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福建 > 寧德 >寧德市區 > 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千年古刹·支提山华严寺
  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聯繫方式地址:寧德市區西北部40多公裏處。
  郵編:352100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投訴電話寧德市旅遊投訴電話:0593-2883671
  福建省旅遊投訴電話:0591-8753564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節慶活動寧德是全國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達16萬,約占全國畲族人口的1/4。畲族人民勤勞儉樸、能歌善舞,他們獨特的民族傳統及生活習俗是當地獨特的景觀。
  畲族婦女通常梳鳳冠雲髻,穿綉花滾邊襟衣衫,稱為“鳳凰裝”。男女都喜唱山歌,尤其逢年過節更是會通宵達旦地對歌,具有開朗樂觀的精神。畲族婚禮更為奇特,新娘出嫁時一定要邊哭邊唱地離開娘傢,這也是“哭嫁”之一種;拜堂的時候,新郎要下跪而新娘卻不跪;鬧新房時會有男女對歌的精采節目,十分熱鬧。
  此外,寧德地區還有獨特的傳統藝術,有霍童綫獅、香竜、鐵機、北路戲等,其中以霍童綫獅最負盛名,它是一種近似提綫木偶的民間文娛活動,獨具地方特色。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最佳旅遊時間每年的4月至12月是最佳旅遊時節。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美食到寧德後至少要品嚐一下魔芋、珠蚶、劍蟶、鴛鴦面以及光餅。
  周寧魔芋的原料是山中的一種蕨類植物,其塊莖含有豐富的澱粉、葡萄甘露聚糖和多種生物鹼,經過加工後成為一種極有彈性的美味食品,熱炒涼拌都很好吃。
  寧德珠蚶,殼薄肉厚、鮮嫩味美,營養豐富,為酒宴佳品。
  霞浦劍蟶,殼薄肉脆、鮮美異常,燉炒蒸煮均為佳餚。
  屏南鴛鴦,面色澤透明,口感軟滑爽口,有獨特的風味。
  福安光餅亦稱繼光餅,相傳這是戚繼光在閩浙一帶平倭時,戚傢軍的幹糧,其實就是將面粉加上精????、芝麻、蔥絲烤製成的小圓餅,香脆可口。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住宿閩東大酒店是閩東第一傢中外合資的三星級旅遊飯店,該酒店的設備和功能都較為齊全,提供多方面服務。
  地址:寧德市蕉城區環城路21號
  福安富春大酒店是閩東最具規模的三星級旅遊飯店之一。地理優越,交通便捷。除了一般酒店都有的設施以外,該酒店還擁有一個洗車場。
  地址:福安市解放路21號
  福安九州大酒店是一傢三星級旅遊飯店,該飯店位於風景秀麗的富春溪畔,104國道經過酒店旁,所以交通很便捷。
  地址:福安市新華中路79號
  福鼎大酒店為歐式建築,擁有各式豪華套間,高、中檔客房,這裏的中餐廳提供各種風味的菜餚;酒店還設有商務中心、美發美容廳、購物商場、夜總會及大、中、小型會議室等。
