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洋島嶼 : 東南亞 > 印度尼西亞 >爪哇 >大雅加達首都特區 > 千島群島
顯示地圖
目錄
亞洲千島群島
  簡介
  漢語(簡體):千島群島
  俄語:Кури́льские острова́
  日語:(1)千島列島 (2)假名寫法:クリル列島
  英語:Kuril Islands
  千島群島現屬俄羅斯薩哈林州管轄,本中國舊地,原女真人、愛努族為當地原住民。是一個位於西太平洋北部的弧形島群。它連接堪察加半島和日本北海道,西瀕鄂霍次剋海,東臨太平洋,由占守島、幌筵島、新知島、得撫島及擇捉島、國後島、色丹島、齒舞群島(後四島日本稱為“北方四島”,為日俄爭議島嶼)等56個島嶼組成,總面積約15600平方公裏。為鄂霍次剋海的東南屏障,扼鄂霍次剋與太平洋的海上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群島南北綿延達1200余公裏,島上火山縱橫,地勢崎嶇,海岸綫麯折、陡峻。千島群島之間有多條海峽。島弧一側為千島海溝,最深處達10542米。群島中擇捉島最大,面積3139平方公裏,有海灣10餘處,可停泊大型艦船。俄羅斯在幾個島分別建有機場或潛艇基地。
  該列島為環繞太平洋地質不穩定帶的一部分,至少有100個火山,其中35個是活火山,有許多溫泉,並常有地震和海嘯;1737年的海嘯波高達64公尺(210呎),是最高紀錄之一。氣候條件惡劣,鼕季漫長、寒冷、多雪,夏季涼爽、濕潤、多霧。年平均降水量760∼1,000公釐(30∼40吋),其中多為降雪。從9月底至6月初的各月份均會出現降雪。北部植被為苔原,南部較大島嶼上覆蓋著茂密森林。漁業(尤其是蟹類)是唯一重要的經濟部門。
  千島群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四島位於冷、暖流交匯處,水産豐富,漁業發達,是世界三大著名漁場之一。國後島産大蟹、海參,擇捉島是捕鯨基地,地下礦産也非常豐富。然而,更引人註目的是該四島扼守“黃金水道”,附近水域是俄羅斯出入北太平洋的捷徑之一,也是俄羅斯往返堪察加和楚科奇以及北美各口岸的必經之路。四島擁有許多天然良港,這些港口港闊水深,可長年停泊大型船舶。比較有名的有色丹島上的斜古丹港,擇捉島單冠灣的年蔭港和天寧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山本五十六率領的日本帝國聯合艦隊正是從擇捉島上的單冠灣出發,前往夏威夷偷襲珍珠港,使美軍蒙受了巨大損失。
  歷史
  中國赫哲族(原女真)人早已發現並居住該島,1646年由荷蘭航海傢“德弗裏斯”發現了千島群島。17∼18世紀時,俄羅斯人到此探險後大規模移民成為島上最多的居民。俄日兩國分別在18及19世紀進行開發。1855年雙方簽署條約,規定千島群島南部歸日本,北部屬俄國,庫頁島暫作懸案。1875年兩國簽訂《樺太與千島群島北部互換條約》,將日占庫葉島南部與俄占千島群島北部相交換,日本以庫頁島的代價取得整個群島。1905年日俄戰爭後,日本奪回換給俄羅斯的庫葉島南部,並奪得沙俄在遠東的大部分權益。1945年,作為雅爾達協定組成部分,轉歸蘇聯,島上的日本居民被遣返回國,代之以蘇聯居民。蘇聯不僅收復庫葉島南部,還奪取千島群島全部。但日本仍聲稱千島群島揚奇基島的剋雷特那亞灣對最南端的幾個島嶼擁有歷史性主權,並反覆爭取蘇聯和1991年起的俄羅斯將其歸還給日本。今天所說的日俄領土爭端指的就是齒舞、色丹、國後和擇捉四個島嶼的歸屬問題。這四個島嶼總面積約5000平方公裏,日本稱之為“北方四島”,俄羅斯稱之為“南千島群島”。
