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 >雲南 >玉溪 > 華寧縣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華寧地處滇中湖盆地南緣,位於北緯23°59′至24°34′,東經102°49′至103°09′之間,東與彌勒相連,西與通海接壤,南與建水毗鄰,北與澄江、宜良交界。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東西狹,南北長,崇山峻嶺連綿起伏,高山、丘陵、盆地、河𠔌間雜交錯,幅員面積1313平方公裏。最高點磨豆山海拔2663.1米,最低點磨法衝江邊海拔1110米。主要山脈分東西兩支,呈南北走嚮,東支老象山脈,磅礴蒼莽縱貫縣境;西支磨豆山脈,連綿起伏猶如寧州壩子之屏障。
  華寧縣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由於地貌類型復雜,垂直高差懸殊,導致光、熱、水的再分配,具有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幹濕季分明,地區差異明顯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極端最高氣溫31.1℃,極端最低氣溫—7.6℃;日照年平均在2100—2165小時之間;年降雨量916毫米左右。
  華寧不僅有富饒的土地資源,還有豐富的水源資源和礦産資源,是一塊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寶地。全縣水資源總量4.68億立方米,徑流總量3.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23萬千瓦,可供開發量17萬千瓦。現已探明的礦藏儲量較多的有磷、褐煤、鉛鋅、石灰石、石膏,其中磷礦儲量在13億噸以上,褐煤儲量8000多萬噸,還有銅、鐵、硅石、銀、硫磺等。
  縣內居住着漢、彝、苗、回、哈尼等21個民族19.82萬人。全縣設4鎮1鄉,下轄兩個居民委員會,75個村民委員會,670個村民小組(合作社)。寧州鎮為縣城所在地。
  改革開放以來,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認真貫徹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五屆五中全會精神,抓住機遇,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堅持以加快發展為主題,結構調整為主綫,改革開放和科技進步為動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為根本出發點,緊緊圍繞建設開放型生態農業縣的目標,認真實施科教興華、全方位開放、結構調整、可持續發展戰略,建設“五大生態農業經濟區”,鞏固提升“六大傳統産業”,培植發展“四大新興産業”,抓好生態恢復“四大工程”,依靠體製創新和技術創新,大力發展非公有製經濟,為2015年建成開放型生態農業縣,促進全縣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而奮鬥。
概況 Huaning County
  華寧縣位于云南省中部,地理坐標為東經102°49′~103°09′、北緯23°59′~24°34′。東接彌勒縣,南連建水縣,西鄰通海、江川縣,北倚澄江、宜良縣。境內東西寬34千米,南北長59千米,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89%。總人口萬人(2004年)。
  縣人民政府駐寧州鎮。郵編:652800。代碼:530424。區號:0877。拼音:Huaning xian。
  華寧縣轄4個鎮、1個民族鄉:寧州鎮、盤溪鎮、華溪鎮、吉竜鎮、通紅甸彝族苗族鄉。
  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呈“兩脊夾兩槽”的地形,境內最高海拔(磨豆山頂峰)2663米,最低海拔(三江口)1110米,山脈、河𠔌、盆地間雜交錯,較大的盆地有寧州壩和盤溪壩。主要河流有南盤江、青竜河、海口河、竜洞河和華溪河,均屬珠江水係。氣候總體上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不同海拔區域呈現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具有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夏無酷暑,鼕無嚴寒,幹濕季分明,小範圍氣候差異明顯的立體氣候特點。雨量夏秋充沛,鼕春較少,年均降雨量916.7毫米;日照鼕春多,夏秋少,年平均日照時數2169小時,年平均氣溫16℃,年平均地面溫度 17.8~20.1℃,年平均相對濕度77%,全年無霜期260天左右。盤溪、華溪低熱河𠔌地區,有“天然溫室”之稱。
縣情概況
  華寧縣地處滇中高原湖盆區的南緣,屬中山類型地貌。東接彌勒縣,南連建水縣,西鄰通海、江川縣,北倚澄江、宜良縣。境內東西寬34千米,南北長59千米,總面積1313平方千米,山區面積占89%,位於北緯23°59′至24°34′,東經102°49′至103°09′之間,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東西狹,南北長,崇山峻嶺連綿起伏,高山、丘陵、盆地、河𠔌間雜交錯,呈“兩脊夾兩槽”地形,較大的盆地有寧州壩和盤溪壩。主要河流有南盤江、青竜河、海口河、竜洞河和華溪河,均屬珠江水係。最高點磨豆山海拔2663.1米,最低點磨法衝江邊(三江口)海拔1110米。主要山脈分東西兩支,呈南北走嚮,東支老象山脈,磅礴蒼莽縱貫縣境;西支磨豆山脈,連綿起伏猶如寧州壩子之屏障。這裏歷史悠久,山川秀麗,物産豐富,人傑地靈,是雲南省有名的水果基地縣和農村初級電氣化縣之一,是玉煙原料的主産區,是全國有名的桔鄉和泉鄉。
