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唐志齋
目錄
No. 1
  千唐志齋聯繫方式地址:新安縣鐵門鎮
  聯繫電話:0379-62832268千唐志齋投訴電話洛陽旅遊投訴電話:0379-64310882
  河南省旅遊投訴電話:0371—6550677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千唐志齋景區榮譽國傢aaa級景區
  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千唐志齋交通從洛陽市乘長途車到新安縣。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裏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𠔌,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這裏青竜、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乡。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遊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志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張鈁,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陝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任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上世紀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後,張鈁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5月病逝於北京。
  張鈁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於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較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於右任的鼓勵下,張氏於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裏鐵門鎮。1933年前後在其“蟄廬”西隅,闢地建齋,將羅緻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於十五孔窯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裏外墻壁間。其未鑲嵌部分,除於抗日戰爭時期運陝捐贈陝西博物館數百塊外,歷經變亂,散失不少。據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的《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載,共計1578件。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國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蓋19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54件。
  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余公裏,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南塞北的人,臨終還囑其後人,不遠千裏,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緻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於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綫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於民間田捨。張鈁看到後,廣為搜求,闢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於右任達成協議,魏志歸於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遊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凄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志記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着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
  “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遊陝過豫宿鐵門時題寫,而室櫥橫額則為金石傢羅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關百益所題;千唐志齋門廊聯為清翰林學士宋伯魯書寫,相對東廊門植聯為張人傑所書。這些題字莫不神采飛揚,風格卓異,與齋內藏志書藝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修葺整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傢學者、政要名流以及書法愛好者慕名來遊,它不僅成了海外遊人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學家們研究唐史的一條“通幽麯徑”。新近搬遷到千唐志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國內外的註目。
  洛陽地處中原,古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此邙山雄渾逶迤,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多葬於邙山下,故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上少閑土,說是洛陽人舊墓”、“北邙無臥牛之地”,成為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隨着清末以來的盜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於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張鈁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規模搜集,幾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為我們國傢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國寶。
  墓志銘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係爵裏、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然後埋在死者墳墓裏邊。一個人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一個人薑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濃縮成一塊透明的膠片,展示在這裏。曾經指點過江山的人,曾經使歷史發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經搖筆生珠的文人,曾經身首異處的武士,或吃齋念佛的和尚,或云遊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種形式,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千唐志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千唐志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後唐的天復、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自相國太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宮娥纔女,百姓雜傢,無所不包。這些墓志記載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唐書,又可以稱得上唐人檔案館;同時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故又素有“唐代書法演變史”、“唐散文大觀”之稱。
  此外,千唐志齋還收藏有歷代書畫大傢董其昌、鄭板橋、米芾、劉塘、王鐸以及近人康有為、章太炎、於右任等的書面石刻。
  走進千唐志齋,你會立即被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長的歷史在這裏被時光的黃土所掩埋,沉積為一部無聲的巨著,又展現在我們面前。審視這顆玲瓏剔透的琥珀,恍惚耳聞目睹大唐廝殺拼鬥的刀光劍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亂浮華。祖先們智慧的光芒,渾濁的淚眼和低沉的嘆息,使你一下走進歷史的深處,被突如其來的感悟所驚心動魄!當你不由自主地去撫摸那冰冷而無言的志石時,也許你的心會驀然一驚,因為你真切的觸到了唐人跳動的脈搏。
  這裏是一座夢園。
  當你從歷史的幽徑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鳥語花香的碎石路上時,你也許會産生如入禪境的感覺,這裏濃厚的文化意藴賦予了園林無盡的魅力。如若你走近與竹林相對的百年石屋,你會看到它的蒼老和正面的八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輕輕一誦,冷峻而凄涼,過客與花朵,嗖嗖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志石與花木蟲影,你會突然領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祥。
