy? it's the free market. and you're a part of it. you've got that killer instinct. stick around pal, i've still got a lot to teach you.
  戈登:這個國傢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群,擁有全國財富的一半,5萬億美元。三分之一來自努力工作;三分之一來自遺産和遺産的利息,留給了寡婦和蠢兒子;剩下就是我所從事的:股票與地産交易。鬍說八道。百分之九十的美國公衆幾乎都沒有資本淨值。我什麽也不創造,我們製定規則,夥計。新聞、戰爭、和平、饑荒、劇變、每個紙夾的價格。現在你不那麽天真地認為我們生活在民主社會了吧,是嗎夥計?這是自由市場,你是身處其中的一份子。你已經擁有了這種殺生本性。留下來夥計,我還會教你更多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rdon gekko: you're walking around blind without a cane, pal. a fool and his money are lucky enough to get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
  戈登:你正在瞎轉圈,夥計。首先一個傻瓜和他的錢要足夠幸運才能湊到一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ud fox: how much is enough?
  gordon gekko: it's not a question of enough, pal. it's a zero sum game, somebody wins, somebody loses. money itself isn't lost or made, it's simply transferred from one perception to another.
  巴德:多少纔夠?
  戈登:這不是多少纔夠的問題,夥計。這是個總和為零的遊戲。一些人贏,一些人輸。錢本身不會變多或變少,它衹不過是簡單地從從一個人轉到另一人手裏。
  穿幫鏡頭:
  ·在一部電腦屏幕顯示日期為1985年5月6日時,前面有個鏡頭是挑戰者航天飛機爆炸的鏡頭,明顯時間上出了紕漏,因為挑戰者航天飛機升天是在1986年的1月28日。
  ·當卡爾把他的眼鏡取下來以後,下一個鏡頭,眼鏡又回到了他的鼻子上。
  ·當戈登在巴德的公寓對卡爾發表言論的時候,窗戶裏反射出了拍攝用的麥剋風。
  ·在會議進行時,戈登的鞋子在鏡頭切換時變化了。
  ·在戈登和巴德首次會面的那場戲中,在巴德離開戈登辦公室時,領帶還完美服貼地打在脖子上,當巴德到達門外時,他的領帶就變得歪七扭八的,而且還拉開了一半。
  ·電影結尾公園處,戈登外套上的水量,在鏡頭切換的時候變化了。
  ·巴德是觸犯聯邦法律被逮捕的,但是在電影中,他卻走進了紐約州立最高法院,而在它的隔壁纔是聯邦法院。
  ·當戈登讓巴德從豪華轎車裏下車時,街道的地面是完全乾燥的,而就在此地之前幾個街區,還下了很大的雨。
  ·當戈登從衣帽間走出,巴德在說“我不僅僅是另一個經紀人……”時,如果你註意看戈登的腳下,他穿着一套正裝,配了一雙網球鞋。
  ·當盧.曼海姆對巴德說“金錢會讓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時,在曼海姆領帶下藏着的麥剋風露出來了。
  ·懷德曼在電腦鍵盤上打字的鏡頭,當鏡頭拉回來時候,可以看見屏幕是黑屏狀態。
  ·當巴德在證券交易委員會前播放戈登的錄音時,對話聽起來是在室外錄的,在中央公園裏,戈登站的距巴德和他的隱蔽麥剋風也比較遠。但是當調查人回放這個帶子時,室外的嘈雜消失了,戈登的聲音又清晰又明亮,明顯是在室內錄的。
  ·當巴德在和一個地産經濟人一起看房,想買一個高層單元的時候,在屋裏,街道的市聲包括警笛的聲音都能聽到,但是從窗戶往外看,你會發現這個樓層太高了,理應聽不見任何的市聲纔對的。
  ·在懷德曼海濱別墅的樓上,戈登談判時,他背後的畫,隨着場景切換變化了
Wall Street (華爾街)
  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全長不過三分之一英裏,寬僅11米,是英文“墻街”的音譯。街道狹窄而短,從百老匯到東河僅有7個街段。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禦英軍侵犯而建築一堵土墻,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築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後沿墻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後拆除了圍墻,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於世。美國摩根(Morgan)財閥、洛剋菲勒(Rockefeller)石油大王和杜邦(E.I.du Pont de Nemours and Company)財團等開設的銀行、保險、航運、鐵路等公司的經理處集中在這裏。著名的紐約證券交易所(Stock Exchange)也在這裏。
  荷蘭統治時,在這裏築過一道防衛墻。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墻建街,因而得名。 這裏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裏支配着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着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着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擡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墻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衹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着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着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着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裏沒有發現任何一傢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衝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衹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遊,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麽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衹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裏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傢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裏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幹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傢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衹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裏,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着“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傢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着籃子嚮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嚮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傢、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髮,話語裏還透着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着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臺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臺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臺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着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衝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着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夥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傢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裏,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