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等院校 : 中國 >江西 >南昌 >南昌市區 > 華東交通大學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華東交通大學聯繫方式電話:0791-7046910(校辦)傳真:0791-7046924(校辦)
  華東交通大學投訴電話南昌市旅遊投訴電話:0791-8609110
  江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791—626996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華東交通大學位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英雄城南昌。是一所以工為主,經、管、文、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1971年9月2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關於六所高等院校的體製調整和領導關係的通知》,决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係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並入上海鐵道學院遷往江西,改名為華東交通大學。1973年,華東交通大學選址於江西省南昌市郊馬鞍山林場,並破土動工建設。1978年8月,上海鐵道學院在原址恢復辦學,華東交通大學則繼續在江西省建校。學校原隸屬鐵道部,2000年3月,轉製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十五”期間,學校被江西省列為“四個加強”建設的高等院校之一。學校占地面積2800餘畝,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為“全國部門造林緑化300佳單位”,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大學。
  學校現有15個學院,49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6個,在校學生20000餘人,教職工1600餘人,正副教授300多人。學校擁有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科技拔尖人才”、“全國優秀教師”、“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50多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35人。
  學校具有一流的辦學條件,現代化的教學大樓、裝備優良的中心實驗室。圖書館藏書140餘萬册,是中國學術期刊文獻檢索一級咨詢站。學校先後建立了遍及全國10個省、市、區的120個校外實習基地。近幾年,學校共承擔各級科研項目1000多項,年科研經費4000多萬元。獲省部級以上科研成果奬90多項,其中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1項,也是全省高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
  華東交通大學還是全國53所試辦高水平運動隊的院校之一。在全國大學生田徑運動會上,學校運動隊曾獲得過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男女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在學校參加的其它各項賽事上也屢屢獲奬,捷報頻傳。學校籃球隊加盟了全國大學生籃球賽(cuba),曾主辦過東南賽區的比賽。2004年5月學校入股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樂部,並為該職業足球隊提供了生活、學習和訓練基地。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已與美國的匹茲堡州立大學、托伊大學,鮑爾州立大學,英國索福大學,加拿大的新不倫瑞剋大學,日本的九州工業大學,澳大利亞的斯威本科技大學,德國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俄羅斯伊爾庫茨國立鐵道大學等結為姊妹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學校享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多年來在大多數省、市、區招收的新生,其分數都遠高於當地的錄取綫。學校已獲準招收港、澳、臺學生和外國留學生。2004年,學校作為南京軍區在江西招收培養和選拔國防生的唯一一所定點高校。高質量的生源,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學校的畢業生一次性雙選率都保持在90%以上,最高達到96%,雄居江西省高校榜首。
  立足江西,面嚮全國,放眼世界,華東交通大學的師生員工將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苦練內功,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活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學校概況
  華東交通大學校徽
  【中文名稱】華東交通大學
  【中文簡稱】華東交大
  【英文名稱】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英文簡稱】ECJTU
  【校訓】團结 嚴謹 求實 勤奮
  華東交通大學位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英雄城南昌,是一所以工為主,經、管、文、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1971年9月2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關於六所高等院校的體製調整和領導關係的通知》,决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係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並入上海鐵道學院遷往江西,改名為華東交通大學。1973年,華東交通大學選址於江西省南昌市郊馬鞍山林場,並破土動工建設。學校原校園風光-大門1隸屬鐵道部,2000年3月,轉製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並被江西省列為重點加強建設的高等院校。學校占地面積2800餘畝,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為“全國部門造林緑化300佳單位”,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大學。
  學校現有16個學院,52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6個,是博士授予權規劃立項建設單位,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MBA培養單位。現有省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品牌專業17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其中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給水排水工程三個專業為國傢級特色專業。在校學生20000餘人,教職工1600餘人,正副教授450餘人。學校擁有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科技拔尖人才”、“全國優秀教師” 、“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60多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37人。校園風光-大門2