  冷戰結束後,由於國力衰微,俄海軍戰略由“遠洋進攻”轉為“近海防禦”,俄太平洋艦隊由中太平洋及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島至白令海,收縮至鄂霍次剋海及千島群島外側。同時還關閉了千島群島上的部分海軍基地,駐軍人數也大為減少。然而,最近幾年,為恢復海軍強國的地位,俄開始加強千島群島的軍事實力。俄軍總參謀長2002年在對遠東地區視察之後决定增加千島群島駐軍,重新開放被關閉的軍事基地。同時,俄軍還多次在千島群島舉行大規模的軍事演習。千島群島重新成為俄羅斯遠東基地群中的重要橋頭堡。
  蘇軍决定武力收回
  千島群島(俄方稱"千島群島",日本方面稱"北方四島")按日本方面的說法,是指擇捉、色丹、齒舞、國後四島,此四島的原住民為阿伊努人。在18世紀時,千島群島南北兩部分屬日本和俄羅斯。19世紀,沙俄占領包括北方四島在內的千島群島和薩哈林島(庫頁島)。1905年因日俄戰爭失敗,沙俄被迫通過《樸茨茅斯條約》嚮日本轉讓了千島群島和南薩哈林島的控製權。
  日本在那裏立足後,不僅封閉了俄羅斯通往太平洋的出口,而且封閉了通往堪察加和楚科奇半島各港口的海上通道,成了進攻濱海地區和遠東的基地。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軍加強了千島群島的防務,集結了8萬大軍,修築了9處機場,能容納近600架飛機,其中占守島的日軍多達2.3萬人,還得到第11戰車聯隊的支援。
  1945年2月,日本戰敗前,蘇美英關於戰後日本問題的《雅爾塔協定》規定,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擇捉、國後、色丹和齒舞群島,都劃歸蘇聯。
  為了執行《雅爾塔協定》,蘇聯决定用武力收回被日軍占領的千島群島,展開了著名的"守門之戰"。
  1945年8月15日夜,蘇軍步兵第101師和太平洋艦隊奉命實施登陸作戰。戰役的關鍵是要拿下離堪察加半島最近的占守島,它有兩處完好的海軍基地片港和柏原港,拿下這裏就等於控製了整個千島群島
  子夜登陸發動奇襲
  為取得奇襲的效果,蘇軍進行了高難度的子夜登陸。由於當夜又起了大霧,蘇軍無法出動飛機支援,衹能依賴岸炮和護航驅逐艦的炮火來掩護登陸部隊。
  8月18日2時35分,蘇軍岸炮部隊從12公裏外堪察加半島的洛帕特炮臺轟擊占守島,以"基洛夫"號巡洋艦為首的蘇聯艦隊也將180毫米口徑的喀秋莎火箭彈一古腦地砸嚮日本人。
  在戰役打響的最初時間裏,日軍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麽事,因為從海上到背後都在嚮他們射擊。日軍司令部根本無法判斷登陸的是什麽部隊,有多少人,直到在戰場上聽到俄語"烏拉"的喊聲纔明白,蘇軍來了。
  4時30分,蘇軍登陸艦隊靠近了占守島的海軍基地--片港,部隊要在狹窄的3公裏地段搶灘,占領製高點國端崎和第171高地。緩過勁來的日軍拼命阻止蘇軍後續部隊靠岸,日本人利用海面霧氣,企圖以猛烈的炮火來輓回自己的頽勢。
  蘇軍的1號登陸艦被日軍炮彈直接命中,機艙被打壞。中尉亞斯特魯勃不顧自己受傷、一半水兵犧牲的惡劣環境,藉助濃霧的掩護,佯裝軍艦爆炸和失去戰鬥力,以迷惑日軍,隨後趁炮擊減弱的機會,把剩下的人員組織起來檢修,堵好漏洞,使軍艦再次繼續執行任務。
  在登陸現場,共産黨員衝鋒在前。當一艘軍艦中彈起火、即將爆炸的危急時刻,步兵第373團黨員葉爾馬捨夫上尉拿起團旗高喊:"團旗在我手裏,跟我來!前進,小夥子們!"他第一個跳進冰冷的水中,嚮岸邊遊去,其他官兵也跟着他往前衝。
  混亂中,蘇軍付出了較大的代價,但蘇軍護航艦一發幸運的炮彈打在國端崎的燈塔上,引起大火,火光為登陸艦隊在濃霧中駛嚮岸邊提供了很好的方位物。在凌晨5時左右,蘇軍登陸兵終於艱難地在片港灣建立了兩個堅固的橋頭堡。
  蘇聯士兵用身體堵住射擊孔
  隨着天色見亮,蘇日雙方都開始清楚各自的戰場態勢,在片港方圓不到3公裏的地段,誰能前進一步就意味着將對手置於死地。
  從早上6時開始,日軍就以猛烈的炮火作為掩護,動用聯隊()級規模的衝鋒,試圖把蘇軍趕下海去。日本人明白,一旦蘇軍在這裏站住腳,他們的抵抗將毫無意義。