裏,這麽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着效率,也賺取着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麽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産,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麽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纍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麽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傢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象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着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着簡單的午餐,一邊讀着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睏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衹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傢、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着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裏,銀行傢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裏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傢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着屏幕,追隨着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麽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裏,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着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着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傢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傢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裏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傢,準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衝基金經理會對着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準備回傢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着說。
  華爾街的牛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幹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裏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産在這裏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裏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最早是荷蘭人的殖民地,他們為防止印第安人進攻,在那裏修了一堵木墻,後來美國人來到這裏,拆了圍墻,建立起金融街,但在早時期把華爾街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還是“墻街”。
華爾街銅牛
  華爾街的銅牛雕像一直是美國資本主義最為重要的象徵之一,也是外來遊客必到的景點之一。這座銅牛塑像是由意大利藝術傢狄摩迪卡設計的,銅牛身長近5米,重達6300公斤,無數前來觀光的遊客,都願與銅牛合影留念,並以撫摸銅牛的牛角來祈求好運。
  狄摩迪卡是在1987年紐約股市崩盤之後,有了創作的靈感。他說:“當我看到有人失去了一切,我感到非常難過,於是我開始為年輕的美國人創作一件美麗的藝術品。”為了籌資,他賣掉了家乡西西裏祖傳農場的一部分,總共籌得資金36萬美元。 1989年的一個午夜,他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外將這座後來舉世聞名的銅牛塑像竪立起來,宣稱它是“美國人力量與勇氣”的象徵。由於狄摩迪卡無法取得許可,數日之後,銅牛於1989年12月20日被遷移到幾條街之外的鮑林格林公園現址。
《華爾街》電影
  中文名稱:華爾街
  英文名稱:Wall Street
  發行時間:1987年
  語 言:英語
  字 幕:中文/英文 www.ifuzhu.com
  片 長:125 Min
  電影導演: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編 劇: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written by)
  Stanley Weiser ....(written by) &
  主 演: 邁剋爾·道格拉斯 Michael Douglas .... Gordon Gekko
  查利·希恩 Charlie Sheen .... Bud Fox
  奧利弗·斯通 Oliver Stone .... Trader (office)
  達麗爾·漢納 Daryl Hannah .... Darien Taylor
  馬丁·西恩 Martin Sheen .... Carl Fox
  詹姆斯·斯派德 James Spader .... Roger Barnes
  特倫斯·斯坦姆普 Terence Stamp .... Sir Larry Wildman
  肖恩·揚 Sean Young .... Kate Gekko
  哈爾·鬍爾伯剋 Hal Holbrook .... Lou Mannheim
  約翰·邁剋格雷 John C. McGinley .... Marvin
  保羅·蓋爾福勒 Paul Guilfoyle .... Stone Livingston
  Andrea Thompson .... Hooker
  索爾·魯賓剋 Saul Rubinek .... Harold Salt
  Frank Adonis .... Charlie
  地 區:美國
  類 別:犯罪/劇情
  IMDB評分:7.2/10 (21,497 votes)
  IMDB鏈接 http://www.imdb.com/title/tt0094291/
  劇情
  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挂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欲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身為股票掮客之子的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而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綫交易的內幕,同時藉蓋柯的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麥可.道格拉斯的演出氣勢逼人,獲最佳男主角金像奬。馬丁.希恩與查利.希恩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檔演出。
  一句話評論:
  Every dream has a price.
  在本片中,你能看到資本的邪惡推動力。
  ——華盛頓郵報
  奧利弗·斯通的《華爾街》是對資本主義資本貿易狀況的激進抨擊。
  ——芝加哥太陽報
  “貪婪是好東西。”這句臺詞已經成為經典名言,看過本片,你將會留下深刻印象:貪婪可能是好東西,但如果你不小心,它也可以是致命的。
  ——REEL電影評論
  無疑是八十年代的經典片之一,為邁剋爾·道格拉斯創造了全新的角色形象。
  ——BBC DVD評論
  本片有很多值得推薦之處,但它隨片附送的道德觀點卻不見得有多大的影響力。
  ——阿波羅評論
  幕後製作:
  商戰電影中的經典作,也是在金錢挂帥時代毫不掩飾地為人類的貪婪欲望辯護的一部主流電影。本片以全球金融中心的美國華爾街為背景,描寫翻雲覆雨的股市大亨戈登·蓋柯貪婪成性,不擇手段在幕後操縱股票行情,結果卻敗在一位仍然具有良知的年輕營業員手上。身為股票掮客之子的奧利弗·斯通,用他一貫強而有力的戲劇手法拍出了股市內綫交易的內幕,同時藉蓋柯的行徑來質疑現代人面對金錢誘惑而普遍出賣靈魂的道德問題。邁剋爾·道格拉斯的演出氣勢逼人,獲最佳男主角金像奬。馬丁·辛與查理·辛父子亦有精彩的搭檔演出。
  本片是導演奧利弗·斯通繼《野戰排》的反戰主題以後,以一個白領股票新手的視覺為切入點,拍攝的抨擊和揭露資本主義經濟制度下的貪欲罪惡的電影。本片的時機顯然也是有所選擇,它挑在美國金融市場的公債醜聞出現以後,華爾街特別容易受攻擊的時候出現在公衆面前。
  影片指出,大多數中小投資者是很容易受愚弄的,像戈登這樣的大市場殺手們,他們總是像猛禽一樣,突然俯衝下來,從股東們的鼻子底下將整個公司然後攫取飛走,毫不留情。戈登們的行為是道德敗壞和非法的,但是他們總是喜歡用幾句話就讓自己的良心寬恕了自己的行為,例如“沒有人會受傷”、“人人都這麽做”、“這個交易中有一部分是為了每個人的”、“除了我們,誰會知道呢?”