  地址:福鼎市南大路2號
  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購物蘆葉(菅)棕,畲族特色食品。用蘆葉包裹經黃鹼水泡過數小時的糯米,煮熟悉而成。粽成矩形,約20釐米長,煮熟悉的蘆葉粽為淺黃色,既有粘性又不含糊。要在是糯米中摻少許的豌豆或金甲豆、羊鬍子豆之類的“豆粽”,更是芬香而不膩,既悅目又別有風味。
  炒粉絲取上等薯粉絲用熱水燙軟後瀝幹,然後在熱鍋中放入食油、蔥燒熱後放入粉絲爆炒,配上少量佐料(多以肉絲、香菇、酸菜、辣椒)炒成。食之滑潤不膩,辛辣香醇,既可當主食,又可作點心。
  鴛鴦果鴛鴦之鄉的屏南縣,出産一種橡子面——鴛鴦果。它是由當地人叫“苦椎”的灌木果實精製而成,俗稱“苦椎幹”。
  製作鴛鴦果至少要經過十幾道工序。除磨漿可用電視外,其他全用手工。十幾道工序下來,原有的苦味蕩然無存。最後製成薄如銅錢、寸來長的細條幹品。它具有不生蛀蟲,可以保存多年的特點。食用時須將幹鴛鴦果在沸水中滾熟悉,放清水裏浸漂使之發秀,瀝水幹,加雞汗、蝦仁燔炒,不糊不碎,條條伶俐。若以一把魚腥草,加豬骨湯清燜鴛鴦果,食之不僅清爽可口,而且還能解除痔瘡發作之苦。
  三沙粿仔以其具有集山珍海味於一丸之中的特點而深受人們的喜愛。先將炒熟(或油煎)的花生去膜,將芹菜、香菇、筍幹、蔥等切成碎塊,合為一鍋煮熟後盛進盆中。待湯料冷卻後,把三沙出産的精白地瓜粉研成粉末,放進湯盆中與上述佐料攪拌成糊狀。然後,鍋中開始燒油湯,待油湯滾沸後,就用湯匙把盆中的糊狀原料一粒一粒均勻地舀進滾湯中,原料在滾鍋中迅速硬結,形成米果狀,“三沙粿仔”因此得名。“三沙粿他”吃之鮮嫩、香醇,集山珍海味於一丸之中,既可充饑又可品嚐。
  芋蛋面芋頭包將蒸熟悉的芋頭與薯粉相混攪成團,用“蕃薯切”切成圓條狀,放入滾燙的鍋中,邊切邊煮,拌以牡蠣、芹菜等佐料,即成色味狡特的美食——芋蛋面。古田俗稱“喜樂面”。
  將蒸熟的芋頭去皮並拍成泥,和以薯粉揉成一團作皮,再以鮮肉、蔥花、醬油、????、味精等製作成餡,捏成面包型,放蒸籠熟即成芋頭包。蒸熟悉的芋頭包柔嫩有彈性。
  檳榔芋原名“山前芋”,福鼎傳統的特産之一。檳榔芋烹調方法多種多樣。製作零星點心時,將其洗淨,切塊泡入開水中煮熟悉。起鍋後,去皮,將熟芋磨成糊狀,按3:1的比例,加入幹薯粉,拌攪均勻作為餅皮。喜鹹者,用豬肉香菇作餡,製成鹹芋餅;喜甜者,以炒花生、炒芝麻、砂糖作餡,製成甜芋餅。喜香脆者,放入油鍋;炸熟悉;喜柔軟者,用芭蕉葉片墊底,放入蒸籠,蒸熟。
  魔芋糕製作時用刀颳掉魔芋芋皮,洗淨,用水泡浸幾個小時,撈出後,用甘薯刨刀,刨成芋絲,裝入蒸籠蒸熟。再把蒸熟悉的芋絲放入舂米的石臼內舂搗,並不斷地加入鹼水,直到用手捏芋團既不便又不粘手為止。再把搗過的芋糊放到沸水中煮數分鐘後,凝結成塊,然後烹調食用。
  泥釘凍泥釘,蛆狀動物,生活於灘塗表層,群集而居,身條長約5~7釐米,剛出土時呈土褐色,榨壓洗淨後,呈灰白色。把洗淨的泥釘放入鍋內加水、食????煮熟悉,拌些蔥花,冷卻後湯汁自然膠凍即成泥釘凍。食用時用筷子劃成一塊塊,銀灰透明,入口不膩,清淡可口。
  臘兔肉是古田民間年節時特製的佳餚。取宰後整兔置於“米燒”(鍋入入米烤焦)鍋內烤製而成。色澤褐紅油亮,肉後幹結細嫩,其味香甜濃郁。切塊拌以生薑麯醋蒸煮,酸辣香甜,為下酒名菜。