  氣候總體上屬中亞熱帶半濕潤高原季風氣候,不同海拔區域呈現出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和南溫帶4個氣候類型。由於地貌類型復雜,垂直高差懸殊,導致光、熱、水的再分配,具有垂直變化大,季節變化小,夏無酷暑,鼕無嚴寒,幹濕季分明,地區差異明顯的特點。年平均氣溫16℃,極端最高氣溫31.1-35℃,極端最低氣溫—7.6℃,年平均地面溫度17.8~20.1℃,年平均相對濕度77%,全年無霜期260天左右;日照年平均在2100—2165小時之間,日照鼕春多,夏秋少;雨量夏秋充沛,鼕春較少,年降雨量916毫米左右。2005年平均氣溫17.4℃,極端最高氣溫32.7℃(5月26日),極端最低氣溫1.3℃(3月5日)。全年日照時數1862.2小時,無霜期275天,全年降雨量831.1毫米。盤溪、華溪低熱河𠔌地區,有“天然溫室”之稱。當北國千裏冰封、銀妝素裹的時候,這裏到處挂滿鮮活、豐富的瓜果蔬菜。當全國柑桔花盛開的時候,這裏已是碩果纍纍,金桔飄香。當其他地方百草凋零,寒風蕭瑟的時候,這時裏仍然草木蒼翠,四季如春。
  華寧不僅有富饒的土地資源,還有豐富的水源資源和礦産資源,是一塊有待進一步開發的寶地。主要資源有水能、褐煤、鐵、銅、磷、鉛鋅、石膏、石灰石、陶土、瓷土、硅石、銀、硫磺優質礦泉水。全縣水資源總量4.68億立方米,徑流總量3.2億立方米,水能資源理論藴藏量23萬千瓦,可供開發量17萬千瓦。已開發2.69萬KW。優質礦泉水可飲可浴,富含對人體有益的偏硅酸、鈣、鋰等微量元素,當地人稱之為神水,目前已開發生産紅塔山牌,象鼻山牌,泉鄉泉牌優質飲用礦泉水。縣境西北角有撫仙湖,本縣擁有該湖水域19平方公裏。境內分佈大小潭泉630餘個,平均每平方公裏達0.5個,被譽為“中國泉鄉”,以寧州恩永泉和盤溪七犀潭最著名。現已探明的礦藏儲量較多的有磷、褐煤、鉛鋅、石灰石、石膏,其中磷礦儲量在13億噸以上,平均品位24.2%。褐煤儲量8000多萬噸。縣內居住着漢、彝、苗、回、哈尼等21個民族19.82萬人。全縣設4鎮1鄉,下轄兩個居民委員會,75個村民委員會,670個村民小組(合作社)。寧州鎮為縣城所在地。
  華寧縣歷史悠久,據青竜鎮海鏡新村遺址出土的陶片陶坯考證,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在撫仙湖東岸生息繁衍。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毋單縣。(後改為婆兮)於現在的盤溪。晉成帝時(326~334)劃現在華寧縣地域的大部和現在江川縣的一部分設梁水縣。幾經變遷,唐貞觀八年(公元634年)設黎州。天寶七年(748),梁水縣地為南詔步雄部,稱寧部。元憲宗五年(公元1255年)設寧州萬戶,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設寧州,屬臨安路,明清屬臨安府。民國元年(1912年)廢州設縣,改稱寧縣,因與甘肅省寧縣同名,遂於次年10月改稱黎縣,屬蒙自道。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4月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始稱華寧縣。1950年1月解放,成立華寧縣人政府。1958年與杞麓縣合併,稱通海縣,1959年再設華寧縣至今。1984年,全縣轄2鎮、7區、69個鄉。華寧縣轄:寧州鎮,青竜鎮,盤溪鎮,城郊鄉,祿豐鄉,新城鄉,通紅甸彝族苗族鄉,盤溪彝族鄉,華溪彝族鄉。2000年,華寧縣轄寧州、盤溪、青竜、華溪4鎮和通紅甸鄉,下設77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96519人,各鄉鎮人口:寧州鎮73303盤溪鎮50395華溪鎮12728青竜鎮50049通紅甸彝族苗族鄉10044(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單位:人)截止2005年12月底,全縣設4鎮1鄉,共有73個村民委員會、4個社區、1個居民委員會,即:寧州鎮(駐縣城),轄右所、王馬、郭傢營、新莊、平地、鐵埂、嗎達、法果、咱樂、衝麥、西衝、馬鞍山、普茶寨、岔納、新城、阿路本、暮車、捨木多、火特、紅坡、那果、茂地村、葫蘆衝23個村民委員會,城關、甸尾、上村、西門4個社區; 盤溪鎮(駐盤溪),轄盤江、東升、下街、竜潭營、磨沙塘、各納甸、小竜潭、九甸、樂士堂、法高、富民、矣得、月紅寨、平壩、大寨、新村、方那17個村民委員會和盤溪居民委員會;青竜鎮(駐青竜街),轄馬鹿塘、大母公竜、城門洞、鬥居、矣甫、中村、山岐、紅岩、倒馬坎、青竜、落梅、紫馬竜、大村、海關、海鏡、矣馬白、祿豐、革勒、老田、糯租、海迤21個村民委員會;華溪鎮(駐華溪),轄甫甸、大新寨、華溪、獨傢村、黑牛白、小寨6個村民委員會;通紅甸彝族苗族鄉(駐通紅甸),轄大婆左、通紅甸、小得勒、所梅早、山羊母、大竜樹6個村民委員會。
  歷史人物較為出名的有張西銘、王元翰、劉大紳、朱傢寶。建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二十年來,華寧縣經濟和社會事業穩步、協調、快速發展。1999年,全縣實現國內生産總值(不變價)43672萬元,工農業總産值70161萬元,其中,工業總産值58719萬元,農業總産值20115萬元;地方性財政收入5476萬元。全縣基礎設施取得顯著成績。四通八達的公路網絡縮短了與周邊省、市、縣(區)的距離,縣城距玉溪市47KM,距省會昆明141KM,昆河鐵路橫亙境內。開通了程控電話和移動通訊業務,先進的光纖通訊把華寧與世界各地連在一起。全縣有小水電站18座,110KV變電站兩座,與大電網實現並網供電。城鎮建設初具規模,縣城、盤溪、青竜等城鎮初具規模,市場功能健全,環境優美。全縣於1998年普及九年製義務教育,科技、衛生、文化、廣播電視等社會事業協調發展。當前,華寧正抓住西部大開發機遇,不斷深化對縣情的認識,提出新的發展構想,即以沼氣建設和退耕還林還草工作為突破口,以市場為導嚮,進一步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加快農業産業化進程,力爭用10-15年的時間,把華寧建設成開放型生態農業縣,再用5-10年時間,把華寧建設成外嚮型生態經濟縣.