  在蘇軍工兵臨時挖的塹壕裏,雙方把刺刀、鐵鍬,還有槍托全都用了上,因為蘇軍多是身高力大的戰士,無論是白刃格鬥,還是摔跤,都占上風。
  下午14時,日軍從171高地上把自己最後的預備隊--戰車第11聯隊投入使用,18輛坦剋配合兩個大隊的步兵進行最後的掙紮。坦剋展開隊形後,隨着越來越大的轟鳴聲嚮陣地逼近,蘇軍戰士已能清楚辨別出坦剋上的青竜圖案。
  當坦剋靠近到衹有200碼的時候,蘇軍各種武器一齊開火,反坦剋槍手瞄準坦剋,步兵用和機槍狙擊日軍步兵,力圖將敵步兵與坦剋分割開。由於射擊準確有效,不到兩分鐘,就有6輛日軍坦剋起火,但其他坦剋很快到了蘇軍眼前。在領頭的一輛坦剋裏,一半身子露在炮塔外的日軍指揮官池田末男大佐手持展開的太陽旗,舒托夫少校用打了兩個點射,池田末男當場斃命。剎那間科斯蒂列夫中士用集束手榴彈讓這輛坦剋象蠟燭一樣燃燒起來。
  18時,蘇軍登陸兵在艦炮的掩護下,開始衝擊171高地。日軍利用掩體進行攔阻射擊,而蘇軍登陸兵卻在開闊地上,無法靠近幾十米外的日軍火力點。海軍中士、共産黨員維爾科夫依托一塊塊石頭嚮敵火力點運動,他猛力地將一枚手榴彈投進射擊孔,火力點啞了一會,便又死灰復燃,維爾科夫全然不顧自己已多處負傷,一躍而起,朝火力點猛撲上去,用身體堵住了射擊孔。經過兩個小時的激戰,紅旗終於在高地上空飄揚。
  日軍敗將心有不甘
  8月19日,得知裕仁天皇投降詔書的日軍一方面主動提出停戰,但另一方面仍在積極備戰,日軍甚至將準備撤退的兩個旅團重新展開,試圖壓迫蘇軍。但蘇軍並未受到停戰的製約,繼續嚮占守島縱深發展。直到當日18時,千島群島日本駐軍司令堤不夾貴中將纔接受無條件就地投降,此時日軍已死傷1018人。
  8月23日,堤不夾貴中將來到占守島,同蘇軍簽訂停戰協定。他不僅是當地日軍最高長官,也是當地壟斷企業的大股東,過去他在漁汛期間可以利用手下大撈一把,而現在,他永遠失去這筆收益了。他試探性地詢問蘇軍指揮官格列奇科少將有多少蘇軍參加了登陸作戰,格列奇科故意把人數誇大好幾倍。然而堤不夾貴臉上泛出難以掩飾的失望,他說:"如果我早知道衹有這麽一點水兵,我就先把他們淹死,而後再投降。"後來,堤不夾貴還痛苦地聲稱1945年8月23日是他一生中的"黑道日"。
  當時的形勢對蘇軍非常有利:南薩哈林島和千島群島北部的日軍已繳械投降。8月28日凌晨,蘇軍在擇捉島登陸,1.35萬日本守軍不戰而降。接着在9月1日又占領了國後和色丹兩島,日軍均未抵抗。攻占齒舞島的最後行動是在9月5日結束的。由於日軍均未抵抗,所以雙方均無傷亡。 
  發生地震
  據中國地震臺網測定,北京時間2009-01-16 01:49 在俄屬千島群島地區(北緯46.8,東經155.3) 發生7.3級地震。
  據美國地質勘測局報告,千島群島東北部293公裏處7日凌晨發生裏氏7.0級地震,震源深度38公裏。
北美洲千島群島
  千島群島(英譯Thousand Islands)位於聖勞倫斯河與安大略湖的交匯處,是一個擁有1865個小島的景點,分屬加拿大、美國兩國。湖中的小島大的有100km²,小的衹有幾塊礁石。有些島上有建築物,比較著名的是Boldt城堡。遊人一般從加拿大的京士頓、Gananoque或美國紐約州的Clayton坐船前往。千島湖在夏天遊覽最佳。千島群島為北美洲聖羅倫斯河中的島群。從愛德華王子半島延伸128公裏(80哩)至布羅剋維爾(Brockville,加)。共有小島1,500個以上。西段島嶼多屬加拿大,東段島嶼多屬美國。傳統上為遊覽區。部分加拿大島嶼畫入聖羅倫斯群島國傢公園。科林斯蘭丁(Collins Landing,美)與艾維利(Ivy Lea)島之間有國際橋梁。
英文解釋
  1. lat.:  Kepulauan Seribu
相關詞
俄羅斯幌筵島薩哈林州亞洲島嶼地理火山中國
日本阿伊努
包含詞
南千島群島千島群島戰役千島群島登陸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