  學校具有一流的辦學條件,現代化的教學大樓、裝備優良的中心實驗室。“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工程中心”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載運工具與裝備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圖書館藏書160餘萬册,是中國學術期刊文獻檢索一級咨詢站。學校先後建立了遍及全國10個省、市、區的120個校外實習基地。
  華東交通大學運動隊在全國大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曾獲得過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男女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在學校參加的其它各項賽事上也屢屢獲奬,捷報頻傳。學校籃球隊多次代表江西高校參加全國大學生籃球賽(CUBA),曾主辦過東南賽區的比賽。2004年5月學校入股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樂部,並為該職業足球隊提供了生活、學習和訓練基地。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已與美國的匹茲堡州立大學、托伊大學,鮑爾州立大學,英國索福大學,加拿大的新不倫瑞剋大學,日本的九州工業大學,澳大利亞的斯威本科技大學,德國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俄羅斯伊爾庫茨剋國立鐵道大學等結為姊妹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學校享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多年來在大多數省、市、區招收的新生,其分數都遠高於當地的錄取綫。學校已獲準招收港、澳、臺學生和外國留學生。2004年,學校作為南京軍區在江西招收培養和選拔國防生的唯一一所定點高校。高質量的生源,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學校的畢業生一次性雙選率都雄居江西省高校前茅。
  立足江西,面嚮全國,放眼世界,華東交通大學的師生員工將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苦練內功,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活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日新其德 止於至善——華東交通大學發展簡介
  華東交通大學位於英雄城南昌北郊的一片緑水青山間,學校身在紅土地,飽受贛鄱文化的滋養,隨交通運輸行業,特別是鐵路建設事業的發展共同進步。建校近四十年,卻顯示出後發優勢,正應了宋代大儒程頤所言:“學,貴乎日新。”
  校園風光-綜合樓與圖書館一、 源在海上,興於洪城
  1971年9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决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係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並入上海鐵道學院遷往南昌,更名為華東交通大學。當時國內400多所高校經“撤、並、改”僅剩下300餘所,唯獨華東交通大學是少數幾所增設的高校之一,其目的是要建成一所産、學、研一體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樣板。學校第一期工程被列入國傢大中型建設項目。
  華東交通大學的專業在初建時期就在一個高起點上。由上海交通大學並入的機車車輛係是程孝剛院士在國內首先創辦。此外,我國結構力學研究的先軀、工程力學的奠基人楊耀乾教授是薄殼理論研究領域的權威。他是華東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研究室的創辦人。正是由於有這樣一批學者的加入,使得華東交通大學迅速壯大起來。
  1973年上海鐵道學院與同濟、上海交大有關合併專業的招生任務以“華東交通大學”校名下達,這是以“華東交通大學”名義進行的第一次招生。1975年,華東交通大學申請工民建專業列入正式招生計劃,這是學校在南昌籌建當中的第一次招生。
  校園風光-厚積碑刻 “文革”結束後,華東交通大學在南昌獨立辦學。1978年8月1日,當時在中央主持工作的鄧小平同意教育部關於華東交通大學繼續在江西省建校的請示,上海鐵道學院不再搬遷。交大人面對挑戰不畏艱難,重新起步,從1979年至1984年,先後建立了建築工程係、機械工程係、電氣工程係、經濟管理係和基礎課部等,辦學層次也從本科教育進入到碩士研究生教育領域。第一代交大人以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使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實力在鐵路行業內嶄露頭角,在省內工科院校中脫穎而出。
  進入21世紀之際,國內高等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學校審時度勢,整合資源,抓住了機遇。2000年3月,學校由原來隸屬於鐵道部轉製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並被江西省列為重點加強建設的高等院校。2001年至2003年,校園周邊的江西省煤炭幹部(技工)學校、南昌鐵路機械學校等教育資源相繼並入,校區面積擴大至2800畝,總建築面積66.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16億元,學校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如今,華東交通大學已發展到在校生20000人的規模,擁有土建、機電、電氣、信息、經管、人文、國防生等16個學院,成為一所包含工、管、經、文、法、理、教育等7個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其中有本科專業5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碩士點46個,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MBA培養單位,並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5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不同的專業相互滲透,不同的思維彼此碰撞。
  校園風光-北區主樓(經管)二、 特色興校,乘勢而上
