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哲學名詞 : 佛教用語 : 佛教教義 > 十地
目錄
No. 1
  大乘菩薩道的修行階位。大地能生長萬物,故佛典中常以‘地’來形容能生長功德的菩薩行。‘十地’即指十個菩薩行的重要階位。在佛典中,不同的經論,往往對十地的內容有不同的描述。茲舉四類如次︰
  (一)梵文《大事》之十地
  (1)難登(梵dura^roha^)
  (2)結慢(梵baddhama^na^)
  (3)華飾(梵pus!paman!d!ita^)
  (4)明輝(梵rucira^)
  (5)廣心(梵cittavistara^)
  (6)具色(梵ru^pavati^)
  (7)難勝(梵durjaya^)
  (8)生緣(梵janmanides/a)
  (9)王子位(梵yauvara^jya)
  (10)灌頂位(梵abhis!eka)
  (二)大乘初期之十地(四位)
  (1)初發心(梵prathama-cittotpa^dika,發意)初發意
  (2)治地(梵a^dikarmika,淨地)
  (3)應行(梵yoga^ca^ra,修行、進學)久發意
  (4)生貴(梵janmaja)
  (5)修成(梵pu^rvayoga-sampanna,方便具足)
  (6)正心(梵s/uddha^dhya^s/aya,成就直心)
  (7)不退轉(梵avaivartya,阿惟越緻)不退轉
  (8)童真(梵kumarabhu^ta,童子)
  (9)法王子(梵yauvara^jyata^,王子)
  (10)灌頂(梵abhis!ekapra^pta,阿惟顔)一生補處
  (1)幹慧地(suklavipasyana-bhumi,淨觀地)┐
  (2)種姓地(gotra-bh.,性地) ──────┘凡 夫 ─┐
  (3)八人地(astamaka-bh.,第八地)………………預流嚮 │
  (4)見地(darsana-bh.,具見地)…………………預流果 │
  (5)薄地(tanu-bh.)…………………………………一 來 │聲聞
  (6)離欲地(viaraga-bh.)…………………………不 還 │
  (7)已辦地(krtavi-bh.,已作地)…………………阿羅漢─┘
  (8)闢支佛地(pratyekabuddha-bh.,獨覺地)───────緣覺
  (9)菩薩地(bodhisattva-bh.)─┐
  (10)佛地(buddha-bh.)────┘ …………………………佛菩薩
  (四)華嚴十地
  (1)歡喜地(梵pramudita^ bhu^mi,極喜地)
  (2)離垢地(梵vimala^ bh.)
  (3)發光地(梵prabha^kari^ bh.,屆窮)
  (4)焰慧地(梵arcismati^ bh.,焰地)
  (5)極難勝地(梵sudurjaya^ bh.,難勝地)
  (6)現前地(梵abhimuhi^ bh.)
  (7)遠行地(梵du^ran!gama^ bh.)
  (8)不動地(梵acala^ bh.)
  (9)善慧地(梵sa^dhumati^ bh.,妙善地)
  (10)法雲地(梵dharmamegha^ bh.)
