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 : 財經 : 證券 : 網絡遊戲 > 華夏
目錄
華夏 Hua Xia  

huá xià huá xià
  中國的古稱;古代漢族的自稱
No. 3
  原指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 羽 威震華夏, 曹公 議徙 許都 以避其鋭。” 明 葉盛 《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弔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鬱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由來
  Hsia亦作Xia。
  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中國[和漢族的古稱,“華”意為“榮”,“夏”意為“中國之人”,即中原之人。春秋以後,又稱諸夏。古人將華夏與蠻夷或裔對稱,以文化和族類作為區分的標準。遠古時期中國境內分佈許多氏族部落。距今四、五千年時西北部的黃帝聯合炎帝打敗蚩尤,進入中原。黃帝及其後代堯、舜、禹統一了百越等許多氏族部落,在黃河中遊兩岸繁衍
  公元前2100∼前770年黃河中下遊黃帝的後裔夏族、商族、周族先後建立了夏朝、商朝、周朝。公元前221年秦朝統一了自春秋戰國以來群雄割據的局面。從漢朝開始逐漸以漢族代替了諸夏、華夏等舊稱。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周朝《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阔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連起來的確是個美好的詞。
  “華夏”所指即為中原諸侯國民,也是有漢朝以前對漢族先民的稱謂。也可代指漢族,如:明朝葉盛《水東日記·喜信和勇》:“佛本夷人,固宜神。則有當事者而吊祭之禮不知,則是其自異於華夏矣。” 鬱達夫 《滿江紅·閩於山戚繼光祠題壁》詞:“三百年來,我華夏威風欠歇。
  “華夏”也指華夏族所居住的我國中原地區,後復包舉我國全部領土而言,遂又為我國的古稱。《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三國志·蜀志·關羽傳》:“羽威震華夏,曹公議徙許都以避其銳”。
  華夏族的祖先是生活在黃河中上遊的黃帝族和炎帝族,後來這兩部落的聯盟在戰勝蚩尤後進入中原。華夏族在中原建立了統治。隨後有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朝代夏朝。簡稱“夏”。
  夏、華, 或華夏和蠻夷戎狄的稱呼, 是民族中的統治者尊己卑人命名的通例。近人章太炎以為古代漢族稱夏或華乃由夏水華山而來。華山固在漢族基地陝西境內, 但不合民族自稱。商周建都在今河南、陝西, 不在夏水流域, 命名由於夏水, 聯繫不上, 且無所對待, 也不是民族自稱命名的由來。到了漢代, 漢族不稱夏、華或華夏而稱為漢。章太炎又謂由於漢水得名。按“ 漢”字, 古文之形, 義為國中大水, 國中大水是黃河、長江, 不是漢水, 國名由水, 既無對待又非自稱命名之義。作者認為漢人稱漢, 是對匈奴急讀為“ 鬍” 而言。朝代之最大為漢, 民族亦稱為漢。漢代匈奴冒頓單於給漢帝書中說“ 南有大漢, 北有強‘ 鬍’ , ‘ 鬍’者, 天之驕子也”③ 。匈奴別部的烏桓、鮮卑,《後漢書》中烏桓、鮮卑傳都說他們因住烏桓山、鮮卑山得名。孰不知烏桓是聰明之稱, 鮮卑是瑞獸皮帶之名, 與山無竜圖騰關④。也為漢族命名不以山川之旁證。(參考黃現璠等著《內蒙古自秦漢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廣西師範學院學報》,1981年2月第二期)
  註:① ②《章氏叢書》太炎文錄初編別錄捲一“ 中華民國解”
  ③ 日人白鳥庫吉《東鬍民族考》上編東鬍考引用此句文, 查史記、漢書匈奴傳不載此文。
  ④日人白鳥庫吉《東鬍民族考》烏桓、鮮卑考。漢譯“ 鬍” 語有瑞獸帶之義。鳥桓, 蒙古語有聰明之義。
  華夏之祖