  電影有着傳統的情節設計:饑渴的年輕人渴望接近前輩得到成功,結果被引誘,被欺騙,最後試圖翻盤。實際的細節其實並不太重要。八十年代的銀幕上少有角色如戈登這般的冷酷無情又令人信服。如果說影片有什麽缺陷的話,可能設置的查理·辛一角有問題。因為他看上去還不夠貪婪和無情,不大容易讓人覺得他最後確實有勇氣把戈登拖下馬來。
  奧利弗·斯通本片的最大成功在於公認他將金融市場的不擇手段演繹得復雜而又可信,同時又顯得十分有意義。任何人都可能被它吸引,因為股票操縱的細節和走漏消息描繪的很真實,大多數時候我們知道接下來會發生什麽,而且從頭至尾,我們知道這一切發生是為了什麽。
  儘管戈登的違法行為讓華爾街的大多數人反對,但他的大價值觀將是被贊同的,合法的騙局能帶來金錢,他們一定就會去做。可能被提名為總體候選人的大金融傢Donald Trump,就曾在他的自傳中說道:很簡單,金錢對他的吸引力已經不太大了,他更多的動機是為了參與這種挑戰並且成為贏傢。他的坦白讓人欣賞。但是人們要警惕的關鍵在於,這種價值觀的兩面,一邊是金錢,一邊是獲勝,並沒有提及到任何的生産商品和服務、製造産品、發明某些設備、建造某些廠房等實業方面的財富創造手段。
  本片的真正目的其實並不是抨擊華爾街的罪行。奧利弗·斯通攻擊的是將追求利潤與財富置於任何其他事情之上的價值觀。他的電影體現出了一種金融世界的兇殘氣氛,即不管道德的死活,一切嚮錢看。隨之而來的法律,應該僅僅是懲罰的一部分而已。
  花絮:
  ·片中由特倫斯.斯坦普飾演的英國人“拉裏懷特曼先生”,大傢公認他的原型來自漢森公司的“戈登·懷特先生”。漢森是一傢專門從事收購、清算、拆散公司進行售賣的公司。
  ·父親的角色盧·曼海姆是導演奧利弗·斯通用自己父親路易斯·斯通的名字命名的。路易斯·斯通是一個真正的華爾街股票經濟人,他在本片發行前一年去世了。
  ·導演奧利弗·斯通對主角戈登的首選是理查·基爾和沃倫·貝提,並不是麥剋·道格拉斯。
  ·湯姆·剋魯斯很想出演巴德·福剋斯這個角色,但是奧利弗·斯通已經早答應把這個角色給查理·辛,後來,奧利弗 ·斯通為湯姆·剋魯斯準備了另外一個角色,那便是1989年的《生於7月4日》的主角。
  ·導演奧利弗·斯通給了查理·辛兩個選擇,片中父親的角色卡爾·福剋斯將由他從傑剋·雷蒙和馬丁·辛兩人中選一個,查理·辛選了他自己的父親,同樣也是著名老牌演員的馬丁·辛。
  ·這個故事是在美國80年代的後保債券醜聞事件發生後寫就的。
  ·電影中戈登的一句臺詞:“貪婪不好聽,卻是好東西。”被評選為2007年的“100句最偉大的電影臺詞”的第70位。
  ·到2007年為止,這是唯一一部既得到奧斯卡也得到金酸莓奬的片子。分別是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邁剋爾·道格拉斯,金酸莓最差女配角:達裏爾·漢娜。
  ·在片子結尾處,巴德·福剋斯下車,走了一段長臺階的路到法庭,他路過的報刊車門上貼的是《財富》雜志的海報。
  ·片中有一個公司的名字叫“Anacott Steel”,這也是在另外一部1974年的影片The Longest Yard中曾經出現過的公司名字。它可並不是一傢真正的公司。
  ·在Teldar Paper股東大會上,越過戈登·蓋科的肩膀,可以看到有個姓名牌上寫着“肖恩·斯通”。
  精彩對白:
  Gordon Gekko: When I get a hold of the son of a bitch who leaked this, I'm gonna tear his eyeballs out and I'm gonna suck his [內容被過濾,請註意論壇文明]ing skull.
  戈登:抓到這個狗娘養的泄密人,我要摳出他的眼珠子,然後吸他的腦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arl Fox: Stop going for the easy buck and start producing something with your life. Create, instead of living off the buying and selling of others.
  卡爾 福剋斯:停止這種“輕易的跳躍”,在你的人生中開始生産點什麽吧,創造,而不是買賣其他人的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rdon Gekko: The richest one percent of this country owns half our country's wealth, five trillion dollars. One third of that comes from hard work, two thirds comes from inheritance, interest on interest accumulating to widows and idiot sons and what I do, stock and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It's bullshit. You got ninety percent of the American public out there with little or no net worth. I create nothing. I own. We make the rules, pal. The news, war, peace, famine, upheaval, the price per paper clip. Now you're not naive enough to think we're living in a democracy, are you buddy? It's the free market. And you're a part of it. You've got that killer instinct. Stick around pal, I've still got a lot to teach you.