  在高等教育嚮大衆化推進的歷史時刻,學校的决策者順天應人,搶抓機遇,紮實推進。明確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據國傢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區域經濟建設、行業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重點圍繞交通運輸為主綫的學科建設,着力提升辦學水平和層次。通過規劃建設,建成部分學科特色鮮明,省內領先、全國有優勢,工、經、管、文、理、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區域經濟建設、行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撐”的總體目標。學科建設突出了交通特色,“交通運輸工程”的整體優勢正超越江西,輻射華東,其影響力在推動行業、地區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方面日益凸顯。
  學校保持對教學科研的高投入,已投入上億元專項經費用於重點學科建設。一批重點實驗中心和重點學科,為教學、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撐。學校設立了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保障和促進了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目前,“道路與鐵道工程中心”、“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載運工具及其現代化裝備工程研究中心”、“交通運輸與經濟研究所”已成為江西省交通行業科學研究、産品研發、試驗和測試的重要基地。
  學校的科研人員參與了國內一些重點工程項目的技術攻關,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在當今世界跨徑最大的斜拉橋----蘇通大橋的建設中得到了應用。不僅如此,在海外的大型工程技術項目中也有中標,這在江西省高校中開創了先例。
  華東交通大學聚集了一批敬業的科研人員,他們在:鐵道及城市軌道交通環境振動與噪聲的監測、評價及控製技術;新型材料與結構設計理論關鍵技術;既有工程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評價、鑒定、加固和改造新技術;工程結構中的新型健康監測技術;機電設備的檢測、診斷與控製技術;校直理論的研究;信息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器人機械學等研究領域保持領先。在理論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矚目的成果,曾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參與研發的鐵路客票係統項目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特別是近三年,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增長加快,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顯著提高:獲得國傢863項目1項、973項目3項,在研的國傢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22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際招標項目1項;獲得省部級奬25項,其中“現代軌道理論若幹關鍵問題研究”2006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奬;發表學術論文 3889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14篇,著作19部,教材156部。
  三、 守正清源,志存高遠
  2006年,學校製定並下發了《華東交通大學“十一五”學科建設規劃》,詳細規劃了學校在“十一五”期間,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思路、建設目標、管理模式、配套措施和考核辦法。從創新學科建設管理入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建設方針,將全校46個二級學科分為三個層次建設,其中:5個“十一五”省級示範性碩士點學科為第一層次:9個“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為第二層次;32個一般二級碩士點學科為第三層次,突出學科建設的重點,統籌兼校園風光-多拱橋與噴泉顧一般學科的建設。
  在管理模式上,實行學校、學院和學科三級管理。學校主要負責第一和第二層次學科建設的監督與管理,以及體現學校整體實力主要指標的落實;學院主要負責本學院各類學科的組建、資源調配、人員協調和具體管理工作。在學校進行的學科中期檢查及省教育廳組織的省級重點學科、省級示範性碩士點中期檢查中,絶大多數學科都較好地完成了學科建設任務。
  加強學科建設經費投入,保證學科建設目標的完成。近三年來,學校纍计投入學科建設經費近1000萬元、重點學科設備經費約1000萬元,上述經費不含日元貸款、中地共建經費、人才引進、科研啓動費用等。
  註重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和引進,在國內外公開招聘學科帶頭人和研究所所長,公派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出國深造,通過開設“緑色通道”等措施積極引進人才,三年來共引進特聘教授和學科帶頭人8人、培養和引進博士100餘人,1人入選“井岡學者”,4人獲“井岡之星”培養計劃資助。重點學科的學科梯隊已基本形成並趨於合理,其中“軌道交通安全與環境”、“重大工程結構材料安全性”入選江西省優秀創新團隊。
  科研平臺建設有了新突破。學校先後取得了“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載運工具與裝備”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08年,又順利通過了新增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的遴選,在衆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為最終取得博士授權單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幾代交大人夢寐以求的心願。
  四、 厚積薄發,務實見功校園風光-九麯橋畔
  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名符其實的花園式大學。校址得天獨厚,選在郁郁葱葱的南昌市北郊林場,成片的林地,隨連綿起伏的山巒,西接梅嶺餘脈。四百畝孔目湖波光粼粼,水係嚮東連着滔滔贛江。又經過精心規劃和幾十年的養育,校園裏處處鶯歌燕舞,常年棲息的鳥類就有70餘種。學校被授予“全國部門造林緑化300佳單位”。
  華東交通大學所在的雙港是人文薈萃之地。在清朝時期這裏曾出現過曹秀先、裘曰修兩位尚書,史稱“五裏兩尚書”。2001年12月6日,在校園內發現明代墓葬,墓主人係明代寧靖王夫人吳氏。隨葬的織錦花紋和衣裙款式非常罕見,這是繼考古界20世紀60年代發掘京郊定陵之後幾十年來最為完好的出土墓葬之一。