  華夏之祖即黃帝。《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釋黃帝:“中國古史傳說時期最早的宗祖神,華夏族形成後被公認為全族的始祖。” 至於華夏一詞的來歷,有考古學家認為“華”即花,原為我國中原地區仰韶文化的玫瑰花的“一種標志”,後來和燕山腳下的竜圖騰標志的部族,形成中華文化的共同體,所以有“華山玫瑰燕山竜”演變發展為“夏商周及晉文公”之說。“夏”即歷史上夏朝的先人之稱,《大百科全書》說是“黃帝族後裔中的一支進入今山西南部,創造了夏文化”,稱為夏族,“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王朝夏代”。
  在商朝末期,周人聯合流亡的夏人,炎帝係統的姜姓諸族(其代表為姜太公),以及遷徙到南方的楚人等起兵。進而推翻商朝的統治,建立了周朝,周人自稱為華,也稱是黃帝的後裔,所以也自稱“華”“夏”,後又將周王朝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
  大約從春秋時代起,我國古籍上開始將“華”與“夏”連用,合稱“華夏”族。《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有“楚失華夏”之說。
  經過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以及戰國時期的強邦吞併弱邦,更有秦始皇的統一中原,終於使得華夏族這一龐大族群第一次完全得以統一。經過強大漢朝,族名華夏轉變為漢,華夏人就成為了漢人。
關於“華人”的一種新解釋
  相傳伏羲的母親華胥氏外出,在雷澤無意中看到一個特大腳印,丈量後受孕,懷胎十二年生伏羲。晉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太昊帝庖犧氏,風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跡出於雷澤,華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於成紀。”清朝人梁玉繩《漢書人表考》捲二引《春秋世譜》稱:“華胥生男為伏羲,女子為女媧。”有人認為,這就是中國人以“華”自稱的原因。有人從字形字源探索原因,認為“華”代表一起美麗(繁盛)的事物,古作“光華”解,花果瓜菜有豔麗的“光華”,故又以“華”稱瓜果,如樹華,甲骨文的“華”字就是一株挂着果實的花樹,後因避免“光華”和“花華”混淆,纔創造了“花”字)。需要說明的是,甲骨文中尚沒有辨識出“華”或“花”字。後一種解釋很有道理,由於顯得很抽象,難以令人完全信服,不過它說明的一個事實,在春秋戰國以前,“華”、“花”兩字不分,是一個字。
  其實伏羲就是“匏析”,匏就是葫蘆,“匏析”就是“析匏為瓢”的意思,代表着一個在陶器出現之前,用葫蘆作為飲水用具的時代。“花”這一概念來源於葫蘆,是對葫蘆花的認識中形成了“花”的概念。葫蘆花白色,花瓣長約一寸半,寬約一寸,花冠直徑近三寸,非常顯眼。稍用心觀察,伏羲氏時代的先民們就會註意到,在葫蘆花還沒有敗落之前,小葫蘆就頂着萎蔫的花瓣出現了。在先民朦朧的意識中,會認為葫蘆由葫蘆花的生命力化生而成,而稱之為“化為葫蘆的東西”,久而久之,簡化為“花”。
  生活在採集漁獵時代的先人們,一般不會註意那些對自身生存沒有太大價值的東西。世間的花千萬種,一般植物的花雖然美麗,但對先民生存沒有太大價值,所以不會引起先民的註意,衹有到了伏羲氏時代的葫蘆花纔對先民有了意義。需要說明的是,伏羲氏時代,“化”字的意義不是“轉化”之化,而是“化生”之化,是指潛在的某種能力顯現發揮作用的意思,在《易》一書中所用的“化”字基本上都是這個含義。“化”字來源於“比劃”之劃,那個時候語言相對貧乏,交談時需要用手比劃着以增加表達能力,“比劃”的“劃”字就相當於“話”字,就是把心中所想的東西表現出來的意思。同樣的道理,葫蘆花化生為葫蘆就是指葫蘆花中隱伏的葫蘆顯現出來的過程。由於可以合理設想,華胥氏孕生伏羲故事的原型,其實就是葫蘆花化生葫蘆的自然現象。伏羲氏時代的人們之所以自稱“花人”也即“華人”,其實質意義在於以“能使用葫蘆的人”自詡自豪,比起那些仍然使用獸皮、牛角、貝殼、龜甲、顱骨之類飲水的人們要高明得多。
華夏族歷史
  從約公元前5000年起,當今漢族的主體華夏族在黃河流域起源並開始逐漸發展,進入了新石器時期,並先後經歷了母係和父係氏族公社階段.公元前2700年,活動於陝西中部地區的一個姬姓部落,首領是黃帝,其南面還有一個以炎帝為首的姜姓部落,雙方經常發生摩擦.兩大部落終於爆發了阪泉之戰,黃帝打敗了炎帝,之後兩個部落結為聯盟,並攻占了周邊各個部落,華夏族的前身由此産生.