  戈登:這個國傢最富有的百分之一人群,擁有全國財富的一半,5萬億美元。三分之一來自努力工作;三分之一來自遺産和遺産的利息,留給了寡婦和蠢兒子;剩下就是我所從事的:股票與地産交易。鬍說八道。百分之九十的美國公衆幾乎都沒有資本淨值。我什麽也不創造,我們製定規則,夥計。新聞、戰爭、和平、饑荒、劇變、每個紙夾的價格。現在你不那麽天真地認為我們生活在民主社會了吧,是嗎夥計?這是自由市場,你是身處其中的一份子。你已經擁有了這種殺生本性。留下來夥計,我還會教你更多東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Gordon Gekko: You're walking around blind without a cane, pal. A fool and his money are lucky enough to get together in the first place.
  戈登:你正在瞎轉圈,夥計。首先一個傻瓜和他的錢要足夠幸運才能湊到一起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ud Fox: How much is enough?
  Gordon Gekko: It's not a question of enough, pal. It's a zero sum game, somebody wins, somebody loses. Money itself isn't lost or made, it's simply transferred from one perception to another.
  巴德:多少纔夠?
  戈登:這不是多少纔夠的問題,夥計。這是個總和為零的遊戲。一些人贏,一些人輸。錢本身不會變多或變少,它衹不過是簡單地從從一個人轉到另一人手裏。
  穿幫鏡頭:
  ·在一部電腦屏幕顯示日期為1985年5月6日時,前面有個鏡頭是挑戰者航天飛機爆炸的鏡頭,明顯時間上出了紕漏,因為挑戰者航天飛機升天是在1986年的1月28日。
  ·當卡爾把他的眼鏡取下來以後,下一個鏡頭,眼鏡又回到了他的鼻子上。
  ·當戈登在巴德的公寓對卡爾發表言論的時候,窗戶裏反射出了拍攝用的麥剋風。
  ·在會議進行時,戈登的鞋子在鏡頭切換時變化了。
  ·在戈登和巴德首次會面的那場戲中,在巴德離開戈登辦公室時,領帶還完美服貼地打在脖子上,當巴德到達門外時,他的領帶就變得歪七扭八的,而且還拉開了一半。
  ·電影結尾公園處,戈登外套上的水量,在鏡頭切換的時候變化了。
  ·巴德是觸犯聯邦法律被逮捕的,但是在電影中,他卻走進了紐約州立最高法院,而在它的隔壁纔是聯邦法院。
  ·當戈登讓巴德從豪華轎車裏下車時,街道的地面是完全乾燥的,而就在此地之前幾個街區,還下了很大的雨。
  ·當戈登從衣帽間走出,巴德在說“我不僅僅是另一個經紀人……”時,如果你註意看戈登的腳下,他穿着一套正裝,配了一雙網球鞋。
  ·當盧.曼海姆對巴德說“金錢會讓你做你不想做的事情”時,在曼海姆領帶下藏着的麥剋風露出來了。
  ·懷德曼在電腦鍵盤上打字的鏡頭,當鏡頭拉回來時候,可以看見屏幕是黑屏狀態。
  ·當巴德在證券交易委員會前播放戈登的錄音時,對話聽起來是在室外錄的,在中央公園裏,戈登站的距巴德和他的隱蔽麥剋風也比較遠。但是當調查人回放這個帶子時,室外的嘈雜消失了,戈登的聲音又清晰又明亮,明顯是在室內錄的。
  ·當巴德在和一個地産經濟人一起看房,想買一個高層單元的時候,在屋裏,街道的市聲包括警笛的聲音都能聽到,但是從窗戶往外看,你會發現這個樓層太高了,理應聽不見任何的市聲纔對的。
  ·在懷德曼海濱別墅的樓上,戈登談判時,他背後的畫,隨着場景切換變化了!
  讓我想起了這句話:今天的華爾街變成了墳墓的海洋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果不其然,已經變成了墳墓的海洋!
華爾街智慧 | Wall Street Wisdom
  國內一傢專註於美股的網站(wswisdom.com),Nasdaq,NYSE等。報道美國經濟,股市等信息,適合於投資美股的投資者和美股即日交易(DayTrader)。
華爾街日報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其是美國乃至全世界影響力最大,側重金融、商業領域報導的日報,創辦於1889年。日發行量達200萬份。同時出版了亞洲版、歐洲版、網絡版,每天的讀者大概有2000多萬人。《華爾街日報》新聞輿論通過尖利的筆鋒淨化着商業市場,正是它的輿論監督讓商業公司不能為所欲為。
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
  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WALL STREET MODERN BOSSES CLUB的創始人就是1792年5月17日在華爾街68號前的一棵梧桐樹下,討論了有價證券交易的條件和規則的24位股票買賣經人。其結果就是他們共同簽訂了舉世聞名的《梧桐樹協議》,英語稱之為ButtonwoodAgreement。這24位在梧桐樹協議上簽了字的經紀人組成了一個獨立的、享有交易特權的有價證券交易聯盟合作,即卡特爾—屬封閉式的最富有、最創新的經紀人老闆俱樂部。也是後來紐約證券交易所的雛形,因此,1792年5月17日這一天也成為紐約證券交易所的誕生日。