  西山寒泉成就了華夏音樂鼻祖洪崖,青雲譜荷塘養育出了寫意畫巨匠朱耷,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源源不斷地走出一批批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學生。學校擔當起為國防事業培養人才的義務,在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創新國防生培養模式,校園風光-雪後拱橋學生養成了過硬的軍政素質,受到中央軍委和總政首長的充分肯定。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文化交流平臺。在這裏,由包括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個人在內的一批高素質師資,保證了教學的品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現代化的圖書館收藏各類文獻257萬册,學生從中獲得豐厚的滋養,練就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完備的教學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科技活動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諧交融。學校與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的20餘所高校建立了互派學生的合作關係,給學生提供了廣阔的交流空間;孔目湖講壇常年不間斷地邀請一流學者、專傢前來講學,學生在與高端校園風光-孔目湖的對話中真切地觸摸到前沿的資訊及世界的脈搏。
  多年以來,學校重視平安和諧校園的建設,本着“教育在先、預防在先”的原則,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紮實做好普法教育進課堂活動,在全校營造濃厚的學法用法氛圍。特別是校園110治安防控體係在省內高校中探索出了一條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新路子,有效地維護了一方平安,學校因此連續七年被省綜治委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和“平安校園”。
  按照 “高雅、厚重、和諧”的總體要求,學校的學生工作實行人性化管理,學生在事務中心享受“一站式”服務。衆多的社團拓展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各類公益活動從校園延伸到社區,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在良好的體育氛圍中,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學校的田徑隊是國內高校中少有的高水平運動隊之一,競技成績在歷屆大學生運動會上名列前茅。心理咨詢中心在國內高校中率先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工作滲透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塑造出一代新人的健康人格。
  通過實施“青年馬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舉辦世紀英才學校,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弘揚了主旋律。03年學校的學生工作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連續十二年榮獲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學生在全國物流大賽、機器人水球冠軍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均獲得不俗的戰績。
  從華東交通大學走出去的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因而生源充足,就業率歷年來在江西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學校畢業的學生遍及各行各業,他們“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穩得住”,在一綫發揮着應有的作用,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的南昌,其文脈可謂源遠流長。曾經令孔子感嘆不可“以貌取人”的澹臺滅明在此開壇講學;百花洲畔,東湖書院600年歷久不衰;“西江第一樓”上,雅士開詩文傳閣之先……正如宋代理學家朱熹所盛贊的那樣:“年華供轉徙,眼界得清新。”而今天的交大人秉承先人勵精治學的傳統,秉承數十年積澱的務實精神,正以寬廣的胸襟,承接古今,融會東西,續寫“日新其德、止於至善”的時代新篇章。
校園方位
  華東交通大學坐落於自古以來有着“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美譽的英雄城—南昌。學校環境優美,校園面積2800餘畝,樹木蔥鬱,鳥語花香,孔目湖蜿蜒其間,山清水秀,景色怡人,使華東交通大學成為教學、科研、學習和生活的好地方。
  乘車路綫1: 南昌火車站-(2路外綫)->青山路口-(223路)->華東交通大學
  乘車路綫2: 長途汽車站-(1路、2路外綫)->青山路口-(223路)->華東交通大學
  乘車路綫3: 南昌昌北機場-(機場專綫車或的士)->華東交通大學
現任領導
  張安哥簡歷
  張安哥,教授,1951年11月生,浙江余姚人,漢族,現任華東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1978年至1981年在西南交通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81至今在華東交通大學工作。1989年取得副教授資格,96年取得教授資格。歷任土木工程學係材料力學實驗室主任、工程力學研究室主任、副係主任、副教務處長、教務處長,1991年任副校長,1996年任校長,1999年任校長兼黨委書記,2007年11月不再兼任校長職務。
  1987年和1993年曾分別赴加拿大Montreal大學和美國Michigan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從事工程力學方面的科學研究。
  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津貼,曾榮獲“江西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火車頭奬”、“優秀回國留學人員”等稱號。
  曾任江西省政協第八、九屆委員,中國鐵道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學會理事、江西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建築學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高等教育學會理事。
  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主持省部級與橫嚮等科學研究項目二十餘項,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著作、論文約四十多篇。
  雷曉燕簡歷
