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方回 Fang Hui
力引豺狼噬九州,獾郎於世果何仇。 青苗法令初為崇,玉斧封疆半已休。 紹聖南行多不返,靖康北獰欲誰尤。 兒時曾讀前朝史,幾夜寒燈見淚流。 |
|
山腰 |
|
而半山居(停着)霧若帶然。——清· 姚鼐《登泰山記》 |
|
山半腰。 北周 王褒 《始發宿亭》詩:“落星侵曉沒,殘月半山低。” 唐 李頎 《少室雪晴送王寧》詩:“隔城半山連青鬆,素色峨峨千萬重。” |
王安石在鐘山的故宅 Wang's Guzhai in Zhongshan |
王安石 在 鐘山 的故宅。 宋 陸遊 《入蜀記》捲二:“歸途過 半山 ,少留。 半山 者, 王文公 舊宅,所謂 報寧禪院 也。自城中上 鐘山 ,此為中途,故曰 半山 。” |
|
王安石 的別號。 宋 楊萬裏 《讀詩》詩:“船中活計衹詩編,讀了 唐 詩讀 半山 。不是老夫朝不食, 半山 絶句當朝餐。” |
|
半山
1.[清]僧。俗姓徐氏,名在柯,安徽宣城人。好遊覽。山水師倪瓚、吳鎮、瀋周三傢筆意,宣、池之間奉為楷模。 《國(清)朝畫徵錄》、《圖繪寶鑒續纂》、《今畫偶錄》、《桐陰論畫》、《清朝書畫傢筆錄》
2. [北宋] 政治傢。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號半山,小字獾郎,封荊國公,世人又稱王荊公。撫州臨川人(現為撫州東鄉縣上池裏洋村),北宋傑出的政治傢、思想傢、文學家,唐宋古文八大傢之一。他出生在一個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損之,曾為臨江軍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幾任州縣官。安石少好讀書,記憶力強,受到較好的教育。慶歷二年(1042)登楊鎮榜進士第四名,先後任淮南判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點江東刑獄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神宗初即位,詔安石知江寧府,旋召為翰林學士。熙寧二年(1069)提為參知政事,從熙寧三年起,兩度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推行新法。熙寧九年罷相後,隱居,病死於江寧(今江蘇南京市)鐘山,謚文。被列寧譽為是“中國十一世紀改革傢”。傑出的政治傢和文學家。宋神宗時宰相。創新法,改革舊政,世稱王荊公。文學上的主要成就在詩方面,詞作不多,但其詞能夠“一洗五代舊習”,境界醒豁。今傳《臨川先生文集》、《王文公文集》。
3.二次大戰以後,臺灣人稱呼來自中國大陸的人為阿山,而本地人為阿海。而半山一詞,則是指曾經居留中國一段時間再返臺的臺灣人。也有的學者指出,或許是因為福佬話稱中國為唐山,而認為所謂半山一詞,是指他們是半個中國大陸人的意思。但就政治意涵而言,所謂的半山必須具備其在中國大陸期間在國民政府或國民黨黨部係統內任職,以及在行動上擁護國民政府之人士。自戰後初期直到1950年代為止,半山是臺灣政壇相當重要的一股力量,包括擔任省參議會、省議會議長的黃朝琴、後來出任立法院院長的黃國書、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唯一臺籍的改造委員連震東,以及曾先後擔任省議會副議長的林頂立與議長謝東閔等人。
4. 半山,杭州城北丘陵,本名臯亭山,因南宋時在半山腰建有娘娘廟(今遺址尚存)和流傳至今的“半山娘娘”民間故事而出名,故俗稱為半山,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被定名為半山。半山位於杭州城區東北部,地處拱墅區半山鎮,與江幹區丁橋鎮的黃鶴山等諸山一脈相連,自西嚮東北綿亙十余公裏。
半山是歷史文化積澱極為厚重的一座群山。以《杭州地名志》為據,記載杭州城內的山有百座之多,又以史料為證,在百座群山中,纂有山志的有五座,其中半山為最多,有《郭北三山志》、《臯亭山志》、《臯亭鎖事》、《臯亭小志》、《半山集》等。千百年來,這片古老而神奇的山地,最早成為古代杭州先民生息繁衍之地,留下了秦始皇、錢鏐、宋高宗等帝王將相的遺蹤,記敘了民族英雄文天祥愛國抗元的故事,記載了白居易、蘇東坡、薩都刺、劉伯溫、厲鶚、鬱達夫等歷代文人雅士的題詠、賦文和以此為背景的神話等近200首(篇),中國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水滸傳》第九十四回,把臯亭山寫入小說。
建國後,半山周邊被人民政府規劃為重工業發展帶。50年代先後在此建立了杭州鋼鐵廠、杭州玻璃廠等一批大中型國有重工業企業。
臯亭山生態休閑度假景區是杭州市“旅遊西進”重點項目。
便利的交通:臯亭山坐落於杭州市江幹區丁橋鎮內,海拔361米,距杭城中心18公裏,毗鄰臨丁路、“天都新城”及二期“地鐵”, 交通便捷。
深厚的文化底藴:康熙、乾隆、蔣介石、鬱達夫等曾在此駐足憑吊或依山為塋;南宋名相、一代忠臣文天祥的正氣歌就源出於此;《水滸》第49回中,將此山寫入作品。此山的“珍珠泉”與虎跑、竜井齊名。竜居寺早於淨慈寺(954)興建,宋高宗、清乾隆曾停宿和駐蹕於此。此處還盛産楊梅、桃子,當年曾有“超山賞梅、臯亭觀桃”之說。山中泉、潭、池、井之多,在杭近郊極其罕見。臯亭山目前已成為杭州東部乃至嘉興、湖州、上海未被開墾的旅遊處女地。 |
|
- n.: halfway up a hill
|
|
半山村 半山鎮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