美國遊記
  紐約曼哈頓島南端這個衹有半公裏長的、被夾在摩天大樓裏的小街本來不是街。最初,這裏衹有一道荷蘭人築的籬笆,防止牛羊走失。後來,英國人將籬笆改成木板墻,防止印第安人偷襲。印第安人被殺得差不多了,木板就被拆了燒火。原址空出來的地方就成了一條小街,起名叫WALL STREET。如果按英文字面意思就直譯成“墻街”。但不知哪位老前輩譯了一個華麗的名字,華爾街,中文字面意思就是“使你生活華美富貴”之街了。
  有着華麗名字的“華爾街”街貌並不華麗,林立的高樓讓這條長500米、寬不足20米的小街終日得不到足夠的陽光。但是,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遊客來到這條小街上觀光旅遊。華爾街26號聯邦大廈(federal hall)是非常有名的建築。 1789年4月30日,華盛頓在這裏手按着《聖經》,宣誓成為美國第一任總統。這個大廈被大傢當成了旅遊聖地,很多遊客擠着拍照。聯邦大廈對面有個不起眼的樓,兩邊墻組成斜面的門,門前很多小販擺着小攤賣華爾街的紀念品、美國國旗、T恤衫,熱熱鬧鬧。門牌號也沒有什麽特別,華爾街23號,卻是大名鼎鼎的摩根集團總部,這個由J. P. Morgan、federal hall和紐約證券交易所組成的十字路口很有特點,是華爾街人氣最旺之地。飄揚的美國國旗和熙來攘往的人流一起,呼應着路口上那個紅色教堂。
  紐約證券交易所位於華爾街11號,NYSE被媒體稱為“金融神廟”。第一個是因為它的建築式樣。兩根石柱托一根橫梁,上面刻着“New York Stock Exchange”。這座古希臘風格建築的正面,有一組浮雕。浮雕上有從事工業、農業和貿易的人們,他們代表着經濟領域的各個方面,六根圓柱托起的這些浮雕象徵着資本市場對經濟的支撐作用。第二是因為紐約證券交易所在美國乃至全世界金融業有着重要地位。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高挂着三面旗幟,美國的星條國旗和紐約州的州旗分挂兩邊,紐約證券交易所的所旗當仁不讓地飄在正中,這也正說明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牢不可撼的經濟地位。
  世界上最早的股票交易所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但是,今天世界四大證券交易所(紐約、東京、巴黎、法蘭剋福)中首推紐約證券交易所。1792年,幾個相互交換證券的商人,天晴在露天,下雨找酒館,從事着美國最早的股市交易。5月17日,24位紐約證券拍賣商决定找一個固定的地方,在固定的時間,進行交易。於是,他們在離現在紐約證券交易所幾條街的地方,找了一棵枝葉繁茂可以遮陽避雨的大梧桐樹,在自定的章程上簽下了各自的姓名,在此開始了互買互賣政府債券的交易史,後來進行股票交易活動。1872年,這棵樹自然死亡,媒體充滿感情地說:“一棵樹離去了,紐約會死去了一位可親可敬的老朋友。”為了紀念這段歷史,如今的華爾街仍然種植着一棵梧桐樹。1817年,有組織的交易活動在華爾街40號一個租來的房間內進行。1863年,管理處遷址華爾街11號,更名為紐約證券交易所,成為華爾街上最重要的建築。
  現在,這條街平均每天資本流通量是2000億美元,世界上近千傢金融機構坐落於此。華爾街當之無愧地成了世界股市無與倫比的巨人,成為全球資本市場的最核心。
  後來我看到一部中國電影叫《可可西裏》,在海拔3,4千米的高原上剝一張藏羚羊皮可得到五塊錢,看到那老漢用黑乎乎的手數着折巴巴的人民幣,我腦海裏奇怪的想到了華爾街,在現代金融工具下,我那本每頁都布滿數學公式的教科書裏,那老漢多剝或少剝一張藏羚羊皮,在華爾街可演變為幾十億的交易量和交易者幾千萬的盈利或虧損,現實經濟和虛擬經濟的對比觸目驚心但都同樣的殘酷 。
Wall Street (華爾街)
  荷蘭統治時,在這裏築過一道防衛墻。英國人趕走荷蘭人後,拆墻建街,因而得名。 這裏是美國大壟斷組織和金融機構的所在地,集中了紐約證券交易所、美國證券交易所、投資銀行、政府和市辦的證券交易商、信托公司、聯邦儲備銀行、各公用事業和保險公司的總部以及美國洛剋菲勒、摩根等大財團開設的銀行、保險、鐵路、航運、采礦、製造業等大公司的總管理處,成為美國和世界的金融、證券交易的中心,一般常把華爾街作為壟斷資本的代名詞。壟斷資本從這裏支配着美國的政治、經濟。華爾街成了美國壟斷資本,金融和投資高度集中的象徵。在其東北角矗立着古老國庫的分庫大樓(現為陳列館),是在華盛頓發表就職演說的地點修建起來的。
  我去過兩次華爾街,第一次是以遊客的身份。那是傍晚時分,天上下着瓢潑大雨,雨水不停地倒灌進華爾街地鐵站,連鐵道上都滿是積水。所幸大雨不久就停了,我就小心翼翼地繞過積水,慢慢走上百老匯與華爾街的交界處,擡頭就看到了著名的三位一體教堂(Trinity Church);早在華爾街還是一堵破爛不堪的城墻的時候,它就已經是這附近的標志性建築了。
  現在,三位一體教堂的正前方是紐約證券交易所(NYSE),背後是美國證券交易所(AMEX),左右兩側都是高聳的寫字樓,衹有周圍的一小塊地方還保存着17世紀的花園和墓地。從教堂門前穿越百老匯,就算正式進入了華爾街──這條街又短又窄,街口設下了重重路障,街心正在進行翻修,到處都是坑坑窪窪的積水。幾個荷槍實彈的警察如臨大敵地站在紐約證券交易所門前,他們的頭頂是一幅巨大的美國國旗。除此之外,這條街上的人似乎都是遊客,從他們的着裝和神態就看的出來。路邊的櫥窗並沒有寫着高盛、摩根士丹利或美林等如雷貫耳的名字,反而貼着咖啡館和健身俱樂部的廣告。除了德意志銀行,我在這裏沒有發現任何一傢投資銀行的名字,更不用說共同基金或對衝基金了。