  關於十地的意義,各宗因所據教義有別,往往有不同的解說,茲依法相宗教義試釋華嚴十地如次︰
  (1)歡喜地︰菩薩至此位捨離無始以來的異生性,初得聖性,具證人法二空理,能利益自他而生大喜,故名。
  (2)離垢地︰菩薩至此位圓具淨戒,遠離煩惱垢,故名。
  (3)發光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勝定、大法、總持,發無邊妙慧光,故名。
  (4)焰慧地︰菩薩至此位安住最勝菩提分法,燒煩惱薪,增智慧焰,故名。
  (5)難勝地︰菩薩至此位,能令行相互違之真俗二智互合相應,故名。
  (6)現前地︰菩薩至此位,住緣起智,進而引發染淨無分別的最勝智現前,故名。
  (7)遠行地︰菩薩至此位,修行進入無相行,遠離世間及二乘的有相有功用,故名。
  (8)不動地︰菩薩至此位,無分別智相續任運,不被相、用、煩惱等所動,故名。
  (9)善慧地︰菩薩至此位,成就微妙四無礙辯,普遍十方,善說法門,故名。
  (10)法雲地︰菩薩至此位,大法智雲含衆德水,如虛空覆隱無邊二障,使無量功德充滿法身,故名。
  又,十地的滿心,名金剛喻定。因此位的定力能破一切煩惱,猶如金剛之能摧一切物,故名金剛喻定,又稱為金剛三昧或金剛心。若由此再開出一等覺位,則成四十二位。等覺為斷惑的最後位,是因位的最上位,與果上的妙覺僅差一等,次生即可補前佛處而作教主,故亦云補助位。但是,《瓔珞經》則稱為無垢地,以雖有煩惱餘習,然衹如微煙,有等於無,故名無垢地。
  ◎附一︰印順《成佛之道》第五章(摘錄)
  菩薩因地中,已現證法性的,有十地,也叫十住地。初住地,名為‘極喜地’,也譯作歡喜地。地是能生功德的意思;現證法性的,依法性能生種種無漏功德(所以也叫法界),如依地而生草木珍寶一樣。初地,是菩薩入見道的位次,現證法性。菩提心與法性相應,名勝義菩提心。分證了無上菩提,所以也可稱為(分證)成佛了。那時,歡喜已極,如初得定的,也歡樂踴躍一樣。菩薩初證聖性,得到了從來未有的出世心,嘗到了從來未有的離係樂,觀察如來所有的一切功德,自己都有分,能得能成,所以得到無比的歡喜。由於通達法空性,也不再有‘不活畏,死畏,惡道畏,大衆威德畏,惡名畏’了。進入初地的,名為‘生諸如來傢’。如來是一切佛;菩薩以智度為母,方便為父,分證了佛法身。從此能荷擔佛的傢業,紹隆佛種不斷,真是佛子,所以說生如來傢。凡是證法性的,就能斷煩惱。初地菩薩所斷的,是見道所斷的一切煩惱障,扼要的說︰‘斷除三種結’──身見、戒禁取、疑。中觀者說︰我執法執,都是煩惱障,是大小二乘所共斷的。差別是︰聲聞直觀無我無我所,斷惑證真,不一定深觀法空,所以不能斷除習氣──所知障。而菩薩是︰初學就勝解法空性,深細抉擇,後觀無我無我所而證入法空性,所以也斷三結,而且能漸斷習氣,習氣淨盡就成佛了。約所修的菩薩行來說,當然是自利利他,廣修六度、四攝、無邊法門。但經中約特勝的意思說,初地菩薩的布施功德最為殊勝,也稱為布施波羅蜜多圓滿,初地菩薩是沒有一樣不能捨的。一地一地的功德,非常廣大,如《十地經》等詳說。竜樹菩薩曾略攝初地的功德說︰‘初地名歡喜,於中喜希有;由三結滅盡,及生諸佛傢。因此地果報,現前修施度,於百佛世界,不動得自在。於剡浮等洲,為大轉輪王;於世間恆轉,寶輪及法輪。’
  第二地菩薩,在十波羅蜜多中,戒波羅蜜多偏勝,持戒功德,圓滿清淨。戒就是十善行,如《十地經》說︰二地菩薩,自修十善,也教人修十善。以大乘心行來廣行十善,達到身口意業的圓滿清淨,不再如初地那樣,還有微細誤犯的戒垢,所以名為‘離垢地’。
  初地──布施勝……修布施
  二地──持戒勝……修十善
  三地──忍辱勝……修禪定