地方特色
  華寧氣候特殊,是種植柑桔最適宜區。據史料記載,早在明朝洪武年間就有種植柑桔的歷史,民國《黎縣地志資料》記載了縣內林副産品,主要水果就有柑桔,傳承至今並經數十年選育,華寧柑桔以早熟優質名揚內外。由於華寧柑桔具有成熟早、産量高、品質好、甜酸適應,維生素含量高等特點,在首屆、第二屆中國農業博覽會上獲得金牌、銀牌,被農業部批準為優質産品。華寧柑桔“秋波兮”品牌已形成種植規範化、管理科學化、銷售商品化。全縣種植面積4萬畝,連片種植基地68塊,桔農5000餘戶,年産柑桔2.5萬噸,産值達5千萬元。成為雲南最大的柑桔生産基地縣,被人們譽為“柑桔之鄉”。 華寧秀美的桔園風光美不勝收。春天,園內緑樹白花,馨香四溢,隨風撲鼻;夏天,幼果初成,晶瑩剔透、翡翠碧枝、惹人喜愛;秋天,滿園金黃,碩果纍纍,漫步桔園,采摘一、二個品嚐,鮮美甘甜,沁人心脾;鼕天,園內緑色依舊,讓人忘卻鼕的凋零,感慨勃勃生機。難怪詩人屈原都被柑桔所傾倒,著《桔頌》曰:後皇嘉樹、桔徠服兮。受命不遷,生南國兮。 柑桔作為華寧建設“開放型生態農業縣”的特色産業,為做大做強柑桔産業,從2000年開始,已成功舉辦了四屆柑桔節,使“秋波兮”品牌深入人心,在省內外有了一定知名度、美譽度,宣傳了華寧,為充分發揮資源優勢,2003年發佈推介了“桔子紅了”桔鄉華寧生態遊,進一步宣傳“秋波兮”、宣傳華寧。 雲南·華寧柑桔節從2004年開始三年一屆,開幕時間8、9月份。 “桔子紅了”桔鄉華寧生態遊,每年8月至來年2月份。
地域風景
  樓山聳翠、陽暮回光、西沙印月、水拖嵐、春雷古洞、杜鵑啼血、象鼻溫泉、二竜戲珠
  旅遊景點推薦:
  通紅甸火竜溫泉:
  位於通紅甸村北裏許小婆左河邊,周圍群山崢嶸,水出於石灰岩洞中,年均出流量0.2立方米/秒,水溫50℃,熱氣蒸騰,屬碳酸泉,含硼、鈉、鍶等有益人體元素,邑人因陋就簡,壘石為池,池旁另有一清涼小泉,開溝引冷水摻入池內方能沐浴,清代曾建寺於池旁供祀祠和洗浴者投宿,現有旅館,吃、住、沐浴都很方便。
  邑格衝:
  位於華寧縣城東南方向15公裏處的一條山𠔌,距象鼻溫泉度假村僅8公裏,距離不算太遠,非常適合陡步探險者旅遊。邑格為彝族話,邑是水的意思,格呢是流動之意,邑格衝大概是流水不止之意,叫這麽個名就是因為有不知源於何處的泉水淌滿了整個山𠔌。水是邑格衝最美的風景,水清得讓你忍不信想拘一捧入口,嘩嘩的泉水沿着彎彎麯麯的河𠔌以千姣百媚的姿態自由的奔跑着,時而激越,時頁疏緩。風景秀麗,氣候陰涼,區內旅遊資源豐富,集石、洞、林、竹、溪流、瀑布為一體,可觀性強,還有怪石、險峰以及石樹奇特的景觀。
  象鼻山溫泉森林公園:
  位於華寧縣城東南8公裏,由象鼻溫泉、多鎖橋、翠屏山、象鼻嶺、度假村等組成,距昆明市132公裏,距玉溪市40公裏。因泉水出自象鼻嶺下而得名。
  春雷古洞:
  俗稱竜洞,位於寧州鎮四公裏陽暮山麓竜洞河旁,係中生代石灰岩形成,因洞深回音如春雷得名,洞深約數公裏,遊人入內步行四小時尚未終極,洞內寬窄懸殊,高矮迥異,寬處10米,窄處約1米。高者30餘米,低者半米許,岔道紛歧,孔穴繁復。洞頂石鐘乳垂吊,洞底石筍叢雜,洞壁有若長廊屏風,有如竜蛇盤旋、群鳥翺翔的,有似洞府門開,嘎然有聲的,有高大如廳堂的,有窄狹如小徑幽𠔌的,不一而足,若牛若羊,似獅似豹,蔚然大觀,不可盡述。 
  萬鬆山風景區:
  以松樹成林而得名,為古寧州人八大景之“爪水拖嵐 古詩有吟:“閣前江水繞鬆樓,入耳清聲盡此峰。萬派朝來春滿麓,千林響處午寒鐘。”景區位於縣城東部,面積約1平方公裏,由萬鬆山、慈光寺、烈士陵園、名人墓、鎖水塔、迎春橋、華竹苑等景點組成。萬鬆山小巧玲瓏,蒼鬆挺拔,翠柏成蔭,緑色蒼茫,樹林間遍生秋蘭,麯徑通幽,風景秀麗。慈光寺、鎖水塔、迎春橋皆為保存較好的明清遺物,慈光寺又是聊齋故事“狐狸塚的發源地。未來幾年,萬鬆山風景區將與抓緊建設中的華竹苑、中華獅園、河濱路帶狀公園等聯成一片,成為我縣乃至玉溪,雲南新的旅遊亮點及縣城居民休閑遊樂的理想之地。
  西沙印月泉:
  西沙印月泉位於華寧縣城以西10公裏的衝麥村,當地村民把它叫做雙月潭,這是因為有兩處比較集中的泉眼形成了兩個潭,一處離村子較近,泉水供村民們日常生活所用,另一處離村子稍遠,潭的面積也要大些,西沙印月的美景就出自這裏。西沙印月就是比喻像天上月亮一樣的變化,從初一到十五,從小變大,從大又慢慢變小,到沒有。這個變化說的是潭裏的白沙和黑沙,西沙印月泉潭底都是白沙,白沙上面又有一層黑沙,泉水涌出把白沙翻起,白沙就把黑沙推開,形成各種形狀。你衹要靜靜地在潭邊守候,就可以看到泉水不斷地把表面的黑沙推開,黑沙形狀時刻變幻,就像天上的月亮有着陰晴圓缺,而在月亮周圍,還有不少小的出水點,冒出點點白沙,宛若星辰,十分奇妙,而之所以形成這樣的景觀,正是西沙印月泉最神奇的地方。最神奇的就是它出水不像其它地方的泉水是汩汩地翻起來,它是出一會又歇一會,間斷地出。 村民介紹說,除了會間斷地出水,有的泉眼還會變換着地方出水,讓人琢磨不透,更增添了這一景觀的神秘感。當年,西沙印月曾與象鼻溫泉、樓山聳翠等景觀一起,被秒為老寧州八景,可在前幾年,由於缺乏管理、水土流失等原因,西沙印月幾乎被完全遮蓋起來,這樣的美景要是荒廢了那可真是可惜,幸好衝麥村民們已經意識到了這一點,現在,衝麥村委會正在積極想辦法保護西沙印月,相信過不了多久,你到衝麥村去,一定會看到更加美妙的西沙印月。