  雷曉燕,教授,1956年8月生,江西豐城人,漢族,現任華東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華東交通大學“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78-1984年在原上海鐵道大學(現同濟大學)土木係鐵道工程專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習,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6-1989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固體力學專業博士生學習,獲博士學位。1991-1994年奧地利Innsbruck大學訪問學者,2001年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客座研究員,2007年美國Kentucky大學高級研究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高級會員,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昌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江西省科協常委,江西省鐵道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鐵道學報》、《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編委。
  主持國傢97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招標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及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項目等4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二等奬、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各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奬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項,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奬1項、國傢新聞總署首屆“三個一百”自然科學類原創圖書1部,主持通過省部級科研鑒定項目8項。
  主要研究方向:①現代鐵路交通環境振動與噪聲;②高速鐵路軌道動力學。
  教學設施
  圖書館:
  華東交通大學圖書館面積為24170平方米,包括兩個多功能報告廳,16個大小閱覽室,普通閱覽席位達2591個,電子閱覽室閱覽席位135個。截止到2008年12月,本館收藏各類文獻共有255.45萬册,其中中文印刷型文獻151.12萬册,外文印刷型文獻4.33萬册,非印刷型文獻100萬册。訂各類中外文期刊7803種:其中中文期刊5300種,外文期刊2503種。為了培養國防生和北區學生學習的需要,學校新增了軍事閱覽室1個;北區圖書藉閱室2個和自習室3個。
  近幾年來,圖書館積極推進現代化辦館模式,加快數字化圖書館建設進程,引進了我校學科建設需要的數據庫並加強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我館現有中、外文數據庫15個。為了更好地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服務,我館與機械信息中心、國傢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科院西南信息中心等情報機構建立聯繫,展開學術論文原文索取服務。
  教學實驗條件:
  學校一貫重視實驗室建設,各院、係結合學科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本着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相繼成立了各基礎中心實驗室、專業中心實驗室、集中配置、集中管理。學校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增加了對實驗室,特別是對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實驗室的經費投入,加強對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使實驗與教學得到更加緊密的結合。
  體育設施 :
  我校共有運動場館面積13萬多平方米。投入使用的有:田徑場、足球場、體育館、風雨操場、籃球場、排球場、門球場、遊泳池等一大批先進體育設施。
  實習基地:
  學校堅持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環節,並且作為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繫與合作,讓社會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先後建立了120個校外實習基地,同時,學校也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利用學校的産業群體,為産學研三結合培養人才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
  華東交通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現有計算機機房6個(多媒體計算機490餘臺),不同規格的多媒體教學係統145套,語音教室900餘座,為學校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學校概況
  華東交通大學校徽
  【中文名稱】華東交通大學
  【中文簡稱】華東交大
  【英文名稱】East China Jiaotong University
  【英文簡稱】ECJTU
  【校訓】團结 嚴謹 求實 勤奮
  華東交通大學位於物華天寶、人傑地靈的英雄城南昌,是一所以工為主,經、管、文、理等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大學。
  1971年9月22日,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下發《關於六所高等院校的體製調整和領導關係的通知》,决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係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並入上海鐵道學院遷往江西,改名為華東交通大學。1973年,華東交通大學選址於江西省南昌市郊馬鞍山林場,並破土動工建設。學校原校園風光-大門1隸屬鐵道部,2000年3月,轉製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並被江西省列為重點加強建設的高等院校。學校占地面積2800餘畝,山青水秀,景色宜人,為“全國部門造林緑化300佳單位”,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花園式大學。
  學校現有16個學院,52個本科專業,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學科碩士點46個,是博士授予權規劃立項建設單位,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MBA培養單位。現有省級重點學科13個,省級品牌專業17個,省級特色專業5個,其中土木工程、電氣工程及其自動化、給水排水工程三個專業為國傢級特色專業。在校學生20000餘人,教職工1600餘人,正副教授450餘人。學校擁有入選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省部級科技拔尖人才”、“全國優秀教師” 、“中青年學科帶頭人”等60多人,享有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傢37人。校園風光-大門2
