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陝西 >延安 >黃陵縣 > 千佛寺石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千佛寺石窟聯繫方式地址: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裏處的雙竜鎮峪村西
  電話:0911-54925755217375千佛寺石窟投訴電話延安旅遊投訴電話:0911-2122742
  陝西省旅遊投訴電話:029—85261437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千佛寺石窟門票價格5元千佛寺石窟最佳旅遊時間夏秋之際千佛寺石窟交通從縣城乘坐中巴車前往即可
  千佛寺石窟玩法雕刻欣賞
  千佛寺石窟又稱萬佛寺、石空寺、千佛洞等。位於延安市黃陵縣西四十公裏處的雙竜鎮峪村西,石窟開鑿於半山石崖間。
  此窟為單室窟,窟口處鑿石為三開間雕石作仿木構窟檐,明間寬2.02米,通寬5.04米。檐柱為八角形,為寶裝覆蓮住礎。柱頭之間以闌額相連,施四鋪鬥拱,櫨鬥出單抄,令供上施替木,上承檐枋。平柱上有3處宋崇寧年間下(1102年~1106年)遊人題記。此窟窟檐為陝西石窟中保留完好的原物,是研究宋代建築的珍貴資料。石窟平面呈“凸”形,坐西嚮東,窟口為方形,寬2.4米,深2.6米,有佛像60餘尊。
  窟口左右有佛龕各一個,以二園柱與洞口隔成三間,成檐廊。上有二層鬥拱。這是宋代的仿建築雕鑿,極為壯麗。中間是入口,走廊兩壁浮雕觀音菩薩像。石窟內高5.3米,寬9.3米,深12米。正中為佛龕,高3.38米,寬5.9米,深4.73米,內有大佛坐像12尊。中央坐釋迦牟尼,兩邊站立文殊、普賢二菩薩和迦葉、阿難兩弟子。窟項正中雕有千手千眼觀音一尊。窟內東西兩壁雕有高2.8米的立佛九尊,其中東壁有姿態優美的赤足持碗雕像。後壁有五百羅漢和一百徒從脬雕像,場面宏大,氣勢恢宏,並間以佛說法圖、磐涅圖。
  菩提樹下悟道、普濟衆生等佛傳故事。東南壁雕有佛像24尊,東北壁有16尊。雕像比例協調,刀法流暢,質感強烈,尤其是頭、手、足的造詣達到了很高的藝術境界,是雕塑藝術珍品。窟北壁前側為藥師佛,高2.55米。藥師佛左手持鉢,右手施“療病印”,旁為七級浮屠,塔下為兩比丘,作昂首仰望狀。藥師佛上方為相嚮馭風而行的飛天像。一飛天右手托鉢,一飛天左手托鉢,均乘如意雲朵。據窟內題刻記載,該窟開鑿於宋代紹聖年間,距今已千年,具有很高的考古和研究價值。
  1956年8月6日,陝西省人民委員會公佈為第一批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窟現為茂林修木環圍,夏秋之際,樹蔭婆娑,清涼無限,一派“禪房花木深”的超凡境界。石窟下臨黃畛公路,每日有從縣城發出的中巴車輛,便於觀光旅遊。
No. 2
  千佛寺石窟位於 河南鶴壁市俘丘山碧霞宮西北角。此處有岩突兀,高4米,南北長15米,東西寬5米,面積約80平方米,頂平壁峭,人稱山上山,石山西南角建“即武當”石坊。山上原有真武閣,後毀,1989年恢復,山北端有石階可登。石山四壁有摩崖題記(字)2餘處。西南壁間鑿滿大小佛龕、佛像,經千餘年風雨剝蝕,多半已殘缺,石山西壁有兩個石窟,南窟即千佛洞,洞前建捲棚頂抱廈一間,窟口上方刻清代書法傢程 題“佛國”二字及元至元六年(1340年)二月“大名路瀎州達魯花赤奉政大夫心口口”所題八思巴文題記,其上有凹槽,槽被抱廈頂、墻所隔。窟口圓拱形,高1.53米,寬1.1米,壁厚1.4米。窟平面呈圓角方形,橫闊3.5米,進深3.1米,高2.45米,穹窿頂,飾有窟井窟壁,雕有大小佛像996尊,故稱千佛洞。窟內造成像均為四壁三鋪式,一佛居中,兩側侍立二弟子,二菩薩。主佛均結跏跌座,為束腰蓮座,背光呈火焰形。弟子身披袈裟,跣足於蓮花座上;菩薩豐胸細腰赤足,婀娜娉婷。南角有一尊菩薩保存完好,通高1.23米,高發髻,面容豐腴,彎眉小口,微含笑,身軀高而有麯綫,頸有項綫,胸部豐滿,刻出乳綫。體肌豐腴,姿態優雅端莊,衣紋 雕像姿態各異,有的盤膝端坐,閉目休煉;有的雙手合十,虔誠供養;有的足跺蓮花,超世脫塵。北窟較小,俗稱紡花洞。窟口呈不規則拱形,高1.5米,寬1.1米,窟平面方形,橫闊2.1米,進深1.6米,高1.8米,穹窿頂,鈽有藻井,窟內造像為一佛,二弟子,二菩薩,二力士尊式組合。右壁力士保存較好,通高0.9米,束發髻,發帶分兩支上揚,怒目圓瞪,臂舉拳握,上身祖露,肌肉突起,長練繞身飛揚。腰束短裙,雄健剛毅。窟壁雕龕44個,像120尊,題記5處,千佛寺石窟始鑿於唐永隆元年(680年),1963年公佈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郭沫若親筆指示,要保護好千佛寺石窟,2001年公佈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我國佛學、雕刻藝術研究有較高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