地貌特徵
  華寧山脈,起雲貴高原西南,延伸在境內的部分有東西兩支,呈南北走嚮,山嶺綿亙,縱貫全境。東支老象山脈位於縣境中部,西支磨豆山脈位於西部。東支諸山由北至南依次為:磨盤山、阿尖山、落岩山、大石丫口、矣甫老象山、大水井岩頭、三臺山、登樓山、拖白大山;西支諸山由北至南依次為:祖德山、大黑山、雞蛋山、磨豆山、馬大山、五腦山、觀音山。即:
  磨盤山,位於縣境東北角,海拔2201米(縣委、縣政府、省測繪局第一測繪大隊1996年4月編製《華寧縣地圖》,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均為2078米),峰嶺盤旋,圓環如磨,故名。西北側有大石洞,深10餘米。
  阿尖山,下廣上銳,四周峰多壑衆,主峰大尖山,海拔2206米(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均為2064米,徐傢山林場附近為2167米、2183米)。南有關牛洞,底平壁滑,石屋天成。岬間有徐傢山林場。
  落岩山,海拔2282米,四圍崇嶺嵯峨,溝渠縱橫。東北側有銀廠村,以曾開採銀礦得名。
  大石丫口,海拔2281米,由石灰岩構成,多溶洞,南側大石洞可容數十人。東嶺女嫁鬥村附近有鉛鋅礦,大法基村附近有銀礦。
  矣甫老象山,為東支主峰,海拔2566米(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為2458米)。西嶺延接磨豆山,為青竜河與竜珠河的分水嶺。東嶺直達南盤江畔,南有十八學士山,火特村附近藴藏磷礦1.2億噸以上;清康熙、乾隆時期曾在此采冶銅礦,遺址尚存;可散見褐鐵礦。東面山勢迤邐寬敞,鬆木蔭蔽,澗流衆多,有含硫溫泉,水溫48.5℃。
  大水井岩頭,海拔2624米(縣委、縣政府、省測繪局第一測繪大隊1996年4月編製《華寧縣地圖》,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均為2623米),西緣葫蘆衝一帶産褐煤,西南隅竜畝為唐宋時期寧部的發祥地。
  三臺山,海拔2256米(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為2356米),以連登三臺坡路而達巔部得名,為華寧至盤溪古驛道必經之地。東嶺雙峰矗立,形如駿馬竦耳,而名馬耳朵山;又似兩面大旗凌空飄展,故雅稱明旗山。偏西北的暮車村一帶曾於明清時期開採過銅礦。
  登樓山,海拔2491米,為境內名山,孤峰聳翠,峭壁凌空,登山如上高樓,華寧、盤溪兩壩和杞麓、星雲、撫仙三湖盡收眼底,故名。原修建的華盤公路盤旋山間,主峰北側有東山林場和登樓山水庫,西隅有寧州八景之一的春雷古洞。
  拖白大山,位於縣境東南端,海拔2232米(縣委、縣政府、省測繪局第一測繪大隊1996年4月編製《華寧縣地圖》,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均為2231米),山頂平曠,有古墓群,西南部多天然林,産核桃。
  祖德山,位於縣境北端,為華寧、澄江、宜良三縣接界點,海拔1897米,四緣有大村、白沙溝、三臺樓三個水電站,東南緣産石膏。
  大黑山,海拔2349米(縣委、縣政府、省測繪局第一測繪大隊1996年4月編製《華寧縣地圖》,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均為2348米),以遍山黑石得名,東南山腳有九妖十八洞、嚮仙洞(又名白雲洞)和溫泉。
  雞蛋山,海拔2386米,因峰嶺圓滑如蛋而名,頂部僅生草芥,四緣多鬆粟。
  磨豆山,海拔2663米,為西支主峰、縣內第一高峰、華寧與江川兩縣界山,又名老尖山,舊志名“大卓旗山”。與東支主峰矣甫老象山對峙。北部的玉泉山和天池山多自然景觀,有城門洞,洞內高大寬敞,可容數百人,清代通海名士闞禎兆曾隱居於此。
  馬大山,海拔2123米,為華寧、江川、通海三縣界山,東麓有衝麥古驛道經過,有寧州八景之一的西沙映月。東北部藴藏煤礦。
