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二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戰死的最高將領是中國的張自忠將軍,這位民族英雄的最初埋骨之處,在湖北宜城的十裏長山之中。
走出宜城汽車站,對面便是張自忠紀念館,大門兩側的“盡忠報國”和“英烈千秋”八個大字,是當年毛澤東和蔣介石所題,庭院中立着張將軍的半身戎裝雕像。館內工作人員介紹,張自忠犧牲的十裏長山離市區還有70餘裏地,道路難行。
記者一路顛簸來到十裏長山,這裏仍與65年前一樣人煙稀少。附近老人告訴記者,長山高500餘米,張自忠犧牲在離山頂150米處,時常有人來此祭拜。
宜城市中心有條自忠路,正在進行全面翻修,預計3個月完工。
宜城市政協委員嚮安友研究張自忠已有20餘年。他說:“有很多寫張將軍的書,其中有些內容不夠準確,起碼日軍發現張自忠的時間和此戰中中國陣亡將士的人數不對。”
宜棗會戰中,張自忠將軍奉命率一支部隊到宜城阻擊日軍,隊伍連非戰鬥人員一共僅有1500餘人。“一些書中說日軍是1940年5月14日發現張自忠部的,其實在此之前,日軍就發現張自忠當年的指揮所所在地南瓜店一帶有中國軍隊給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發電報。通過各種情報,日軍斷定是張自忠,立即派主力6000餘人前往圍攻。”
據嚮安友介紹,張自忠本有兩次機會逃生,一次是派人護送外國顧問撤退時,一次是掩護文職人員撤退時,但他選擇了以身殉國。戰至最後,張自忠將軍身上5處負傷,身邊衹剩兩名衛士,眼看日軍圍了過來,他拔槍自决,一名叫藤剛的日本兵還上前嚮他胸口刺了一刀。“後來收集掩埋中國軍人的遺體,一共是670餘具,而不是有些書裏說的死了2000餘人。”
張自忠將軍的遺體後來一路運往重慶,沿途有10萬人自發祭拜。
(武漢晚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