  總而言之,現在的華爾街衹是一個旅遊勝地,經常有成群結隊的外國人帶着敬畏的表情到此一遊,希望看看“全世界的金融中心”是什麽樣子;然而他們看到的衹是一個荒廢的商業區,幾棟陳舊的摩天大樓,以及許多露天茶座或咖啡館。紐約證券交易所現在已經不允許遊客進入了,所以華爾街的旅遊價值也殘存無幾了。
  後來我又去了一次華爾街,這次不是去觀光,而是到三位一體教堂聽牧師講道。這個教堂的建築非常獨特,一磚一石都值得仔細觀賞,外面的花園裏還有著名的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密爾頓的墓。幾步之外就是喧鬧的街道,各種車輛日夜不息的經過,反而更加襯托出教堂本身的神聖與靜謐。據說,在華爾街還沒有淪落為旅遊勝地的時候,銀行傢和基金經理們經常利用中午休息時間來這裏做禱告,然後再回到證券市場的血腥絞殺中去。
  早在二十年前,許多金融機構就已經離開地理意義上的華爾街,搬遷到交通方便、視野開闊的曼哈頓中城區去了。華爾街附近擠滿了古舊建築和歷史文化街區,道路也像蜘蛛網一樣難以辨認,實在不太符合金融機構擴張業務的需求。“911”事件更是從根本上改變了華爾街周圍的格局,有些機構幹脆離開了紐約這座危險的城市,搬到了清靜安全的新澤西。現在,除了紐約聯邦儲備銀行之外,沒有任何一傢銀行或基金把總部設在華爾街。在著名的“華爾街巨人”中,衹有高盛和美林還堅守在離華爾街不遠的地方,其他巨人都已經搬遷到洛剋菲勒中心、時代廣場或大中央火車站周圍的繁華商業區;即使是高盛和美林,也已經在曼哈頓中城區購置了新的豪華辦公室,不久就要徹底離開舊“華爾街”了。
  但是,人們寧願把這一切稱為“華爾街”。在洛剋菲勒中心的辦公室裏,人們閱讀的仍然是“華爾街日報”;在國會聽證會上,美聯儲主席仍然關心着“華爾街的態度”;在大洋的另一側,企業傢們的最高夢想仍然是“在華爾街融資”。無論地理位置相隔多遠,人們在精神上仍然屬於同一條街道──在這條街道上,所羅門兄弟曾經提着籃子嚮證券經紀人推銷債券,摩根曾經召開拯救美國金融危機的秘密會議,年輕的文伯格曾經戰戰兢兢地敲響高盛公司的大門(日後他成為高盛歷史上的傳奇總裁),米爾肯曾經嚮整個世界散發他的垃圾債券;在這些神話人物死去幾十年之後,他們的靈魂仍然君臨紐約上空,附身在任何一個年輕的銀行傢、分析師、交易員、經紀人或基金經理的身上,隨時製造出最新的金融神話。這就是華爾街
  華爾街
  昨天晚上,我和一位共同基金主管共進晚餐。他已經在華爾街工作近三十年,兩鬢卻沒有一根白頭髮,話語裏還透着年輕人一樣的熱情與自信。他一邊喝着白葡萄酒,一邊興致勃勃地回憶自己在中國的經歷──“當我第一次到上海的時候,浦東還沒有一座高樓,現在它已經變成這個樣子了!”接着,他提到自己曾在臺北出差的時候與紐約的證券分析師召開電話會議,當時臺灣時間還是凌晨4點,窗外臺風大作,整個酒店似乎都要倒塌下來,“那滋味可真令人永遠難忘!”他大笑着總結道。
  在談到許多工作話題和政治話題之後,我問他:“你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The Street Addicted)嗎?”我這樣問是有所指,CNBC有一個著名的證券分析節目,主持人是一位非常成功的對衝基金經理,他寫了一本非常自大的書,名字就叫“華爾街癮君子”,也就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每次我看到他的電視節目,就覺得他像個野人,拿着一隻香蕉跳上跳下地怒吼着,用尖銳甚至粗俗的語言喊出他對證券市場的看法,那種表情簡直可以讓好萊塢的所有喜劇明星黯然失色。許多人告訴我,這傢夥是個徹底的瘋子──不過大傢還是喜歡看他的節目,分析師尤其愛看,他們覺得這個華爾街癮君子真是個了不起的超級智者。在這裏,癮君子究竟是褒義詞還是貶義詞?我不知道。
  出人意料的是,我面前的這位基金主管非常愉快地說:“是的,我就是一個華爾街癮君子。華爾街真夠勁。你知道,在這裏,這麽多富有才華的人在處理這樣巨大的財富,他們創造着效率,也賺取着金錢;但是最重要的是,我感到這一切都很有樂趣。”他喝完杯中酒,用激動的語氣繼續說道:“每天早晨,是什麽在支撐人們起床投入工作,去管理那些無窮無盡的資産,去為那些企業融資呢?如果你不熱愛華爾街,你根本不可能堅持下來!所以唯一能夠做出偉大事業的是對華爾街上癮的人,華爾街從事的一切工作,對這種人來講都如此有趣,以至於無論多麽繁重的工作,都不覺得纍了。我不知道別人怎麽看,反正我願意做華爾街癮君子。我以此為榮。”
  這是我聽過的對華爾街最崇高的贊頌。從前,我曾經聽許多人講過他們對華爾街的態度:贊許的態度,憧憬的態度,不屑的態度,乃至仇恨的態度。我曾經聽一個長輩這樣描述他心目中的華爾街:“在華爾街,即使資歷最淺的金融專業人員,都可以拿到6萬美元以上的年薪,這就是它令人仰慕之所在。”噢,或許是這樣的,在許多人看來,薪水是唯一令人仰慕的因素。我還記得在回答某傢投資銀行的招聘試題的時候,一個朋友毫不猶豫地寫下:“我願意加入貴銀行,主要原因是我想賺一大筆錢。”她當然不是在開玩笑!那時,誰聽說過“華爾街癮君子”這個褒義詞呢?誰能想象有人竟然會如此發自內心地熱愛華爾街?