  漢服漢族的先民據先秦文獻記載的傳說與夏、商、周立都範圍,漢族的遠古先民大體以西起隴山、東至泰山的黃河中、下遊為活動地區;主要分佈在這一地區的仰韶文化和竜山文化這兩個類型的新石器文化,一般認為即漢族遠古先民的文化遺存。
  遠古傳說,還描述了漢族先民曾經歷漫長的原始公社製時代。在黃帝以前,經過“知母不知父”的母係氏族部落(見母係氏族製)的階段;關於黃帝的傳說,則標志着由母係氏族部落轉化為父係氏族部落(見父係氏族製),並已進入部落聯盟階段。傳說在黃帝之後相繼以禪讓方式為大部落聯盟首領的堯、舜、禹,被認為是黃帝的子孫
  公元前21世紀,中原地區的原始公社製時代走到了歷史的盡頭,階級社會已經出現在黃河中、下遊平原的土地上。從公元前21世紀以後,相繼出現了夏(約公元前21世紀~前16世紀)、商(約前16世紀~前11世紀)、西周(約前11世紀~前771年)幾個王朝。首先在黃河及其支流渭、汾、伊、洛下至河濟之間以及淮河支流汝、潁上遊;繼而發展至淮河、泗水、長江、漢水的廣大地區。西周時,已出現華、夏單稱或華夏連稱的族名, 以與蠻、夷、戎、 狄相區別。但是,這時華夷之辨尚不甚嚴。
  春秋(前770~前476)時,華夷貴賤尊卑的觀念已很強烈,當時區分華夏與蠻夷的標準,族類與文化都被重視,文化尤為首要因素。華夷因禮俗、服飾等因素而往往可以互相易位。秦、楚不僅與齊、燕、韓、趙、魏同稱諸夏,而且是兩個最強大的華夏諸侯。七雄合縱、連橫、兼併、爭戰,但族體相同,形成諸夏統一趨勢;於是華夏成為穩定的族體,分佈區域也已達東北遼河中下遊,西北洮河流域,西南巴蜀黔中,東南湖湘吳越等廣大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並建立了秦朝,隨後漢朝建立,並統治中國400餘年,該時期中國版圖空前擴大,此時漢族人口分佈仍集中與黃河、淮河流域,從西晉末年起,五胡亂華,漢族人口逐漸嚮長江、珠江及中國東南部大規模遷徙,而從西晉到隋代的建立這一段期間,漢族進入中亞和雲南。到明,清時,南方漢族人口便超過了北方,後滿人禁止漢人出關進入東北,清朝後期為充實邊疆,准許漢族進入中國東北,在張作霖統治東北時期,大量引入山東漢族.自明朝起漢族開始零星嚮東南亞移民,從19世紀起又有漢族嚮歐洲,北美等地移民。
黃帝陵祭奠
  華夏族即華族,又稱漢族,其中起主導作用的是周人,“華夏”這個稱呼,是來源於周人的自稱。他們首先是在反對商人的戰爭中稱自己和自己的同盟為“夏”,後又將自己分封出去的諸侯國稱作“諸夏”或“諸華”。以後,這些諸侯國各自壯大發展,把周圍其它夏商舊族和戎狄族納入自己統治的範圍內,最終融匯成一個具有華夏共同文化的民族。而周人正是以前的黃帝氏族的嫡係後裔,是從早先的秦晉高原亦即黃帝氏族居住的地方遷徙過來的。這樣,由周人奉黃帝為祖先,發展到整個華夏族都奉黃帝為自己的祖先,就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對黃帝陵的祭奠在我國由來已久,表達了我國尊宗敬祖的傳統習俗和對華夏之祖的敬仰之情。相傳兩千多年前漢武帝就曾到橋山黃陵祭過黃帝,至今尚有他築的祈仙臺。現黃帝廟內有70塊石碑,記載着各朝各代皇帝祭黃之文。抗日戰爭前夕,1937年的清明節,中國共産黨領導的陝甘寧邊區政府有一次大規模的祭祀黃陵活動。當時邊區政府派林伯渠為代表,參加這次民族掃墓盛典,表示願做抗日救亡前驅、保衛中華民族的决心。毛澤東主席和朱德總司令共同撰寫了《祭黃帝文》。近年來,每逢清明時節,各地民衆、臺灣同胞和海外僑胞都到此祭奠自己的祖先。