  四地──精進勝……修道品
  五地──禪定勝……修四諦
  六地──般若勝……修緣起
  第三是‘發光地’,在十度中,忍波羅蜜多偏勝,圓滿。為什麽叫發光?因為第三地菩薩,勤求佛法,得聞持陀羅尼,能受持一切佛法。又勤修定學──四禪、四無色定、四無量定。由於聞法及修定,慧力增勝,火一樣的光芒煥發,能除諸冥暗。如受持佛法,於佛法的不明,就去除了。入了深定,那邪貪、邪嗔、邪癡等闇蔽,也不會再起,心光更明淨了。
  第四地菩薩,約修十波羅蜜多說,精進波羅蜜多圓滿了。約四、五、六地修共三乘法來說,是修習三十七覺分。因為精勤的修習覺分,火焰似的慧光,熾盛起來。依我見而來的着我、着法,種種愛着,都如火燒薪一樣,無餘永滅,所以叫‘焰慧地’。
  第五地名‘難勝地’。約修十波羅蜜多說,靜慮波羅蜜多偏勝圓滿了。約修共三乘聖法說,能善巧通達諸諦理──四諦、二諦等。為什麽叫難勝呢?這是經過最極艱難才能夠到達的。到達什麽呢?從前,初地現證法空性時,盡滅一切戲論相,所以說︰般若將入畢竟空,絶諸戲論。等到從證真定而起時,有相又來了。或是無分別後得智,或是善分別慧,所以說︰方便將出畢竟空,嚴土熟生。那時,雖說能了知諸行如幻,其實是依勝解力,而不是如實現見的。因為在所知境上,似有實性──戲論相,還是一樣的現前,不過經過般若的現證空性,依性空慧的餘力,能瞭解是無性如幻而已。這可以舉例說︰如仰觀天上的雲駛月運,知道是浮雲的移動,而不是明月的推移。但根識的感官經驗上,還是月亮在動,不過經意識的判定,知道是雲動而已。五地以前的菩薩心境,也是那樣,見性空時,離一切相,不見一切法。等到了達法相時,又離去空性的證知了。一直是這樣的空有不並,互相出沒。由於性空慧的不斷修證,般若力更強,這才能在現見一切有法時,離去那戲論的實有相,真的能雙照極無自性的幻有,與幻有的無自性空。這纔真是真俗無礙,空有不二。這是經無限的修習而到達的,所以叫難勝。以前初地的現證空性,是凡聖關;現在又通過第二關,可說是大小關。因為現證空有不二,纔不會於生死起厭離想,於涅槃起欣樂想;真的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超出了小乘聖者的心境。
  進修到第六‘現前地’,約十波羅蜜多的修習說,是般若──慧波羅蜜多偏勝,圓滿。到這,菩薩住於滅盡定中。滅盡定是最勝的定,有漏的心識,都因定力而不起。如二乘聖者入滅盡定,就以為證於實際,生起入涅槃的意想。《楞伽經》說小乘的醉三昧酒,也就是入滅盡定。所以般若經中,佛勸菩薩們,如悲願力不充,不要入滅盡定,免墮小乘。但到了六地菩薩,在般若慧、大悲願的資持下,能入滅盡定,而且於定中現證法性。那時,佛法皆現前,瞭瞭明見,所以叫現前地。在這甚深的空慧中,‘緣起真實性’,也就是幻有即空,空即幻有的不二平等,也能深徹照見。第五地雖能達到真俗並觀,但這是極難得的。到第六地,衹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現證空有無礙的緣起中道。所以六地菩薩,能常寂,又能常常悲念衆生。常寂是般若的現證,所以這是大悲般若不二,為大乘的不共勝法,而勝過了、超出了二乘的智證。
  六地多修緣起觀。緣起與空相應,所以也到了‘佛法皆現前──中道’的證境。小乘有部說︰緣起有四種,有名為一念緣起的,以為十二緣起,不一定約三世說,就是一念心中,也可以安立的。《華嚴經》的〈十地品〉,在說第六地時,廣明緣起,也就說到這一心緣起說,如說︰‘三界虛妄,但是心作。十二緣分,是皆依心……。’解說與有部的大致相同。這一法義,在適應唯心論的根機與學風,展開了大乘的唯心論,起着非常的影響,佛法真是不可思議!