  五腦山,華寧與通海界山,主峰海拔2356米,因五峰疊出,如五老人相攜漫遊,故名。
  觀音山,位於縣境西南端,海拔2096米(縣委、縣政府、省測繪局第一測繪大隊1996年4月編製《華寧縣地圖》,縣政府、省地圖院2002年12月編印《華寧縣地圖》均為2095米),鬆粟茂密,東、北麓地盛産竹,南麓有魚王洞。
  境內河𠔌主要有南盤江、麯江、海口河、青竜河、竜洞河河𠔌,大部地段為深切割“Ⅴ”形峽𠔌。即:
  南盤江河𠔌,位於縣境東北部邊緣和中部以東邊域。西起海口河匯入南盤江處,循南盤江嚮東至青竜鎮矣則村急轉南下,至矣則河匯入南盤江處,本縣擁有西岸(東岸為宜良、彌勒兩縣);再南下至盤溪盆地北端水頭寨,兩岸均屬本縣。全長45公裏,兩岸多巉岩險峰,𠔌底江水湍急,昆河鐵路沿河𠔌通過。係暖熱河𠔌。切割之深為全縣之最,最低標高為1141米,最高標高為1500米。
  麯江河𠔌,位於縣境南端和南部以東邊緣。西起觀音山西南腳,嚮東而北至荷苞田段,本縣擁有北岸(南岸為建水縣),再嚮東轉北至盤溪壩九甸,兩岸均屬本縣。全長38公裏。𠔌狹壁險,中段有華溪、甫甸兩小壩較寬。三岔河處三山鼎立,有高數十米的“大花岩”景觀。屬暖熱河𠔌。
  海口河𠔌,位於縣境北端邊緣。西起官莊,東止南盤江,全長11公裏,本縣擁有南岸(北岸為澄江縣)。由上至下逐漸狹隘深險,坎崖迭宕。
  青竜河𠔌,位於縣境北部。南起分水嶺,北至三臺樓,全長30公裏。上段稍狹,兩側箐多坡陡流沙大;中段闊展,形成青竜小壩子;下段兩側山勢較緩,村多人稠。
  竜洞河𠔌,位於縣境南部,北起分水嶺,過華寧盆地東緣至三岔河,全長31公裏。上段時窄時寬,至“二竜戲珠”處,危崖對峙,一巨石兀立於𠔌中,成自然景觀。至金鎖橋而下急遽險惡,峰崖壁立,灌木荊棘蔭蔽,水聲震響。
  境內壩子面積占全縣總面積的9.83%,1平方公裏以上的共有9個,即:盤溪壩子,位於縣境東部,為盤溪鎮駐地,東至灣得箐,南至九甸上村,西至月紅寨,北至矣老本寨,面積13平方公裏,海拔1150米左右。由南盤江、華溪河衝積而成。寧州壩子,位於縣境中部偏西南,為縣城、寧州鎮駐地。東至山口,南至寶珠山,西至右所,北至豆傢廟,面積10.1平方公裏,海拔(最低點)1620米左右。屬構造盆地,氣候溫暖,田沃水豐,主産稻穀、蠶豆、小麥、烤煙。
  華溪壩子,位於縣境南端,海拔1210米左右。由華溪河衝積而成,為暖熱壩子,主産稻穀、甘蔗、柑桔、鼕春早菜。
  革勒壩子,位於縣境北端青竜河下遊,河流衝積兼坡積而成,海拔1450米左右,為暖熱壩子,主産稻穀、蠶豆、柑桔。
  葫蘆衝壩子,位於縣境中部偏西,由竜珠河衝積而成,海拔1720米左右,氣候溫暖,主産稻穀、玉米、烤煙,出産褐煤。
  新城壩子,位於縣境中部,屬山間峰脊窪地,海拔1750米左右。氣候溫暖,主産稻穀、玉米、小麥、烤煙。
  大村和紅岩壩子,位於青竜鎮境內,屬山間峰脊窪地,海拔分別為1900米和2100米。氣候涼爽,主産玉米、小麥、烤煙。
  大新寨壩子,位於縣境西南隅,係山間峰脊窪地,海拔1320米。氣候溫涼,主産玉米、麥類、烤煙。
自然資源
  磷礦 由三個磷礦帶組成,即火特磷礦帶、黃翠山磷礦帶、秧草塘——馬吃水磷礦帶。火特磷礦帶全長15千米,呈北東嚮展布,分佈在核桃衝、挖土處、小黃草嶺、大黃草嶺、郭傢溝、大新寨、大糯節等地,磷礦石品位(P2O5%)在19%至31%,潛在資源量7168萬噸,探明儲量5407萬噸。黃翠山磷礦帶全長約20千米,呈北東嚮展布,分佈在雨戈恆、上街路、緑草皮、則所、黃翠山、一碗水、核桃箐、梁王井等地,磷礦石品位(P2O5%)在19%至30%,潛在資源量32867萬噸,目前探明儲量1301萬噸。秧草塘——馬吃水磷礦帶全長8千米,呈南北嚮展布,分佈在秧草塘、福祿德、紫馬竜、螞蝗溝、竜虎山、馬吃水等地,磷礦石品位(P2O5%)在19%至33%,潛在資源量3148萬噸,探明儲量2090萬噸。截止2005年底,全縣磷礦資源量為43183萬噸,共探明儲量9336萬噸。
  煤礦 分佈在寧州鎮轄區內,由白竜河井田、法味礦區、茂地村礦區構成,其煤質屬低磷、低硫、低灰份的優質褐煤,是玉溪市烤煙和華寧縣人民生産生活的重要能源礦産。截止2005年底,全縣保有儲量7285萬噸,年生産能力30萬噸。其中白竜河井田保有儲量為5510萬噸,分佈在白竜河、煤炭窩、鐵埂、趙傢墳、松樹地一帶;法味礦區保有儲量為849萬噸,分佈在法味、蓮花塘一帶;茂地村礦區保有儲量為926萬噸,主要分佈在茂地村構造盆地。