  華夏文明
  華夏文明亦稱中華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文明。一般認為,中華文明的直接源頭有三個,即黃河文明、長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華文明是三種區域文明交流、融合、升華的果實。
  “華夏”一詞的本義即是:“華”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夏”為禮儀之大故稱夏。
  “華夏”一詞最早見於《尚書·周書·武成》,“華夏蠻貊,罔不率俾”。
  《左傳•定公十年》曰:“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
  《書經》曰:“冕服采裝曰華,大國曰夏”。
  《尚書正義》註:“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
  可見,古人是以服飾華采之美為華;以疆界廣阔與文化繁榮、文明道德興盛為夏。從字義上來講,“華”字有美麗的含義,“夏”字有盛大的意義,“華夏”本義即有文明的含義。
  傳統的思想認為,在黃河流域産生的農業文明,受到歷史時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響,不斷嚮長江流域農業文明過渡、發展。長江流域農業文明是黃河流域農業文明的繼承和發展。黃河流域早期農業一般主要是種植粟,長江流域農業主要是種植水稻。北方草原遊牧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黃河流域農業文明區域和北方草原遊牧文明區域有一過渡地帶,這一地帶也是歷史時期遊牧民族和農業民族(主要是漢族)相互爭奪的主要區域,在這一區域農業文明和遊牧文明也不斷獲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但近代由於三星堆遺址的發現,令傳統的“長江流域文明是黃河流域文明的繼承和發展”的看法受到動搖。中華文明很可能是多源頭文明,而非單由黃河流域文明起源。
  
  華夏文明的延伸之謎 1988 年1 月,75 位諾貝爾奬金獲得者在巴黎發表聯合宣言,嚮全世界呼籲: 21 世紀人類要生存,就必須汲取2000 年前孔子的智慧,必須重新認識東亞文明。一石激起千層浪,被視若全球人類未來希望的西方文明一時成為衆矢之的,被指責為20 世紀諸多社會危機的罪魁禍首。 這一現象很大程度上源於20 世紀後期的兩大奇跡: 一是東亞崛起的奇跡。 二是海外華人創造的奇跡。 這一切都使人體驗到了延伸於海外的華夏文明之風采,也使人感受到了華夏文明的生命力之無窮。
華夏 (1589~1647)