  江南丸又名元宵丸,曾榮獲省、地風味小吃特別奬,分甜、鹹兩種口味。先將糯米磨成粉後和水製成皮,以糖、芝麻、研碎的花生仁製成的皮裏,成湯圓狀,放沸水的鍋中煮熟悉,即可食用。特點是皮薄、肉鮮、味美。
  肉丸用地瓜粉揉芋泥作外殼,以鮮肉、豆腐幹、蔥花、醬油、味精作成餡,煎熟即成,醇香可口。
  將牛肉剁成肉漿,按1:3的比例與甘薯澱粉混合,加入少量的精????和切碎的薑泥以及醬油、椒粉、醋、酒等佐料,搓揉至有很強的粘性後,揉成一粒粒直徑2釐米大的小丸,即是牛肉丸,然後放入蒸籠內蒸熟即成。
  黃尖筍出産於古田縣黃田、水口沿江一帶,尤以黃田炎多。黃尖竹多叢生,清明時節破土而出。采挖標準長25釐米,其中18~20釐米是埋在土裏的部分,呈黃色,出土部分為青緑色。多腐殖質的鬆土地帶出生的,筍質最好。黃尖筍不必預煮去汁,而像一般蔬菜一樣要即時烹調處理。它可以熱鍋快炒而保其清脆,亦可清湯燒煮而留下甘味;它可以雜以腌菜、肉絲炒煮以富含多味,亦可單獨下鍋自求清正品味。
  繼光餅俗稱光餅、挂餅。以面粉為主,經發酵後,佐以精????,製成直徑約3.4釐米、厚1釐米左右、中心有一細孔的小圓體,經炭火烤熟後,餅的表面似有一層薄殼,黃中帶紫,餅囊像蒸熟的饅頭,疏鬆柔軟,味道香脆略帶鹹味,十分可口。
  豆幹片為片狀豆腐幹,鮮黃色,厚約2毫米,食用時染成鮮黃色,切成長約20釐米,寬約10釐米的長方條,質柔韌而味香。
  麥芽糖麥芽糖有兩種:一種叫地瓜糖,一種叫米糖。
  地瓜糖是用“新種花”地瓜與麥芽做的。把洗淨的“新種花”刨成條狀的地瓜米,倒入鍋內,和着七成的水煮熟後,裝進大圓木桶。接着把一籃嫩緑的麥芽舂碎,摻入缸裏,攪拌均勻後,蓋緊桶口,發酵兩個小時,再用編織袋濾去渣。然後將汁液擱下鍋裏加熱、蒸發,直至湯水中出現“牛眼泡”或“米篩花泡”時,用筷子打橫嚮鍋裏一沾,迅速拿起,對着嘴輕輕吹氣,倘若汁液不滴落,表明火候到了,糖熟了。
  米糖是用米漿、薑片與麥芽製成的。先把稀釋後的米漿與薑片置於鍋裏燒滾幾下,滅火後,再加入舂碎的麥芽進行發酵。其餘製作過程與地瓜糖相同。
  麥芽糖的特點是透明、有韌性,輕輕一咬後會留下清晰的牙痕。地瓜糖呈琥珀色,給人的口感是柔且甜;而米糖是米黃色,給人的口感是甜中帶着淡淡的辣味。它對治療胃功能衰弱與腸滯留等疾病均有療效。
  千年古剎·支提山華嚴寺玩法參觀、學習、旅遊、
  寧德霍童支提山位於寧德市區西北部40多公裏處。據佛教《華嚴經·菩薩住處品》載:“東南方有山名曰支提,現有天冠菩薩,與其眷屬一千人俱常住說法。”“支提”係佛教術語,“謂諸一切功德聚在其中,是故世人為求福故,悉皆供養恭敬”(《大日經疏》)。因此,支提山被佛教徒視為天冠菩薩講經說法之道場,且有“不到支提枉為僧”之說。
  支提山,海拔700多米。方圓百裏,群峰拔地,層巒疊嶂,溪澗縱流。華嚴寺所在之處,四周群峰環拱,狀似千葉蓮花,而寺恰在花心上,好一派雄奇偉秀的景象。衆多的山川林窟,多以佛教名詞稱之,諸如普賢峰、維摩峰、菩薩峰、天冠林、帝釋峰、鉢盂峰、袈裟岩、香爐峰、捨利窟、甘露泉等,且山中寺院林立,有小支提寺、仙峰寺、仙岩寺、甘露寺、那羅延窟寺等,不愧“閩東東嶽”和“佛巢仙窟”之譽。華藏寺作為支提山佛教中心而置身其中,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華嚴寺,也稱華藏寺,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之一,創建於宋開寶四年(公元971年),緣於唐代高麗僧人釋元表在此講頌《華嚴經》。