  隨着時代的發展,千唐志齋將以其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珍貴的書法藝術,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發揮其巨大作用。
No. 2
  在九朝古都洛陽以西45公裏處,有一個風光旖旎、山明水秀的地方——河南省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這裏西扼崤嶺,東控函𠔌,已有千年歷史,被章太炎譽為“當關洛孔道”。這裏青竜、鳳凰兩山對峙,一肪澗水潺潺東流,素有洛陽西大門之稱。
  我國唯一的墓志銘博物館——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便位於鐵門鎮的西北隅。這裏是著名愛國民主人士、辛亥革命元老張鈁(字伯英)先生的家乡。二十年代初,張鈁先生隱居鐵門,營園林廣及百畝,蔚為壯觀。康有為遊陝過豫,被張鈁邀至園中,談書論畫,賦詩抒懷,題名“蟄廬”。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是已故國民黨起義將領張鈁先生所營園林“蟄廬”的一部分,為我國現存墓志石刻的集中地之一,以珍藏自西晉、魏以來歷代墓志石刻1400餘件而聞名。其中尤以唐志最為豐富,多達1191件。章炳麟曾用古篆為之題額《千唐志齋》,並在尾部綴有跋語:“新安張伯英,得唐人墓志千片,因以名齋,屬章炳麟書之。”齋名由來,蓋緣於此。
  張鈁,字伯英,號友石老人。清末畢業於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早年曾參加同盟會,是辛亥革命時期陝西新軍起義的主要策動者之一。孫中山發動護法運動時,張任陝西靖國軍副總司令。上世紀三十年代歷任國民革命軍二十路軍總指揮,河南省政府代理主席及民政、建設廳長等職。解放戰爭時,他曾對和平解放四川做了一些有益的工作,1949年底在成都起義。解放後,張鈁曾任第二屆全國政協委員。1966年5月病逝於北京。
  張鈁生前酷愛金石字畫,與於右任、章炳麟、康有為、王廣慶交往較密。在他們的影響下,尤其是在於右任的鼓勵下,張氏於1931年開始廣泛搜羅墓志石刻,兼及碑碣、石雕,陸續運至其故裏鐵門鎮。1933年前後在其“蟄廬”西隅,闢地建齋,將羅緻而來的大部分志石鑲嵌於十五孔窯洞和三大天井及一道走廊的裏外墻壁間。其未鑲嵌部分,除於抗日戰爭時期運陝捐贈陝西博物館數百塊外,歷經變亂,散失不少。1935年由上海西冷印社發行的《千唐志齋藏石目錄》載,共計1578件。現齋內尚存各類藏石1419件,其中西晉志1件、北魏志2件、隋志2件、唐志1191件、五代志22件、宋志88件、元志1件、明志30件、清志2件、民國7件,此外尚存有墓志蓋19件,以及其他各類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碑碣等54件。
  這些志石都是張鈁從全國各地,主要是洛陽一帶搜集而來的。洛陽號稱九朝古都,是人文薈萃之地。城北邙山,東西綿延百余公裏,雄渾遙遠,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達官貴人,富戶巨賈,皆迷信邙山為風水寶地,甚至遠在江南塞北的人,臨終還囑其後人,不遠千裏,還葬北邙。所以民間流傳有“生於蘇杭,葬於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見王建《北邙行》)。
  也正是這些富豪的墓葬,誘緻了盜墓之風的盛行,盜墓者重於劫掠殉葬品,笨重的志石則乏人問津,多散失民間。清末修隴海鐵路取綫邙山腳下,掘出的志石被棄置於民間田捨。張鈁看到後,廣為搜求,闢地建齋,妥為保存,因其事先曾與於右任達成協議,魏志歸於而唐志屬張,遂使千唐志齋成為全國珍藏唐志最集中的地方。
  千唐志齋所藏唐志上起武德、貞觀,歷盛唐、中唐以迄晚唐,其中包括武則天的改元、安祿山的僭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有位極人臣的相國太尉,封疆裂土的皇帝貴戚,雄踞一方的藩鎮大吏,職司守土的刺史太守,官卑職微的尉墨參曹;也有悠遊園林的處士名流,昧悟參禪的寺觀洞主,以及被深鎖內宮、凄涼一生、死而不知姓名、籍貫的宮娥彩女。這些墓志記載着形形色色的人物及其社會活動,故又可作一部石刻唐書看待,這些文字為我們研究當時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情況,提供了極為難得的珍貴資料,起着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作用。
  “蟄廬”的匾額及“聽香讀畫之室”的楹聯均為康有為遊陝過豫宿鐵門時題寫,而室櫥橫額則為金石傢羅振玉的高徒、曾任河南省博物館館長的關百益所題;千唐志齋門廊聯為清翰林學士宋伯魯書寫,相對東廊門植聯為張人傑所書。這些題字莫不神采飛揚,風格卓異,與齋內藏志書藝交相輝映,引人入勝。
  千唐志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經過不斷修葺整理,吸引了許多國內外專傢學者、政要名流以及書法愛好者慕名來遊,它不僅成了海外遊人尋根覓宗的“千年秘笈”,也是史學家們研究唐史的一條“通幽麯徑”。新近搬遷到千唐志齋的北魏石窟也引起了國內外的註目。