  華夏 (1589~1647) 字吉甫,又字嘿農,原籍定海(今鎮海),後遷鄞。明諸生,以恩貢入太學。1645年(清順治二年)清兵南下,閏六月,他在寧波與董志寧等6人,首謀抗清,時稱“六狂生”。後推鄞人、進士錢肅樂為首共創大義,並奉錢肅樂命至定海(今鎮海)勸說總兵王之仁同起兵。魯王監國於紹興後,論倡義功,授兵部司務,尋晉職方主事,皆不受,請以布衣從軍,後辭離。七月浙東各地除翁洲外俱歸清,時浙東抗清山寨四起,他知人心未去。適錢肅樂等航海入閩,兵復振,連下30餘城,清兵調閩,寧波守備稍虛。他以為機遇可乘,乞師舟山,明總兵黃斌卿不應,憤責而歸。旋因明侍郎馮京第書泄牽連入獄,經王傢勤等人悉力營救出獄,仍參與抗清。再次乞師翁洲,飛書發使,東西聯絡,約期攻鄞城,操勞緻嘔血。後翁洲兵入定海(鎮海)關,直抵三江口,而原約三道兵並無一至,翁洲兵也退去。終被捕,嚴刑逼供同黨,他慷慨獨承日:“心、腹、腎、腸、肝、膽,吾同謀也。”三拷不屈死。著作頗多,亂後散佚,僅存《過宜言》、《對簿錄》。今江東區有華夏巷。
《美術》雜志社主編
  原名程珊。1923年生,漢族,中共黨員。江西鉛山人。1942年九江中學畢業後,在江西、重慶大學土木工程係學習三年。重慶、北平“國立藝專”西畫係學習兩年,1947年赴解放區,任冀察熱遼聯大魯藝美術係副主任。南下後,歷任中南文工團美術部副主任,中南文藝出版社美編室主任,湖北人民出版社副社長兼美編室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美術》雜志社編輯部主任,中國美術傢協會第三、四屆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現代美術研究室主任,兼《美術史論》、《中國美術通史》和《美育叢書》副主編,《中國大百科全書-近現代美術捲》主編。1987年離休。1990至1995年應聘任《美術》雜志社主編兼社長。2004年由中國美術傢協會授予“卓有成就的美術史論傢”稱號。
《中國人才報》記者
  男,1938年3月出生,大學文化,中共黨員,無錫人。曾在文教、衛生、廣播、新聞等單位工作。曾任《人才信息報》記者、華東記者站站長,《中國人才報》記者、記者站長等職。現任無錫市華夏寫作事務所所長。世界中文作傢協會理事,中國人才研究會會員,中國民間文藝傢協會會員。
  主要著作有:
  1、華夏新聞作品選集:《紅豆情》。
  2、華夏詩歌論文選集:《山河吟》。
  3、華夏文學作品選集:《求索》。
  4、華夏遊記散文選集:《履痕》。
  5、華夏網上語絲選集:《人生格言》等。
  還有一個華夏遊戲!!!!!!!!!!
英文解釋
  1. :  Hua Xia
  2. n.:  Hua Xia; an ancient name for China
法文解釋
  1. n.  Chine
近義詞
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 神州, 全國, 全中國
華夏社區
華夏
相關詞
中國歷史漢族中原國傢中國歷史國名文明古國
起源文化中華文明象徵圖騰宗教伊斯蘭教
民族中國人報紙殘疾媒介媒體年號新朝
東夷華族西戎更多結果...
包含詞
華夏2
分類詳情
氏族炎靈獸華夏免費版烈日竜騰天哮狂雷
虛空蝕炎風霜冰魂蝶影重重烈焰衝天絶妖塔
法小片法大片弓小片弓大片戰小片
戰大片新月石盈月石血月石華夏客服
加我好友訓練任務組我保衛戰任務組我過塔封魔珠
木神殿金神殿冰靈獸神凜星光竜吟項鏈
城戰區密室訓練有洞叫我做奪寶了氏族任務了
烈焰鳳凰五行符印五行經驗五行禦靈打星星
放珠子了延維網域靈鬼玄金
木神雷爸巨扇爆冰毒雞
冰雞電雞蠃洞聖甲神袍
天妖石法中片弓中片戰中片降耀石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