  石灰石 分佈較廣,全縣四鎮一鄉均有出露,質地較好,品位較高,儲量較大的石灰石主要集中在寧州、盤溪兩鎮,以珠山石灰石為最。盤溪鎮主要分佈在富民、陸房箐、矣得一帶,寧州鎮主要分佈在珠山、大粟樹、暮車、馬鞍山一帶。珠山石灰石以質地均勻,品位較高(氧化鈣平均含量大於50%),儲量較大(探明儲量6787萬噸)而聞名,是生産水泥及建築建材的優質原料。
  鐵礦 分佈較廣,不同地質年代、不同地層均有産出,礦石類型主要以褐鐵礦、赤鐵礦為主,品位一般在45%至55%,礦體類型以“鐵帽”居多。礦點主要有母姑得、捨因寨、暮車、鳳陽村、大路竜、矣得、法底、起則、西山竜、竜樹溝、康傢灣等,但多數礦點地質工作程度淺,儲量不清,僅有母姑得鐵礦1991年由西南地質調查所作過普查工作,概算儲量65萬噸。
  鉛鋅礦 主要産於志留係上統馬竜群組灰至深灰色白雲岩、泥質白雲岩中。礦石類型有方鉛礦、鉛礬、白鉛礦、閃鋅礦、異極礦、硅鋅礦、菱鋅礦等多種,礦體呈不規則的脈狀、透鏡狀、囊狀,礦床成因類型為中低溫熱液型。礦點主要有白沙溝、銀廠、小晴明、竜樹溝、康傢灣、所居溝、法土剋、阿百米等地方,由於以往地質工作程度較低,上述礦點的規模儲量不清。
  銅礦 華寧采銅礦的歷史尤久,明未清初,暮車、四寶地、白玉衝等地以年産12萬兩而聞名。銅礦主要産於上震旦統陡山沱組含礫長石石英砂岩及二疊係上統峨眉山玄武岩中。礦石類型有赤銅礦、輝銅礦、斑銅礦、黃銅礦、蘭銅礦、孔雀石,礦體呈似層狀、脈狀、囊狀,礦床成因類型為沉積型和接觸交代型。礦點主要有抄保、老鷹窩、暮車、富民、陸房箐、矣得、馬鞍山、大慄樹等。1991年雲南省地質調查研究所對抄保銅礦及其一帶進行過普查工作,概算儲量2.9萬噸,平均品位1.3%,礦石類型主要為孔雀石、蘭銅礦。
  石英砂 主要産於上震旦統南沱組,為白色、淺灰白色中厚層狀粉——細粒石英砂岩,呈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産出,厚度在2至8米之間,二氧化硅含量一般在90%至98%,質地較好,是生産玻璃及其硅製品的優質原料。産於青竜鎮老得坎,普查概算儲量168萬噸。
  硫鐵礦 主要産於昆陽群美黨組和志留係中統馬竜群組中,礦石類型為粒狀硫鐵礦和塊狀硫鐵礦,一般賦存於黑色,灰黑色碳泥質板岩、泥岩或與鉛鋅礦共生,呈脈狀、囊狀産出。礦點主要有嚕租、荷包田、暮捨白、捨陰寨、白沙溝、水井灣、大母公竜等。因地質工作程度較低,儲量規模不清。
  石膏 主要産於志留係中統馬竜群組中,礦石類型為塊狀、纖維狀石膏,呈似層狀、透鏡狀産出。産地主要在青竜鎮革勒石膏廠。
  2、水資源
  1986年農業區劃資料記載,縣境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為4.6773億立方米,其中天然徑流量3.2億立方米,縣外補給泉水量1.4773億立方米。平均每平方公裏有水37.49萬立方米,人均2780立方米,耕地畝均2576立方米。水資源總量中,地表水2.2226億立方米,占47.5%;地下水2.4547億立方米,占52.5%。未計入水資源總量的還有與鄰縣的3條界河,即海口河、南盤江、麯江的過境水量,多年平均為29.74億立方米,其中南盤江(含海口河)24.06億立方米,麯江5.68億立方米。
  境內水資源分佈不均衡,開發條件差異大。其中地表水多分佈在山區,河流多,比降大,截流少,降水利用率很低;地下水資源豐富,流量穩定,多分佈在河𠔌和壩區。
  境內較大河流有南盤江、麯江、海口河、竜洞河、青竜河,還有大小竜潭泉水、小支流630多處,藴藏豐富的水能資源。全縣水能理論藴藏量29.448萬千瓦,其中:南盤江19.2727萬千瓦,麯江5.3715萬千瓦,海口河1.4305萬千瓦,青竜河0.7963萬千瓦,竜洞河1.3596萬千瓦,其他小支流1.2174萬千瓦。可開發利用水能資源為20.8199萬千瓦,其中屬本縣開發利用的有13.3934萬千瓦,到2004年已開發利用裝機容量為27211千瓦。
  地熱資源,境內有象鼻溫泉、青竜鴨蛋村、通紅甸、盤溪溫水塘、祿得河5個地熱異常區,溫泉較多,分佈較廣,水溫在25℃以上的有10餘處。其中大於40℃的有3處,最高的通紅甸溫泉水溫達50℃左右,在30至40℃之間的有5處,其餘均在30℃以下,出流量在10升/秒以上的有5處,最大的盤溪溫水塘出流量達166升/秒,其餘均在1至10升/秒之間。
  象鼻溫泉溫地熱水由8個出水點組成,水質較好,無有毒有害元素,所含的金屬離子和微量元素鋅、鋇、鍶、鋰、偏硅酸等有益於人體健康,適用於飲用和理療,屬中性至弱鹼水。水溫一般在360C至390C,流量為5.6升∕秒,日涌水量485噸。通紅甸地熱水由3個出水點組成,水中含鋰、鍶、鋅、溴、碘、偏硅酸、遊離二氧化碳及礦化度有益人體健康的元素,特別適用於飲用和理療,被水文專傢定名為:鋰、鍶、偏硅酸復合型????類飲用天然礦泉水。根據15個月15次的觀測資料,通紅甸地熱水水溫為480C至490C,流量為25.7升/秒,日涌水量2011噸。