  到了第七‘遠行地’,那更深妙了。能於滅盡定中,念念能起定,也念念能入定。一般的入定出定,就是到了超作意位,也得有方便。而現在竟然念念能出能入。這不但是要入就入,要出就出,而且是入定就是出定,出定就是入定。這如《維摩經》說︰‘不起滅定而現諸威儀。’由於定的深妙,依定的般若,也到了無相有功用行的境地。上面說過,初地以來,智證空性是無相的,但出了深觀,就是後得智,也還是有相現前(不要誤解,以為有相就是執着)。五地能難得的達到空有不二的無相行,六地進步到衹要多修無相作意,就能無相現行,但總還是間斷的時間多。到了七地,就能無間斷的,無相現行了。
  約十波羅蜜多說,第六般若波羅蜜多,重在實智。以後還有方便、願、力、智──四波羅蜜多,都是般若的方便妙用。所以,如說六波羅蜜多,那後四波羅蜜多,就攝在般若中了。依十度說,第七地中的‘方便度’最為殊勝,如火的越來越熾然一樣。約修行的時間說,到第七地終了,就是第‘二僧祇劫滿’。三大阿僧祇劫的分別,也是有特殊意義的。從發心成就,修到臨入現證空性,為第一阿僧祇大劫,以後是聖者,進入第二阿僧祇大劫了。七地滿,到了純清淨無相行的邊緣,所以是第二阿僧祇大劫滿,以後進入第三阿僧祇大劫了。因此經上說︰七地如二國中間的甌脫地帶,以前是有相行,有相與無相的間雜行,無相而有功用行,以後純是無相無功用了。第七地到了這一邊緣,所以叫遠行。
  從第七地,進入第八地,名‘不動地’。怎麽叫不動呢?第七地的無相行,還是有功用的,八地是無相而又無功用的。到了這,智慧、功德都任運地增進,煩惱也不再起現行。不為煩惱所動,也不為功用所動,所以叫不動。如人在夢中渡河,用盡一切伎倆,艱苦地用力過去,忽然醒來,就一切功用都息了。三界修所斷的煩惱,過去沒有斷盡,但不致引生危險。因為菩薩並不急急的要斷煩惱,衹要能控製就得了。有時,還可利用煩惱,作自利利他的方便。但進入第八地,煩惱障已不斷而自然斷盡;所以在菩薩階位中,八地得無生法忍,纔盡斷三界惑,如阿羅漢一樣。八地菩薩的無相行,證無分別法性,得無生法忍,都可說與阿羅漢的證入涅槃一致。而斷盡三界煩惱,也與阿羅漢一樣。所以《十地經》說︰菩薩進入第八地,要入涅槃。以佛的加持力,菩薩的本願力,當然不會像小乘那樣入涅槃的。從此進入真正不共二乘的菩薩道。五地菩薩極艱難而能進入的大乘深境(無相行),到這纔完全到達。約十度說,八地的大願,最極清淨,所以能於無相無功用行中,起如幻三昧,於三有中,普現一切身,普說一切法。如普門大士觀世音菩薩那樣,‘應以何身得度者,即現何身而為說法’;這都是八地以上的深行菩薩境界。無相行中,不但能知有如幻,而且是顯現如幻(無戲論相),與空性平等不二;八地菩薩純無相行,所以說八地菩薩起如幻三昧了。
  無相無功用行,到了第九‘善慧地’,更為增勝。自證的,不用說是無功用的,就是為他說法,也能不待功用。九地菩薩,能得法、義、辭、辯──四無礙解智,在一切說法人中,為第一大法師,守護佛的法藏。菩薩能一音說一切法,為無量差別根性,一時說一切應機的法門,自然而然地不加功用。在十波羅蜜多中,九地能圓滿清淨一切力波羅蜜多。
  第十名‘法雲地’。如王子册封了太子,要正式登位,在印度要舉行灌頂禮。取四大海的水,澆灌在王子的頂上,登位禮就告完成,這與近代的加冕禮一樣。菩薩到了十地,是法王子,位居補處,也就要圓滿成佛了。這就有十方一切諸佛,放大光明,集合而流入菩薩的頂內。這是佛光灌頂,象徵了一切諸佛的菩提智光,入於菩薩心中;菩薩的菩提智光,與諸佛無二無別;也就是菩薩的菩提心寶,圓滿清淨得與諸佛一樣,這是成佛的象徵。為什麽叫法雲呢?因為在十度的修學中,十地是智波羅蜜多增勝。除佛以外,九地菩薩的一切智慧善根,都不能及。所以不但能自在說法,而且能遍法界而現神通,現身說法。降澍大法雨,如大雨滂沛,無處不滿;大地的一切卉草樹木,不問大小,都得到滋潤而茁長一樣。法雨從法雲而來,十地菩薩是︰‘從願力生大慈悲,福德智慧以為密雲;現種種身,為雜色雲;通明無畏,以為電光;震大雷音,說法降魔。一念一時,能於上所說微塵世界,皆悉周普,以善法雨,甘露法雨。’所以,十地菩薩的現通說法,能長養一切衆生善根,如大雲的時雨滂沛一樣。
