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山東 >臨沂 >臨沂市區 >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聯繫方式地址:山東省臨沂市內。
  郵編:276000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投訴電話臨沂市旅遊投訴電話:0539-8303678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景區榮譽全國重點烈士紀念建築物保護單位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青少年教育基地和中小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節慶活動廣場文化藝術節:每年10月
  書聖王羲之書法節:每年4月
  蒙山雨王廟廟會:每年三月初三
  蒙山登山賽:每年五一期間
  蒙山登山節:每年五一、十一期間
  民間剪紙藝術交流活動:每年三月
  馬陵古戰場旅遊區望海樓廟會:每年三月十五至四月初八華東革命烈士陵園開放時間8:00——17:00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最佳旅遊時間四季皆宜。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美食魯菜,也稱山東菜係,是我國四大菜係之首。早在春秋時期已久負盛名,是北方菜的代表。元朝時魯菜始入宮廷,成為御膳的主體。其特點是色形講究、醇厚不膩,清香鮮美,酥脆質嫩。代表菜為糖醋黃河鯉魚。其特色為黃魚呈琥珀色,外焦裏嫩,甜酸鹹香四味俱佳。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住宿臨沂市旅遊接待服務設施完備。目前已擁有旅遊涉外飯店16傢,其中四星級賓館1傢,三星級賓館4傢,二星級賓館4傢,另外還有多種旅館、招待所;為廣大遊客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華東革命烈士陵園購物特産有:
  徐公硯
  徐公硯是魯硯中的重要品種。早在唐宋時期即負盛名。唐代顔真卿、柳公權,宋代歐陽修、蘇軾、米芾等名人,在其有關著述中都曾作過介紹和品評,而且評價甚高。徐公硯之石産於沂南縣青駱鎮徐公店村,是該鎮獨有的礦産資源,屬玄武層,儲量豐富。其石質堅硬,密度極高。叩之清脆,其聲如磬,下墨如挫,發墨如油,色澤鮮潤,且不損毫,堪稱硯石材中之上品。
  相傳最初以此石製硯的,是一徐姓舉子,適大比之年,赴京應試,路經沂地,偶爾發現溝土中有奇型石片,因愛其形色,試磨成硯,攜帶入京,用於考場。時值天氣寒冷,諸考生硯中之墨全被凍結,唯有徐生硯中墨汁不凍,書寫流利,墨色晶瑩,甚得主考官賞識,因之得進士。後徐公休官,緬懷奇硯,遂定居該地,故該地村名徐公店,後此地以産徐公硯而聞名。今驗證,徐公硯之墨汁在-4℃的確不結冰,果然名不虛傳。在臨沂、沂南各文物店有售。
  燕子石
  沂蒙山區峰奇崮秀,美石繁多,石中瑰寶又首推燕子石。燕子石,又名蝙蝠石,是5億年前三葉蟲形成的化石。它不僅是研究地球演變史和生物進化史的寶貴實物資料,而且溫潤如玉,色澤光潔,耐磨下墨,自然古樸,獨具天趣,具有很高的實用價值與觀賞價值,是製硯和雕刻各種工藝品的優質材料。近年來,燕子石的應用已由傳統製硯發展到雕刻筆筒、筆架、鎮尺及各種各樣的座屏、插屏、古青銅器等。文化部代部長賀敬之稱贊曰:“琅琊多美石,費鄉出俊纔,星耀催竜起,燕子含春來。”
  在臨沂、費縣、沂南縣等地的奇石一條街有售。
  黑陶、蛋殼陶
  蛋殼陶是竜山文化黑陶中的精品。它器壁極薄,器型規整,器物光亮漆黑,造型多樣,是古陶中的瑰寶。
  臨沂市是竜山文化重要的發源地之一。1973年,在臨沂市河東區大範莊發掘的竜山文化遺址,得到數百件工藝精良、光亮漆黑的黑陶,其中蛋殼陶製品達40多件。從而證明,臨沂市在竜山文化時期,黑陶的製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燒製時,用刃口鋒利的颳刀,邊旋轉邊颳修坯泥,當器壁達到極薄時,再用磨光石反復壓磨,從而獲得器型規整、表面光亮、器壁極薄、有纖細劃紋和鏤孔的蛋殼陶精品。這種成型技藝費工費時,且要耐心細緻,稍有疏忽,將前功盡弃。因此,精美華貴的蛋殼陶,的確是經難度極高的成型階段,精工細雕而成的。
  沂蒙民間玩具
  沂蒙民間玩具多以木、紙、布、泥土等為原料製成,以蒼山縣小郭村生産的泥玩具水平為代表。小郭村的泥玩具歷史悠久,品種繁多,有些恰似出土的唐俑。就是這些不起眼的泥巴,經過民間藝人靈巧的雙手就變成了各式各樣的飛禽走獸、戲麯人物、吉祥的壽桃和令人喜愛的胖娃娃。臨沂的泥玩具,外部造型完整統一,誇張而又逼真,簡潔而不粗俗。其功夫主要放在彩繪上。彩繪和在泥模的外型上先塗以白粉作底子,再根據需要塗以膠水調出的大紅、桃紅、翠緑、黃、紫等品色顔料,最後用墨來“提神”。色彩豔麗,對比活潑,給人以熱烈明快之感,充分體現了我國彩繪藝術的特點。泥玩具的底部和背後大都露出泥土的本質,乍看似不經意,其實頗具匠心。泥玩具的背後或底部還大都裝有蘆哨,輕輕一吹就發出“嗚嗚”的音響,深受兒童們的歡迎。
  在臨沂市的各縣區集貿市場、攤點有售。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玩法吊念、學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是一處大型革命紀念園林。它座落在臨沂城的沂河岸邊,蒼鬆翠柏,塔碑肅穆,是全國最著名的烈士陵園。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始建於1949年,當時由中共中央華東局提議,山東省人民政府决定在臨沂建立大型革命陵園,並委托魯中南區具體執行。1950年,主體工程烈士紀念塔和烈士紀念堂相繼落成。此後,又陸續進行了增建。目前,這個建築群共包括塔、堂、亭、館、墓、坊等15處,規模相當宏大。初名臨沂烈士陵園,1986年10月,經國務院批準改為今名,並列為全國第一批烈士紀念建築物重點保護單位。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座北面南,占地192萬平方米。大門為坊式建築,面寬36米,高12.8米,黃琉璃瓦廡殿頂,藍色鬥拱有規則地布列,紅色扁額題寫着“華東革命烈士陵園”8個金色大字,是當代著名書法傢、前華東軍區政治部主任舒同手書。
  