  3、生物資源
  縣內野生植物資源豐富,歷史上自然植被良好,林地和草地面積廣泛。隨着人口發展,耕地增加,自然植被下降。森林面積亦隨着建築用材和燃料需要量的增加而急劇減少。解放初期,森林覆蓋率為38.4%,1961年為24.1%,1975年為16.2%。近10多年來,重視森林保護和人工林的營造,森林覆蓋率出現回升趨勢,2005年全縣森林植被覆蓋率達到43.43%。
  境內植被類型,隨海拔、地形、氣候、土壤等條件不同而變化。
  海拔1300米以下的暖熱河𠔌區,是以禾本科草本植物為主的稀樹草地植被類型,多為南亞熱帶樹種思茅鬆、木棉、天幹果、黃連木、厚皮香等喬木和櫟類、南燭等矮生灌叢以及菅草、扭黃茅、芒、白茅、芭茅、簑草等草本植物。
  海拔1300至2400米的地區,是以禾本科草本為主的針、闊葉混交林草地植被類型。優勢樹種為雲南鬆、油杉、榿木和櫟類,灌叢主要有小石積、小鐵仔、烏飯、蕃薇、金絲桃、雲南含笑、杜鵑,草本以禾本科灰金茅、野古草、剪股穎、類蘆、簑草、菊科的山荻、紫莖澤蘭、唇形科的香薷,越桔科的毛葉烏飯和蕨類為主。2000米以上附存大量華山鬆。
  海拔2400米以上,是冷涼灌木草地植被類型。喬木以榿木占優勢,矮灌多高山柳、高山櫟、杜鵑,草本仍以禾本科為主。
  境內的野生植物種類繁多,可分為用材林、果木、花卉、竹藤、藥材、野菜、草類。
  境內野生動物,在新生代第三紀(距今0.67億年前後),雖有大象、野牛、鹿、獏和魚類繁衍生息於今葫蘆衝——法味——寧州盆地一帶。隨人類的發展,有的動物種類早已消失,尚存的有禽、獸、魚、蟲四類。
歷史沿革
  華寧建置,有文字可考者,可上溯至戰國時期。戰國後期,人們把行將統一的中國劃分為九州,華寧在梁州範圍之內。楚傾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79)左右,莊躋在滇稱王後乃至秦代,華寧為滇國屬地。
  漢元鼎六年(前111),設毋單縣於今華寧縣盤溪,隸牂牁郡(郡治在今貴陽附近)。元封二年(前109)改隸益州郡(郡治在今麯靖)。繼又從建寧、牂牁二郡中分出毋單等縣設興古郡(郡治在今廣南縣境內)。
  晉成帝時(326~334),從興古郡中分出部分地區設梁水郡,今華寧縣地大部屬梁水郡之梁水縣,郡、縣治同在今江川縣舊州。後經南北朝乃至隋代,今華寧大部均為梁水郡梁水縣,且毋單縣(縣治一直在盤溪)與梁水縣並存。
  唐武德元年(618)開南中,復置南寧州(治所在今麯靖。兩晉南北朝期間曾有寧州建置;隋開皇十三年即公元593年於味縣即今麯靖置南寧州總管府,十七年即597年撤銷)。七年(624),從南寧州內分置西寧州,貞觀八年(634)改西寧州為黎州,州治設在今江川舊州,領梁水(今華寧縣和江川縣大部)和絳(今江川縣竜街一帶)兩縣。天寶七年(748),梁水縣地為南詔步雄部,繼為爨人所據。當時世居竜畝(即今華寧縣新城鄉竜畝)的土著豆圭部族已相當強盛,爨人首領阿幾無力控製,遂將浪廣(今江川縣大街一帶)割給豆圭,稱寧部。豆圭後裔築城於今華寧縣城西北數百米的下村,稱作“西沙籠”(彝語,意為“孫子之城”)。寧部一直沿襲下來,經五代乃至宋。
  元憲宗三年(1253),忽必烈徵雲南。四年,寧部首領普提歸附,五年(1255),設寧州萬戶(毋單縣可能於此時撤並寧州),領嶍峨(峨山)、馬籠(新平)千戶,萬戶府設於西沙籠。至元十年(1273),改寧州萬戶為寧海府,隸臨安路(路治在今建水)府治移至今江川縣舊州。至元十三年(1276),再改寧海府為寧州,同時設西沙縣(縣治在西沙籠)。寧州領西沙、通海、嶍峨三縣,仍隸臨安路。至元二十八年(1291),州治移至西沙籠。(至正間又移至今縣城址)至治二年(1322),將西沙縣並入寧州,州領通海、嶍峨二縣。
  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路為府,將通海、嶍峨二縣劃出。寧州始為與縣平級的行政區,直隸臨安府。
  清襲明製,華寧仍稱寧州,隸臨安府。
  民國元年(1912)廢州改縣,寧州改稱寧縣。因與甘肅省寧縣同名,遂於2年 10月改稱黎縣(以唐代曾設黎州而名)。21年(1932)4月再改稱華寧縣(縣城緊靠西北面之華蓋山,山上有寧壽寺,又曾稱寧州,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一直沿稱華寧縣。1958年10月,華寧縣與杞麓縣合併稱通海縣。1959年10月華寧縣從通海縣分出,恢復華寧縣建置。建國後一直隸雲南省玉溪地區。