  在華爾街,我看到年過六旬的投資經理仍然懷着飽滿的精神研究新的行業、新的市場;我看到資深分析師一邊吃着簡單的午餐,一邊讀着像磚頭一樣厚的報告,甚至忘記了吞咽;我看到年輕的交易員在下班之後的Party上仍然在熱烈地討論交易策略,他們的臉上的笑容如此自然。國內的金融界並不是這樣的。整個亞洲的金融界都不是這樣的。我最好的朋友曾告訴我說,他最大的願望是在金融界苦熬幾年,賺到足夠的錢,然後“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難道金融不是你喜歡的事情嗎?”我睏惑不解地問他。“當然不是!”他毫不猶豫地回答,“和所有人一樣,我學習金融,並且希望從事金融,衹是為了賺許多許多的錢。難道你不是這樣嗎?”
  難怪華爾街能夠一直統治着世界的金融界。難怪華爾街的銀行傢、分析師、交易員和基金經理們一直代表着金融創新的最高水平。因為在這裏,銀行傢每天工作14個小時不僅是因為完成任務的壓力,也是因為熱情;分析師每天閱讀幾百頁研究報告不僅是為了拿到自己的薪水,也是因為興趣;交易員每天打幾十個電話、輸入上百個交易指令不僅是為了應付老闆,也是因為他們喜歡交易。總之,這裏的人們對華爾街上了癮。我還記得自己的老師,一位曾經擔任某傢著名投資銀行董事總經理的紐約人的話:“當我剛開始做債券交易員的時候,每天12個小時盯着屏幕,追隨着債券利率變動的軌跡。我知道對於一個不喜歡債券的人來說,這份工作有多麽枯燥;但是我喜歡。所以我根本不覺得這是一種折磨!”毫無疑問,他也是一個華爾街的癮君子。
  從早晨7點到晚上12點,在華爾街(當然,這是一個廣義稱謂)的每一個金融機構辦公樓裏,燈光都不會熄滅,電腦都不會關閉。在所有人都已安然入睡的時候,外匯交易員在聚精會神地做着某個遙遠市場的大宗交易;在所有人還沒有起床的時候,分析師已經喝着濃濃的咖啡,開始舉行例行晨會;在所有人都在與傢人歡度周末的時候,投資銀行傢正在三萬英尺高空的機艙裏奔赴某一個新興國傢,準備星期一和他們洽談IPO問題──對他們來說,這不僅是工作,也是生活和愛好。華爾街的王牌對衝基金經理會對着CNBC的鏡頭大叫:“我對這一切都上了癮!”
  附帶說一句,當我喝完最後一杯酒,準備回傢睡覺的時候,那位基金主管告訴了我一個他最喜歡的告別的方式(同時也可以用在見面的時候):兩個人的右手各自握成拳頭,堅定不移地互相撞擊,如此反復幾次,再揮手離去。“早先,這個動作代表‘成交’;現在,它的含義是‘我同意你的看法,我們堅定不移’!”在臨別之前,他微笑着說。
  華爾街的牛
  我同意他對華爾街的看法,也希望在若幹年之後,我們的看法一樣堅定不移。無數對華爾街上癮的人組成了金融界──無數的財富在這裏融合溝通,無數的資産在這裏配置交易,無數人在這裏辛勤勞動,從事他們為之上癮的世界。無論如何,願華爾街能夠使這個世界變得更加美好,而不是恰恰相反。
  華爾街最早是荷蘭人的殖民地,他們為防止印第安人進攻,在那裏修了一堵木墻,後來美國人來到這裏,拆了圍墻,建立起金融街,但在早時期把華爾街的英文名字翻譯過來還是“墻街”。
《華爾街2》電影
  片名:Wall Street 2: Money Never Sleeps
  譯名: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
  又名:Money Never Sleeps/Wall
  導演:奧利弗·斯通
  演員:希亞·拉博夫
  邁剋爾·道格拉斯
  凱瑞·穆裏根
  拍攝年份:2010
  類型:劇情
  國傢/地區:美國
  劇情介紹:
  第一集結束20年後,戈登•蓋柯(邁剋爾•道格拉斯 飾)從監獄出來了,準備重新投身到華爾街朱商戰中,但他很快就無奈的發現自己已經跟不上時代了,現在這個華爾街比他當年更加貪婪和兇險。他警告人們危機隨時都有可能降臨,但沒人把他當回事。戈登衹好轉嚮自己的家庭,試圖修補與女兒(凱芮•穆裏根 飾)破裂的關係。戈登女兒與一個年輕的華爾街股票交易員傑剋•摩爾(希亞•拉博夫 飾)訂婚了,後者希望戈登能幫他對付一個操縱全球股市的投資銀行老闆(喬什•布洛林 飾),因為這個人導致了他導師(弗蘭剋•蘭格拉 飾)的自殺,並間接毀掉了他的前程。戈登與這個年輕人做了個交易,他幫助傑剋復仇,而傑剋也要幫他和女兒和好。
英文解釋
  1. :  Wall Street,  the American money-market,  Wall Street Journal
  2. n.:  street
近義詞
美國金融市場
相關詞
企業財經報紙傳媒美國股市華人人物
金融傢財政部長美國政要金融投資經濟圖書
協議紐交所華東政法大學午睡館美股nasdaqnysedaytrader
漢密爾頓决鬥伯爾更多結果...