  園內烈士紀念塔處於陵園的中央,為五角亭柱式建築。塔身由花崗石、石灰石、鋼骨水泥構成,高47.5米挺拔雄偉,聳入雲霄。正面為毛澤東同志題寫的“革命烈士紀念塔”7個大字,金色熠耀。塔前為廣阔的恭祭場,兩側布列着風格各異的烈士墓、亭。東側自前至後,依次是羅炳輝石像亭、漢斯?希伯墓、陳明與辛銳合墓、羅炳輝墓、王麓水墓;西側自前至後,依次是常恩多墓、劉炎墓、張元壽墓。塔後為革命烈士紀念堂,係傳統宮殿式建築。正面抱廈上方,額題“革命烈士紀念堂”7個金色大字,端莊古雅。堂內迎門影壁有周恩來同志的題詞:“人民革命的烈士們永垂不朽!”影壁背面是任弼時同志的題詞:“你們的功績永垂不朽!”影壁前兩側,陳列着王麓水、趙釒甫寸、劉炎、張元壽4位烈士的半身石質浮雕像。
  
  東西兩面的正中各有巨大的烈士碑直通房頂,上面鎸刻着62576位烈士的英名,其中縣團級以上的烈士372名。紀念堂的左右兩翼分別是革命戰史陳列館和烈士事跡陳列館,3座建築物成“品”字形布列,在高大的塔柏掩映下,別具風格。
  
  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存有豐富的革命歷史文物。在一些紀念建築物上鎸刻着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及其他老一輩無産階級革命傢的親筆題詞,極為珍貴;舒同、啓功、武中奇等著名書法傢題寫的墓碑和題詞,各具風格;紀念堂內36幅以革命戰爭故事為題材的浮雕,刀法洗煉,綫條流暢,人物生動逼真;羅炳輝石像亭內的羅炳輝全身圓雕石像,以樸實的刀法,表現出將軍生前的英姿和軒昂氣概。陵園珍藏的許多烈士生前手跡、日記、書信、文學藝術作品、照片及烈士遺物,也具有重要的革命歷史文物價值。
  
  為了發揚光大革命傳統,中共臨沂市委把華東革命烈士陵園作為重要的教育基地,定期組織幹部群衆開展革命傳統教育。如今,華東革命烈士陵園已被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包含詞
臨沂華東革命烈士陵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