  明代以來,州、縣治一直駐現在的寧州鎮。
  清康熙四年(1665),寧州土知州祿昌賢聯絡滇南各土司武裝反抗吳三桂的暴虐統治。鹹豐六年(1856),盤溪回、彝族人民揭桿起義,歷時17年,成為太平天國革命時期雲南各族人民大起義的組成部分。同治十三年(1873),青竜彝民李保受聚衆造反。1937年至1945年抗日戰爭時期,近5000名華寧青年應徵入伍,開赴抗日戰場,其中許多人為國捐軀。1948年2月,中共雲南省工委領導的盤溪交通站成立,完成了護送傷員、物質,傳遞情報和人員的工作。1949年4月,中共華寧縣委成立,領導全縣各族人民開展反“三徵”鬥爭和武裝鬥爭,於同年12月23日和平解放縣城。1950年1月25日,華寧縣人民政府成立,華寧縣獲得解放,進入了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1984年,全縣轄2鎮、7區、69個鄉。
    ?年,華寧縣轄:寧州鎮、青竜鎮、盤溪鎮、城郊鄉、祿豐鄉、新城鄉、通紅甸彝族苗族鄉、盤溪彝族鄉、華溪彝族鄉。
    1998年11月19日,雲政復110號:撤銷華寧縣城郊鄉、新成鄉、盤溪彝族鄉和祿豐鄉,原城郊鄉和新城鄉的行政區域劃歸寧州鎮管轄,原盤溪彝族鄉的行政區域劃歸盤溪鎮管轄,原祿豐鄉的行政區域劃歸青竜鎮管轄。
  
    2000年,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人口19651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寧州鎮 73303 盤溪鎮 50395 華溪鎮 12728 青竜鎮 50049 通紅甸彝族苗族鄉 10044
    2000年末,華寧縣轄寧州、盤溪、青竜、華溪4鎮和通紅甸鄉,下設77個村委會。全縣總人口1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7.91萬人,非農業人口 1.89萬人。漢族及彝(4.0萬人)、回(0.7萬人)、苗(0.4萬人)4種民族為世居民族,少數民族人口5.36萬人,占總人口的27.07%。
  
    2001年,全縣轄4個鎮、1個民族鄉:寧州鎮、盤溪鎮、華溪鎮、青竜鎮、通紅甸彝族苗族鄉。
人物
  普朝柱(1929-2002)1929年8月生,雲南黎縣(今華寧)人。1947年參加民主青年同盟。次年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47年9月參加革命工作。高中文化。1947年9月在昆明長城中學學習時參加民主青年同盟,任學生會主席。1948年3月受黨組織派遣下鄉發動“反三徵”,組織華寧地下黨,任1區黨領導小組成員、華溪區委書記。1949年9月任中國人民解放軍滇桂黔邊區縱隊護士11團黨委委員兼2營教導員。1950年1月任雲南省華寧縣政府主席、副縣長,雲南省呈貢縣副縣長(1951年-1952年在中共雲南省委黨校學習)。1952年1月任雲南省玉溪土改工作隊組長,玉溪地區稅務局局長。1953年6月任中共雲南省新平縣委副書記、縣長。1957年9月任中共雲南省玉溪地委財貿部副部長、部長。1960年6月任中共玉溪地委委員、新平縣委書記。1965年3月任中共玉溪地委委員、玉溪專署財辦副主任。1968年2月-1972年“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下放“五七”幹校勞動。1972年任雲南省元江縣垤嚇大隊工作組組長。1975年1月任玉溪地區財辦副主任。1979年9月任中共玉溪地委副書記,玉溪行署專員,中共玉溪地委書記。1983年2月任中共雲南省委副書記、省長。1985年7月-1995年8月任中共雲南省委書記。第六屆全國人大代表,第8、9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共第12屆(1985年9月中共全國代表會議增選)-14屆中央委員。2002年6月14日在北京逝世。
英文解釋
  1. n.:  Huaning County
近義詞
華寧
相關詞
地理村莊雲南省行政村地名玉溪市規定義務教育
學籍管理更多結果...
包含詞
華寧縣中醫院華寧縣人民醫院
玉溪華寧縣盤江村玉溪華寧縣法高村
華寧縣婦幼保健站華寧縣衛生防疫站
玉溪華寧縣各納甸村華寧縣教育局關於義務教育階段學籍管理的補充規定
分類詳情
張開青竜鎮張開寧州鎮張開盤溪鎮張開華溪鎮張開通紅甸鄉
通紅甸彝族苗族鄉吉竜鎮
象鼻溫泉度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