包含詞
華爾街50年華爾街60號
華爾街日報遠東華爾街
華爾街規則操盤華爾街
華爾街浩劫華爾街觀典
華爾街風雲華爾街戰爭
華爾街颶風華爾街風暴
拯救華爾街生死華爾街
反思華爾街華爾街之狼
超越華爾街决勝華爾街
華爾街之痛絶情華爾街
讀懂華爾街感悟華爾街
漫步華爾街華爾街銅牛
華爾街電訊解讀華爾街
戰勝華爾街聚賢華爾街
欲望華爾街華爾街智慧
華爾街的肉華爾街律師
直擊華爾街中國華爾街
紐約華爾街玩轉華爾街
中浩華爾街笑傲華爾街
華爾街風水師2華爾街五十年
華爾街的污點華爾街衝擊波
華爾街英雄路華爾街風水師
華爾街七巨頭東方華爾街網
華爾街數學病迷失的華爾街
華爾街日報體這就是華爾街
直擊華爾街風暴華爾街的撲剋牌
華爾街金融風暴華爾街的華爾茲
華爾街的大馬猴誰葬送了華爾街
華爾街國際公館直擊華爾街風暴2
走出華爾街風暴華爾街的86個謊言
東方華爾街論壇東方華爾街日報
從華爾街到長城亞洲華爾街日報
股神大戰華爾街華爾街的大叛逆
華爾街金融大廈華爾街2:金錢永不眠
從長安街到華爾街華爾街的偉大博弈
華爾街的投資遊戲華爾街瘋狂瘦身法
華爾街的中國女人華爾街的智慧天才
華爾街女富婆格林華爾街最後的大亨
中浩華爾街哈爾濱奔嚮燦爛的華爾街
劍指華爾街:中國在行動財富重地——博弈華爾街
揭秘華爾街金融海嘯這,就是華爾街
摩根財團之華爾街再無王者華爾街上的經濟學家
華爾街40年投機和冒險華爾街風景現場觀察
華爾街現代老闆俱樂部闖蕩華爾街的中國人
闖入華爾街的中國女孩華爾街,美國最牛的小街
華爾街WallStreet華爾街睏局與中國經濟
格雷厄姆華爾街教父回憶錄《華爾街戰爭》
華爾街股市投資經典一個華爾街癮君子的自白
華爾街的財經慢調調華爾街美國最牛的小街
直擊華爾街金融風暴財富重地博弈華爾街
玩轉華爾街:財富公式玩轉華爾街財富公式
華爾街圈錢遊戲的真相解析華爾街崩盤的基因
華爾街透露出來的秘密消息戰勝華爾街:成功投資的心理學與哲學
華爾街的變遷:證券交易委員會及現代公司融資制度演進大賭局-華爾街崩塌深度解密
明基華爾街雙核獨顯臺式電腦華爾街歸來我的思考:美國為什麽強大?
金融大敗局——華爾街的監管與危機尖峰時刻:華爾街頂級基金經理人的投資經驗
告密者:看穿華爾街史上最惡名昭著的公司欺詐案華爾街中國女孩眼裏的美國大學
華爾街賭局:傳奇交易傢的實戰投機術華爾街教父格雷厄姆投資智慧全集
TaDetLugnt華爾街的財經慢調調華爾街歸來我的思考美國為什麽強大
金融大敗局華爾街的監管與危機零距離認知華爾街: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
在不確定的世界:從華爾街到華盛頓的艱難選擇商業大亨背後的風水秘密:華爾街風水師
解析華爾街崩盤的基因:華爾街戰爭解讀金融危機:直擊華爾街風暴
華爾街圈錢遊戲的真相:誠信的背後次貸危機的慘劇:華爾街衝擊波
在不確定的世界從華爾街到華盛頓的艱難選擇華爾街到華盛頓的艱難選擇
商業大亨背後的風水秘密華爾街風水師零距離認知華爾街我在美聯儲監管銀行
解讀金融危機直擊華爾街風暴華爾街圈錢遊戲的真相誠信的背後
解析華爾街崩盤的基因華爾街戰爭次貸危機的慘劇華爾街衝擊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