  ◎附二︰《顯揚聖教論》捲三(摘錄)
  雲地者,謂菩薩十地,廣說如經。
  (一)極喜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已於心增上法行,善修治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現觀,得諸菩薩現觀。由正證得無上現觀故,諸大菩薩,於此地中,住增上喜。是故此地,名為極喜。
  (二)離垢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初地行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妙屍羅藴,對治一切微犯戒垢。是故此地,名為離垢。
  (三)發光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二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三摩地藴,大智光明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發光。
  (四)焰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三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諸覺分能取法境微妙慧藴,能現前燒一切煩惱。是故此地名為焰慧。
  (五)極難勝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四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諦所知諸法微妙慧藴,成極難成不住流轉寂滅聖道。是故此地,名極難勝。
  (六)現前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五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緣智非智二種所作諸行流轉止息法境微妙慧藴,多分有相任運相續妙智現前。是故此地,名為現前。
  (七)遠行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六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藴,由已遠入一切現行諸相解脫,是故此地,名為遠行。
  (八)不動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七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藴,解脫一切相自在障故,得無功用任運相續道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不動。
  (九)善慧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八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藴,解脫一切無礙辯障無過廣慧之所依止。是故此地,名為善慧。
  (十)法雲地︰謂諸菩薩住此地中,先善修治第九地故,超過一切聲聞獨覺地,證得極淨微妙解脫解脫智見藴,解脫發起大神通智障,如雲法身,圓滿所依。是故此地,名為法雲地。
  [參考資料]《攝大乘論》捲三;《成唯識論》捲九;《華嚴經探玄記》捲三;《華嚴孔目章》捲三;印順《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與開展》、《如來藏之研究》;《菩薩思想的研究》(《世界佛學名著譯叢》、);高峰了州《華嚴論集》;山田竜城《大乘佛教成立史論序說》;高崎直道《如來藏思想》;平川彰《初期大乘佛教の研究》第四章。