宋代,朝廷先後敕賜“華嚴禪寺”與“雍熙禪寺”之名;明代也敕賜過“華藏禪寺”與“萬壽禪寺”之名。華嚴寺屢經興廢滄桑,歷代諸高僧為古剎的重光鞠躬盡瘁。據寺志記載多達二三十人,如唐代的元表、本淨,宋代的元白、了悟、辯隆,元代的平楚、澄鑒,明代的無礙、大遷、天恩、樵雲,清代的遠門、亙信、無得等。現寺之東邊尚存一塔碑,文曰“明敕中興賜紫大遷國師塔”。大遷法師,諱圓慧,俗姓楊,燕都(今北京)人,為明左護衛楊邦卿之子,19歲出傢,萬歷元年因明皇太後夢禮天冠菩薩而召其入山中重興支提,歷時9年,後圓寂,衆人建塔紀念。支提寺山門為明代所建,“天下第一山”之額係明永樂帝敕賜,而今殿前的“華藏寺”之匾額,是由中國佛教協會會長趙樸初親題。在大雄寶殿中供奉的佛像頗具特色,當中是釋迦牟尼佛,丈六金身,結跏趺坐,形成莊嚴之像;右邊為手持青蓮、乘坐六牙白象的普賢菩薩像;左邊為手提如意寶、乘着青獅的文殊菩薩像。殿的正中供奉着毗盧遮那佛像。這尊佛像為明萬歷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宮廷以銅滲金鑄造的珍品,重約千斤,為雙層空心圓體。該佛像端坐在蓮花座上,頭戴金冠,手成毗盧印,面容祥和,熠熠生輝。
  寺內現存明代鐵鑄天冠菩薩像(俗稱千聖天冠菩薩),係明永樂年間為明成祖的仁孝皇太後所賜,原總數1000尊,現尚存947尊。每尊重20公斤,高33釐米左右。其形或合掌,或結跏趺坐,或結三昧印,呈聽、說法相,表情各異,形態生動逼真,個個栩栩如生,為寺內珍貴之文物。寺中至今還完好保存着明版佛教經書《永樂北藏》,共678函,6780册,為明神宗於萬歷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所頒賜,堪稱鎮山之寶。這部佛教經典現為國內之稀本。同時,該寺還收藏明萬歷年間御賜京緞的金綉五爪盤竜紫衣一襲。原配的金鈎玉環遺失已久。而紫衣幸存至今,其工藝精湛細膩,令人嘆為觀止。
  在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華嚴寺成為閩東革命根據地。1934年9月,葉飛同志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在支提寺宣告成立,開始了艱難的革命歷程。在支提山說法臺下的天峰亭是當時工農紅軍的後方醫院,闢支崖畔的袈裟岩是紅軍18勇士的殉難處。1984年7月1日,寧德地委在華藏寺樹立了《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成立紀念碑》以紀念之。
  今日的閩東千年古剎支提華藏寺,沐浴在改革開放的明媚陽光中。僧衆們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宗教信仰政策,發揚佛教“農禪並重,修持精進”的優良傳統,並全面維修了寺院。寺內的山門、大雄寶殿、伽藍殿、祖師殿、藏經樓都修葺一新,並且還新建念佛堂、放生池等,使這座深山古剎“雲開震旦諸山秀,日照琳宮萬瓦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