  洛陽地處中原,古來為文人薈萃之地。此邙山雄渾逶迤,土厚水低宜於殯葬,所以歷代帝王將相、富戶巨賈,皆迷信北邙為風水寶地,多葬於邙山下,故民間有“生在蘇杭,葬在北邙”之說。以致“北邙山上少閑土,說是洛陽人舊墓”、“北邙無臥牛之地”,成為我國最為集中浩大的墓葬區。隨着清末以來的盜墓及其它自然原因,埋於墓中的志石出土甚多,張鈁先生三十年代的大規模搜集,幾乎收藏了北邙出土志石80%以上,為我們國傢保存了一大批珍貴的國寶。
  墓志銘是一塊刻滿文字的正方形青石,這塊薄薄的石片記述了死者的世係爵裏、平生經歷、配偶子嗣、卒葬時地,然後埋在死者墳墓裏邊。一個人漫長而輝煌的一生,一個人薑冷而平庸的一生,都被濃縮成一塊透明的膠片,展示在這裏。曾經指點過江山的人,曾經使歷史發出耀眼光斑的人,曾經搖筆生珠的文人,曾經身首異處的武士,或吃齋念佛的和尚,或云遊四方的道士,都以一種形式,走進了時光的隧道,千唐志齋是他們最終的歸宿。
  千唐志齋所藏唐人墓志自初唐的武德貞觀年起,到後唐的天復、天佑年止,凡三百年之年號,無不盡備;志主身份自相國太尉至刺史太守,處士名流,宮娥纔女,百姓雜傢,無所不包。這些墓志記載了唐人形形色色的社會活動,為研究唐代的文治武功提供了難得的實物資料,是證史、糾史、補史的重要佐證,既可以視為一部石刻唐書,又可以稱得上唐人檔案館;同時也是研究唐人翰墨文章、書法藝術的資料寶庫,故又素有“唐代書法演變史”、“唐散文大觀”之稱。
  此外,千唐志齋還收藏有歷代書畫大傢董其昌、鄭板橋、米芾、劉塘、王鐸以及近人康有為、章太炎、於右任等的書面石刻。
  走進千唐志齋,你會立即被一種濃厚的文化氣息所感染,沉重而悠長的歷史在這裏被時光的黃土所掩埋,沉積為一部無聲的巨著,又展現在我們面前。審視這顆玲瓏剔透的琥珀,恍惚耳聞目睹大唐廝殺拼鬥的刀光劍影和笙歌弦舞的靡亂浮華。祖先們智慧的光芒,渾濁的淚眼和低沉的嘆息,使你一下走進歷史的深處,被突如其來的感悟所驚心動魄!當你不由自主地去撫摸那冰冷而無言的志石時,也許你的心會驀然一驚,因為你真切的觸到了唐人跳動的脈搏。
  這裏是一座夢園。當你從歷史的幽徑中走出,漫步在幽篁疏影、鳥語花香的碎石路上時,你也許會産生如入禪境的感覺,這裏濃厚的文化意藴賦予了園林無盡的魅力。如若你走近與竹林相對的百年石屋,你會看到它的蒼老和正面的八個大字“誰非過客,花是主人。”輕輕一誦,冷峻而凄涼,過客與花朵,嗖嗖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劍氣與淡淡芬芳,在心中一掠而過。回頭再看那滿壁志石與花木蟲影,你會突然領悟到佛一般的慈善而安祥。
  隨着時代的發展,千唐志齋將以其豐富的歷史資料和珍貴的書法藝術,在人類歷史長河中,發揮其巨大作用。
  座落於洛陽市新安縣城西的鐵門鎮,距洛陽市區約45公裏,是我國唐代墓志最集中的收藏地和陳列地。為辛亥革命元老、新安縣鐵門鎮人張鈁將軍收集民間散落的志石,在其營建的園林“蟄廬”內,修建十五孔拱式建築,將志石鑲嵌於壁,保存至今。千唐志齋所存墓志,從唐代第一個年號武德到最後一個年號天佑,幾乎每個年號都有,這些志石記載了許多重大歷史事件,如武則天改元,安史之亂等。千唐志齋是研究書法的寶庫,它集書法名傢的作品於一室,還有世人鮮見的唐代詩人王昌齡,政治傢狄仁傑的書跡。千唐志齋於1996年11月20日被國務院公佈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國傢“AAA” 級旅遊景點。
  千唐志齋藏有歷代書畫大傢鄭板橋、董其昌、米芾、王鐸及近人吳昌碩、於右任、康有為等所作書畫石刻,皆為罕見藝術珍品。千唐志齋為我國唐史研究基地,中原旅遊綫上一顆明珠,中外專傢學者、書畫藝術愛好者的必遊之地,先後接待過黨和國傢領導人李鐵映、李長春、王兆國、布赫、楊成武、𠔌牧、馬文瑞、王恩茂、王丙乾等。
  出洛陽西行40余公裏,可達新安縣鐵門鎮。鐵門南有雄偉的青竜山、北有逶迤的鳳凰山,"竜"、"鳳"對峙,澗水穿流。
  鐵門最吸引遊人之處當推"蟄廬"它是原國民革命軍將領、前中國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張鈁先生的私人花園。而"蟄廬"最有魅力的地方則是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千唐志齋。這是一座包括一走廊、三天井、十五孔拱式磚窯的建築,原藏石1578件,現有墓志石刻1413件,其中唐志1185件,另有西晉、北魏、隋、五代、宋、元、明、清、民國等各代墓志228件及書法、繪畫、造像、經幢等石刻藝術品,因大部分是唐代碑刻,故名"千唐志齋"。張鈁先生生前酷愛金石書畫,在他有生之年,將流散於洛陽地區民間的志石多方羅緻,送達故裏鐵門,在自傢花園"蟄廬"西側專闢一隅,鑲嵌儲存。中國近代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為齋室題額。
  千唐志齋收藏的碑刻,多為歷代名傢遺墨,其中有南朝王弘所書的行草條幅,宋代米芾的行草對聯,元代趙孟頫的楷書碑文,明代董其昌所書橫披,清代"神筆"王鐸及劉鏞、邵瑛、韓東籬、鄭板橋等人的墨跡。此外還有由蔣介石(中正)撰文、賀耀祖隸書,有國民黨43名省級黨政軍官員署名為張鈁先生慶祝七十壽辰的匾《賀壽序》石刻。
  千唐志齋裏保存着鄭板橋作的4幅《題竹》詩畫,這四幅畫不僅畫出了春夏秋鼕四季景色,而且畫出了陰晴雨雪四種天氣。巧妙的構思,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功底。
  由於千唐志齋所收的墓志,主要為唐代碑刻,故有人稱其為"石刻唐史",同時我們也可從中窺見中華書法演變的軌跡。
包含詞
千唐志齋石刻千唐志齋藏志千唐志齋博物館
新安縣千唐志齋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