  學校具有一流的辦學條件,現代化的教學大樓、裝備優良的中心實驗室。“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工程中心”為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博士後科研工作站、“載運工具與裝備實驗室”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圖書館收藏各類文獻255.45萬册,是中國學術期刊文獻檢索一級咨詢站。學校先後建立了遍及全國10個省、市、區的120個校外實習基地。我校曾獲國傢科學技術進步一等奬1項,這也是全省高校中唯一獲此殊榮的。
  華東交通大學運動隊在全國大學生田徑運動會上,曾獲得過女子團體總分第一名和男女團體總分第二名的好成績。在學校參加的其它各項賽事上也屢屢獲奬,捷報頻傳。學校籃球隊多次代表江西高校參加全國大學生籃球賽(CUBA),曾主辦過東南賽區的比賽。2004年5月學校入股南昌八一衡源足球俱樂部,並為該職業足球隊提供了生活、學習和訓練基地。
  學校積極開展國際間的交流和合作,已與美國的匹茲堡州立大學、托伊大學,鮑爾州立大學,英國索福大學,加拿大的新不倫瑞剋大學,日本的九州工業大學,澳大利亞的斯威本科技大學,德國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俄羅斯伊爾庫茨剋國立鐵道大學等結為姊妹學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係。
  學校享有良好的社會信譽,多年來在大多數省、市、區招收的新生,其分數都遠高於當地的錄取綫。學校已獲準招收港、澳、臺學生和外國留學生。2004年,學校作為南京軍區在江西招收培養和選拔國防生的唯一一所定點高校。高質量的生源,為高質量的人才培養提供了良好的基礎。近幾年,學校的畢業生一次性雙選率都雄居江西省高校前茅。
  立足江西,面嚮全國,放眼世界,華東交通大學的師生員工將繼續解放思想,轉變觀念,苦練內功,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不斷提高學校的辦學實力和活力,創造更加輝煌的未來。
  日新其德 止於至善——華東交通大學發展簡介
  華東交通大學位於英雄城南昌北郊的一片緑水青山間,學校身在紅土地,飽受贛鄱文化的滋養,隨交通運輸行業,特別是鐵路建設事業的發展共同進步。建校近四十年,卻顯示出後發優勢,正應了宋代大儒程頤所言:“學,貴乎日新。”
  校園風光-綜合樓與圖書館一、 源在海上,興於洪城
  1971年9月,國務院、中央軍委决定,將上海交通大學機車車輛係和同濟大學鐵道工程專業並入上海鐵道學院遷往南昌,更名為華東交通大學。當時國內400多所高校經“撤、並、改”僅剩下300餘所,唯獨華東交通大學是少數幾所增設的高校之一,其目的是要建成一所産、學、研一體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的樣板。學校第一期工程被列入國傢大中型建設項目。
  華東交通大學的專業在初建時期就在一個高起點上。由上海交通大學並入的機車車輛係是程孝剛院士在國內首先創辦。此外,我國結構力學研究的先軀、工程力學的奠基人楊耀乾教授是薄殼理論研究領域的權威。他是華東交通大學工程力學研究室的創辦人。正是由於有這樣一批學者的加入,使得華東交通大學迅速壯大起來。
  1973年上海鐵道學院與同濟、上海交大有關合併專業的招生任務以“華東交通大學”校名下達,這是以“華東交通大學”名義進行的第一次招生。1975年,華東交通大學申請工民建專業列入正式招生計劃,這是學校在南昌籌建當中的第一次招生。
  校園風光-厚積碑刻 “文革”結束後,華東交通大學在南昌獨立辦學。1978年8月1日,當時在中央主持工作的鄧小平同意教育部關於華東交通大學繼續在江西省建校的請示,上海鐵道學院不再搬遷。交大人面對挑戰不畏艱難,重新起步,從1979年至1984年,先後建立了建築工程係、機械工程係、電氣工程係、經濟管理係和基礎課部等,辦學層次也從本科教育進入到碩士研究生教育領域。第一代交大人以十年磨一劍的毅力,使學校的辦學水平和實力在鐵路行業內嶄露頭角,在省內工科院校中脫穎而出。
  進入21世紀之際,國內高等教育面臨巨大挑戰,學校審時度勢,整合資源,抓住了機遇。2000年3月,學校由原來隸屬於鐵道部轉製為“中央與地方共建,以地方管理為主”,並被江西省列為重點加強建設的高等院校。2001年至2003年,校園周邊的江西省煤炭幹部(技工)學校、南昌鐵路機械學校等教育資源相繼並入,校區面積擴大至2800畝,總建築面積66.7萬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2.16億元,學校整體實力進一步提升。如今,華東交通大學已發展到在校生20000人的規模,擁有土建、機電、電氣、信息、經管、人文、國防生等16個學院,成為一所包含工、管、經、文、法、理、教育等7個學科門類的多科性大學。其中有本科專業52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個,二級碩士點46個,是經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批準的MBA培養單位,並有省部級重點學科13個,省部級工程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5個,博士後科研工作站1個。不同的專業相互滲透,不同的思維彼此碰撞。
  校園風光-北區主樓(經管)二、 特色興校,乘勢而上
  在高等教育嚮大衆化推進的歷史時刻,學校的决策者順天應人,搶抓機遇,紮實推進。明確了“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依據國傢高等教育發展規劃、區域經濟建設、行業進步和社會發展需要,重點圍繞交通運輸為主綫的學科建設,着力提升辦學水平和層次。通過規劃建設,建成部分學科特色鮮明,省內領先、全國有優勢,工、經、管、文、理、法、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綜合實力進入全國先進行列的教學研究型大學,為區域經濟建設、行業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提供人才、智力和技術支撐”的總體目標。學科建設突出了交通特色,“交通運輸工程”的整體優勢正超越江西,輻射華東,其影響力在推動行業、地區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方面日益凸顯。
  學校保持對教學科研的高投入,已投入上億元專項經費用於重點學科建設。一批重點實驗中心和重點學科,為教學、科研提供了有力支撐。學校設立了省重點實驗室開放研究基金,保障和促進了學科建設的快速發展。目前,“道路與鐵道工程中心”、“智能交通研究中心”、“載運工具及其現代化裝備工程研究中心”、“交通運輸與經濟研究所”已成為江西省交通行業科學研究、産品研發、試驗和測試的重要基地。
  學校的科研人員參與了國內一些重點工程項目的技術攻關,取得了一批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包括在當今世界跨徑最大的斜拉橋----蘇通大橋的建設中得到了應用。不僅如此,在海外的大型工程技術項目中也有中標,這在江西省高校中開創了先例。
  華東交通大學聚集了一批敬業的科研人員,他們在:鐵道及城市軌道交通環境振動與噪聲的監測、評價及控製技術;新型材料與結構設計理論關鍵技術;既有工程結構安全性和耐久性評價、鑒定、加固和改造新技術;工程結構中的新型健康監測技術;機電設備的檢測、診斷與控製技術;校直理論的研究;信息技術、先進製造與自動化技術;機械製造及自動化;機器人機械學等研究領域保持領先。在理論創新與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方面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矚目的成果,曾作為主要完成單位,參與研發的鐵路客票係統項目曾獲國傢科技進步一等奬。特別是近三年,科研項目、科研經費和科研成果增長加快,學術論文的數量和質量顯著提高:獲得國傢863項目1項、973項目3項,在研的國傢及國務院各部門項目22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7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3項;國際招標項目1項;獲得省部級奬25項,其中“現代軌道理論若幹關鍵問題研究”2006年度江西省自然科學一等奬;發表學術論文 3889篇,其中被三大檢索收錄314篇,著作19部,教材156部。