佛教百科
  【十地】  ﹝出楞嚴經﹞
    十地者,謂菩薩所證之地位,一切佛法依此發生也。然地位有淺深,故始自歡喜,終於法雲,分為十也。
    [一、歡喜地],謂菩薩智同佛智,理齊佛理,徹見大道,盡佛境界,而得法喜,登於初地。經云:於大菩提,善得通達,覺通如來,盡佛境界,名歡喜地。(得法喜者,謂於證得之法而生喜樂也。梵語菩提,華言道。)
    [二、離垢地],謂由盡佛境界,明了諸法異性而入於同,若見有同,即非離垢;同性亦滅,斯為離垢。經云:異性入同,同性亦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謂同異情見之垢既淨,則本覺之慧光明開發。經云:淨極明生,名發光地。(情見者,謂依情分別之見也。)
    [四、焰慧地],謂慧明既極,則佛覺圓滿;覺滿則慧光發焰,如大火聚爍,破一切情見。經云:明極覺滿,名焰慧地。
    [五、難勝地],謂由前焰慧爍破一切情見,其同異之相,皆不可得,即是諸佛境界,無有能勝。經云:一切同異所不能至,名難勝地。
    [六、現前地],謂由前同異之相既不可得,則真如淨性明顯現前。經云:無為真如,性淨明露,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謂真如之境,廣無邊際。雖真如現前,分證則局,若盡其際,方為極到。經云:盡真如際,名遠行地。(分證者,謂菩薩於真如之理,分次第而證也。)
    [八、不動地],謂真如之理既盡其際,全得其體,則真常凝靜,無能動搖。經云:一真如心,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謂既得真如之體,即發妙用,凡所照了,悉是真如。經云:發真如用,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謂菩薩至此第十地,修行功滿,唯務化利衆生,大慈如雲,普能陰覆,雖施作利潤,而本寂不動。經云:慈陰妙雲,覆涅槃海,名法雲地。(梵語涅槃,華言滅度;謂之海者,以其深廣,無法而不容也。)
佛教百科
  【十地】  1、指菩薩五十二位修行中,第五個十位名十地,在此十地,漸開佛界,成一切種智,已屬聖位,故又名“十聖”。
  一、歡喜地。菩薩既滿初阿僧祇劫之行,初窺心性,破見惑證二空理,成就檀波羅蜜,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二、離垢地。菩薩斷思惑,除毀犯之非,使身清淨,成就戒波羅蜜,離一切垢,故名“離垢地”;
  三、發光地。菩薩滅無明暗,而得三明,成就忍波羅蜜,心光開發,故名“發光地”;
  四、焰慧地。菩薩於三十七道品,圓滿具足,進而修習力無畏,不共佛法,遠離懈怠,成就精進波羅蜜,使慧焰熾盛,故名“焰慧地”;
  五、極難勝地。菩薩為利益衆生,外習諸技藝,內成就禪波羅蜜,極難製勝,故名“極難勝地”;
  六、現前地。菩薩住解脫法門,修空無相無願三昧,成就般若波羅蜜,使現前差別盡泯,故名“現前地”;
  七、遠行地。菩薩斷諸業果細現形相,起殊勝行,廣化衆生,成就方便波羅蜜,備遠行資糧,故名“遠行地”;
  八、不動地。菩薩住無生忍,斷諸功用,身心寂滅,猶如虛空,成就願波羅蜜,與涅槃心,湛然不動,故名“不動地”;
  九、善慧地。菩薩滅心相,證智自在,具足十力,於一切處非處,都清清楚楚,成就力波羅蜜,善運慧解,故名“善慧地”;
  十、法雲地。菩薩廣集無量道法,增長無邊福智,悉知一切衆生心行,依上中下根,為說三乘,成就智波羅蜜,有如大雲,雨大法雨,故名“法雲地”。
    2、指佛乘十地,即甚深難知廣明智慧地、清淨自分威嚴不思議明德地、善明日幢實相海藏地、精妙金光功諸神通智德地、大輪威藏明德地、虛空內清淨無垢炎光開相地、廣勝法界藏明界地,普覺智藏能淨無垢邊無礙智通地、無邊德莊嚴回嚮能照明地、毗盧捨那智海藏地。
佛教百科
  【十地】 (名數)或曰十住。種種不一。
相關詞
佛教菩薩佛教百科