  三、 守正清源,志存高遠
  2006年,學校製定並下發了《華東交通大學“十一五”學科建設規劃》,詳細規劃了學校在“十一五”期間,學科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發展思路、建設目標、管理模式、配套措施和考核辦法。從創新學科建設管理入手,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學科建設方針,將全校46個二級學科分為三個層次建設,其中:5個“十一五”省級示範性碩士點學科為第一層次:9個“十一五”省級重點學科為第二層次;32個一般二級碩士點學科為第三層次,突出學科建設的重點,統籌兼校園風光-多拱橋與噴泉顧一般學科的建設。
  在管理模式上,實行學校、學院和學科三級管理。學校主要負責第一和第二層次學科建設的監督與管理,以及體現學校整體實力主要指標的落實;學院主要負責本學院各類學科的組建、資源調配、人員協調和具體管理工作。在學校進行的學科中期檢查及省教育廳組織的省級重點學科、省級示範性碩士點中期檢查中,絶大多數學科都較好地完成了學科建設任務。
  加強學科建設經費投入,保證學科建設目標的完成。近三年來,學校纍计投入學科建設經費近1000萬元、重點學科設備經費約1000萬元,上述經費不含日元貸款、中地共建經費、人才引進、科研啓動費用等。
  註重學科帶頭人的選拔、培養和引進,在國內外公開招聘學科帶頭人和研究所所長,公派學術帶頭人和學術骨幹出國深造,通過開設“緑色通道”等措施積極引進人才,三年來共引進特聘教授和學科帶頭人8人、培養和引進博士100餘人,1人入選“井岡學者”,4人獲“井岡之星”培養計劃資助。重點學科的學科梯隊已基本形成並趨於合理,其中“軌道交通安全與環境”、“重大工程結構材料安全性”入選江西省優秀創新團隊。
  科研平臺建設有了新突破。學校先後取得了“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載運工具與裝備”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和“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工程研究中心”博士後科研工作站。2008年,又順利通過了新增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的遴選,在衆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成為博士學位立項建設單位,為最終取得博士授權單位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這是幾代交大人夢寐以求的心願。
  四、 厚積薄發,務實見功校園風光-九麯橋畔
  華東交通大學是一所名符其實的花園式大學。校址得天獨厚,選在郁郁葱葱的南昌市北郊林場,成片的林地,隨連綿起伏的山巒,西接梅嶺餘脈。四百畝孔目湖波光粼粼,水係嚮東連着滔滔贛江。又經過精心規劃和幾十年的養育,校園裏處處鶯歌燕舞,常年棲息的鳥類就有70餘種。學校被授予“全國部門造林緑化300佳單位”。
  華東交通大學所在的雙港是人文薈萃之地。在清朝時期這裏曾出現過曹秀先、裘曰修兩位尚書,史稱“五裏兩尚書”。2001年12月6日,在校園內發現明代墓葬,墓主人係明代寧靖王夫人吳氏。隨葬的織錦花紋和衣裙款式非常罕見,這是繼考古界20世紀60年代發掘京郊定陵之後幾十年來最為完好的出土墓葬之一。
  西山寒泉成就了華夏音樂鼻祖洪崖,青雲譜荷塘養育出了寫意畫巨匠朱耷,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源源不斷地走出一批批富有想象力和創新精神的高素質學生。學校擔當起為國防事業培養人才的義務,在八一軍旗升起的地方,創新國防生培養模式,校園風光-雪後拱橋學生養成了過硬的軍政素質,受到中央軍委和總政首長的充分肯定。
  在多元文化的社會中,學校既是傳授知識的場所,更是文化交流平臺。在這裏,由包括全國優秀教師、師德先進個人在內的一批高素質師資,保證了教學的品質,先進的教學理念,充分挖掘學生潛力;現代化的圖書館收藏各類文獻257萬册,學生從中獲得豐厚的滋養,練就了嚴謹的治學態度;完備的教學實驗室和實訓基地,強化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為科技活動提供了施展才華的舞臺。
  來自不同地域,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和諧交融。學校與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等國的20餘所高等院校建立了互派學生的合作關係,給學生提供了廣阔的交流和學習空間;孔目湖講壇常年不間斷地邀請一流學者、專傢前來講學,學生在與高端校園風光-孔目湖的對話中真切地觸摸到前沿的資訊及世界的脈搏。
  多年以來,學校重視平安和諧校園的建設,本着“教育在先、預防在先”的原則,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紮實做好普法教育進課堂活動,在全校營造濃厚的學法用法氛圍。特別是校園110治安防控體係在省內高校中探索出了一條人防與技防相結合的新路子,有效地維護了一方平安,學校因此連續七年被省綜治委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目標管理先進單位”和“平安校園”。
  按照 “高雅、厚重、和諧”的總體要求,學校的學生工作實行人性化管理,學生在事務中心享受“一站式”服務。衆多的社團拓展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各類公益活動從校園延伸到社區,學生的個性得到張揚。在良好的體育氛圍中,學生的身心得到愉悅。學校的田徑隊是國內高校中少有的高水平運動隊之一,競技成績在歷屆大學生運動會上名列前茅。心理咨詢中心在國內高校中率先為學生建立心理檔案,心理咨詢工作滲透到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塑造出一代新人的健康人格。
  通過實施“青年馬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舉辦世紀英才學校,開展紅色文化進校園等活動,弘揚了主旋律。03年學校的學生工作獲全國五四紅旗團委榮譽稱號,連續十二年榮獲全國大學生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先進單位。學生在全國物流大賽、機器人水球冠軍賽、“挑戰杯”大學生課外學術科技作品競賽中均獲得不俗的戰績。
  從華東交通大學走出去的畢業生實踐能力強,得到社會的廣泛認可,因而生源充足,就業率歷年來在江西省高校中名列前茅。學校畢業的學生遍及各行各業,他們“吃得苦、下得去、用得上、穩得住”,在一綫發揮着應有的作用,取得了驕人的業績。
  素有“吳頭楚尾”之稱的南昌,其文脈可謂源遠流長。曾經令孔子感嘆不可“以貌取人”的澹臺滅明在此開壇講學;百花洲畔,東湖書院600年歷久不衰;“西江第一樓”上,雅士開詩文傳閣之先……正如宋代理學家朱熹所盛贊的那樣:“年華供轉徙,眼界得清新。”而今天的交大人秉承先人勵精治學的傳統,秉承數十年積澱的務實精神,正以寬廣的胸襟,承接古今,融會東西,續寫“日新其德、止於至善”的時代新篇章。
  華東交通大學校歌——《奮進 華東交大》
  英雄城北贛江畔,挺立我華東交大。前路坎坷何所懼,團结拼搏壯大。春風桃李遍天下 ,千秋傳承佳話,代代弘揚創業志,奮進!嚮前進!華東交大!
  師生攜手齊奮發,榮耀我華東交大。情係山河創偉業,譜寫如歌年華。走南闖北雄心在,笑看江山如畫,千帆齊發嚮天涯,奮進!嚮前進!華東交大!
現任領導
  張安哥簡歷
  張安哥,教授,1951年11月生,浙江余姚人,漢族,現任華東交通大學黨委書記。
  1978年至1981年在西南交通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1981至今在華東交通大學工作。1989年取得副教授資格,96年取得教授資格。歷任土木工程學係材料力學實驗室主任、工程力學研究室主任、副係主任、副教務處長、教務處長,1991年任副校長,1996年任校長,1999年任校長兼黨委書記,2007年11月不再兼任校長職務。
  1987年和1993年曾分別赴加拿大Montreal大學和美國Michigan大學作為高級訪問學者,從事工程力學方面的科學研究。
  1994年獲國務院政府津貼,曾榮獲“江西省中青年學術帶頭人”、“火車頭奬”、“優秀回國留學人員”等稱號。
  曾任江西省政協第八、九屆委員,中國鐵道學會理事、中國土木學會理事、江西省力學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建築學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江西省高等教育學會理事。
  參與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一項、主持省部級與橫嚮等科學研究項目二十餘項,在國內外刊物發表著作、論文約四十多篇。
  雷曉燕簡歷
  雷曉燕,教授,1956年8月生,江西豐城人,漢族,現任華東交通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華東交通大學“鐵路環境振動與噪聲”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
  1978-1984年在原上海鐵道大學(現同濟大學)土木係鐵道工程專業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習,獲學士和碩士學位。1986-1989年在清華大學工程力學係固體力學專業博士生學習,獲博士學位。1991-1994年奧地利Innsbruck大學訪問學者,2001年日本九州工業大學客座研究員,2007年美國Kentucky大學高級研究員。美國機械工程師協會ASME高級會員,同濟大學、西南交通大學、南昌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人才,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中國交通運輸協會常務理事,中國力學學會理事,江西省科協常委,江西省鐵道學會副理事長,江西省力學學會常務理事,《鐵道學報》、《交通運輸工程與信息學報》、《鐵道科學與工程學報》編委。
  主持國傢973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江西省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招標項目、教育部《高等學校骨幹教師資助計劃》、鐵道部科技發展計劃及江西省主要學科學術和技術帶頭人培養計劃項目等40餘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30餘篇,出版學術專著6部;作為第一完成人獲江西省自然科學一、二等奬、江西省科技進步二等奬各1項,江西省科技進步三等奬3項,計算機軟件著作權3項,江西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材一等奬1項、國傢新聞總署首屆“三個一百”自然科學類原創圖書1部,主持通過省部級科研鑒定項目8項。
  主要研究方向:①現代鐵路交通環境振動與噪聲;②高速鐵路軌道動力學。
教學設施
  圖書館:
  華東交通大學圖書館面積為24170平方米,包括兩個多功能報告廳,16個大小閱覽室,普通閱覽席位達2591個,電子閱覽室閱覽席位135個。截止到2008年12月,本館收藏各類文獻共有255.45萬册,其中中文印刷型文獻151.12萬册,外文印刷型文獻4.33萬册,非印刷型文獻100萬册。訂各類中外文期刊7803種:其中中文期刊5300種,外文期刊2503種。為了培養國防生和北區學生學習的需要,學校新增了軍事閱覽室1個;北區圖書藉閱室2個和自習室3個。
  近幾年來,圖書館積極推進現代化辦館模式,加快數字化圖書館建設進程,引進了我校學科建設需要的數據庫並加強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我館現有中、外文數據庫15個。為了更好地為學校教學科研和學科建設服務,我館與機械信息中心、國傢科技圖書文獻中心、中科院西南信息中心等情報機構建立聯繫,展開學術論文原文索取服務。
  教學實驗條件:
  學校一貫重視實驗室建設,各院、係結合學科專業建設及課程建設,本着優化資源配置的原則,相繼成立了各基礎中心實驗室、專業中心實驗室、集中配置、集中管理。學校不斷完善實驗室管理規章制度,增加了對實驗室,特別是對公共基礎課和學科基礎課實驗室的經費投入,加強對實驗教學隊伍的建設,使實驗與教學得到更加緊密的結合。
  體育設施 :
  我校共有運動場館面積13萬多平方米。投入使用的有:田徑場、足球場、體育館、風雨操場、籃球場、排球場、門球場、遊泳池等一大批先進體育設施。
  實習基地:
  學校堅持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重要環節,並且作為培養人才的有效途徑。加強與企事業單位的聯繫與合作,讓社會參與學校人才培養的過程,先後建立了120個校外實習基地,同時,學校也加強校內實習基地的建設,利用學校的産業群體,為産學研三結合培養人才奠定了紮實的基礎。
  多媒體、網絡輔助教學:
  華東交通大學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現有計算機機房6個(多媒體計算機490餘臺),不同規格的多媒體教學係統145套,語音教室900餘座,為學校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營造了良好的環境。
相關詞
江西體育學院CUBA訓練基地八一恆源訓練基地bbs網站論壇高校論壇
學生會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學生會交大理工華東交大理工學院
包含詞
華東交通大學體育學院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論壇華東交通大學職業技術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國際學院華東交通大學信息工程學院華東交通大學外國語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土木建築學院華東交通大學機電工程學院華東交通大學基礎科學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藝術學院華東交通大學世紀英才學校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軟件學院華東交通大學電氣與電子工程學院華東交通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
華東交通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華東交通大學理工學院學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